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講好自然資源故事,凝聚奮進“十四五”、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動力,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于2021年4月~10月在全省自然資源系統(tǒng)組織開展了以“我與山水林田湖草的故事”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并評出40多篇獲獎作品。本欄目將這些獲獎作品分期進行刊登,以饗讀者。
大漠千古的蒙昧與文明,斑駁了歲月往事的云煙。西部萬年的滄桑與輪回,了人間的飄渺。在新疆廣袤的戈壁灘上,有這么一群人,他們肩扛標桿手握書簿,義無反顧地走在茫茫戈壁深處,描繪著哈密市美輪美奐的明天,他們就是來自中原大地的自然資源人。
他們是一個經(jīng)驗豐富、技術嫻熟、朝氣蓬勃的年輕團隊,他們是一個配合默契、任勞任怨、勇于擔當?shù)姆瞰I團隊,他們是一個舍小家建邊疆、不知疲倦揮灑汗水的精英團隊。赤紅的臉膛精神抖擻,健步如飛又思維縝密,耐心細致又神情專注,飽含中原大地的堅韌和靈氣。
我心隨風入西域,何懼關山千萬重。邊疆的冬末,大漠沙冷,草木枯黃,堿花如雪。街道旁、建筑物上的標語與橫幅隨處可見,“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的大事,必須從戰(zhàn)略全局高度,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為推進“數(shù)字哈密”建設,河南省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中心先后兩次選派精兵良將奔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開展測繪援疆工作。
男兒堅定出關鄉(xiāng),歸去來兮不言悔。51名河南測繪援疆突擊隊隊員身著整齊的藏青色隊服,搭乘著裝滿了全站儀、水準儀、反射棱鏡、GPS等儀器的越野車,駛出了繁華的大都市,一路奔赴塞北。
寂寞的天山腳下,四五十度的高溫炙烤著大漠。因為車輛無法隨行,突擊隊員只好扛著水泥、鐵鍬、儀器和干糧,徒步走進荒漠深處去造標埋石。架設全站儀的鋁合金腳架在搬遷時,稍微停留一下,手上立刻會被燙出水泡。然而,最要命的問題是缺水,人要喝水,布設制作標石點的水泥也需要水。為了不跟水泥搶水用,隊員們盡量不說話,實在渴得不行了,就用汗?jié)竦拿頋裣伦齑健?/p>
荒無人煙的大漠在風沙的洗禮中顯得更加孤獨,而隊員們卻在熱火朝天布設埋點。經(jīng)過整整一天的堅持,當他們順利完成埋設GPS控制點的任務,所有的苦楚和寂寞被隊長的一聲“完工,回家!”抹得煙消云散。而我似乎隔著萬水千山看到了天山腳下的那一抹淡淡的緋紅,看到了隊員們臉上掛著的微笑。
沙漠里的夜,就像黑暗中的幽靈一樣鬼魅而可怕。忙碌了一天的隊員們拖著疲憊的身軀,扛著干活的工具,堅定而自信地朝著車輛走去。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經(jīng)過一天的風沙襲擊,車輪已經(jīng)深陷在沙漠之中難以前行。怎么辦?“推!”隨著隊長的一聲令下,還是這幫測繪郎,忍著饑餓和疲憊,前面拉,后面推,下面刨,一推就是3千米……當車被推出戈壁灘的那一刻,隊員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原來,車輛蕩起的黃沙,撲在每個人的身上、頭發(fā)上和臉上,被汗水打濕后,臉上都留下了一道道泥水印子。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就這樣,經(jīng)過7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zhàn),有艱苦、寂寞、孤獨、思念,更有信仰、奉獻、光榮和喜悅。51名測繪援疆突擊隊隊員帶著河南援疆的使命和責任,向豫哈兩地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戈壁灘駱駝草,自古一種寶,風沙它不怕,牧民離不了?!币粓F團的駱駝草,在孤獨寂寞中自強不息,不懼烈日和風沙,用弱小的生命燃亮大漠的蒼莽之光。他們在平凡樸實中默默無聞,他們在艱難險阻中迎難而上。駱駝草就是他們這些測繪兒郎的真實寫照。
“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我從中原來,心中有大愛。牢記使命意志堅,澎湃我胸懷……”心中回想起這兩首歌,淚水突然充盈了眼眶。
請記住這個英雄的團隊,請記住這個團隊的名字,他們就是——河南測繪援疆突擊隊。(作者單位:河南省測繪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