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麗
(西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肩負著民族復興重任,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是時代的召喚,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黨中央立足百年黨史新起點,以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為奮斗目標,勉勵廣大青年學生學習“黨的不懈奮斗史、黨的理論探索史和黨的自身建設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黨的精神血脈,從黨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和勇氣,在新的偉大征程中書寫新輝煌[1]。
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他們的政治素質、理想信念、愛國精神和價值取向等直接關系到黨的百年基業(yè)永續(xù)發(fā)展,關系到中國夢的如期實現,關系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引領力。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愛國精神,是黨和國家之大計,學校之大任。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是一部踐行理想信念的奮斗史,是用愛國精神鑄就的華彩樂章。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撐,沒有愛國精神的激勵,就沒有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國家建設事業(yè)的繁榮興盛。立足新時代,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是幫助大學生遠離低俗、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培養(yǎng)愛國精神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黨史是最生動的教科書,讓大學生從腥風血雨中回顧共產黨的奮斗歷程,有利于大學生倍加珍惜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黨史是最好的勵志片,讓大學生從世紀滄桑巨變中感悟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責任擔當,有利于激勵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為實現中國夢孜孜奮斗。黨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讓大學生從黨和國家的繁榮興盛中追溯共產黨人的運籌帷幄和偉大壯舉,有利于大學生汲取智慧和力量,厚植愛國精神,積極踐行強國志。
黨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在腥風血雨中發(fā)展壯大,在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彪炳史冊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精神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怕流血犧牲、愈挫愈勇、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愛國精神,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族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傳唱今朝、歷久彌新的精神寶藏。對大學生加強黨史教育,引導大學生追尋黨的奮斗足跡,有利于大學生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和偉大創(chuàng)造,深化對黨的全面認識,破除一孔之見的片面認識;對每個奮斗足跡背后故事的深入學習和深度挖掘,有利于大學生自覺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滋養(yǎng)奮斗精神。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了不畏艱難險阻、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光榮傳統(tǒng);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和摸索前進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與作風是黨永葆政治本色和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支撐,是再創(chuàng)新輝煌的動力源泉。讓大學生在黨史學習中領悟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有利于培養(yǎng)對黨忠誠、求真務實、謙虛謹慎的優(yōu)良政治品質。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發(fā)揚光大,在繼承中光芒萬丈,是永不過時的精神寶藏。大學生是賡續(xù)革命精神血脈的主力軍,傳承紅色基因,大學生責無旁貸、義不容辭。
“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2]。思想理論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是政治堅定的前提。大學生處在人生的“拔節(jié)育穗期”,是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感悟真理魅力、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四信”至關重要。百年黨史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對大學生加強黨史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繁榮興盛,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大學生深入感悟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自覺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社會實踐。只有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撥云見日,解開思想迷霧,善于甄別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的干擾,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只有在正確理論的熏陶下,大學生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堅守政治本色。大學生在黨史中感悟思想真諦,汲取智慧和力量,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覺擔負時代賦予的特殊使命,勇立潮頭,追夢鑄魂,在不懈奮斗中為民族復興大業(yè)傾盡全力,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以來,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涌現出了大批人民英雄,他們高尚的品格、堅韌不拔的意志是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好的精神養(yǎng)料。通過黨史學習,大學生從劉仁堪、楊靖宇、彭雪峰等革命烈士的壯烈故事中學習他們?yōu)楦锩硐氩晃窂姅?、寧死不屈、堅貞不渝的革命氣?jié)和英勇奮戰(zhàn)的偉大斗爭精神,激勵大學生胸懷“兩個大局”,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勇往直前;從焦裕祿、王進喜、楊善洲等社會主義建設者模范代表身上學習他們不怕艱難困苦、科學求實、大公無私、淡泊名利的偉大奉獻精神,激勵大學生求真務實、不懼困難、頑強拼搏;從航天英雄、勞動模范、大科學家等身上學習他們愛崗敬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團結協(xié)作的時代精神,激勵大學生發(fā)奮圖強、增強本領、奉獻社會。百年黨史中鮮活的革命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偉大的革命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涵養(yǎng)大學生品格意志、激勵大學生成長成才、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動力源。銘記英雄、學習英雄的光榮事跡和崇高品格,有利于激勵大學生崇德修身,培養(yǎng)敢于吃苦、自強不息、團結協(xié)作、甘于奉獻的高尚品質,形成堅韌不拔、永不言棄、愈挫愈勇的堅定意志,砥礪大學生披荊斬棘、行穩(wěn)致遠。
1.開設了黨史教育相關課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高度重視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倡導以史為鑒,開拓創(chuàng)新,繼往開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等學校開設了中共黨史相關課程,對軍隊干部、進步青年學生開展黨的經驗、教訓、重大決議等相關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著名史學家胡喬木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何干之主編的《中國現代革命史》、胡華編著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中國革命史講義》成為當時各高校的主要黨史教育教材。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對黨史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高校開設“中國革命史”。1978年,教育部對高等學校開設中共黨史的目標、重大意義、內容等進行了新定位。1985年,全國大多數高校用“中國革命史”課取代“中共黨史”課,該課一直到1998年被“毛澤東思想概論”課取代[3]。2005年,為了進一步深化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普及黨史知識,筑牢理想信念堡壘,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導下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必修課(以下簡稱“綱要”),讓學生了解黨的奮斗史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擁護黨的領導,為國家新的偉大事業(yè)貢獻力量。2015年,根據黨和國家事業(yè)新發(fā)展,在與時俱進原則指導下,“綱要”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完善,涵蓋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內容,成為學生黨史學習的重要教材。部分高校開設了形式多樣的黨史教育相關選修課,夯實了大學生黨史教育。
2.黨史教育內容日漸豐富
隨著時代發(fā)展,高校黨史教育內容不斷完善和拓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注入新能量。新中國成立初期,??埔陨蠈W校開設“新民主主義論”,在資源有限的年代為學生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重要素材。改革開放前夕,新設的“中國革命史”課程讓學生多視角、全方位了解中國革命的來龍去脈、發(fā)展歷程、經驗教訓和革命成果,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性。改革開放以后,在“實事求是”理念的指導下,高校開設“毛澤東思想概論”必修課,使大學生更加全面了解黨的光榮奮斗史、走過的彎路、經受過的挫折、取得的偉大成就。隨后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都是對中共黨史的補充,為大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不同時期黨的重大決策、方針和政策,客觀評價黨的戰(zhàn)略決策提供了重要歷史素材。隨著黨中央對黨史教育的高度重視,黨史研究碩果累累,黨史文獻、革命人物傳記、回憶錄、革命影像等黨史資料為大學生黨史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詳實資料。新時代國家領導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史學習的重要講話成為黨史教育的重要材料,使黨史教育更加生動、鮮活,增強了黨史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黨史教育形式日趨多樣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飛速發(fā)展,黨史教育由現實課堂向網絡平臺、實踐活動空間拓展和延伸,使黨史教育呈現出多樣化態(tài)勢。當前,課堂仍然是進行黨史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同時注重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線下通過網絡媒介融聲像色于一體,進行繪聲繪色地黨史理論講解,為大學生掌握黨史理論知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線上建立黨史教育專題網站,為大學生推送知名學者關于黨史教育的專題講座、革命著作賞析、黨史人物評論及具有教育意義的影視作品。大多數高校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開辟了黨史教育的實踐課堂,通過黨史知識競賽、黨史演講比賽、紅歌比賽、讀書會、黨史專題講座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參與中深化黨史學習,感悟思想真諦;通過播放革命影片、紅歌、畫展等讓學生在時空隧道中追溯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體悟偉大革命精神;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革命年代的艱苦歲月,了解黨的發(fā)展歷程。一些高校將黨史教育融入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慶典等活動中,為學生敲響警鐘,勿忘歷史,銘記革命烈士,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奮發(fā)有為中為國家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1.黨史教育重視不夠,學生積極性不高
通過教育部、科研機關、高校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改革,大學生黨史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部分高校對黨史教育不夠重視,沒有明確的計劃、目標、任務和教學大綱,黨史教育沒有專門的教材,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呈現出邊緣化現象。二是缺乏專業(yè)的黨史教師,部分兼職教師自身缺乏系統(tǒng)的黨史知識,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足,教學理論脫離實際,黨史課枯燥無味,難以吸引學生眼球。再加黨史課工作量大,大堂課難以進行良好的師生互動,導致黨史教育效果甚微。三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網絡和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對黨史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黨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不高。
2.黨史教育實踐機會少,缺乏規(guī)范性
目前,大多數高校開展黨史教育實踐機會較少,且缺乏規(guī)范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黨史教育實踐活動較少。黨史教育活動局限于學生社團在清明、“七一”、“一二·九”等紀念日開展的緬懷、紀念活動,參與者以社團成員、學生干部為主,學生參與人數較少,黨史教育普及性和覆蓋面較低。二是黨史教育活動各自為政,缺乏規(guī)范性。許多高校黨史教育活動缺乏統(tǒng)一部署和安排,學校各部門、社團按實際需求各自開展活動,缺乏有效溝通和協(xié)調,出現教育資源浪費和重置的現象。三是黨史教育實踐活動形式主義明顯,實效性不強。由于時間、場地、經費、師資隊伍等因素制約,黨史教育實踐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形式主義表現突出,活動落實不到位,使教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四是實踐活動以參觀、緬懷、祭奠等為主,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內容以點蓋面,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性。
3.黨史教育與新媒體融合度較低
當前,黨史教育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指導下,實施課堂教學為主、實踐育人為輔的育人模式,黨史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科技快速發(fā)展,網絡媒體成為黨史教育的重要載體,但現實中,黨史教育與網絡媒體融合度不高,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網絡教育平臺建設滯后。部分高校疏于網站管理和維護,黨史教育網站建設止步不前,黨史教育網站內容陳舊、更新慢,缺乏吸引力。線上與線下教學互補性、互通性價值得不到充分彰顯,在一定程度阻礙了黨史教育進程。二是教師媒體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部分地區(qū)高?;ヂ摼W教育技術相對滯后,教師新媒體應用能力弱,導致黨史教育與新媒體融合度不高,黨史資源挖掘不充分,使黨史教育效果欠佳。三是網絡新媒體在黨史教育宣傳方面有待進一步優(yōu)化。抖音、快手、微博、短視頻APP等媒體已成為人們學習、獲取信息和記錄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有些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斷章取義,播放娛樂化黨史視頻和短片,容易混淆主次,給黨史教育帶來了負面影響[4]。
4.黨史教學系統(tǒng)性不強,教育機制建設滯后
隨著高校課程改革和完善,黨史教育成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德樹人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高校開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被列入必修課,這兩門課包含了黨史教育相關內容,對普及黨史知識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但黨史內容所占比例較少,政治性較強,且重理論闡述輕歷史敘事,黨史教學系統(tǒng)性不強,學生掌握的黨史知識呈現出碎片化、零散性等特點。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學生黨史學習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試復習、入黨積極分子教育、考研考公政治學習過程中,平時很少積極學習,功利化思想明顯,黨史學習停留在表面,且呈現出局限、呆板、碎片等特點。由于黨史教育缺乏長效機制,以應試為目的的黨史學習不能持之以恒,黨史學習難以入腦入心,教育效果不佳[5]。同時,校園黨史學習宣傳以傳統(tǒng)的廣播、影像資料、征文、畫展等為主,新媒體應用不足,停留在重大紀念日,黨史學習常態(tài)化、生活化不足,缺乏健全的校園黨史學習宣傳機制。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網絡媒體和制度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手段和載體,確保黨史教育碩果累累。
高校是黨史教育的主戰(zhàn)場,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黨情、報國志、強國行的主要舉措。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核心課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必須發(fā)揮好課堂主渠道作用,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打好紅色底色。一是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必修公共課中增加黨史教育比重,把黨史教育與立德樹人有機融合,通過講解黨的發(fā)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讓學生深化對黨的認識,在思想上高度認同黨,在行動上愿意跟黨走,做到知史愛黨。二是開設線上、線下黨史選修課,通過講解黨的重大事件、黨史人物和賞析黨史電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習革命先烈的偉大愛國精神,提高思想覺悟,做到知史愛國,積極踐行愛國理想。三是邀請中共黨史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和學者為學生做黨史講座,通過理論升華、知識拓展、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黨史熏陶,在與專家互動中解開思想迷霧,推動黨史學習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思想觀念,自覺提高理論水平、專業(yè)技能和授課水平,緊密結合時代發(fā)展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將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教學技術相結合,不斷提高課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增強黨史教育實效性。
習近平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6]要緊緊圍繞紅色教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上好“黨史課”,充分彰顯紅色資源資政育人功能。學校利用三下鄉(xiāng)、夏令營、紅色之旅等活動精心組織學生參觀、瞻仰、考察紅色教育基地,在實踐活動中產生情感共鳴、價值認同、思想升華,進一步深化黨史學習。在“七一”“八一”“一二·九”等重大事件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朗誦、歌詠比賽、話劇表演、大合唱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了解黨的歷史,深化思想認識,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與丑化黨、抹黑黨的反動言行作斗爭,維護黨的光輝形象。在重要人物誕辰、重大紀念日等關鍵時間節(jié)點,通過舉辦各種悼念、祭掃、參觀活動,緬懷先輩,學習他們的英雄事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學習和工作,立志為國家建設事業(yè)奉獻青春和智慧[7]。同時,學校要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到社團、黨團等活動之中,充分利用學校黨史教育資源,通過黨史書籍讀書會、黨史宣講、知識競賽等形式,營造良好的黨史學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史教育。
網絡具有方便快捷、超越時空界限、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優(yōu)點,是當前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一。新時代,高校必須因勢利導,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優(yōu)勢對大學生開展黨史教育。第一,建立黨史教育網站。在堅持主流價值觀和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建立黨史教育網站,設計富有吸引力的網頁,開設重大歷史事件、黨史人物、黨史成果等專欄,配備相關黨史圖片、紀錄片、影像材料、漫畫、音頻、文字等,利用先進科學技術通過全方位、多角度、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形式在現黨史故事,吸引學生眼球,提高網站的利用率和價值。第二,利用電視媒體強化黨史教育效果。通過推薦或組織學生觀看黨史題材電影,如《大渡河》《紅旗漫卷西風》《大會師》,讓學生在賞析中接受精神洗禮,在暢談觀后感中互學互鑒,增強黨史學習效果。第三,搭建黨史教育新平臺。利用微信、QQ、快手、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創(chuàng)建黨史教育新平臺,擴大黨史教育覆蓋面、滲透力和傳播力。把紅色故事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講好黨的故事,提高黨史普及率,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強化使命擔當。
制度是人們辦事的行動遵循,是各項活動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強化黨史教育成效,就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黨史教育機制,為黨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邏輯遵循。一是建立健全黨史教育課程體系。教育主管部門要著眼全國黨史教育現狀,建立統(tǒng)領全局、普及性的黨史教育課程體系,實現課程之間無縫對接、同向而行,確保黨史教育全覆蓋、無死角。地方高校要充分發(fā)揮科研優(yōu)勢,根據教育主管部門黨史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整合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編制黨史教育教材,豐富黨史教育課程內容。二是建立高效化部門協(xié)作管理機制。高校要高度重視黨史教育,加強學校不同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教務、學工部、校團委等優(yōu)勢,凝聚各部門管理智慧,形成教育合力,推動黨史教育穩(wěn)步開展,取得實效。學校出臺黨史教育協(xié)作管理方案,細化流程,壓實責任,確保黨史教育取得實效。三是建立全方位校園宣傳引導機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新聞、微信和抖音平臺播放黨史教育宣傳片和紅色歌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黨史文化,渲染黨史學習氛圍;通過展欄、文化長廊、藝術展品等以文字、圖片、漫畫形式定期展示、更換黨史故事、黨史人物事跡,形成黨史教育長效機制。
恰逢百年黨史之際,對大學生加強黨史教育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筑牢黨的根基、開創(chuàng)新的時代輝煌。廣大青年學生要以黨史學習為契機,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繁榮興盛積極貢獻力量,在奮發(fā)有為中譜寫新的歷史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