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克斌
因父親去世、母親雙目失明、妹妹即將上學,高考高分考生卻無奈選擇留在本地十堰,入讀湖北醫(y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yè)的“美德少年”、勵志學子陳子珺,榮登孝老愛親的“湖北好人”榜,她就是湖北希望工程受助學子。經(jīng)過《十堰晚報》“十九助”資助貧困大學生的正能量宣傳報道,讓其學費有了保障,圓了大學夢。這正是在典型報道中挖掘積極向上正能量進行的典型事例,也是新聞宣傳見精神、見力量的典型范例。
2020年8月,19歲的陳子珺以高考理科571分的成績被湖北醫(y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yè)錄取。經(jīng)共青團鄖陽區(qū)委推薦,十堰市希望工程辦走訪核實,陳子珺成為“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首批獲得資助的大學新生。在《十堰晚報》開展的“十九助”“圓夢行動·我要上大學”系列報道中,筆者深入采訪其在苦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勵志求學的事跡后,以《父親去世 為了照顧雙目失明的母親 “美德少年”選擇留堰讀大學》為題,在《十堰晚報》詳細報道了她在父親不幸去世后,一邊挑起家庭重擔照顧雙目失明的母親和即將上小學的妹妹,一邊刻苦學習,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的感人事跡。[1]
她的事跡一經(jīng)報道,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很多愛心人士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捐款希望能幫助她實現(xiàn)“長大后當一名醫(yī)術(shù)精湛的醫(yī)生”的夢想。經(jīng)過《十堰晚報》溫暖而極富正能量的宣傳,在“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公益活動中,她順利進入湖北醫(yī)藥學院麻醉學專業(yè)就讀,成為一名圓夢者。
曾付學坐著用雙手鋤地 張建波/攝。
在《十堰晚報》“十九助”“圓夢行動·我要上大學”系列報道中,筆者來到她住的廉租房經(jīng)過深入實地的細致采訪,獲知她4歲時母親雙目失明,9歲時父親雙腿被礦石砸成粉碎性骨折。高二那年,父親又因腦干出血永遠離開了她們。
在更深入的采訪中筆者了解到,中考時陳子珺成績優(yōu)異,可以到市內(nèi)最好的高中上學,懂事的她卻選擇了離家較近的鄖陽區(qū)第一中學。高考時,陳子珺又考出571分的好成績。為了照顧母親和即將上小學的妹妹,她選擇了離家最近的大學——湖北醫(yī)藥學院。
在尋找新聞線索中,不能總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深挖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嚯y的家庭隨處可見,但在苦難家庭中苦不奪志、苦中勵志、昂揚向上的典范,才是新聞報道的初衷和出發(fā)點。只有找到了這個典型報道中見精神、見力量閃光的一面,這則新聞才能得到升華。
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要努力尋找新聞線索中閃光的和不為人知的一面,從中挖掘出見精神、見力量的價值來,進而使新聞血肉豐滿,有寬度、有深度、有溫度。因此,深挖新聞背后的故事是見精神見力量的有效路徑。
長期以來,《十堰晚報》堅持報道見精神、見力量的典型事跡,對當?shù)睾霌P正能量、營造新風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56歲的曾付學,家住鄖陽區(qū)大柳鄉(xiāng)黃龍廟村,2006年外出務(wù)工時意外受傷,導致高位截癱,從此與輪椅為伴。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鼓勵下,他逐漸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頑強拼搏的精神。2012年,曾付學把目光投向了門前的荒山,打算實施 “爬坡造地”——開墾荒山種藥材。他不顧周圍反對質(zhì)疑的聲音,全身心投入到計劃中。九年里,持之以恒,不懈不怠,他都堅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以手為足,常年的勞作使他的雙手布滿了老繭;遇到山路難爬,他就架梯子攀爬,最終靠著一雙手把坡地整成平地,把石塊砌成石坎,把荒山變成了“聚寶盆”。
曾付學雖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各種惠民政策,但他并沒有因為殘疾而產(chǎn)生等、靠、要的懶惰思想,依然身殘志堅、生產(chǎn)自救。9年來,他用雙手一錘錘敲石頭,一鋤鋤整土地,坐著與天地斗爭,爬坡造地,以螞蟻搬家的精神,從山下搬土上山,將門前70度的荒山石坡壘出4畝多“大寨田”,種上連翹、蒼術(shù)等藥材,既增加了收入,又綠化了荒山,硬是把荒石山改造成了“花果山”,被當?shù)厝俗u為“當代愚公”。
2019年一個夏天的中午,《十堰晚報》秦楚網(wǎng)全媒體趕赴現(xiàn)場,冒著烈日攀爬到黃龍廟村300多米高、傾斜度有70度左右的山坡上,真實地感受到了對于一個高位截癱的殘疾人來說,爬這座山之不易,用雙手壘出4畝“大寨田”的艱辛。
2019年5月15日,《十堰晚報》用一個通版,圖文并茂報道了高位截癱的“當代愚公”曾付學爬坡造地7年把荒山變梯田的感人事跡。報道刊發(fā)后,廣大愛心企業(yè)家被曾付學自立自強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慷慨解囊,將曾付學家門前的路面硬化。這是記者親臨現(xiàn)場,通過親身體驗、親眼所見,親身感受,進而寫出的有思想、有價值、有影響的新聞作品。
曾付學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成為網(wǎng)絡(luò)討論熱點事件,引發(fā)強烈反響。網(wǎng)友熱情點贊“當代愚公”,稱其點亮了脫貧希望之燈,是湖北乃至全國人民的脫貧典范。他先后入選“感動鄖陽·第四屆最美鄖陽人”“鄖陽區(qū)第三屆道德模范提名獎”、年度“感動十堰”人物,榮獲湖北省自強模范等殊榮。
《十堰晚報》的傾力報道,陳子珺身處逆境卻勵志求學的事跡感動著眾多好心人,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順利成為湖北醫(yī)藥學院麻醉專業(yè)大學生。
知恩感恩,盡管她當時并不能立即回報社會,但這顆感恩之心卻永存心間,始終不忘回報社會的善心,如同向善的種子在心中種下。陳子珺在寫給《十堰晚報》的感謝信中說:“衷心地感謝各位的慷慨解囊和無私幫助,在我困難的時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是你們讓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你們的關(guān)心是我拼搏向前的動力。我衷心地感謝各位愛心人士在我因家庭困難無力承擔大學學費時,伸出援助之手,幫我渡過難關(guān)。您的愛心資助讓我得以繼續(xù)學業(yè),您不僅給予我經(jīng)濟上的極大幫助,也在精神和思想上給我?guī)砹藰O大的鼓勵,讓我和家人感到溫暖。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不可能有機會體會那精彩紛呈的大學生活;不可能享受到學校里先進的教學資源,優(yōu)良的學習環(huán)境;更不可能得到專業(yè)的高等教育。我定會努力學習,勤儉節(jié)約,當一名出色的麻醉醫(yī)生,絕不辜負大家的殷切期望,回饋社會和在困厄中幫助我的人。”
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見精神、見力量?“正能量”就是擁有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社會生活中積極向上的行為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也是新聞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關(guān)鍵。正能量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而新聞報道自是其中之一。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關(guān)注并致力于正能量的宣傳與傳播,以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利用媒體的力量來促進社會和諧。[2]
曾付學把荒山變成了梯田 張建波/攝。
新聞傳播的社會功能,就是弘揚正能量,傳播新風氣。作為新聞工作者,應(yīng)堅守新聞的職業(yè)精神,積極引導輿論走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同時,新聞工作者必須肩負起使命,承擔起自身的責任,讓無處不在的正能量遍地開花,將社會風氣引導到持續(xù)向善向上的良好層面。XW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