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凡 程 浩
天津海關(天津,300450)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民群眾對于魚類、肉類等食品的需求也隨之增高。 在此種背景下,冷鏈運輸食品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出現的越來越多見,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而在新冠疫情期間,冷鏈食品也暴發(fā)出了一系列安全問題。 一些研究發(fā)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持續(xù)存在于受污染的冷凍產品、未開封的包裝和容器中,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了相關風險。 在當今的后疫情時代中,對冷鏈食品的人防、物防的控制仍需要我國有關部門大力關注[1]。 而且隨著改革開放和通關便利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中國冷鏈食品的進口量穩(wěn)步提高,這種跨境冷鏈貨物成為人與物之間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因素[2]。
由于疫情傳播的廣泛性,以及國外防疫政策的松動,而冷藏和冷凍的低溫可能延長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3,4]。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冷鏈食品安全風險監(jiān)測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國務院、國家衛(wèi)健委及海關總署等部門通過及時出臺防控政策,切實做好了“外防輸入”的工作,但后疫情時代如何進一步科學地監(jiān)管進口冷鏈食品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當前的研究表明, 通過冷鏈貨物感染新冠肺炎的幾率較低,但也未能證明其無法感染人類,因此,進口冷鏈食品仍應嚴格檢查[5]。
病毒可以在低溫環(huán)境下保持活力,這也是導致進口冷鏈食品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的原因之一[6]。以天津海關為例,在核酸檢測中的陽性貨物,多是在外包裝上檢測到了病毒核酸。 相關研究表明,低溫條件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結構完整和分子穩(wěn)定,同時冷鏈的高濕度環(huán)境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生長, 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的形式傳播。此外,有研究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0 ℃下依然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可以存活幾十天甚至數月[1,7]。 新冠病毒的這種對低溫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使病毒可通過冷鏈運輸,從疫區(qū)進入到非疫區(qū),造成疫情傳播。
包裝內的食品通常采用的殺菌方式主要有利用高溫殺菌的熱殺菌技術和非熱殺菌 (冷殺菌)兩大類,但加熱對于預包裝食品并不適用,而使用最多的表面消毒劑包括酒精消毒劑、 氯化消毒劑、過氧化物消毒劑、紫外線、臭氧等[8]。然而,消毒化學品的過度使用可能會導致人類的健康風險。 且低溫環(huán)境下常規(guī)的消毒劑容易渾濁結冰,導致消毒效果變差。 因進口量巨大,無法完成全部檢測,而且病毒出現具有隨機性,對于入境前防控困難較大。 因此,低溫安全的消毒技術的研究至關重要。
關于冷鏈的相關疫情風險的觀點在世界范圍內仍存在爭議。 許多國家或組織認為來自食物的感染風險很小。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說法,SARSCoV-2 必須在活體動物或人類宿主中繁殖和存活,而不是在食品包裝的表面, 而且食品包裝沒有任何特定的傳播風險。 國際食品微生物規(guī)格委員會、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持有類似意見[9]。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會進入工業(yè)化或傳統(tǒng)加工食品,而像進口凍品這種過程復雜的“從農場到餐桌”的商品可能會增加污染風險。 在歐洲,在有利于SARS-CoV-2 傳播的屠宰場或肉類包裝廠發(fā)生了多起嚴重疫情,這表明食品行業(yè)的獨特環(huán)境可能適合病毒的生存和傳播。 在當前的冷鏈商品重點監(jiān)測工作中, 仍可在冷鏈貨物包裝中檢測到核酸陽性[10]。盡管存在爭議,但考慮到全球不穩(wěn)定的疫情和中國與冷鏈相關的流行病,這種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對于國內的疫情防控來說,貨物首先接觸到的是跨國物流從業(yè)人員。 近年來,冷鏈物流作為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減少過程損耗的一項重要系統(tǒng)工程,已深入到各產業(yè)鏈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尤其是食品行業(yè),對冷鏈物流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漸增多,但我國冷鏈物流技術及自動化程度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相對落后,處于較低水平。 冷鏈食品在港口裝卸時仍以人工為主,較長的作業(yè)時間增加了操作人員與病毒接觸的概率,擴大了新冠病毒由物傳人的風險。 對于直接接觸國際貨物的一線從業(yè)者,以及其他高危崗位人員,要保證崗位的相對固定,避免與國內物流從業(yè)者的交叉感染。 所有處于高危崗位的人員都應接受防疫教育和培訓,并完成疫苗接種。 對高危崗位人員實行閉環(huán)輪休管理。 一線操作人員在辦理國際貨物時,應加強個人健康防護,全程佩戴口罩、手套、護目鏡等防護用品,上下班前進行體溫檢測。對保潔員、外包運輸車輛司機等后勤保障人員等相關人員, 也要開展輸入性疫情風險排查和防控,避免病毒交叉感染。
其次是加強貨物管理和消毒工作,做到出庫可追溯。 做好疫情篩查、樣本采集、核酸檢測、通關、環(huán)境消毒等一系列工作。 各地政府應對當地涉及冷鏈食品的所有企業(yè)和商戶進行摸底排查,全部登記在冊,精準防控,不留死角。 消毒工作則是重中之重。政府應加大力度加速針對冷鏈食品新冠病毒消毒方法的研究。 近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新冠病毒的消毒方法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進展。 研究顯示,等離子體活化水、臭氧、紫外線等消毒方法可以快速滅活新冠病毒;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如:液體消毒劑不適用于低溫條件消毒; 臭氧具有一定的毒性,應用于冷鏈食品時可以加速臭氧覆蓋與揮發(fā)時間的技術還不完善;長時間暴露在高照射劑量的紫外線下會影響食品的品質等,目前還未有適用于冷鏈食品消毒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國對于進口冷鏈食品的新冠病毒檢測力度較大,控制較好,但依舊不能完全避免病毒從國外通過冷鏈食品輸入到國內,進而導致由物傳人引發(fā)疫情事件的發(fā)生。 冷鏈貨物的消毒是低溫下的特殊操作,需要使用更高效的低溫消毒劑,避免消毒盲區(qū)。
再次是國內物流環(huán)節(jié):冷凍生鮮食品基本上都是與人直接接觸的小件,無形中增加了工人接觸病毒和感染的風險。 此外,當被感染的食品進入相對封閉和集中的環(huán)境中, 加工車間及批發(fā)市場等,則有可能大面積地感染進入此環(huán)境中的工作人員及消費者, 造成疫情的反撲, 這就需要加強對其的管理。一是進口冷鏈食品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承運人不能打開食品容器, 要保證裝卸工人的防護設備和步驟明確的消毒程序; 二是運輸管理部門要對冷鏈物流企業(yè)的消毒證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報告(包括產品、環(huán)境、員工)進行嚴格檢查;三是建議對冷鏈食品運輸車輛進行消毒;, 四是盡量提高口岸和目的地倉庫的自動化水平,減少人員與貨物的接觸。
最后要保護市場終端的人群,在到達倉儲和零售端加強紫外線消毒和手衛(wèi)生。 落實相關從業(yè)人員的健康準入制度,定期檢測核酸;加強對從業(yè)人員的日常健康監(jiān)測;加強防控知識宣傳;受過疫情緊急狀況培訓等。
從傳染病角度看, 需要做到的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這三方面是需要社會整體行動的。 消滅傳染源需要定期的環(huán)境消毒、有效的消殺方式等;切斷傳染途徑要求冷鏈從業(yè)人員的具有有效的防護設備,并控制好環(huán)境的濕度減少飛沫傳播的幾率。 同時全面落實相關企業(yè)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 加大對相關企業(yè)及食品的監(jiān)督和檢查,及時查辦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強化質量安全意識,把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 ;保護易感人群要求全社會盡可能的進行疫苗注射,并向廣大消費者進行防控知識的普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