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7-18世紀中日陶瓷貿易

      2022-04-03 14:42:07李沛時
      佛山陶瓷 2022年3期
      關鍵詞:陶瓷貿易交流

      李沛時

      摘 要:伊萬里瓷是在日本有田地區(qū)燒造完成后,從毗鄰的伊萬里港販運出海的瓷器。陶瓷自唐以后就是我國主要的出口物之一,17-18世紀,中國因政權交替和實行海禁政策等原因導致瓷器外銷數(shù)量銳減,難以滿足海外市場的巨大需求,而此時日本制瓷業(yè)發(fā)展迅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中國與日本自古以來就往來頻繁,日本政府還鼓勵民眾與中國通商。中日陶瓷貿易往來不僅是兩國文明交流的證明,也是大航海時代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見證。

      關鍵詞:伊萬里瓷;交流;陶瓷;貿易;

      1 前言

      陶瓷,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瓷器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在延續(xù)與更新的演進中,成為了民族的文化象征,體現(xiàn)出了燦爛的人文價值[1]。隨著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fā)展,中國瓷器遠銷海外。陶瓷從唐晚期開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最主要商品之一,與我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其陶瓷文化與技術深受中國的影響。中國的制瓷技術通過朝鮮工匠及居住在日本長崎的中國人在日本傳播,加上日本本土發(fā)現(xiàn)了制瓷的原料,才開始了瓷器的生產。1610年,佐賀縣有田地區(qū)燒制出了日本最早的瓷器,而此時中國的瓷器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已經擁有成熟的制瓷技術[2]。江西的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浙江的龍泉窯,福建的漳州窯、德化窯、建陽窯等窯口燒制的瓷器深受日本人喜愛,對日本瓷器的生產造成強烈刺激,促使日本不斷研究、仿燒中國陶瓷。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在17—18世紀的瓷器貿易中扮演著主角,但隨著中國政權交替和清政府實行的海禁政策等原因,中國瓷器外銷數(shù)量銳減,面對歐洲市場的巨大需求,17世紀的日本制瓷業(yè)發(fā)展迅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

      2伊萬里瓷的起源和發(fā)展

      說到伊萬里瓷,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瓷器的誕生。日本瓷器誕生于江戶時代初期,1590年豐田秀吉統(tǒng)一了日本,經過多年戰(zhàn)爭紛擾重獲安寧的武將們開始流行飲茶。而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將中國茶道文化民族化,并將茶道融入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千利休最推崇的就是高麗茶碗,因此豐臣秀吉也對高麗青瓷非常鐘愛,進而引發(fā)了1592年出兵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并下令把朝鮮的陶工帶回日本。這場戰(zhàn)役日本稱為“慶長·文祿之役”(因當時日本年號之故),朝鮮稱“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因1592年為壬辰年之故),中國稱“萬歷朝鮮之役”(因當時明朝年號之故)。這是日本首次發(fā)動的海外侵略戰(zhàn)爭,共有1000多名朝鮮工匠被抓回日本,在九州附近的窯廠燒制瓷器。當中有一名叫李參平(日本名為金ケ江三兵衛(wèi))的朝鮮陶工,最初在佐賀縣煉坯燒瓷,但是當?shù)氐耐临|并不適合生產。他開始在全日本范圍內尋找瓷土,終于在有田的泉山發(fā)現(xiàn)了優(yōu)良的白瓷礦,同時選定立地條件優(yōu)良、擁有燒窯所需松木燃料的上白川天狗谷筑窯制瓷。李參平在有田窯場開窯燒瓷,以此處為中心,周邊窯爐興盛,制瓷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窯址調查發(fā)掘表明,草創(chuàng)期的伊萬里系瓷器無論在成形或裝燒技法等方面都曾受古唐津系炻器的影響。白瓷、青花白瓷、青花青瓷成品紋飾的表現(xiàn)具有日本李朝樣式的特征。到17世紀20年代燒瓷技術漸趨完善,造型雖依然可見日本李朝的影響,但紋飾的表現(xiàn)已開始融入中國樣式,此后才趨于成熟。

      有田位于日本九州西北部,即古代的肥前國,現(xiàn)屬佐賀縣。有田燒是西松浦郡有田町為中心的諸窯的總稱,又稱有田系。有田燒的產品經北方12公里的伊萬里港運往歐洲,且肥前一帶窯業(yè)多在伊萬里商人的控制之下,因此,有田燒生產的瓷器又稱為古伊萬里瓷。后來出于對窯業(yè)的重視,佐賀藩主鍋島勝茂(1580-1657)于1637年對有田窯業(yè)進行整頓,關閉落后窯廠。1648年,佐賀藩在有田設立“皿山代官所”,管理窯業(yè),不斷擴大窯業(yè)規(guī)模,之后生產伊萬里瓷涵蓋的地區(qū)范圍也擴大了,1637年日本行政當局對伊萬里、有田地區(qū)的窯廠進行了整合,故將這一地區(qū)出產的瓷器統(tǒng)稱為“伊萬里瓷”。之后隨著大量中國明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進入日本,日本工匠開始徹底學習中國的瓷器燒制技術,瓷藝突飛猛進,伊萬里瓷逐漸成為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外銷瓷器品種。

      3伊萬里瓷貿易概況

      有港口,必有商貿,而海洋商貿,則意味著通往廣闊世界的巨大航線網絡。清末,中國陶瓷在內用外銷上走向衰落,深受中國陶瓷文化影響的日本陶瓷產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并趕超中國陶瓷,成功外銷歐美及中國市場[3]。17-19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fā)生了改變,這些發(fā)展和變化從陶瓷的生產和外銷中有所折射。

      3.1中日民間貿易空前繁榮

      明代前期,中日之間實行官方的勘合貿易,后因倭寇而中斷。明中葉以后,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中日之間的海上私人貿易興起,雖然明朝立國之初實行海禁政策,但犯禁出海的走私貿易仍多不勝數(shù),在經歷海禁與反海禁的斗爭之后,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統(tǒng)治者者終于同意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開放海禁,使明代后期海上私人貿易得以迅速發(fā)展,但為避免使亂的再度發(fā)生,對日本仍嚴禁貿易[4]。由于對日貿易路近利厚,走私盛行。明末清初人王勝時說到漳、泉人赴日貿易的情況:“先朝禁通日本,然東之利倍蓰于西,海舶出海時,先向西洋行。行既遠,乃復折而入東洋。嗜利走死,習以為常,以是富甲天下。”[5]這段話可以看出當時海商是如何對付朝廷禁令的。而日本方面,江戶幕府鼓勵中日之間的通商貿易。歡迎中國船來航,發(fā)給朱印狀,加以保護,因此中國商船赴長崎的逐年增多,一年可達數(shù)十只。日本《通航一覽》記載:“慶長、寬永之際,平戶、長崎等地,唐船輻湊?!?639年日本實行鎖國體制,禁止日本人出航,只允許中國船、荷蘭船在長崎港進行貿易,使得中日民間貿易空前繁榮[6]。

      3.2日本陶瓷進入外銷瓷時代

      17世紀初期將中國陶瓷運銷日本的除了有葡萄牙船、日本船、中國船之外,荷蘭人亦于慶長十四年(1609年)在平戶設置商館之后不久的慶長十八年(1613年)加入中國陶瓷輸日的貿易行列,獲得可觀的利潤[7]。依據(jù)荷蘭方面的文書記錄,相對于寬永十五年(1638年)之前數(shù)年,幾乎每年都有動輒以萬計或十萬計的陶瓷輸入日本,寬永十五年后卻只能見到少數(shù)零星陶瓷輸日,而該情況也反映在由中國商人經手的輸日陶瓷貿易活動當中。換言之,中國陶瓷的對外輸出于17世紀中期已漸處于低迷的狀態(tài)。由于明末政情動蕩不安影響到中國南部景德鎮(zhèn)等瓷窯產區(qū),致使中國陶瓷無論在質或量上均難以滿足廣大的海外市場,而此時正是日本瓷器生產趨于成熟的時期,日本陶瓷遂乘虛成為中國陶瓷的替代品。日本瓷器的輸出應可早至正保四年(1647年)由長崎經暹羅駛往柬埔寨的中國船載運的“粗制瓷器174包”。參照近年越南惠安(HoiAn)日本町或印尼萬丹(Bantam)等地發(fā)現(xiàn)的日本伊萬里瓷器中包括有1640年代作品一事看來[8],也印證了這一說法。此時日本運銷海外的瓷器數(shù)量不多,很可能只是作為彌補中國瓷器數(shù)量不足的代用品,并且是主要提供給巴達維亞城等東南亞地區(qū)使用的粗制雜器。不過日本于萬治二年(1659年)輸往阿拉伯半島的瓷器已達3萬余件,宣示了日本窯業(yè)已正式邁入外銷時代。

      在日本海沿岸的遺跡中出土了很多伊萬里瓷,不僅是陸地遺跡,在海底和海岸的遺跡中也有發(fā)現(xiàn)。這些遺跡中發(fā)現(xiàn)的伊萬里瓷有的是在運輸途中還沒到達目的地就沉沒了,有的則是使用后被丟棄。鷹島海底遺址靠近伊萬里港,被稱為與元寇有關的遺址,緊挨著是池尻海底遺址、蘆屋沖海底遺址以及岡垣浜海底遺址。然后是以石見銀的裝貨港而聞名的沖泊、船倉島附近、能登飯?zhí)锖0兑约澳乐轂车拿{野澤附近,這些遺址都在沿著日本海的路線上。其中池尻海底遺址、蘆屋沖海底遺址、岡垣浜海底遺址、船倉島附近的沉船遺址和陸奧灣脅野澤沖附近發(fā)現(xiàn)的伊萬里瓷,可能是船只運輸過程中發(fā)生某種海上事故而沉沒的,這些都是海上運輸往來的實證。

      3.3中國實行海禁政策促使日本瓷業(yè)迅速發(fā)展

      清代中國政府延續(xù)了明代的海禁政策,雖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放了海禁,在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的四個沿海口岸設立海關,進行海外貿易,但是到了乾隆年間,在閉關鎖國政策下,改為開放廣州一口通商,海禁實際上依然存在,這使得中國瓷器的海外出口大幅減少。目前雖不易正確地估算出清廷為杜絕海上私貿易而頒行海禁令,或企圖孤立鄭氏集團所采取的遷界令對中國陶瓷輸出造成的影響程度,但自1662年鄭氏攻占臺灣之后,日本瓷器輸出呈正增長。此外,相比于日本有田窯戶于寬永十八年(1641年)至慶安元年(1648年)八年間,所上繳之反映生產量的雜稅急速增長了35倍。荷蘭方面的文書則記載1644年中國“燒瓷匠人多有死者”。看來,日本瓷器的海外貿易確與中國國內的情勢有著互為因果的關系,而以正保年間(1644-1647)為界,日本各遺跡所出中國陶瓷數(shù)量銳減,出土的屬于17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的日本國產伊萬里瓷器則有明顯增多的傾向,也說明了此時日本窯業(yè)已漸趨繁榮。

      4結語

      根據(jù)荷蘭的文書記錄,1638年以前,荷蘭東印度公司每年都將數(shù)以萬計的中國瓷器輸入日本,日本可謂歐洲以外中國瓷器的第二大海外市場,因此,中國瓷器的審美風格與燒制技術對創(chuàng)燒之初的日本瓷器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兩國瓷器風格相互影響。日本瓷器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在17世紀燒制出了伊萬里瓷這一最有影響力外銷瓷器。日本燒造伊萬里瓷器最初目的是為供貴族使用,之后暢銷于歐洲市場,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一過程也反映了日本民族對外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17世紀,明朝廷雖實行海禁政策,但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中日之間的民間貿易也趨向繁榮,走私貿易屢禁不止。日本方面也鼓勵中日之間的通商貿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國內局勢終告安定,海禁政策逐步解除,恢復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17-18世紀的中日陶瓷貿易反映的不僅是中日瓷器之間的互相交流的證明,更是大航海時代兩國文明交流的見證。

      參考文獻

      [1] 鄭婧. 7-11世紀日本與中國的貿易[D].浙江大學,2012.

      [2] 關濤,王玉新.日本陶瓷[M].沈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1:3.

      [3] 王格格.清末日本外銷中國陶瓷器述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2):27-31+209.

      [4] 邱普艷.1600—1774年廣南阮氏與中國的貿易關系[D].鄭州大學,2006.

      [5] [清]王勝時;樊爾勤校.漫游紀略[M].上海:新文化書社,1983:4.

      [6] 徐曉望.中國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7:488.

      [7] 謝明良.貿易陶瓷與文化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19:03.

      [8] 謝明良.記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伊萬里瓷器[J].故宮學術季刊1997(15):3.

      猜你喜歡
      陶瓷貿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載歌載舞話陶瓷——瓷之舞
      學與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貿易統(tǒng)計
      陶瓷藝術作品
      貿易統(tǒng)計
      陶瓷藝術欣賞
      克东县| 华蓥市| 长春市| 中阳县| 蒙山县| 东莞市| 静乐县| 商河县| 巫山县| 塔城市| 龙江县| 象州县| 田东县| 万州区| 二连浩特市| 泸溪县| 长垣县| 洱源县| 梧州市| 丘北县| 龙口市| 绥滨县| 安国市| 蒙阴县| 东源县| 于田县| 兴宁市| 玉林市| 黑河市| 石门县| 甘谷县| 南京市| 宜都市| 普定县| 永和县| 湘乡市| 城步| 靖边县| 仲巴县| 蒙自县|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