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蘇馳
辛丑年秋,同浩成兄詣文瀾閣,特書此文。
假山之玲瓏剔透,清泉之沿山而過,涼亭之古樸典雅,澈池之碧波粼粼。于此,文色并存,史景相融。
初入園,太湖奇石林立,有屏風(fēng)之態(tài)。行數(shù)十步,見平廳也。平廳雖小,文史著作兼?zhèn)?,?jīng)史子集俱全,猶以《四庫全書》為珍藏。文瀾閣,原康熙帝南巡于孤山興建之行宮;雍正五年,改為圣因寺;乾隆三十七年,始纂修《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始成;乾隆四十九年,文瀾閣建成;乾隆五十二年起,《四庫全書》陸續(xù)運抵杭,交藏文瀾閣。
出平廳,又臨怪石,甚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含蓄。過而為天泉方池,水蓋通西湖,有魚、鴨之生靈,甚有欣貌。池中獨立一假山,曰“仙人峰”。池東有御碑亭,亭內(nèi)為光緒帝題“文瀾閣”。池西乃游廊,真是“四象天地圍墻繞,一門垂花過客通”。文瀾閣自古享日月滋潤,得天獨厚,南臨西湖,背倚孤山,山東、山西分立小亭一座,假山圍砌,花木點綴。
文瀾閣,自古為七大書閣之一。七閣,乃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津閣、文匯閣、文宗閣及文瀾閣也。此中甚有趣:是故藏書之閣,最忌五行之火,而水克火,故六閣皆言水,唯鎮(zhèn)江文宗閣例外。因鎮(zhèn)江歷來水患頻仍,文宗閣立于金山之上,金山臨大江,若亦水,反不妙。
文瀾閣,江南院筑也,宮廷院筑也,均衡中分,莊重嚴謹。適而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以小橋貫通,互為假借,書閣為清出雅致之江南園林也。入主樓,見四金字“敷文觀海”。左右兩廊柱刻對聯(lián),黑字金底,熠熠生輝,正是“鴻去燕歸往事恍如煙靄,星移斗轉(zhuǎn)翰墨猶似芝蘭”。嗚呼!春去秋來老將至,往事消散如煙,更還是非情仇;晨起暮歸年又去,風(fēng)云月異日新,唯有書載不朽。
何謂“文瀾”?識文天下,學(xué)海波瀾,魚龍潛躍水成文,使君才氣卷闊瀾。天下之事,無外乎學(xué)識修身,通文達理,凝薈冰瀾。文瀾閣,兩百余年文化積淀,凝為“文瀾”二字也,此意恰為養(yǎng)性之道乎!不求圣賢,只為文闊波瀾矣!長風(fēng)破浪過瀾闊,直掛云帆登文峰!微斯人,吾誰與歸?
教師點評
作者以文言文顯古韻,文采斐然,文瀾閣的人文氣息在其精心釀造的文字里跳動!作者移步換景,看到文瀾閣的景致,藏之于心的詩文如泉水般潺潺流出,給人以美的享受。景美,文美,理也美。文末探索“文瀾”之深意,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作者小小年紀(jì)就有如此才思和悟性,未來可期!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