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水”,是名副其實的雨水,“立春”還未到,“雨水”就捷足先登。從年初一開始,從早下到晚,綿密、纖小,輕似云煙細如線,似有還無,意態(tài)裊娜,潤物無聲,“云色輕還重,風(fēng)光淡又濃”,天地間美如一幅水墨畫。
雨水時節(jié),盡管水氣氤氳處處濕漉,但我從來不惱。鄉(xiāng)下長大的孩子,對春雨有著天然的親近和感恩。春天,種子要發(fā)芽,草木要返青,花兒要開,雨水來萬物生。雨水影響著收成,決定著年景,相當(dāng)于大地的母親,潤澤萬物生靈。古老農(nóng)耕民族對雨敬畏,將雨視為上天的慈悲。
兒時,立春過后常聽到鄉(xiāng)鄰坐在門前邊吹水煙筒邊說“春雨貴如油,耕種就起頭”,下雨是他們最想看到的場景,瀝瀝的雨聲讓他們覺得安穩(wěn)、踏實。農(nóng)人先用大鋤深挖田地,松土,將雜草等埋在土下,雨水一泡,就是最好的有機肥;再鋪上存了一冬的雞鴨糞便、草木灰渣,平整后,就可播種了。雨水的到來,讓鄉(xiāng)野春色盎然,“草色遙看近卻無”,那點點綠芽,嫩生生水靈靈,仿佛大地的軟聲細語。雨水物候里的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從水里到空中,再到地面,“雨水”全方位地促使大地復(fù)蘇,萬物更新。
不過,我對“雨水”最初的印象卻是和“吃”連在一起。村里竹子多,雖然春寒料峭,但幾場春雨過后,泥土里接連不斷地冒出許多毛茸茸的小尖尖,它們頂著晶瑩的水珠,朝天空噌噌直躥。我常常想,它一定是最先嘗到春雨的甘甜,感應(yīng)到天地間的春信,不然,它怎會先于野草醒來呢?春筍清鮮腴嫩,怎么吃都美味至極。韭菜也是,細細的嫩苗不消幾天就變成一茬茬的,青翠欲滴,用鐮刀一小把一小把地齊根割下,韭根在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下,重發(fā)新葉,割了一茬又一茬。割回家的頭茬韭菜,清炒或是配以雞蛋,春天的滋味無以倫比。年少只知口腹之欲,直到后來讀到“竹筍初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試尋野菜炊春飯,便是江南二月天”“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這些優(yōu)美的詩句,讀到“咬春”,情不自禁濕了眼眶,原來那是中國千百年農(nóng)業(yè)文明里最生動的歲月靜好,是春天最好的滋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fēng)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彪m然古人知道“雨者輔也,言輔時生養(yǎng)也”,但更相信雨水時節(jié)的雨蘊含著勃勃生機?!八陀晁钡牧?xí)俗就是認為雨水節(jié)氣是生命復(fù)蘇的關(guān)鍵日子,人像樹木一樣,需要“借水上水”才能生存,而且認為60歲以后自然“上水”比較困難,需借外力相助才能“上水”,才能獲得旺盛的生命力。雨水這一天,女兒要用“寄生”(寄生在老樹上的幼樹)燉豬蹄或燉雞,用沙罐裝好,再用紅紙、紅繩封住罐口,由丈夫陪同回娘家,進門后由女婿恭敬地獻給岳父岳母。如果是新婚女婿,岳父岳母要回贈雨傘,希望女婿出門奔波可以遮風(fēng)擋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平安順利。
春天的本質(zhì)是生發(fā)、成長,春雨恰逢其時,有哪一種雨比春雨更有力量?春天帶來賦予萬物生命的雨水,但我更愿意這樣想:雨水,作為節(jié)氣的一種,預(yù)示的不僅僅是春回大地,降水增多,種子得以濯而生發(fā),苗木得以濯而鮮碧,更預(yù)示人的身心得以濯洗一切污濁、茍且、沮喪……心中開出花朵,返璞歸真,干凈從容、容光煥發(fā)地開始新的生活。
作者簡介:劉雪源,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廣西文學(xué)》《紅豆》《三月三》《重慶文學(xué)》《太行文學(xué)》等,著有散文集《驚生三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