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郭睿,祝海洋
(成都錦城學院 智能制造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1893年,美國社會學家阿莉·霍赫希爾德通過對服務業(yè)雇員的調查研究,總結出了繼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第三大勞動——情感勞動。情感勞動是指“整飾自己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面部與身體面向公眾的表演;它具有交換價值,是可以獲得薪酬的勞動。”對于社會公共領域的勞動者而言,情感勞動是其必須付出的勞動[1-3]。而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師一職,需要付出的情感勞動自然比其余職業(yè)更多。教師情感勞動需要教師對自身情緒、情感進行管理,需要在課內、課余表達出學生所要求的情感過程。同樣,教師的情感勞動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和學習能力有極大的關系,早在《學記》中就記載有“親其師,信其道”的觀點,學生因受到教師的影響而改變了其一生的案例也俯仰皆是。由此可見研究分析教師情感勞動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的重要性。
在政策層面,教育部于2012年2月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首次將“善于自我調節(jié)情緒,保持平和心態(tài)”作為教師情緒和情感問題納入教師個人修養(yǎng)與行為標準[4]。教師在上崗之前雖然經過了很嚴格的培訓,但對于情感方面的控制力還是有所欠缺的。在面對較大工作量時,許多教師甚至出現(xiàn)了情感枯竭或情感表達不及時的情況。而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很多情況,教師對于自身情感的控制也是不同的。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待每一位犯錯誤的學生,對學生犯下的不同的錯誤保持平和的態(tài)度,能夠堅守好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對自身情感進行管理,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在組織層面,需要教師在情感表達時,分清情況和場合,在應該表揚學生時就及時表揚且表達喜悅的表情,某些時候甚至可以給一些獎勵,讓學生內心世界得到滿足,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緩和師生關系。而在學生應該被批評時,教師就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忌在大型公開場合對學生進行批評,更不可辱罵貶低學生。很多條例對于教師的情感勞動進行了規(guī)定,但這也反映出不少教師可能在此方面存在缺失。這就需要通過各方的努力來改善,尤其是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學習社會規(guī)范并且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方式。
深度學習一詞最早由哥德堡學者弗倫斯·馬頓(Marton)和羅杰·薩爾喬(Saljo)提出,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熟練掌握新舊知識來解決問題[5]。之后的研究者進一步理解深度學習的內涵,認為深度學習除了強調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lián)系,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與批判外,也包括學習者的自我監(jiān)控能力[6]。國內的研究對于深度學習的定義則是將所學知識遷移在新的場景中并運用。綜上所述,深度學習可以理解為學習者對于知識的理解、回顧、運用、反思、批判、遷移。因此作為教育從業(yè)者,所應考慮的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展開。根據(jù)深度學習的定義,可以將教師情感勞動影響因素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教師對于情感勞動的規(guī)則遵循;第二,教師情感勞動的源動力;第三,對于情感勞動的具體實施方針。研究表明,學生深度學習情況與以上三點存在了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通過前文的三個層面,可以認識到教師對于情感勞動的遵循規(guī)則是受到多方面約束的,因此部分教師易出現(xiàn)漠視師生關系的情況。實際上情感勞動規(guī)則的制定是為了促使教師情感從自然情感到教育情感的轉變,在教育工作中將情感投入由自覺性轉為自發(fā)性。情感規(guī)則明確規(guī)定了在何種教育環(huán)境教師應該展示何種教育情感,規(guī)避了不良情感的產生,讓教師情感勞動與本身情感身份相契合。并且情感規(guī)則對于錯誤情感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可以有效地使教師群體產生相應的榮辱感。隨著社會群體對于教師情感勞動的期待逐步提高,教師情感勞動的規(guī)則也應及時做出調整和優(yōu)化,以便適應高質量的教育需求。與此同時,不同學段和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情感需求和表達也應有所不同,情感規(guī)則的制定,既要反映教育本身的共同性,也要考慮不同學段和不同類型教育對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教師勞動情感的個體性,為不同教師合理表達自身的情感個性留出空間。
教師情感勞動的源動力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職業(yè)身份認同感,職業(yè)身份認同是在實施情感勞動中對于角色定位清晰,歸屬感遞增的關鍵。教師深刻理解職業(yè)身份的自為與有為,洞察情感勞動的內涵及表現(xiàn)方式。尊重教師情感職業(yè),根據(jù)不同教學環(huán)境做出相適應的自我認同。第二,豐富的情感感觸,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及時感受到學生的學習情感,及時做出回應與情感交流。對于學生保持熱情,將學生當作與自己平等的“主體”對待。不同于天生的血緣親情,地域上的鄉(xiāng)情鄰里情,這種熱情可以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催化劑。第三,社會與學生的反饋與支持,如獲“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表彰的教師,無不在教育工作中傾注了充分的情感勞動,這種社會獎勵與情感勞動相輔相成,既作為教師的源動力之一,又成為大眾社會對于優(yōu)秀的教育從業(yè)者的肯定。這些由政策保障、物質基礎所提供的幫助,使教育從業(yè)者沒有后顧之憂,更容易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工作中。
關于具體實現(xiàn)情感勞動的詳細方針,第一,教育從業(yè)者可以從自身教學習慣出發(fā),調整自身的授課方式等,如確保每節(jié)課可以圍繞學生進行講解,并且語言富有激情與動力。通過這些細小的授課習慣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對于課堂的認知,激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調動課堂的每一個部分。抑或杜絕對學生不恰當?shù)姆穸ㄐ袨?,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心里面發(fā)出來的,才能到達心的深處?!钡诙處熥陨碜⒅厍榫w管控,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境,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都能保持樂觀愉快、蓬勃向上的狀態(tài)。這無疑會促使學生求知、奮進,生機盎然。第三,主動關愛學生,融入學生群體?!秾W記》有云:“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币话銇碚f,學生對教師的好感程度,會提高對教師授課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入“好知”“樂知”的狀態(tài),老師也會因此體會到教育過程帶來的愉快和成就感,教與學就容易在同一頻率上“同頻共振”,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的效果。第四,與學生建立起超越師生關系的情感,引以為知己,引以為忘年。應與學生充滿情感的交往,增強對于情感勞動的付出,使學生的科研能力、事物執(zhí)行能力等一系列非認知能力有綜合提升。
根據(jù)這幾點,可以得出學生的深度學習行為與教師的積極行為是成明顯正相關的,學生更容易進行探究式學習,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并且愿意主動學習,達到深度學習的階段。把握住這些積極行為,會成為教育階段的一個新突破口,會為改善高校師生關系冷漠;學生學習怠慢;教師教學無激情、無目標等一系列問題做出良好的示范。
通過分析成都錦城學院在校學生填寫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感需求較大:被包容,能被接納;被他人信任和信任他人、對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希望被有效認可;在課堂上具有安全感,不會對老師產生懼怕感;教師要有公正度,并且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價值。同時,學生還提出在高校學習期間最迷茫的四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學?我要怎么學?我要學什么?我學了有什么用?因此,教師在情感勞動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心力、精力、研究力,從說的、做的、想的以及自己價值觀等方面入手,才能讓學生真真正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主要的實施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課堂上,老師要表達的內容比較多,學生在接受、思考、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老師進行大量的文字語言引導。所以好好說話非常重要,而且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需求。將常用的教師用語改成:“我說/表達清楚了嗎?”“我們可以”“我需要你們的幫助”“你聽到這個在想什么?”“我可以問問嗎”“你們?yōu)槲覀儎?chuàng)造了驚喜?”等后,學生的互動和注意力會明顯提升。
其次,好好聽話也非常重要,現(xiàn)在的課堂已經從以教師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主,教師從教的角色轉為導師的角色,所以聽學生的話并且給出恰當?shù)幕貞浅jP鍵。對于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要有耐心地回答,要去考量學生不清楚的具體細節(jié)問題在哪里。對于學生提出的異議和反駁,要首先接納意見,并且肯定他們做法的權力和正確性,然后一起探討異議和反駁的合理性,如果教師直接否定學生的異議,不僅僅弄不清楚學生的問題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也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本身就不懂,更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對于學生對老師提出不喜歡和批評意見的時候,教師可以說出自己的觀察和真實感受,并且提出自己的具體請求,以相同的方式告知學生他們也可以這么做。接納他們,并且建立信任,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
最后還要學會用恰當?shù)姆绞饺ケ頁P學生,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教師可運用以下方法:表揚落實到具體的事件和案例;用信任去贊美,例如“這件事只有你才做得好”;找到學生自己看不到優(yōu)點夸贊他們,而不是別人都經常表揚的點;多在其他人面前表揚學生。
首先教師管理好自己情緒特別重要,調查發(fā)現(xiàn)有激情的課堂學生滿意度較高;面帶微笑的老師滿意度高;沉浸式教學的老師感染力最大。在情緒管理和利用方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學會換位思考,因為教師不知道學生經歷過什么,以下列案例為例,在高數(shù)課堂上,有一位學生不明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學生已經有明顯的抗拒情緒和逆反心理,情緒也越來越激動。通過觀察和溫柔的引導,教師才發(fā)現(xiàn)此時學生的腦中全是自己從小到大數(shù)學學習的經歷,特別是小學學習數(shù)學時不斷被批評、被指責的過程。所以此時并不是教師本身講解的問題,而是被情緒捆綁的學生已經沒有辦法學習任何新知識,經過教師的課后疏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知識點,并且對數(shù)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其次,教師應了解和尊重學生,縮小認知差距,把握學生的情緒。談心是了解學生的好辦法,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適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自己與學生更加親近。同時,通過網絡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目前關注的熱點,縮小和學生的認知差距,當學生情緒比較激動時,應采用適當?shù)姆椒ㄗ寣W生平靜下來,引導學生平和自己的心態(tài),學生會更加信服自己的老師。
最后,采取情緒感染和情緒調動的方式。教師自己的情緒感染力非常重要,在課堂上不需要一直有激情,但是要有感染力,一種很好的方式是自己尊重課堂,全身心投入課堂,上課的聲音語調此起彼伏,不懼怕教學困難,不焦慮學生困惑,而是與學生站在一起繼續(xù)討論問題,把問題弄懂為止,這也是讓學生有安全感、有自信,能體會到被尊重的過程。
所有的學生都是渴望被認同理解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共情的力量,與學生建立親密的關系。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情緒預估,表達感受和表達希望。在上課或者交流的過程中,先預估學生的情緒,看對方的心情、是悲傷、是快樂、還是氣憤、懊惱等。但預估很容易出錯,通過學生的表情,特別是學生的目光來判斷是最準確的,然后試探著提問,來收集更多的信息。當?shù)玫角榫w反饋后,表達感受,例如你現(xiàn)在很生氣吧!你現(xiàn)在很著急吧!這個知識點我曾經學起來也遇到一些挫折,讓人很生氣等。在表達感受的時候可以是我也經歷過相似的事情加上對方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最后,表達自己的希望。例如當學生玩手機被老師抓住后,教師通過學生的目光來進行預判,并對學生說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指出你在玩手機,你有些生氣和尷尬,可能這是慣性使然,但是老師希望你能放下手機,認真看著老師上課,如果遇到難的內容,老師可以多講幾次,如果手機太吸引你,老師需要你的配合讓我們的課堂更具吸引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則,以身做標桿,給學生做好榜樣示范,同時要熱愛工作,讓課堂有活力,并營造微笑課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熱愛學習,讓學生做到深度學習。
通過梳理情感勞動的內涵,有助于幫助教師打破常規(guī)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框架,充分認識到情感勞動對于學生教育、班級管理、學校與家庭聯(lián)系的重要作用。努力改善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從內由外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淺度學習轉為深度學習。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總是充滿著合意、積極的情感,難免會出現(xiàn)失意、消極的情感。狄德羅曾如此稱贊情感:“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教師只有意識到教育工作的情感性,發(fā)掘隱藏在教育實踐中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實踐中注入更多智慧,才能推動教育實踐的發(fā)展。綜上,所述 教育者在進入教育工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情感勞動方面的準備。而處于教育工作之中時,更應知曉并發(fā)展自身的情感修養(yǎng),積極優(yōu)化情感勞動,這也是當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