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李文昌,*,周 清,王保弟,巴桑多吉,楊富成,楊后斌
(1.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3.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北京 100083;4. 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六地質大隊,西藏 拉薩 850000;5.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三江特提斯造山帶是東特提斯構造域的重要組成部分(Hou et al.,2007;Metcalfe,2013),完整地記錄了原—古—中—新特提斯復雜的構造-巖漿演化史(如Hou et al.,2003;Pullen et al.,2008;Deng et al.,2014a,2014b;Wang et al.,2016;Li et al.,2018;He et al.,2019;Liu et al.,2020;朱弟成等,2021),并以大量發(fā)育Cu-Mo-Au(Hou et al.,2003;Li et al.,2017;Cao et al.,2019)、Sn-W(Cao et al.,2017;劉俊等,2019;Liu et al.,2020b,2020c)和Pb-Zn-Ag(Liu et al.,2016;Yalikun et al.,2018;畢獻武等,2019;Xu et al.,2019)等系列礦床而著稱。
藏東類烏齊-左貢成礦帶(簡稱類-左帶)是三江特提斯成礦域內一條重要的有色金屬成礦帶(圖1A;潘桂棠等,2003;李文昌等,2014)。受自然環(huán)境惡劣及交通不便的限制,類-左帶內總體勘查與研究程度較低。以往帶內發(fā)現的礦床以鉛鋅銀多金屬礦床為主(如拉若瑪、趙發(fā)涌、南越拉、拉攏拉),并吸引了礦床學家們的高度關注(Hou et al.,2007;宋玉財等,2011,2017;陶琰等,2011;劉英超等,2013;Liu et al.,2016;Sheng et al.,2019)。其它礦床/礦化類型如鐵、銅、菱鎂礦、煤、石膏、金等規(guī)模較小,勘查及研究程度均相對較低(巴桑多吉等,2018①)。近年來,隨著找礦評價和勘查工作的深入,拉榮鎢(鉬)礦床(羅梅等,2014;劉俊等,2019)、冬仆魯銅鎢(錫)礦床(普布扎西等,2017②)、妞多石墨礦床(周新等,2019)、青果石墨礦床(何亮等,2020b)、地果石墨礦床(何亮等,2020a)等多個WSn-Mo-Cu和晶質石墨礦床相繼被發(fā)現。這些找礦新進展不僅改變了類-左帶內礦床類型的格局,同時也拓寬了區(qū)域找礦的新思路。
鑒于類-左帶內礦床類型眾多、成礦作用復雜,而相關的研究較為薄弱、零散。本文基于團隊近年來對類-左帶的深入研究,并系統(tǒng)搜集了其他相關資料,對帶內主要礦床類型及其特征、區(qū)域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總結,以期為未來區(qū)內的研究與找礦勘查工作提供參考。
區(qū)內發(fā)育地層眾多,其中前震旦系片巖、片麻巖等呈北西向條帶狀分布于成礦帶的核部,邊部發(fā)育石炭紀—第四紀地層(圖1B)。石炭紀—二疊紀地層主要分布于察雅-左貢一帶,巖性為砂巖、千枚巖、片巖、板巖、灰?guī)r、火山巖等。三疊紀地層出露面積最廣,巖性為砂巖、礫巖、灰?guī)r、泥巖、英安巖、凝灰?guī)r等,為該帶重要的賦礦地層。侏羅紀—白堊紀地層主要分布于類烏齊一帶,巖性為泥/頁巖、砂巖、礫巖等。另有少量第四系沿溝谷及山間洼地分布。
成礦帶內深大斷裂、褶皺構造十分發(fā)育,總體構造形跡為北西—南東向(圖1B)。怒江斷裂帶為成礦帶的左界斷裂帶,由多條斷裂及其所夾持的巖片、巖塊及構造巖組成,走向310° ~340°,沿斷裂發(fā)育了一系列超鎂鐵巖透鏡體。瀾滄江斷裂帶為成礦帶的右界斷裂帶,沿瑪弄—類烏齊—吉塘—卡貢—崩都一帶呈北西—南東向展布,波狀彎曲延伸,展布方向320° ~340°,斷裂兩盤的沉積建造、火山活動、變質變形等存在明顯差異。區(qū)域內分布有沙龍牛場向斜、用母向斜、當多拉向斜、讓關歇機背斜、熱都-松普背斜、然度海背斜等多個褶皺(李小亮,2011)。
圖1 三江特提斯成礦域及鄰區(qū)構造綱要圖(A;據Metcalfe,2013)和類烏齊-左貢成礦帶地質礦產圖(B;據陳建平等,2013③;羅梅等,2014修改)Fig. 1 Geological map showing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Sanjiang Tethyan metallogenic doma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A;modified from Metcalfe,2013)and geological map of the Leiwuqi-Zogang area in eastern Tibet(B;modified from Chen et al.,2003③;Luo et al.,2014)
區(qū)內中酸性侵入巖廣泛發(fā)育,主要分布于研究區(qū)中部,其展布和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圖1B)。其中,晚三疊世(219 ~235 Ma)巖漿巖出露面積最廣,巖性以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為主,主要包括東達山巖基(Peng et al.,2015)、吉塘巖體(Tao et al.,2014)、卡貢巖體(Wang et al.,2018)等。少量二疊世(253 ~255 Ma;巴桑多吉等,2018①)、中三疊世①(239 ~245 Ma;巴桑多吉等,2018①;何亮等,2020a,2020b)、晚白堊世(77.5 ~99.2 Ma;劉俊等,2019)、始新世(35 ~36 Ma;邱軍強等,2012;Liu et al.,2020a)花崗巖類多呈小巖株/巖脈零散分布,有時隱伏于早期花崗巖體之下(劉俊等,2019)。另外,少量蛇綠混雜巖沿著結合帶展布,主要由玄武巖、輝長巖、橄欖輝長巖、砂巖、板巖、灰?guī)r、大理巖等組成①。
成礦系列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由特定的地質成礦作用形成有成因聯(lián)系的礦床組合(陳毓川等,2006)。對其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們對成礦規(guī)律的認識,并更有效指導成礦預測、促進礦產勘查(韓春明等,2018)。類-左帶內地質構造十分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各類型礦床大量發(fā)育。本文主要依據礦床的成礦時代、地質背景、成礦作用及成礦元素組合(陳毓川,1994),將區(qū)內礦床劃分為了6個成礦系列(圖2)。
圖2 類烏齊-左貢成礦帶主要礦床類型及成礦演化Fig. 2 Major deposit types and metallogenic evolution of the Leiwuqi-Zogang metallogenic belt
類-左帶內晶質石墨礦床主要分布于左貢縣—察雅縣一帶,是近5 年內帶內新發(fā)現的一個重要的成礦系列,展現了藏東三江地區(qū)良好的石墨資源找礦潛力。該系列礦床主要包括青果、地果、紐多等(圖1B、表1;周新等,2019;何亮等,2020a,2020b),均產于印支期巖體與下石炭統(tǒng)卡貢組碳質板巖的接觸部位。
該成礦系列典型礦床為青果石墨礦床。青果石墨礦床為一大型巖漿混染型晶質石墨礦床,目前礦區(qū)內共圈定了7 個礦體,固定碳資源量106.94 萬噸,平均品位8.40%。礦區(qū)圍巖地層為下石炭統(tǒng)卡貢組,巖性主要為砂巖、板巖等。礦區(qū)內巖漿巖十分發(fā)育,大面積出露晚二疊世(255.4 ± 1.3 Ma;何亮等,2020b)花崗閃長巖。中三疊世(244.7 ± 1.3 Ma;何亮等,2020b)二長花崗巖呈脈狀侵位于早期巖體及圍巖地層中(圖3A)。礦體呈透鏡狀、不規(guī)則狀賦存于二長花崗巖脈中(圖3)。礦石呈球狀、角礫狀、豆狀、浸染狀產出(圖4),集合體直徑在0.5 ~10 cm之間。礦石礦物主要為晶質石墨,另含有少量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等。圍巖蝕變主要為絹云母化、泥化、褐鐵礦化、硅化、電氣石化等。石墨δ13C 值為-15.3‰,接近但略低于有機成因碳δ13C值(-26‰ ± 7‰;李凱月等,2018),可能指示青果石墨礦碳質主要來源于卡貢組地層,并混入了少量其他來源的碳組分。
圖3 青果石墨礦床地質圖(A)及Ⅱ-1號礦體剖面地質圖(B)(據何亮等,2020b)Fig. 3 Geological map(A)and cross-section map for the No.Ⅱ-1 ore-body of the Qingguo graphite deposit(B)(modified from He et al.,2020b)
青果石墨礦床成礦模式可概括如下(圖4):隨著古特提斯洋的俯沖,晚二疊世—中三疊世花崗質巖漿沿著瀾滄江斷裂相繼就位。晚期二長花崗巖侵位過程中捕獲了大量的卡貢組含碳地層,在熱動力和重力作用下炭質捕獲體不斷地發(fā)生塑性滾動、重結晶。由于石墨的比重較低,在塑性滾動時,容易與其他脈石礦物發(fā)生分離并上浮,因此石墨礦化多富集于巖體頂部(白建科等,2018;何亮等,2020b)。
圖4 青果石墨礦床成礦模式圖Fig. 4 Sketch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Qingguo graphite deposit
地果、妞多石墨礦床與青果石墨礦床的特征十分相似(樊炳良等,2018;何亮等,2020a),但需要指出的是,妞多石墨礦床被認為與中—晚二疊世巖漿作用密切相關(258.1 ~262 Ma;王新雨,2018;周新等,2020),與中三疊巖漿(243.6 ± 1.4 Ma;樊炳良等,2018)關系不大。青果、地果礦區(qū)亦出露有規(guī)模較大的晚二疊世花崗閃長巖,其中卻鮮有礦化。何亮等(2020b)初步提出青果、地果礦區(qū)晚二疊世巖體侵位時可能并未捕擄到地層中的碳質組分,或者其侵位時不能提供碳質組分重新改造形成晶質石墨所需的溫壓條件,上述差異背后的原因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菱鎂礦礦床是類-左帶內一類重要的非金屬礦床,以巴夏大型風化淋濾型菱鎂礦礦床為代表。該礦床發(fā)現于上世紀70 年代,位于類烏齊縣卡瑪多鄉(xiāng)境內,是西藏儲量最大的菱鎂礦礦床(丁建華等,2013)。礦床的分布受深大斷裂控制,礦體賦存于次級斷裂或超基性巖(輝石巖、橄欖巖、蛇紋巖)中。礦石主要呈塊狀、帶狀、團塊狀產出。主要礦物為菱鎂礦、方解石、白云石、玉髓、蛇紋石。圍巖蝕變主要有碳酸鹽化、硅化和大理巖化,其中硅化與菱鎂礦化的關系較為密切。前人對區(qū)域上卡貢蛇綠(混雜)巖進行了年代學研究,得到其形成時代為中—晚三疊世(240 ~220 Ma;巴桑多吉等,2018①)。鑒于此,我們初步認為巴夏菱鎂礦床屬于與印支期蛇綠巖相關的風化淋濾型礦床。然而,其成礦時代的精確厘定尚需要尋找合適的定年礦物。
巴夏菱鎂礦礦床成礦模式可概述如下(圖5):受后期構造事件(如碰撞造山作用)的影響,巴夏蛇綠巖帶超基性巖中產生了大量次級斷裂。之后大氣降水+區(qū)域變質水+層間水順著構造向下運移,并與超基性巖發(fā)生了強烈的水巖反應。不斷地風化淋濾導致礦床上部形成硅質風化殼淋濾殘余層,中部形成硅質風化殼+蛇紋巖+菱鎂礦過渡層,下部形成菱鎂礦-超基性巖淋濾物層(丁建華等,2013)。
圖5 巴夏菱鎂礦礦床成礦模式圖(據薛建平等,2017修改)Fig. 5 Sketch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Baxia magnesite deposit(modified from Xue et al.,2017)
類-左帶內Fe-Cu多金屬礦床主要發(fā)育于察雅縣境內。該系列礦床主要包括卡貢赤鐵礦床和吉塘赤鐵礦床(圖1B;表1;謝堯武等,2007④)。上述兩礦床均產于早石炭世卡貢組地層中,部分礦體的產狀與圍巖一致,部分礦體呈脈狀貫入圍巖中,故被認為屬于沉積-改造型赤鐵礦床(謝堯武等,2007④)。礦區(qū)范圍內大面積分布晚三疊世巖漿巖,可為熱液疊加改造作用提供充分的熱源及部分成礦物質、流體,被認為與Fe-Cu礦化的富集密切相關(普布扎西等,2017②)。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成礦年代學支撐,一定程度限制了我們對其礦床形成過程的理解。近年來隨著分析測試技術的進步,赤鐵礦U-Pb定年技術被成功運用于相關礦床年代學領域(如Zhou et al.,2017;Courtney-Davies et al.,2019)。赤鐵礦作為卡貢和吉塘礦床的主要礦石礦物,對其開展直接的U-Pb 定年工作,有望準確厘定上述兩礦床的成礦時代。
表1 類烏齊-左貢成礦帶成礦系列表Table 1 Metallogenic series of the Leiwuqi-Zogang metallogenic belt
續(xù)表1
該成礦系列典型礦床為卡貢赤鐵礦床,位于察雅縣卡貢鄉(xiāng)境內。礦區(qū)主要出露早石炭世卡貢巖組地層,巖性主要包括千枚巖、板巖、變質砂巖、灰?guī)r、大理巖、火山巖等。礦區(qū)內為一單斜構造,發(fā)育北西走向的逆斷層,次為北東走向規(guī)模不大的平移斷層。礦區(qū)巖漿巖主要發(fā)育晚三疊世吉塘花崗閃長巖體及少量晚三疊世基性巖脈和細晶巖脈(圖6;謝堯武等,2007④)。該礦床為一中型赤鐵礦礦床,目前已查明鐵礦石資源量約1257 萬噸,TFe 品位變化于39.73% ~61.48%。此外,該礦床還伴生有一定的Mn、Ag礦化。礦體多呈脈狀、透鏡狀、囊狀、串珠狀賦存于早石炭世卡貢組千枚巖、板巖、結晶灰?guī)r中。礦床由30 多個規(guī)模不等的礦體組成,規(guī)模較大的礦體共有12 個,均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圖6)。礦石類型大體分為兩類:一為致密塊狀、粒塊狀、角礫狀、土狀含錳褐鐵礦礦石;二為結晶粒狀、團塊狀含錳赤(褐)鐵礦化菱鐵礦礦石。礦區(qū)圍巖蝕變主要包括絹云母化、硅化、高嶺土化(謝堯武等,2007④)。
圖6 卡貢赤鐵礦床地質圖(修改自謝堯武等,2007④)Fig. 6 Geological map of the Kagong hematite deposit(modified from Xie et al.,2007④)
該礦床的成礦模式可概述如下:泥盆世—中三疊世時期卡貢地區(qū)整體處于濱海-淺海環(huán)境,在石炭紀早期沉積了海陸交互相卡貢巖組地層,并形成了Fe、Mn、Ag等金屬元素的初始富集。之后晚三疊世巖漿巖(以吉塘巖體為代表;Tao et al.,2014)的侵位則被認為至少提供了熱源,促進了變質改造作用及熱液流體的運移,從而形成了卡貢赤鐵礦礦床(普布扎西等,2017②)。
類-左帶內燕山期W-Sn-Mo-Cu 多金屬礦化是近年來帶內新識別出的一期重要的成礦事件,該系列礦床主要包括拉榮大型斑巖鎢鉬礦床(劉俊等,2019)、冬仆魯中型巖漿熱液型(石英脈型/云英巖型)銅鎢(錫)礦床(普布扎西等,2017②)和塞北弄小型石英脈型錫礦床(申屠保勇和王增,1991)。該期W-Sn-Mo-Cu多金屬成礦作用與晚白堊世碰撞造山背景下的中酸性巖漿活動密切相關,且在礦床成因類型方面展現出了多樣性(劉俊等,2019)。另外,成礦元素從北西段(Sn)→中段(Cu-W-Sn)→南東段(W-Mo)呈現出有規(guī)律地變化(圖1A),但背后的原因尚未查明。
該成礦系列典型礦床為位于類-左帶東南段左貢縣境內的拉榮鎢鉬礦床。礦區(qū)主要出露下石炭統(tǒng)卡貢巖組地層,其下段主要巖性為石英片巖、綠片巖、變質石英砂巖夾石英巖,上段主要巖性為砂板巖、千枚巖和少量灰?guī)r。礦區(qū)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包括早期北西向和晚期近東西向兩組(圖7A)。礦區(qū)內巖漿巖十分發(fā)育,主要包括英安斑巖(214.0 ± 0.7 Ma)、花崗閃長斑巖(213.8 ± 1.3 Ma)、黑云母花崗斑巖(104.4 ± 0.9 Ma)、二長花崗斑巖(93.9 ± 1.3 Ma)、黑云母花崗巖(91.7 ± 0.5 Ma)、細晶巖脈(36.2 ± 0.6 Ma)等(圖7;Liu et al.,2020a)。目前,拉榮礦床中共圈定5 個鎢礦體,估算資源量WO3為140600 噸、Mo為33700 噸,平均品位分別為0.11%和0.03%(董宇等,2019⑤)。礦體主要呈透鏡狀、條帶狀產于花崗閃長斑巖、石英片巖、黑云母花崗斑巖、二長花崗斑巖、綠片巖中(圖7C;圖8)。礦石主要以細-網脈狀、細脈浸染狀和浸染狀形式產出(圖8)。礦石礦物主要為白鎢礦、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斜方輝鉍鉛礦、毒砂、錫石、硫砷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堿性長石、絹云母、白云母、方解石、螢石等。圍巖蝕變主要為角巖化、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白云母化、鉀化,其次為綠泥石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偶見葉蠟石化、螢石化等(劉俊,2020)。
圖7 拉榮鎢鉬礦床地質圖(A),ZK0803帶WO3和Mo品位鉆孔柱狀圖(B)和a-b剖面地質圖(C)(據Liu et al.,2020c)Fig. 7 Geological map of the Larong W-Mo deposit(A),columnar diagram of drill-hole ZK0803 with the grade(%)of WO3 and Mo(B),and cross-section map for a-b(C)(after Liu et al.,2020c)
拉榮礦床成礦期次可劃分為熱液期與表生期,熱液期又可劃分為硅酸鹽-氧化物階段、石英-硫化物階段和無礦石英脈階段。輝鉬礦Re-Os定年指示礦床的形成時代為91.8 ± 0.5 Ma(劉俊等,2019),其與黑云母花崗巖和二長花崗斑巖的形成時代均十分接近(Liu et al.,2020a)。但黑云母花崗巖普遍較為新鮮,而二長花崗斑巖礦化蝕變較為強烈(圖8G;二長花崗斑巖中發(fā)育浸染狀礦化;石英斑晶發(fā)生強烈的溶蝕),故初步認為成礦作用與二長花崗斑巖密切相關(劉俊,2020)。晚三疊世中酸性斑巖屬于過鋁質花崗巖類,具有較低的氧逸度與分異度,起源于前寒武紀地殼基底的部分熔融;白堊紀及始新世侵入巖屬于準鋁質-弱過鋁質花崗巖類,具有相對較高的氧逸度與分異度,其形成與殼幔巖漿混合及巖漿結晶分異有關(Liu et al.,2020a)。相對于晚三疊花崗巖類,白堊紀花崗巖類具有較高的分異度、氧逸度,更有利于鎢鉬礦的形成(劉俊,2020)。拉榮礦床成礦流體屬于NaCl-H2O-CO2不混溶體系,主成礦階段流體具有CO2富集、中高溫和中低鹽度的特征(Liu et al.,2020b),符合大陸碰撞型斑巖鎢礦床的流體特性(劉俊等,2021)。拉榮礦床硫化物δ34SVCDT值變化于0.25‰ ~6.37‰,具有明顯巖漿硫源的特征。硫化物微量元素及Pb 同位素指示成礦金屬主要來自于殼源巖漿作用(Liu et al.,2020c)。圍巖蝕變與礦化的關系、白鎢礦Sr同位素組成及斜長石主量元素特征共同指示了成礦所需的Ca2+主要由賦礦圍巖發(fā)生水巖反應(斜長石蝕變分解)而來(劉俊,2020)。
圖8 拉榮礦床典型礦化照片Fig. 8 Photographs of typical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ong deposit
結合上述研究進展,我們建立了拉榮礦床的成礦模式(圖9):在拉薩-羌塘地塊碰撞造山階段,中特提斯洋板片在94 Ma 發(fā)生斷離,地幔巖漿上涌誘發(fā)了富含成礦金屬的藏東古老地殼基底的重熔,重熔的殼源巖漿與幔源巖漿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形成了母巖漿,之后母巖漿沿構造上侵至早期形成的巖體及圍巖片巖中。由于母巖漿在上侵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充分的結晶分異,此時的巖漿富含大量的成礦元素和揮發(fā)分。隨著二長花崗斑巖體的淺部就位,熱液流體出溶并與巖體及圍巖發(fā)生了強烈的水巖反應,斜長石分解蝕變釋放了豐富的Ca2+進入成礦流體。強烈的水巖反應及CO2的逸失使得流體的溫度和氧逸度不斷降低、pH 值與S2-逸度不斷提高,從而造成了白鎢礦、輝鉬礦的相繼沉淀(劉俊,2020)。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區(qū)域上廣泛出露的印支期巖體深部可能賦存有燕山期巖體,應該加強對產于復式巖體中的拉榮式鎢多金屬礦床的找尋(劉俊等,2019)。
圖9 拉榮鎢鉬礦床成礦模式圖(據劉俊,2020)Fig. 9 Schematic model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Larong W-Mo deposit
該成礦系列另一典型礦床為位于類-左帶中段察雅縣境內的冬仆魯銅鎢(錫)礦床。礦區(qū)圍巖主要為上三疊統(tǒng)阿堵拉組粉砂巖、石英巖,局部夾板巖、角巖。礦體嚴格受近南北向的斷裂構造控制,銅鎢(錫)礦體呈透鏡狀產于蝕變二長花崗巖巖株的頂部節(jié)理裂隙面及其附近圍巖中,巖體外圍發(fā)育鉛鋅礦化。該礦床初步估算WO3資源量為2.53萬噸、Cu 資源量為17.51 萬噸,平均品位分別為0.26%和0.76%(普布扎西等,2017)②。礦石礦物主要包括黑鎢礦、黝銅礦、黃銅礦、錫石、方鉛礦、閃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電氣石、剛玉等。礦區(qū)圍巖蝕變主要為云英巖化、硅化、電氣石化、高嶺土化等。根據賦礦巖體的鋯石U-Pb 定年結果(77.5Ma;內部交流),可以基本判斷冬仆魯礦床形成于晚白堊世。該礦床的成礦模式可概括如下:在燕山晚期碰撞后陸內伸展構造背景下,幔源巖漿上涌誘發(fā)地殼部分熔融并與之發(fā)生混合。巖漿沿著斷裂帶向上遷移到淺部就位,之后流體發(fā)生出溶,高溫含礦氣液在巖體頂部節(jié)理、裂隙面附近強烈交代巖體,導致鎢錫銅礦化的發(fā)育。剩余流體繼續(xù)向外遷移,在巖體外接觸帶或圍巖地層中形成與同期巖漿活動有關的中低溫銅鉛鋅礦化②(圖10)。
圖10 冬仆魯銅鎢(錫)礦床成礦模式圖(修改自普布扎西等,2017②)Fig. 10 Sketch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Dongpulu Cu-W-(Sn)deposit(modified from Pub Tashi et al.,2017②)
燕山期熱液脈型Pb-Zn多金屬礦床主要位于類-左帶的中段及東南段,主要包括索打(李小亮,2011)、謝壩(張民,2014)、濱達(梗旦次仁等,2018⑥)、因多者(李小亮,2011)等。這些礦床被認為與燕山期花崗質侵入體具有密切聯(lián)系,但其成礦時代尚缺乏精確的年代學制約。前人對三江帶沉積巖容礦型Pb-Zn多金屬礦床成礦年齡的研究可為此提供參考(詳見畢獻武等,2019)。
該成礦系列典型礦床為位于芒康縣境內的索打熱液脈型Pb-Zn多金屬礦床。礦區(qū)內主要出露下石炭統(tǒng)馬查拉組、上二疊統(tǒng)夏牙村組。礦區(qū)內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發(fā)育近南北向的F1斷裂、近東西向F2斷裂及其他小斷裂。礦區(qū)內巖漿巖主要發(fā)育燕山期索打花崗斑巖體(圖11)。鉛鋅礦體受構造控制明顯,主要呈透鏡狀、不規(guī)則狀產于斷層與層間破碎帶中,賦礦圍巖為下石炭統(tǒng)馬查拉組灰?guī)r和石英砂巖。另外,礦區(qū)深部索打巖體外接觸帶發(fā)育一層矽卡巖型銅礦體(圖12)。目前估算資源量Zn為39.39 萬噸、Pb 為0.95 萬噸、Cu 為0.46 萬噸、Ag為141.5 噸,平均品位分別為14.81%、0.37%、0.56%和55.52 克/噸(李小亮,2011)。礦石主要呈土狀、蜂窩狀、(細脈)浸染狀產出。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方鉛礦、錫石、黃錫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螢石等。圍巖蝕變以硅化、大理巖化、矽卡巖化、角巖化、碳酸鹽化為主。其成礦模式可簡述如下(圖12):燕山晚期隨著索打花崗斑巖體的侵位,富含Pb、Zn、Cu、Ag 等成礦元素及揮發(fā)分的熱液從巖體中出溶,在巖體外接觸帶形成矽卡巖型銅礦體,之后含礦熱液繼續(xù)沿著構造運移,在圍巖層間破碎帶和斷層面附近發(fā)生充填交代作用,形成主要的鉛鋅礦體(李小亮,2011)。
圖11 索打鉛鋅礦床地質圖(據李小亮,2011)Fig. 11 Geological map of the Suoda Pb-Zn deposit
圖12 索打鉛鋅礦成礦模式圖(據李小亮,2011)Fig. 12 Sketch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Suoda Pb-Zn deposit(after Li et al.,2011)
類-左帶內喜山期Pb-Zn多金屬成礦事件為該帶最為重要的一期成礦事件,形成了趙發(fā)涌(41.1±1.1 Ma;Liu et al.,2016)、南越拉(何亮等,2017)、拉攏拉(38.1 ± 0.8 Ma;劉英超等,2014;Liu et al.,2016)、干中雄(李小亮,2011)、拉若瑪(29.9 Ma;陶琰等,2011;畢獻武等,2019;Xu et al.,2017;Sheng et al.,2019)等一批大—中型MVT型Pb-Zn 多金屬礦床。礦體的產出明顯受巖性分界面和順層逆沖斷層控制(劉英超等,2014),同期的巖漿活動可能為成礦提供了熱驅動力及部分的成礦物質(畢獻武等,2019)。
代表性拉攏拉鉛鋅礦床位于類烏齊縣桑多鎮(zhèn)境內,為一大型MVT型鉛鋅礦床。礦區(qū)內主要出露上三疊統(tǒng)甲丕拉組(礫巖、砂巖、泥頁巖、粉砂巖、泥灰?guī)r等)和波里拉組(微晶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礦區(qū)內構造主要發(fā)育NW -SE 向的斷裂和一大型倒轉向斜。礦區(qū)南側發(fā)育一黑云母花崗斑巖體,年代學證據表明其形成于鉛鋅礦化之后(劉英超等,2014)。礦體呈透鏡狀賦存于上三疊統(tǒng)波里拉組灰?guī)r和甲丕拉組泥/頁巖巖性界面附近。礦區(qū)內逆沖斷裂發(fā)育,礦體主要產于其上盤(圖13)。礦石主要呈塊狀、角礫狀、脈狀、環(huán)狀、皮殼狀、晶洞充填狀產出。礦石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菱鋅礦、菱鐵礦、黃鐵礦、白鉛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重晶石、螢石、石英等。圍巖蝕變主要發(fā)育方解石化和螢石化。拉攏拉礦床成礦流體為NaCl-H2O-CO2-CH4體系,包裹體顯微測溫及C-H-O 同位素共同指示礦區(qū)至少存在兩種流體源:(1)中低溫、高鹽度的盆地鹵水和(2)區(qū)域變質水+建造水+大氣降水混合而成的區(qū)域流體。硫同位素分析表明還原硫主要來自于硫酸鹽的生物還原作用。鉛同位素分析指示成礦物質來自于變質基底及沉積蓋層(劉英超等,2014)。
圖13 拉攏拉鉛鋅礦床地質圖(據李小亮,2011)Fig. 13 Geological map of the Lalongla Pb-Zn deposit
該礦床的成礦模式可簡述如下(圖14):逆沖推覆構造在碳酸鹽巖地層中形成構造圈閉,盆地鹵水下滲匯聚并發(fā)生硫酸鹽的生物還原作用形成富含還原硫的流體。造山擠壓過程釋放出區(qū)域流體(區(qū)域變質水+建造水+大氣降水)并從變質基底及沉積蓋層中淋濾出大量金屬,形成富含Pb、Zn、鹵素等的含礦流體。造山間歇期,部分斷層發(fā)生斷后伸展,上述區(qū)域流體沿開放空間向上運移,在灰?guī)r與泥/頁巖分界面與還原性流體發(fā)生混合,導致硫化物及碳酸鹽的沉淀,形成透鏡狀礦體(Liu et al.,2016)。
圖14 拉攏拉鉛鋅礦床成礦模式圖(據Liu et al.,2016)Fig. 14 Sketch showing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Lalongla Pb-Zn deposit
藏東三江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緣,構造大轉彎部位(圖1A)。該區(qū)地質構造復雜、沉積作用廣泛、巖漿活動頻繁。地層中Cu、Pb、Zn、Fe、W、Sn、Au、Ag、Sb等金屬及非金屬元素(C、S)等十分富集。隨著古、中、新特提斯構造的演化,在有利的構造、巖漿、地層條件下形成了各類金屬與非金屬礦產。
北瀾滄江洋于早二疊世開始消減(Pullen et al.,2008;李文昌等,2010;Deng et al.,2014a),導致藏東地區(qū)早—中三疊世—早二疊世弧巖漿巖的發(fā)育(Yang et al.,2011)。其中,妞多礦區(qū)細?;◢弾r在晚二疊世發(fā)生侵位,巖體在上升過程中同化混染了區(qū)內下石炭統(tǒng)卡貢組中的碳質層,從而導致在巖體的內接觸帶形成了晶質石墨礦體(周新等,2019;圖15A)。隨著消減作用的進行,北瀾滄江結合帶內還發(fā)育了一套不連續(xù)的蛇綠巖組合(圖15B)。根據卡貢蛇綠(混雜)巖的形成時代(240 ~221 Ma;巴桑多吉等,2018①),初步判斷該蛇綠巖套形成于中—晚三疊世。巴夏蛇綠巖套主要由輝石巖、橄欖巖、蛇紋巖組成,推測其與卡貢蛇綠(混雜)巖套的形成時代基本一致。受后期構造事件(例如碰撞造山)的影響,巴夏蛇綠巖帶超基性巖中產生了大量次級斷裂,并不斷地接受大氣降水+區(qū)域變質水+層間水的風化淋濾,最終在超基性巖體下部形成了菱鎂礦礦體(丁建華等,2013;圖15C)。
俯沖作用一直持續(xù)到早三疊世(Pullen et al.,2008;Yang et al.,2011;Zhai et al.,2013)。羌塘盆地中生代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230 ~237 Ma;Zhai et al.,2011)和晚三疊世磨拉石建造(王劍等,2004)的識別,表明了大陸碰撞發(fā)生在237 Ma之前。碰撞造山導致地殼加厚增溫重熔,導致少量同碰撞S型花崗巖的侵位(如青果、地果礦區(qū)的二長花崗巖脈;何亮等,2020a,2020b)。與妞多礦床類似,青果、地果二長花崗巖脈在上升過程中同化混染了卡貢組中的碳質層,從而在巖體內外接觸帶形成了晶質石墨礦床。
隨后,大洋板塊在237 ~230 Ma發(fā)生斷離(Peng et al.,2015)導致羌塘中部高壓-超高壓巖石快速折返及羌塘中部托和平錯地區(qū)堿性輝綠巖(234 Ma)的形成(Zhang et al.,2011)。板片斷離后(圖15C),軟流圈上涌誘發(fā)加厚羌塘地殼的深熔(Peng et al.,2019),從而形成了晚三疊世東達山巖體(Peng et al.,2015)、吉塘巖體(Tao et al.,2014)、拉榮英安斑巖和花崗閃長斑巖(Liu et al.,2020a)等眾多巖漿巖。晚三疊世巖體(如吉塘巖體;Tao et al.,2014)的侵位提供了大量的熱源,促進了卡貢組地層中含鐵建造的變質改造與成礦流體的運移,從而導致卡貢、吉塘沉積-改造型赤鐵礦礦床的形成(謝堯武等,2007④)。
隨著古特提斯洋的俯沖關閉,中特提斯洋(怒江洋)在二疊紀之前開啟,并于中—晚三疊世開始俯沖(Metcalfe,2013;Zhu et al.,2013,2016;Deng et al.,2014a;Zeng et al.,2016;Zhang et al.,2017;Li et al.,2018)。目前大部分學者支持中特提斯洋為南北雙向俯沖的觀點(Metcalfe,2013;Deng et al.,2014a)。關于洋盆閉合的時限,相對爭議較大(Yin and Harrison,2000;Kapp et al.,2007;Baxter et al.,2009;Cao et al.,2019;He et al.,2019)。Jiang et al.(2021)通過系統(tǒng)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深部地球物理資料,指出中特提斯洋盆的閉合具有穿時性,東段可能在中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已經閉合,西段可能直到晚白堊末期才完全閉合。
中特提斯洋盆在晚白堊世之前完成閉合后,拉薩-羌塘地塊發(fā)生強烈的碰撞(Baxter et al.,2009;Metcalfe,2013;Li et al.,2018;He et al.,2019)。隨后繼續(xù)俯沖的中特提斯洋板片發(fā)生斷離、下沉,軟流圈上涌誘發(fā)富含成礦金屬的藏東古老地殼基底的重熔。重熔的殼源巖漿與幔源巖漿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形成了母巖漿,之后母巖漿沿構造向上遷移到淺部(圖15D;Liu et al.,2020a)。由于母巖漿在上侵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充分的結晶分異,此時的巖漿富含大量的成礦元素和揮發(fā)分。隨著巖體的淺部就位,富含W、Mo成礦元素的熱液流體出溶并與巖體及圍巖發(fā)生了強烈的水巖反應,導致拉榮斑巖WMo礦床的形成(圖15D;劉俊,2020);富Sn 的含礦熱液沿著斷裂向淺部運移并在圍巖地層中卸載沉淀,導致塞北弄錫礦的形成(圖15D;羅梅等,2014);富含Cu、W、Sn、Pb、Zn 成礦元素的氣液流體沿著構造運移,在巖體頂部節(jié)理、裂隙面附近強烈交代巖體導致冬仆魯礦床鎢錫銅礦化的發(fā)育,在外圍地層中形成與同期巖漿活動有關的中低溫銅鉛鋅礦化(冬仆魯;普布扎西等,2017②);富含Cu、Pb、Zn成礦元素的熱液流體在索打巖體外接觸帶與碳酸鹽地層發(fā)生反應形成矽卡巖型銅礦化,在外圍淺部地層中形成熱液脈型鉛鋅礦化(李小亮,2011);富含Pb、Zn成礦元素的含礦流體向上遷移,在圍巖層間破碎帶和斷層面附近發(fā)生充填交代形成濱達(梗旦次仁等,2018)、因多者(李小亮,2011)等礦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W-Sn-Mo-Cu多金屬與Pb-Zn多金屬兩個成礦系列可能具有成因聯(lián)系,如東仆魯銅鎢(錫)礦床自巖體向外具有銅鎢錫→銅鉛鋅的成礦分帶,與之相關的夏雅巖體外圍還發(fā)育有獨立的謝壩熱液脈型鉛鋅礦床(張民,2014)。其他礦床(如拉榮、塞北弄、濱達、因多者等)中并未識別出類似的礦化分帶現象,則暗示了上述兩個成礦系列絕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相互獨立的。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持續(xù)擠壓導致藏東地區(qū)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逆沖推覆、走滑剪切,并觸發(fā)了強烈的巖漿-成礦事件(Hou et al.,2003;芮宗瑤等,2004)。然而,近年來有學者發(fā)現陸內走滑剪切的時代(<31 Ma;Tang et al.,2013)明顯晚于富堿巖漿巖的侵位時代(41 ~37 Ma;Hou et al.,2003,2007;Liang et al.,2006;Lin et al.,2018)。因此,藏東“三江”地區(qū)晚始新世富堿巖漿作用可能與增厚榴輝巖下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的共同拆沉相關(Liu et al.,2017)。此外,研究表明藏東地區(qū)巖漿作用除了發(fā)育伸展背景下軟流圈上涌誘發(fā)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富堿巖漿巖(主要發(fā)育于玉龍銅礦帶)外,還包括與逆沖、推覆、剪切、走滑作用有關的中上地殼物質發(fā)生深熔形成的花崗質巖石(主要發(fā)育于類-左帶)(畢獻武等,2019;尹福光等,2021)。
類-左帶內喜山期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驅動了盆地內低溫高鹽鹵水的運移,在此過程中流體從基底巖石與圍巖地層中萃取了大量的金屬元素(Pb、Zn、Ag、Sb 等)、硫及揮發(fā)分等并向上遷移,之后在地殼淺部逆沖推覆帶內大斷裂旁側的低序次斷裂韌性剪切帶發(fā)生沉淀,從而導致帶內喜山期MVT型Pb-Zn多金屬礦床的集中爆發(fā)(圖15E;趙發(fā)涌、南越拉、拉攏拉、干中雄、拉若瑪等;Hou et al.,2007;劉英超等,2013;Deng et al.,2014b;羅梅等,2014;Liu et al.,2016;Lin et al.,2018;)。另外,少量花崗(斑)巖外圍形成了熱液脈型鉛鋅礦床,如錯那鉛鋅礦(圖15E;畢獻武等,2019)。
圖15 類烏齊-左貢成礦帶構造演化與成礦模式圖(據Liu et al.,2020a修改)Fig. 15 Sketch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the Leiwuqi-Zogang metallogenic belt(modified from Liu et al.,2020a)
藏東類烏齊-左貢成礦帶是三江特提斯成礦域內一條重要的成礦帶,本次在帶內共識別出了6個成礦系列,包括:(1)印支期晶質石墨礦系列;(2)印支期蛇綠巖相關風化淋濾型菱鎂礦系列;(3)印支期沉積-改造型Fe-Cu 多金屬系列;(4)燕山期與中酸性巖漿巖相關的W-Sn-Mo-Cu 多金屬系列;(5)燕山期熱液脈型Pb-Zn多金屬系列;(6)喜山期MVT型Pb-Zn 多金屬系列。帶內成礦作用與古、中、新特提斯洋的構造演化過程密切相關,未來帶內找礦過程中應該強化成礦系列、成礦模型的理論指導。
致謝:兩位匿名審稿專家和編輯老師對論文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注釋:
①巴桑多吉,米瑪扎西,何亮,等,2018. 西藏左貢縣拉榮地區(qū)1∶5萬四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六地質大隊.
②普布扎西,何亮,代順軍,等,2017. 西藏加多嶺地區(qū)1∶5 萬礦產地質調查報告[R].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六地質大隊.
③陳建平,唐菊興,付小方,等,2003. 西南三江北段成礦規(guī)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成果報告[R].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④謝堯武,彭興階,陳德泉,等,2007. 西藏1∶25 萬拉薩市、澤當鎮(zhèn)、囊謙縣、昌都縣、江達縣、貢覺縣、八宿縣、然烏區(qū)、芒康縣、巴昔卡、巴沙(1/5)、察隅縣、曼加得(1/7)、德欽縣幅區(qū)調編圖[R].西藏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
⑤董宇,吳江華,次旦,等,2019. 西藏自治區(qū)左貢縣拉榮礦區(qū)鎢(鉬)礦普查報告[R].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六地質大隊.
⑥梗旦次仁,普布扎西,包繼財,等,2018. 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濱達多金屬礦普查報告[R].西藏強順勘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