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輝
(四川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田間(1916—1985)是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他從解放區(qū)踏入新中國文壇后繼續(xù)保持著對時代的歌唱,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尤其是關于邊疆書寫的詩篇代表了他在新社會的文學成就。在相繼到內蒙古和云南采風之后,田間、嚴辰和張志民三位詩人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組織下,應新疆作家協(xié)會的邀請,在1961年天高氣爽的秋天,從北京坐火車出發(fā),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采風活動。在這次采風中,田間創(chuàng)作了58首詩歌,最初交付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但遇上特殊的語境而沒有按期付印,原稿遺失,后根據目錄收集到53首,尚有“紅圈、火洲、尋金者、給詩人、紅柳詞五首詩作未曾查找到”[1]160,于1987年12月以《天山詩草》為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除開序詩外,詩集分為七部分:“天池集”共8首、“石河子集”共6首、“吐魯番集”共3首、“伊犁集”共10首、“塔里木集”共7首、“喀什集”共4首、“和田集”共15首,張志民先生給詩集作序,后附有田間夫人葛文寫的《〈天山詩草〉理稿后記》,是田間對新疆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社會變遷以及現代化建設的詩意表達,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的社會文化面貌。
一
田間詩歌的新疆書寫首先贊美了天山南北的自然風光,這里物產豐富,各民族人民在新社會里和睦相處,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在詩人內心深處,他認為最美的風景是各族人民開墾的荒地、建設的工廠以及豐收的場景,由此贊美了新疆人民的勤勞品格。
新疆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多民族共同締造了這片土地的美麗風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自然風光綺麗多姿,田間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而激揚文字,于是揮筆寫就了《天山頌》。從地理形狀上看,新疆“像金蝴蝶一樣,/多少顆綠色的寶石,/綴滿在你的雙翅上”;而從民族性格的角度來講,新疆更像“一只大的鵬鳥,/云杉是你的羽毛,/金子是你的心腸。”田間之所以把新疆比作是大鵬鳥,也是基于地形地貌的特征:“大鵬鳥有一對金翅,/脊背就是天山喲,/一邊有塔里木,/一邊有準噶爾,/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怎么不隨它舞蹈?!毙陆N藏著豐富的金礦、石油,盛產葡萄和優(yōu)質的云杉木材,這些物產使它像一顆鑲嵌在祖國西北邊陲而熠熠生輝的寶石?!靶陆欧Q‘西域’。古代新疆是絲綢之路的樞紐,因此也就成了東西文化交流、薈萃之地,古代中華文明、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于此匯聚融合,形成了這種多源發(fā)生、多元并存、多維發(fā)展的多民族的中國地方文化?!盵2]1新疆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清代著名維吾爾族詩人那札爾曾寫下了幾部不朽的長篇詩作,比如《熱碧婭——賽丁》《愛情長詩集》,至今流傳不衰。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民間傳說,謳歌了維吾爾族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揭露了舊社會剝削階級的兇狠殘暴,顯示出新疆人民堅強而勇敢的性格特征。來自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的詩人,都曾為這片土地動情地歌唱。因此,田間在詩歌中寫道:“那札爾寫的詩句,/是你歷史的寫照,/它寫出你的靈魂,/也描出你的容貌?!碧镩g的詩歌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和立體感,寥寥幾行詩句就能勾勒出新疆別致的風景。比如在《天池》這首詩中,詩人僅用四行詩就把天池的美景涂畫出來:“蔚藍的天池擁著山峰,/雪白的山峰映在水中。/蔥綠的塔松環(huán)繞天池,/天池把塔松栽在心中?!弊x罷此詩,藍天下的雪山和天池變得鮮活起來,加上周圍蔥綠的塔松,一幅遠離塵囂的絕世美景就展現在讀者眼前。《白雪的畫冊》(二)主要刻寫了邊疆美麗的風景,最終要贊美的是大自然的偉力?!疤焐较裼駱湟粯?,/它有珊瑚般樹枝,/它有葡萄的果漿”;那些駱駝載著貨物在天際間行走,駝鈴響徹在曠野,給邊疆人民帶去“一個個希望”和“一片片遐想”;邊疆的一切,包括白楊、天山、昆侖和帕米爾等,都是大自然這個偉大“畫師”的杰作,它要描繪出“通向宇宙的橋梁”。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族人民在新社會里融洽相處,創(chuàng)造了美好和諧的幸福家園。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的草原上有一處著名的景點叫“金泉”,田間將其比作美麗的牧女:“金泉呀像一位牧女,/她手持一束蘋果花,/持花而飛的女子,/把花瓣一片片撒下?!边@金泉就是滋養(yǎng)草原人民的甘露,她撒下的花瓣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各個民族。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建成了金泉公社,那些“花瓣”就成為生活在這里的九個民族:“九個民族九片花瓣,/九個民族一個公社”。九個民族生活在一起,構成了“草原上面大聯(lián)歡”的少有現象,他們在察布查爾的草原上彈奏著冬不拉,愉快的歌聲和奔馳的駿馬構成了草原的雙翼,載著各族人民在新社會里向著幸福的生活奮進?!东C人舞曲》專門寫了錫伯族獵人超凡的本領,他們騎馬“箭一般奔向獵場”,速度和反應能力比兔子還快:“獵人去追趕野兔,/猛然翻身下了馬;/一手抓住了兔子,/把兔子掛在槍尖?!痹娙苏J為,草原上的泉水是萬物之源,更是“獵人的樂園,/泉水和珍珠在一起”,各族人民在這里幸福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稁づ窭锏膶Τ访枥L了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性格,民族歌手在花毯上對唱以示對北京來客的歡迎,在“多民族的家庭”,他們要“用歌聲來歡迎”客人,要用甜蜜的泉水和香噴噴的奶茶來招待客人。田間曾到時任伊犁州州長家中做客,這里是哈薩克族人聚集的地方,詩人表達了對哈薩克人的美好祝愿:“愿伊犁蘋果更紅,/掛滿在你的窗外;/愿牧人生活更幸福,/詩臺筑在阿爾泰?!保ā对L伊犁州長》)在田間看來,哈薩克族人民能歌善舞,“哈薩克人的歌聲,/葡萄美酒難比擬”。田間將州長家里的兩把琴與新疆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其比作“一是天山的高峰,/一是伊利的河水,/那四季不斷的奔流,/天山是它的一個源”(《伊犁七句》)。
新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據考證,自古以來,新疆“各綠洲從古代起就有發(fā)達的農業(yè),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稻、豆類等谷物。特別是各種水果更享有盛名。如葡萄、西瓜、杏、梨、無花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胡麻、大麻等”[3]32。新疆盛產棉花,田間的詩歌《白雪的畫冊》(一)主要刻畫了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柯公達拉農場棉花豐收時的喜悅場景,那些白色的棉花就像“白金子”一樣掛在枝上,從而構成了又一座雪山。詩人尤其關注到了作為“處女地上的第一代”開荒者,他們在沒有人煙的地方開墾出土地,種植祖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因此他們是田間詩歌中最美的人,用勤勞的雙手描繪了這樣一幅美麗的畫面:“穿紅衣的紅女孩,/你是畫中人哎,/父親是一個墾荒者,/你是一個收獲者?!敝灰藗兇┧笤谵r場的棉花海洋中,就好比進入了美麗的畫卷。因此詩人贊美墾荒者,他們好比是畫家和攝影師,“造了一座大雪山,/留在白色的畫冊”。和田地區(qū)不僅盛產玉石,而且是一片“桑園”,盛產繅絲。相傳遠嫁的公主“為了兄弟和姊妹,/都能穿上絲和娟”,她違反禁令,“就在她的帽子上,/私藏著桑樹種子”,把它帶到了新疆,從此這里便有了“繅絲廠,/還有這大片的桑田”。昆侖和天山就像是新疆的“一對天鵝”,自從桑樹栽種以來便有了蠶絲,“維吾爾族女工繅的絲,/和昆侖白雪比美。/沙漠和東方式地毯,/比敦煌圖案,比花穗更美”(《和田》)。詩人在南疆喀什碰到了逢場趕集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姑娘身上的衣裙,/好似天上的彩云;/大的和小的花冒,/像玫瑰一樣繽紛;/紅的和白的頭巾,/成了大地上的織錦?!毙陆募猩嫌胸S富的特產,集市上熱鬧非凡,商品琳瑯滿目:“石榴、葡萄、無花果,/比珍珠還要引人。/羊群咩咩牛歡叫,/高車當當馬歡騰?!保ā栋驮罚┤藗冊诩猩蠌椬嘀皼_天之歌”和“幸福之音”。
新疆在新社會里獲得了發(fā)展的良好機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田間在《石河子》這首詩中謳歌了邊疆的建設成就。首先,詩人書寫了為石河子和莫索灣送去光明的紅山嘴水電站。“我要穿過一座座拱橋,/來到紅山嘴水電站;/看這里把一簇簇火花,/送到石河子和莫索灣?!逼浯?,詩人毫不吝嗇地贊美了石河子的棉花產量,由于棉花是早期新中國紡織工業(yè)的重要原材料,而紡織業(yè)又是中國工業(yè)起步階段的領頭羊,棉花的價值在當時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盛產棉花的石河子被稱為“白金之國”。田間這樣描述棉花豐收的情形:“我們石河子農場上,/白金堆積得像海島一般;/天山多了一顆星啦,/地上多了一座金山。”再次,詩人稱贊石河子的綠化建設,這里的白楊林構成了一道自然而又是人造的靚麗景觀。石河子這座小城儼然成為了“綠寶石之宮”:“蓋天的綠蔭像城門,/繁茂的綠枝像城垣;/月光像布麗鳥似的,/在綠色窗欞上舞翩翩?!弊詈螅娙速澝懒嗽谑幼有鲁桥d起的工業(yè)。“工廠林立在戈壁灘,/火花像玫瑰的花瓣;/誰能說這石河子新城,/它不比星空更好看?”《鳳凰》這首詩可以看作是《石河子》的續(xù)篇,詩人在這首詩中更詳細地描述了石河子新城的面貌:“這是一個翡翠世界。/這里的樓像青山。/這里的燈光像星空。/這里的棉花像白金。/這里的花像紅河。/這里的白楊像綠海?!薄冬敿{斯問答》這首詩也是對《石河子》的補充,瑪納斯河就像是戴著“雪冠”的天山的女兒,流到紅山嘴之后,不肯流到更遠的地方,因此人們在這里建起了水電站,給當地居民帶去了光明。
詩人用以下詩行定格了新疆人民在新社會的生活現狀,寄予了他對各族人民的美好祝愿:“兩面手鼓敲起來,/夜鶯又展翅飛了。”(田間:《飛呀》)人們在豐收的喜悅中盡情地唱歌跳舞,夜空下的草原是多么遼闊,新疆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雖離田間創(chuàng)作這些詩歌已有六十多年,當讀者再次品讀這些詩篇,依然會熱血沸騰,田間目睹了新疆工業(yè)建設剛剛起步的新變化,通過對這些新疆新面貌新變化的書寫可以體悟到田間對邊疆建設欣欣向榮的感慨和對勞動者、創(chuàng)造者生命存在意義的謳歌,使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內涵更為明確深奧,促使讀者在精神、姿態(tài)、信仰追求上獲得激勵和新生。
二
新疆很多地方是荒蕪的戈壁灘,也有很多地方是沒有人煙的荒山,新中國成立以后,祖國各族人民加入到開發(fā)新疆的大潮中。當詩人站在天山和昆侖山上遠眺的時候,新疆大地的變化讓他由衷地為這里的建設者唱起贊歌。
開放的新疆飄蕩著建設的音符,它敞開懷抱歡迎八方賓朋來此開拓新天地。田間在《天山詩草》的序詩《天山頂上放歌》中,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幅灌注著建設活力的畫面。他站在美麗的天山頂上,“邀來太陽作手鼓,/邀來月亮作銅鈴”,要為新疆的宜人秋色歌唱。在云杉“作帳篷”和狂風“作號筒”的天山,詩人更喜歡自然的聲音和建設發(fā)出的聲音混合在一起的和諧奏響:“山泉的聲音淙淙,/伐木的聲音叮咚。/巖石崩裂聲轟轟,/電站的吼聲隆隆?!泵利惖淖匀伙L光只有融入了建設者的身影,才會煥發(fā)出更加動人的神采,詩人因此自豪地寫道:“紅色的標桿查起來,//是誰說是誰說——/‘千年冰峰無人開?’//冰峰大笑一聲,笑開千年鎖,/天上的瀑布向戈壁奔來!”當建設的旗幟插在天山上時,從來沒有開發(fā)利用過的大山從此便蘊含生機,而只要人們有開拓建設的勇氣與精神,“天上的瀑布”也會降落到干涸的戈壁灘上,讓沉寂的大地煥發(fā)出生機與華彩。
新疆的新變化得益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邊疆各族人民在新社會里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田間的《美麗》這首詩便是對維吾爾族女軍墾職工的刻畫:“她雙手開著播種機,/黑眼睛望著新墾地;/一壟土花一陣狂喜,/一陣笑聲一片綠意?!边@是女軍墾職工勞動時顯現出來的美麗姿勢,她要通過勞動來使大地變得更加美麗,使生活變得更加幸福:“農場上一年有四季,/美麗無季青春有期;/她要用花朵和谷穗,/使大地比她自己更美麗。”田間在新疆石河子團場考察的時候,在一位老干部的辦公室看見了扁擔和水桶,這兩種勞動工具一直留存在他的心中,使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天池和長虹》這首詩,以表達對邊疆人民勤勞品質的贊美之情。田間在詩中展現了新疆兵團團場勞動模范的豪氣:“頭頂天山雪,/肩挑關外風”。有了這樣的豪情,他們就能氣貫長虹推翻舊社會,“改天,/換地”,從此以后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這首詩的形式也別具匠心,全詩一共三節(jié),每節(jié)由六行詩構成,前面兩行和后面兩行較長且字數基本相等,中間兩行則由兩個字構成,形成比較對稱的結構,好比是農場那位老干部挑著水桶在勞動的形狀,兩邊長出來的部分就是兩只水桶,中間字少顯高的部分就是肩上露出的扁擔,這是田間創(chuàng)作的異體詩,顯示出他在新詩形式藝術探索上的努力?!兑褂巍愤@首詩是田間獻給新疆農場墾荒者的詩篇,他在夜晚坐車經過荒野的時候,看見“遠遠有一柱星火”,待他走近后才發(fā)現,那星火是墾荒者在夜晚勞作時佩戴的照明燈。而《野果子溝山謠》這首詩則通過“山謠”的形式,表達了邊疆青年男女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走過石頭山的人們,/海闊天高都能行,/我們不夢想月宮,/勞動人自己就是巨星。”這首詩傳遞出新社會青年人的生活理念,那就是獲得自由后的他們堅信“乾坤掌在人手中”,唯有通過勤勞的雙手,人們才會獲得自由,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缎碌拈W電河》則是號召年輕人為幸福而自由的生活努力工作的詩篇,只要辛勤工作,塔克拉瑪干沙漠也會長出一片綠洲。
從其他省區(qū)來的拓荒者是這片處女地的第一批主人,他們?yōu)樾陆陌l(fā)展付出了畢生精力。從新疆人口發(fā)展的歷史軌跡來看,新疆和平解放以后迎來了人口增長的迅速發(fā)展期,其中除當地居民的自然出生率逐年提升之外,“各族人民來疆參加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是人口增長和民族成分增加的原因之一”[4]2。很多來新疆投入建設的其他省區(qū)的人長駐邊疆,有的在當地安家樂業(yè),成為了新的邊疆人。與此同時,這些西來的建設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與日劇增,當大雁南飛的時候,在新疆墾荒的人不能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他們希望大雁傳去對親人的問候。思鄉(xiāng)的拓荒者給親人帶去的不是“鹿角”或“長棉絨”等新疆特產,也不是“歌聲”和“河水”等他們最喜愛的東西,而是希望捎去“荒原上的一把黑土”。因為塔里木的黑土“比奶汁還要鮮”,它是“天鵝撒下的花瓣”,肥沃而珍貴;更重要的是“黑土”上留著他們的“熱汗”,溫暖著他們的“心肝”,是“一個幸福人的影子,/印在它的上面”(《雁訊》),傳回“熱土”就可以讓家鄉(xiāng)的親人看見他們幸福生活的樣子?!渡硹椈ā愤@首詩是對從北疆到南疆繼續(xù)開拓的墾荒者的贊美,他們把塔里木當作自己的家,“心像一顆紅印,/在這兒深深地打下;/新世界勇敢的開拓者,/火紅的旗幟高高掛?!痹谶@片荒無人煙的地方,墾荒者什么都不怕:“驚雷,不怕!風沙,不怕!/石頭,不怕!豺狼,不怕!”他們要用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讓荒蕪的土地“發(fā)出春天的信號”。在邊疆地區(qū)交通的建設和發(fā)展中,很多來自其他省區(qū)的建設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勞動,田間被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折服。在《冰峰》這首詩中,詩人首先描述了天山的美麗,但他還聽到了一群“紫燕”在山頂歡笑,從而讓這座冰冷的雪山飄蕩著春天的氣息。所有的美景只有融入了人的勞動才會更加動人,田間認為天山上的筑路工人使“冰峰上也有了春天,/花園就筑在山頂?!边@首詩重點不是贊美天山的雪景,而是要贊美支援邊疆建設的女工人:“從關內來的筑路人,/帳篷連著白云。/女工們就是那紫燕,/頭上插著雪蓮。/她們是在銀河之中,/來為天山造琴。/一條銀色的大路,/穿過重重山嶺?!?/p>
對新疆這片土地的開發(fā)付出辛勤勞動的拓荒者,除了新疆當地的居民和來自其他省區(qū)的年輕人外,也有部隊將軍和解放軍戰(zhàn)士,他們無畏的開創(chuàng)精神使這片熱土孕育著無限希望?!秾④姟愤@首詩主要稱贊了一位“探索戈壁的未來”的將軍,他“豪邁的腳步,/踏出了一條紅線。/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向風沙世界來挑戰(zhàn)”。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將軍“不但要種樹,/還要造個人工湖,/再把大頭魚養(yǎng)起來”,他要讓這里煥發(fā)出生機,成為富庶的“江南”。《贈墾荒者》這首詩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帶領大家墾荒的“將軍”的贊美之情,他是“從南泥灣來的老將”,要在塔里木盆地重新開辟一個新界:“河岸邊有一只木船,/白帆上升起了太陽。/帆影像金梯一樣,/理想攀金梯而直上。”在天色微亮的清晨,“老戰(zhàn)士紫紅的手臂”又開始了勞作,他們是一群“播種幸福的人”?!都t柳》則專門贊美了墾荒的戰(zhàn)士,他們的勞動讓荒漠里長出了紅柳:“石頭海里你插旗,/戈壁灘上你扎根?!?/p>
此外,在建設新疆的大軍中,詩人還贊美了駐守鄉(xiāng)村的教師。柯爾克孜族鄉(xiāng)村女教師阿伊妮莎憑借個人之力堅守在教學崗位上,“有一群娃娃們像鴿子,/撲撲撲飛到山崖下。/你用智慧的果子飼養(yǎng)他們,/使他們長得像彩霞”(《月亮》)。邊疆地廣人稀,教育資源十分稀少,能夠堅守鄉(xiāng)村教書的人少之又少,阿伊妮莎教孩子們學習知識的行為是珍貴而值得提倡的,教育是新疆真正崛起的希望。
三
新疆各族人民從舊社會里走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不屈的斗爭和勇敢的拼搏,擺脫了特權階層的剝削和壓迫,翻身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過上了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維吾爾族人民廢除了奴隸的身份,在新社會里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載歌行》這首詩是田間為畫家黃胄的作品《載歌行》題寫的一首詩,反映出維吾爾族人民在新社會里載歌載舞的愉快生活,他們擺脫了剝削階級的壓迫,真正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窮人也有花園了,/天山好像白玉橋。/橋的那邊掛蘋果,/橋的這邊掛葡萄”,一派豐收的景象引來了東山上的“雪燕”和西山上的“云雀”,它們聚在一起“飛喲!舞喲!唱喲!”田間在此所謂的“花園”,不是建在房前屋后的花園,而是指整個美麗的新疆大地,表明窮人在新社會里成了主人,這里的一切都屬于他們所有?!熬S吾爾也有豐年了”,這里的人民大眾享受到了果子成熟的味道,從此以后,“賣身契,/奴隸印,/巴依再也夢不著,/血淚樹上紅燈照?!薄鞍鸵馈痹诰S吾爾族語言中指的是地主和權貴階層,他們占有新疆的一切物產,戈壁上的石頭、冰塊和野草,巴依都要攬入懷中,占為己有??上攵?,賣身為奴的維吾爾族窮人什么都沒有,除了拼命地為巴依勞動,他們活著便沒有別的指望,很多人因此在“血淚樹”上吊死,以結束苦難而不堪重負的一生。但是在新社會里,窮人的光景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不但廢除了賣身契,而且還可以擁有天山南北的物產,可以享受蘋果和葡萄的甜美。對于受苦受難的維吾爾族大眾來說,他們獲得的新生如同“戈壁灘上開花”一樣不容易,只因為有了共產黨的指引和領導,他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舞吧!》這首詩表達了獲得自由后的維吾爾族人民,在豐收的喜悅中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在“葡萄熟了”的季節(jié),人們幸福的歡聲笑語可以“讓千年的雪山起飛”。
但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維吾爾族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堆獪I樹》就是對他們悲苦生活的寫照:在新疆吐魯番有個叫買提木的阿訇,他家門前的大榆樹是一棵“血淚樹”,很多佃戶因為交不了租而被迫在樹上吊死。所以,詩人說買提木門前的那棵樹讓“河水是淚”,讓“草是白骨”,讓“母親的孩子們大聲嚎啕”,讓小牧童的“歌聲也成了淚的河”,榆樹上布滿了“斑斑血跡”。只有等到“霹靂一聲一桿紅旗飄,/共產黨來把買提木打倒”之后,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才有了新的轉機,“受難的人群站起來,/圍住大樹下跳三跳”,牧童的歌聲重新“在枝頭上繚繞”,窮人翻身做主人,日子從此有了快樂和希望?!短焯玫幕▓@》書寫貪得無厭的權貴們剝削得窮人一無所有:“過去那些巴依們,/戈壁灘也要霸占。/多少殘酷的火印,/打在奴隸的脊背。”那時的新疆大地在“巴依”的統(tǒng)治下一片荒涼死寂,人們生活在無盡的黑暗之中,看不到未來生活的光亮。等到新社會建立以后,“荒灘也能開花了,/戈壁上有了泉眼”,人們才在“天堂的花園”中自由呼吸并暢飲泉水。
新疆人民向來就有反抗壓迫的斗爭精神。塔里木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無韁之馬”,是塊飽含著血淚與反抗精神的地方,相傳“在很多年以前,/塔里木是一座花園”,后來才變成了荒原。塔里木經歷“滄海桑田”之轉變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悲傷而勇敢的故事,相傳一個“狠心的阿訇牧主”想強占一位名叫棗兒汗的美麗姑娘,但姑娘“寧肯作一片落葉,/也不和牧主結姻緣”,于是阿訇把她吊在樹上。天無絕人之路,“有一位年輕的奴隸,/射出勇敢的一箭。/那箭像一粒火星,/那箭把繩子射斷。/棗兒汗輕輕落下,/落在閃電似的馬背?!边@匹快馬載著棗兒汗狂奔而去,阿訇不甘心就此失去一位美人,便在后面窮追不舍,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此發(fā)生了:姑娘頭上飄飛的頭發(fā)“變成河水;/河水咆哮起來了,/牧主淹在浪濤里;/罪惡的宮殿倒了,/成了萬古的荒原?!敝钡?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駐塔里木腹地后,才讓這座昔日的花園重新煥發(fā)出生機,“無韁之馬”從此“才遇到英雄的騎手”,“棗兒汗”才回到了“新樂園”。《塔里木》這首詩借助民間傳說表達了對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勇敢精神的贊美,也表達了對舊貌換新顏后的新疆大地之巨大變化的感嘆。
很多新疆人為了換取民眾的自由生活而敢于犧牲自我生命。“白雪女子”用她的“滿腔熱血,/點起了一支燭光”,點亮人們生活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她被敵人追捕時“趕到陡峭的山岡。/敵人從一座高峰,/把她推到山下。/于是這冰川雪原,/是她長眠的地方?!保ā睹倒濉罚ǘ┰娙苏J為,白雪女子為求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就是火紅的玫瑰”,開放在潔白的高原?!逗鷹睢愤@首詩是贊美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犧牲的鄉(xiāng)民。關于胡楊樹的來歷,在新疆塔里木地區(qū)流傳著一種說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一個“死火塘”,這里住著“一個老風怪,/還住著一個沙魔王”。就是這樣一個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卻是農民賽力克的家鄉(xiāng),賽力克“力大無比”且有一副“好心腸”。有一天,“老風怪從洞里出來”,和沙魔王一起眼看“快埋掉他的家鄉(xiāng)”,賽力克趕緊找來牛皮堵住洞口,他找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張牛皮,/還缺那最后的一張”,情急之下“賽力克挺起身子來,/他自己堵在洞口上”。大風沒有堵住,倒是賽力克自己被風卷走了,意外的是“在他降落的地方,/沙海里升起了胡楊”。因此,詩人說“胡楊樹就是賽力克”,胡楊樹就是“一個農民的肖像”,邊疆的農民就像胡楊樹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yōu)榱吮Pl(wèi)家鄉(xiāng)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邊疆人民的新生活來之不易,必須由一代代人保護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自由和幸福。詩人把在搖籃中熟睡的孩子比作“未來的邊疆戰(zhàn)士”,希望他快快長大。如今長在新社會里,“奴隸翻了身,/什么風暴也不怕。/等你長大了,/你去攀登高峰吧”(《紅色搖籃曲》)。只有孩子們長大了加入保衛(wèi)邊疆的行列,加入建設新社會的行列,幸福的生活才會像天山融化的雪水一樣,源遠流長且澤被后世。
田間用他的詩歌闡明了這樣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共產黨的領導是邊疆人民最終獲得自由和幸福生活的保障?!顿惛璧墓适隆愤@首詩本是寫一位雙目失明的“老阿肯”,他依靠自己的歌聲征服了一位女歌手,“她趕著她的棗紅馬,/來到盲藝人的帳篷”,希望長住在盲藝人的“氈房”,愿意做他的“一只眼”,使他能夠“看到月亮”?!鞍⒖稀笔枪_克族人對歌手的稱呼,這位盲歌手通過自己的歌喉贏得了女歌手的芳心,他高興地說:“有了你和我的冬不拉,/好像是我的雙目一樣”。但阿肯的心中始終不能完全釋然,他的雙目仍然沒有光亮,他在內心深處呼喚整個草原的解放,唯有那時他才能雙眼復明。這首詩具有一定的隱喻意味,詩人借助哈薩克族民間歌手的身體殘缺來表達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草原上的人民如同失明的阿肯一樣,生活在黑暗之中。女歌手的攙扶雖然解決了他行動不便的問題,卻不能使他的精神世界獲得解脫和光亮。因此,阿肯內心的呼喚代表了草原人民對新社會的渴望,只有在新社會的陽光下,人們的生活才會迎來一片光明,盲人也會感受到不一樣的亮光?!栋籽┡c紅花》是田間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十周年而作,書寫了邊疆人民在新社會里“打碎手銬”,迎來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并在全社會經濟建設的帶動下,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把新疆的戈壁變成了花園。詩人借此闡明了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理念:“誰要挑撥是非,/誰敢侵犯祖國,/天山戰(zhàn)士邊疆健兒,/就要揮動這銀刀。”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始終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奏響的主旋律,各族人民齊心協(xié)力、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才使新疆社會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發(fā)展成就。
田間關于新疆書寫的詩篇內容豐富,深蘊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價值,田間邊疆之行所寫的詩篇,在形式上盡量追求整齊的詩行和押韻,同時在表現方式上也力圖還原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張志民先生對田間《天山詩草》的總體評價是:“那每句詩行,都帶著天山的花香、草綠,傾注著詩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镩g同志的詩,有他自己的特點,詩人想象力是豐富的,他既尊重現實生活,又富于詩的聯(lián)想”[5]3。在田間創(chuàng)作這些詩篇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當讀者重新閱讀這些詩篇時,會生出對新疆無限美好的遐想,也能窺視當時邊疆的社會面貌,田間以宏闊的歷史視野和多維度的詩歌書寫視角,體現出詩歌書寫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田間詩歌的新疆書寫仿佛一束激蕩人心的歷史之光,燭照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的社會文化面貌,使讀者感到思想引領的啟迪、精神鼓舞的激勵、心靈滌蕩的震撼。不愧為田間在新時期的“精彩之作”[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