周松
根據新課標基本要求,現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可分為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等四個方面。課程是中小學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要強化課程建設,讓德育教育滲入學科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以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藝術性提問,提高學習興趣
構建高效課堂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中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認知不足。同時,在課前導入階段,一些教師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對此,筆者探究了藝術化提問的方式,以期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時,筆者進行了藝術化提問,幫助學生建立課前思考。課前思考是確保學生課堂學習思維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教師要重視導入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前導入的效果。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筆者采用了遞進式設問的方式,先提出以下問題,如“情緒是什么”“情緒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讓學生了解情緒的含義,再提出問題“情緒的種類有哪些”“你會在什么樣的情境下爆發(fā)自己的情緒”,引導學生思考情緒形成的本質與類型。最后,教師可提出問題“我們要如何克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緒”。通過設置從易到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攻克知識學習的重難點,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知識探究的樂趣。筆者認為,藝術性提問的關鍵在于要賦予問題藝術性的價值,既要引導學生從問題中把握課堂教學重難點,也要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進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目標。另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設置妙趣橫生或者簡單明了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學習思路,加深其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二、信息化教學,簡化教學難度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要想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就要重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可采用信息化技術分解課程重難點,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走進法治天地”一課時,筆者發(fā)現很多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對于我國法治化社會建設的認識不足。對此,筆者運用多媒體進行慕課教學,引導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重難點問題。比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筆者通過慕課教學與圖文閱讀教學,形成“看—讀—學”的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筆者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其中的知識點。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合理使用信息化技術,讓其真正成為輔助教學的有效工具。
三、分層化管理,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面向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筆者設計了分層化管理的教學方案,包括作業(yè)分層管理、教學目標分層管理等,通過分層化教學管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缺點。在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要面向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符合學生需求與認知的學習方法與目標,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
例如,在作業(yè)管理方面,教師應擺脫一成不變的作業(yè)形式,提高作業(yè)的靈活性。教師應對所教學科有準確的認知,對所教學生有精準的判斷,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同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性,針對不同階段學生設計分層作業(yè),并加入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作業(yè)方案,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個人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凇半p減”政策,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yè)時,應遵循分層分人不分學的理念,“分層”是指設置分層化作業(yè),“分人”是指設置不同的作業(yè)目標,“不分學”則是指統(tǒng)一授課、統(tǒng)一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基礎性作業(yè)和拓展性作業(yè),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筆者設計了作業(yè)自選庫,將作業(yè)按難易程度分別建庫,由學生自主選擇,以更好地體現分層化教學模式的價值。
四、思維化融合,深化教學價值
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關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念,幫助學生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思維,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思想性主要表現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結合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人文性主要表現在基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規(guī)律,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以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將知識素養(yǎng)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綜合性主要表現在有機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方面的學習內容,與初中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
筆者認為,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教師既要重視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也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教師應將理論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融合,以構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五、多元化評價,促進多元發(fā)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不同情況設計多元化評價體系,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自我。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考試評價中,教師應積極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定評價方式與標準,更加注重學生成長性的過程評價?;诖?,筆者設計了結果性評價向質量性評價轉移、簡單反饋評價向多重落實評價轉移、普遍性評價向個性化評價轉移、單一性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移等四種評價方式。
第一,結果性評價向質量性評價轉移。這主要表現在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成績進行系統(tǒng)評價,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設置分層評價。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開展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yōu)缺點。
第二,簡單反饋評價向多重落實評價轉移。這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考試評價和實踐評價都要注重學生的進步情況,比如,在社會實際活動“法治社會”中,學生對法治故事的收集能力較為薄弱,教師在評價時不僅要點明其不足之處,還要幫助學生及時改正,以提高學
習效率。
第三,普遍性評價向個性化評價轉移。這是指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評價,比如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不同的學習模塊對應不同的能力提升,如知識學習模塊對應知識能力,社會實踐模塊對應實踐能力等。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模塊的需求進行評價,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取長補短。
第四,單一性評價向多元化評價轉移。這是指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的評價方案,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設計階段性評價方案,無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后進生,都應讓其認知到自身的不足與優(yōu)勢,讓學生更加自信地學習。
總之,在構建中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積極利用現代化教育理念,重塑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價值,著眼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本質,深度挖掘課程教學的內外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興義市白碗窯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