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傳運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
儺是一種古老的、以驅除疫病為主要內(nèi)容,且具有宗教性、藝術性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 “儺” 字的本意為人行步有節(jié)度,《詩經(jīng)·衛(wèi)風·竹竿》詩云 “佩玉之儺” ,用以形容人行走時的優(yōu)美風姿?!墩撜Z》譙周注將 “儺” 解釋為 “卻之也” 。后來 “儺” 有了 “驅除” 的意思,成為表示 “驅逐疫鬼” 的 “難” 字的假借字,其原本的意義逐漸消失。《禮記·月令》 “命國難,九門磔禳,以畢春氣” ,意為周天子命令春天在國都九門祭祀,以消弭春天殘存的陰氣?!吨芏Y·夏官》 “方相氏……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 ,行儺時,方相氏帶領屬下在宮室內(nèi)搜索、驅逐疫鬼。
儺具有悠久的歷史。關于儺的起源,最早反映在神話傳說中。王充《論衡·訂鬼》里記載,度朔山上有一株巨大的桃樹,樹的東北方稱為 “鬼門” ,山上有兩位大神 “神荼” 和 “郁壘” ,他們會將作祟的惡鬼用葦繩縛住投喂給老虎。于是黃帝仿效此法,立桃人、畫神虎、懸葦索用來驅鬼辟邪。衛(wèi)宏《漢舊儀》記載了顓頊氏的三個兒子死后變成疫鬼,方相氏在每年的十二月進行驅鬼活動的故事。一般認為,儺的雛形是先民的狩獵行為,他們聚集在一起,披著獸皮,呼號舞動。20 世紀以來,隨著出土材料的發(fā)現(xiàn),有學者將有證可循的儺產(chǎn)生的時限推至殷商時期。如陳邦懷先生在《殷代社會史料征存》中認為,殷墟出土的方相辭就是關于殷商時期儺儀的記載。山西垣曲出土發(fā)掘的商城遺址中似有被分解的人牲,有學者認為此即行儺時 “磔禳” 的遺跡。
根據(jù)傳世文獻的記載,比較成熟完善的儺形成于周代。古人將祭祀鬼神之事稱為 “禮” ,后來發(fā)展為社會生活的各種制度規(guī)范。周代的儺作為一種祭祀禳災的行為,被列入 “禮” 的范疇。根據(jù)《禮記·月令》的記載,每年的季春、仲秋和季冬三個月份,分別要進行三次儺儀,其發(fā)起者都是天子和諸侯,但又有所不同:季春儺在國家的都城內(nèi)進行,天子和諸侯可以施行;仲秋儺是為了 “儺陽氣” ,陽氣象征天子,故而只有天子在王城進行;季冬之儺稱為 “大儺” ,規(guī)模最大,上至天子下及黎庶都可進行。與 “禮” 相對應的是 “俗” ,周代的季冬大儺不僅在貴族階層之間流行,鄉(xiāng)人之間也有行儺的風俗。然而,周代鄉(xiāng)儺雖不具備官方的規(guī)格,但也是在官方的規(guī)定、引導下進行的,因而無法將這種民俗與儺禮割裂開?!墩撜Z·鄉(xiāng)黨》言: “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在鄉(xiāng)人行儺的時候,孔子要穿著盛裝立在東階上保護家廟,防止疫鬼驚動祖先。
作為祭祀禮的儺為何會產(chǎn)生呢?主要原因是古人認識水平有限,故而將畢止疫病的期待寄托在天地鬼神上。儺的主要功能是 “和氣” 和 “驅鬼” 。所謂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古人重視和合陰陽二氣,使得四時輪轉有常,天地萬物和諧運行。如果陰陽失調,自然秩序就會紊亂,導致災禍。根據(jù)《月令》的記載,天子要在一年的四立之日,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在國都的四郊迎接四季時令之氣。有 “迎” 則有 “送” ,儺就是一種送氣的儀式。季春儺以 “畢春氣” ,仲秋儺以 “達秋氣” ,季冬儺以 “送寒氣” ,都是為了祛除殘存的舊氣,不使之與新氣相抗。驅鬼的功能體現(xiàn)在方相氏的具體工作中。方相氏有 “索室驅疫” 和 “驅方良” 兩個職責。 “方良” 即 “罔兩” ,是一種土石精怪,國遭大喪時,方相氏需要在逝者下葬時的墓穴附近驅逐罔兩,以防驚擾亡靈。《釋名·釋天》: “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 “疫,癘鬼也。” “疫” 是 “疫癘之鬼” ,方相氏帶領隸屬在宮室內(nèi)將疫鬼驅逐出去,疫病自然也就消除了。鄭玄解經(jīng)以天文星象為媒介,將 “氣” 與 “鬼” 結合起來。鄭玄認為,季春、仲秋的疫病是 “大陵積尸之氣” 在作祟。大陵是星官名,屬胃宿,主死喪,積尸是大陵八星之一。根據(jù)《晉書·天文志》記載, “大陵中一星曰積尸,明則死人如山” 。積尸星亮起,就會有災難發(fā)生。如果陰陽二氣不調,大陵積尸的死喪之氣散逸,就會有厲鬼為禍,人民就會遭受疫病之苦。虛宿和危宿之間,有墳墓四星,主死喪哭泣;又有司命、司祿、司危、司非四星官,稱為 “四司” ,為 “鬼官之長” 。季冬之月,太陽運行經(jīng)過沾染了墳墓、四司之氣的虛、危二宿,厲鬼會趁著陰氣強盛出來害人。因此,周人要在這三個月舉行儺禮,以期調和陰陽,驅逐疫鬼。
禮是社會意識、人倫規(guī)范、典章制度等的高度概括。儀是禮的外在表現(xiàn),指的是具體的行為章法、儀節(jié)程式等。了解了周代行儺有哪些儀式,也就知道了周儺是怎樣進行的,這里以季冬大儺為例略加說明?!吨芏Y·春官》有一官名 “占夢” ,是周天子的司夢官。季冬時節(jié),一歲將終,占夢要在此時向王詢問夢的吉兇,將群臣的吉夢進獻給天子,以示歸眾美于王。隨后天子下令有司開始舉行儺的儀式以驅逐疫病。儀式具體的執(zhí)行人是 “方相氏” ,方相氏有 “狂夫四人” , “狂” 即是乖戾、兇猛的意思,鄭玄言 “‘方相’猶言‘放想’,可畏怖之貌” ,可見狂夫是性格狂放剛猛、令人生畏的形象。方相氏蒙著熊皮,佩戴特制的黃金四目面具,穿著黑色上衣、紅色的下衣,手持武器,率領隸屬在宮室內(nèi)驅逐疫鬼,謂之 “索室驅疫” 。除此以外,還需要進行 “磔禳” 之儀。天子有 “路、應、雉、庫、皋、城、近郊、遠郊、關” 九門,《月令》季春 “九門磔禳” 就是在九門之中分裂牲體,向四方神祇祈求畢止災禍,犧牲一般由雞、犬、羊等充當。季冬大儺時 “旁磔” ,其范圍擴大至郊鄙四方,普通民眾也要參與其中。 “土牛” 就是用土制作而成的牛。孫希旦《禮記集解》解釋牛為土畜,又用土制作牛的形象作之,土能克水,故而旁磔之時,要將土牛送出九門之外,以求禳除陰氣。
那么,儺禮是如何發(fā)展成為儺戲的呢?
從漢代開始,儺禮開始出現(xiàn)了世俗化、娛樂化的傾向。東漢時期,儺禮較之前代有了更大的豐富和發(fā)展?!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時行儺在大臘前一日,選取一百二十名黃門少年充當 “侲子” ,有人穿著特制的服飾扮作十二神獸,朝臣集會,天子乘鸞車至殿前。儺禮正式開始,宦官口唱驅鬼祝詞,侲子手持鼗鼓附和,大致的內(nèi)容為十二神獸吞食兇惡妖異,要將惡鬼抽筋拔骨,威嚇其趕緊離開。繼而 “方相與十二獸舞” ,眾人歡呼三匝,手持火炬驅送疫鬼出宮門,最后棄置于洛水中。儀式結束后,皇帝將葦戟和桃杖驅邪物品等賞賜給百官。此時儺禮由皇帝主持,方相、十二獸、侲子、官宦貴胄、軍隊共同參與,場面宏大熱烈。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儺禮在因襲漢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并逐漸奠定了世俗化的基調。北齊在季冬晦日行儺,侲子由黃門子弟更改為樂人子弟擔任,并擴大至服色不同的兩隊計二百四十人。隋代的季春晦日、秋分前一日磔禳于門,季冬大儺選侲子如北齊,分為八隊,設置問事十二人,工人二十二人。有司在宮門處準備雞、羊與酒,行儺時方相氏在眾人喧嘩鼓噪下自顯陽門分詣諸門,每至一處都有祝師磔牲酌酒,并將犧牲與酒一同埋入地下。隋儺強調 “磔禳” 之儀,體現(xiàn)出古禮的留存。
唐承隋制,儺禮的流程大體與隋代相似,歌舞樂曲更勝前代。據(jù)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言,正式開始前十天,專掌祭祀禮樂太常寺卿需要先檢閱行儺儀式與各種樂舞的準備情況,并在官署設置宴席, “三五署官及其朝寮家皆上棚觀之,百姓亦入看,頗謂壯觀也” 。曾擔任太常寺丞的王建有《贈胡泟將軍》詩: “半夜進儺當玉殿,未明排仗到銅壺?!?孟郊《弦歌行》: “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 這些都描繪了唐代除夕夜行大儺的盛況。在地方上,諸州縣也要仿照宮中行儺,但規(guī)??s小。唐代民間的驅儺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儺與各種民間風俗、藝術相結合,歌舞表演屬性更加得到凸顯,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除夕慶祝活動。
北宋初年,儺禮大抵沿用舊制。北宋后期至南宋的儺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儺的儀式、主角等內(nèi)容跟前代有較大的不同。根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和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兩宋時期除夕夜仍然在宮禁中行儺,宮中的親事官和禁軍繡服假面作為儀仗隊,具體執(zhí)行人全部由教坊的伶工擔任,儀式有所簡化,神鬼裝束的主角變成了門神、判官、鐘馗、土地、灶神、六丁六甲等。韓國學者安祥馥《唐宋儺禮、儺戲與高麗儺戲》一文認為,驅儺神鬼的交替強化了儺的娛樂性和故事性。[1]其二,儺的性質發(fā)生改變。宋代官方雖然仍保留了除夕夜行儺的傳統(tǒng),但 “儺” 已經(jīng)不再作為一種莊重的典禮而載入史志。隨著市民階層和市井文化的興起,儺由宮廷向民間流布,行儺的樂舞形式也逐漸發(fā)展成為有唱詞、有情節(jié)的 “儺戲” 。此時,儺已經(jīng)基本脫離了 “禮” 的范疇,完成了世俗化、娛樂化的轉向。 “宋代的儺戲雛形經(jīng)過元雜劇、金院本、明傳奇的影響,形成了明清儺戲的發(fā)展?!保?]
并且,儺在世俗化的大趨勢下不斷豐富自身的內(nèi)涵。例如,今人將儺分為宮廷儺、民間儺、軍儺、寺院儺等類型,其中宮廷儺和民間儺是周代儺禮就具備的,軍儺和寺院儺則是在后天的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新形式。
儺在誕生之初就帶有尚武的氣質。軍儺是指由軍隊單獨進行的儺禮及其演變形態(tài),是儺禮的變體,產(chǎn)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段簳ざY志》記載,高宗和平三年十二月, “因歲除大儺之禮,遂耀兵示武。步兵陳于南,騎士陳于北,各擊鐘鼓以為節(jié)度。其步兵所衣青、赤、黃、黑,別為部隊” 。這一段記載了北魏時期,軍隊趁著歲末大儺的契機閱兵演武。北齊也有類似的除夕 “軍交” 活動,這類活動既有表演性質,又起到操練士卒的作用,可以看作儺事活動在軍隊中的延伸。宋代已經(jīng)有了規(guī)模較大的軍儺,周去非《嶺外代答》稱桂林的儺隊名聞京師,曰 “靜江諸軍儺” 。元明清時期,我國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日益由南北向轉變?yōu)闁|西向,內(nèi)地文化迅速涌入多民族聚居的云貴高原。[3]軍儺隨著南征與屯軍移民的風潮流傳至貴州、云南等地,并與當?shù)仫L俗結合,形成了安順地戲、澄江關索戲等儺戲種類流傳至今,多演出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歷史演義題材。
寺院儺是 “將儺中所內(nèi)含的‘宗教’因素抽離出來加以強化,使儺服務于寺院,并同與之結合的寺院固有宗教內(nèi)容相互滲透而逐漸獨立成為某種特殊的類型”[4]。唐代敦煌地區(qū)有佛教儺隊和波斯祆教儺隊參加驅儺。今天藏族地區(qū)喇嘛寺流行的 “羌姆” ,就是寺院儺的留存。三教的祖師走出寺廟,又成為民間儺戲表演供奉的對象。貴州土家族德江儺戲《三元和會》中的 “上元和會” 一節(jié),就敘述了儒釋道三教教主的誕生及各種神話故事,反映了宗教在土家族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5]
綜上所述,儺禮經(jīng)歷了世俗化、娛樂化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汲取各種文化養(yǎng)料,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傳播,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儺戲。
現(xiàn)在,儺戲作為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形態(tài)留存。根據(jù)民俗學家的調查研究,我國的儺戲廣泛流行于多民族、多地區(qū)之間,東起蘇皖贛,中經(jīng)兩湖、兩廣,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陜、晉、冀、內(nèi)蒙古、新疆等,都可以見到儺戲的身影。民族、地域不同,儺戲的形式和種類也不同,如安徽的貴池儺戲、江西的婺源儺戲、江蘇僮子戲、湖北恩施儺戲、湘西的儺堂戲、貴州安順地戲、云南關索戲等,再如湘西土家族的 “跳馬” “毛古斯” 、威寧彝族 “撮泰吉” 、松元彝族 “打陰燈” 等,戲劇表演的主題有神話傳說、歷史演義、民間故事等,可謂千姿百態(tài)。這些豐富多彩的儺戲表演中仍然能見到古制的遺存。
(1)面具裝扮。儺需要借助神靈的力量驅逐邪祟,古人通過特殊的道具服飾將普通人裝扮成神鬼,賦予神格。隨著儺規(guī)模的擴大和娛樂化程度的加深,面具、服飾的種類形制得到極大的豐富。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政和年間桂林進獻儺面具八百枚,老少妍媸,各不相同。時至今日,面具仍是許多儺戲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曲六乙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戲劇通史》中將儺戲面具分為正神面具、兇神面具、世俗人物面具、丑角面具、牛頭馬面面具五個種類。[6]德江儺堂戲有 “全堂戲二十四面,半堂戲十二面” 的說法,每個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稱,象征著不同的角色。
(2)表演形式。儺自產(chǎn)生之初,就伴隨著舞動呼喊,歷代儺的儀式多有音樂、舞蹈的參與。儺戲是從古代儺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保留了許多儺舞的表演形式。以今天山西晉南地區(qū)的鑼鼓雜戲為例,周儺方相氏 “執(zhí)戈揚盾” ,以武力驅鬼,鑼鼓雜戲也有刀、矛、弓箭一類的武器道具。鼓是儺的重要道具,古代儺禮時要擊鼓大呼,漢代儺禮有侲子手持鼗鼓(類似于撥浪鼓)唱和,隋唐儺禮有鼓角樂隊,鑼鼓雜戲也是以鼓為重要的演奏樂器。
(3)驅疫主題。古人驅儺的目的都是為驅除疫病、祈求安康。今天的儺戲成為一種酬神娛人的藝術表演,其功能發(fā)生改變,但仍以驅疫祈福作為一些儺戲表現(xiàn)的主題。顧樸光等編著的《中國儺戲調查報告》記載,山西曲沃扇鼓儺戲的 “請神” 環(huán)節(jié)有唱詞: “叫你莊上這些瘟災瘟難、火災火氣,一袍袖同帶到南天門上去了?!保?]有的村民還會高舉一面旗幟,上書 “遵行儺禮,禳瘟逐疫” 字樣??梢姡瑑畱蚣耐辛巳藗兿麨谋傩?、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對于儺這種古老傳統(tǒng)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儺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迷信、鬼神崇拜的因素,但也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首先,儺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儺濫觴于史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流變保存至今,有學者將其稱為上古文明的 “活化石” 。通過對儺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先民們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是什么樣的。錢茀在《儺俗史》中認為,儺是活的歷史教科書,蘊含著儒、道、佛、巫、俗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容,對哲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等人文學科具有研究價值。[8]
其次,儺是文化藝術的寶庫。在古代,儺是文人墨客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東漢張衡的《二京賦》就著重描寫過漢代儺禮的場面,唐代詩歌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儺禮。1987 年,在北京舉辦了 “貴州民族民間儺戲面具展覽” ,根據(jù)貴州民族學院圖書館1990 編印的《儺戲儺文化資料集》記載,劇作家曹禺先生在觀看儺面具的展覽后感嘆 “中國戲劇的歷史要重新改寫” ,音樂家呂驥先生稱儺為 “中國藝術史的寶庫” 。從儺禮到儺戲的演變過程中,儺的禮儀性質逐漸脫落,藝術性得到放大,現(xiàn)今保存在民間的儺戲,包含了舞蹈、戲劇、繪畫、音樂、服飾等多種藝術形式。一方面,儺戲可以為藝術史的研究提供材料;另一方面,近些年有文化工作者對古儺進行現(xiàn)代化的開發(fā),使之與流行文化相結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為建設文化事業(yè)做出貢獻。
再次,儺中蘊含著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儺中也有體現(xiàn)。雖然先民不能夠科學地認識流行病,但是他們并沒有向災禍低頭,而是希望通過行儺的方式驅邪除疫,其中展現(xiàn)出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望與我們今天是相通的。并且,今天的儺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演出時往往當?shù)氐木用窠Y家連里共同觀看,也能夠起到敬親睦鄰、促進和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