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據(jù)史書記載,宋代吃黃芪粥曾風(fēng)行一時,如大文豪蘇東坡就有“黃耆煮粥薦春盤”的詩句,說他在39歲時,謫居密州,由于他當時“齋居臥病禁煙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所以他選擇黃芪粥來調(diào)補自己病后虛弱的身體。
黃芪粥是傳統(tǒng)的食養(yǎng)藥粥,它不僅可扶正補虛,還能治療水腫病。清代醫(yī)家陸以湉在《冷廬醫(yī)話》中記載過用黃芪粥治水腫的病案: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倍于常,氣喘聲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醫(y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取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腫消而痊愈。
王某的“水腫”,是因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而出現(xiàn)的全身或以下肢為主的浮腫。中醫(yī)認為,水腫與肺、脾、腎三臟虛弱關(guān)系密切。黃芪是補氣要藥,入肺、脾經(jīng),能補肺氣助宣發(fā),協(xié)調(diào)膀胱水道通利(利尿),又能補脾氣以助化水濕而消腫。黃芪補氣能“利水”,古人早有認識。如《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中重用黃芪,意在益氣固表、利水消腫,配防己、白術(shù),能助補氣利水之力倍增,且利水而不傷正。研究證明,黃芪煎劑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其效果比常用西藥利尿劑的作用持續(xù)時間更長,且無耐受性。
受黃芪粥能消腫的啟發(fā),近代北京名醫(yī)岳美中也曾用黃芪粥治慢性腎炎而取得很好療效。生黃芪30克,生苡米30克,赤小豆15克,雞內(nèi)金(為末)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黃芪20分鐘,去渣,加入苡米、赤小豆,煮30分鐘,再入雞內(nèi)金、糯米,煮熟成粥。每日1劑,分2次服完,每次吃金橘餅一枚。實踐證明,此方治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余的浮腫,消除尿蛋白,都有不錯效果。岳老說:“我用此曾治愈小兒慢性腎炎遷延不愈者數(shù)例,內(nèi)有尿毒癥前期癥2例。成人服此方,亦能收到滿意療效?!逼鋵?,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方法是先煎黃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黃芪性味平和,補氣不及人參之補峻猛,煮粥食用能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糯米健脾胃、補益中氣、和胃除煩。二味合用有很好的補虛扶正、增強免疫力的效果。黃芪粥適合年老體虛、大病初愈、手術(shù)后、放化療后的人食用,對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腎炎、水腫、心肌炎、心衰等都有較好的食療作用。黃芪粥多用于肺氣虛引起氣不化水的水腫病和脾失運化導(dǎo)致的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由于黃芪能溫陽利水,治療腎陽(氣)虛、陽不化水之水腫效果也極佳。但腎陰虛不宜。
腎陽虛表現(xiàn)是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神萎靡,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脈沉遲無力,水腫尤以腰下肢為甚等。
黃芪一次可用30~60克,浸泡30分鐘,加水煮沸20分鐘左右,去渣取汁,再下糯米30克(或粳米50克),粥熟即食用。每日早晨吃1次,氣虛者可常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