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

      2022-04-08 13:28:55歐陽軍
      中國周刊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春牛窗花年畫

      歐陽軍

      新年售賣春聯(lián)的商鋪

      每年臘月十五過后,人們就忙碌起來了:打掃屋內(nèi)外衛(wèi)生,寫春聯(lián)、貼窗花、掛年畫、買鞭炮、做新衣、制年糕、包餃子等等。節(jié)日期間,還要舉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這些風(fēng)俗體現(xiàn)了中國人講文明、愛清潔的美德。

      春節(jié),是海內(nèi)外全體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人歡度春節(ji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中國本是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人們把一歲的時間叫做“年”,因此,把莊稼的收成稱為“年成”,五谷豐登叫做“豐年”“有年”“好年成”。

      據(jù)記載,我國古代早就有了歡慶豐收、喜迎歲首的習(xí)俗?!对娊?jīng)》中有“自古有年”的祈年樂歌;《豳風(fēng)·七月》里寫到古人年終宴樂的事情。周代時,已把春節(jié)作為一歲之首,到漢代出現(xiàn)了“過年”的風(fēng)俗。在歷史上,春節(jié)的名稱很多,如:元旦、元正、元朔、元辰、正朝等等,通稱為“元旦”,是“一年中的第一天”的意思。1911年,我國開始采用公歷,而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

      《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把“年”當(dāng)作收獲的象征。另有一說,認(rèn)為“年”字按古人的寫法,是個象形字,有頭有尾,四角伸開,像一個大壁虎,是一種可怕的不祥之獸,一歲之中,若沒有遇見它,便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處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叫“過年”??磥怼斑^年”在古人的意識里是與農(nóng)業(yè)豐收和美食慶賀有關(guān)的。后來,過年主要是指過除夕。

      關(guān)于過年,民間有不少習(xí)俗。古時候,有一種名字叫“年”的兇猛的怪獸,體大如牛,獨角長尾,甲骨文中的“年”就像這種怪物。每到臘月,它便出來傷害人畜。人們把食物放在門外,好讓“年”吃飽了離去,不再傷人。有一次,“年”來到一個村莊,它被一家門口曬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它又被燈光嚇退了。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年”是怕紅色、火花和響聲的,于是,人們每逢過年便在大門上貼紅對聯(lián),掛紅燈,燃放爆竹。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jié)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xí)俗。南宋陸游的“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表明這種習(xí)俗當(dāng)時十分盛行。柏葉酒,由柏樹葉浸于酒中制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后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李時珍《本草綱目》云:“柏性后凋而耐久,稟堅凝之質(zhì),及多壽之木,所以可以服食。道家以之點湯常飲,元旦日以浸酒避邪,皆取于此?!?/p>

      貼上春聯(lián)的鄉(xiāng)村民房

      桃湯,是一種用桃煮的湯。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似乎這種飲食還是件相當(dāng)嚴(yán)肅的事。飲屠蘇酒、柏葉酒、桃湯,都是巫術(shù)思想在飲食上的體現(xiàn)。

      明清以來,除夕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包餃子講究皮薄、餡足、捏得漂亮嚴(yán)緊。如果餃子不慎破了,忌諱說“破”和“爛”,只說“掙”了。有的地方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地方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就預(yù)示著會在新的一年里發(fā)財。元旦早晨,很多人也吃餃子,因為餃子形似元寶,象征著招財進寶。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xí)俗仍然極為普遍。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贝藭r借用王安石《元日》的詩句,表達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和對新春撲面而來的喜悅心情。是呀,人們喜春、盼春,希冀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和生機勃發(fā)??芍^:萬物催春春嫵媚,鶯花伴舞舞翩躚。

      相信世間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會伴著春天的腳步走到你的身邊,平安、和睦、溫馨在新春的暢想中與你共舞!以春聯(lián)為證:春夏秋冬春為首,桃梅李杏梅占先;喜看春日花千樹,笑飲豐年酒一杯。

      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nóng)歷臘月,有時在農(nóng)歷正月。

      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jié)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nóng)業(yè)國,春種秋收,關(guān)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于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于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后世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

      新年貼春聯(lián)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fēng)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nóng)、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皥蟠喝恕庇龅綌傌溕痰辏梢噪S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dān)任導(dǎo)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lǐng)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后面是農(nóng)民隊伍,都執(zhí)農(nóng)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zhí)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nèi)。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nóng)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tǒng)儀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后執(zhí)彩鞭擊打“春?!比眩Y畢回署。眾農(nóng)民將“春?!贝驙€。

      現(xiàn)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nóng)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fēng)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zhuǎn)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nóng)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nóng)田里。

      立春時節(jié),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實質(zhì)上,這更是一種佳節(jié)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nóng)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時節(jié),民間習(xí)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有些地區(qū)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除了漢族外,少數(shù)民族也都?xì)g天喜地,以特有的方式歡度春節(jié)。

      蒙古族牧民生活在千里草原上,除夕之夜,大家先向長輩敬酒,然后圍著火爐,吃餃子、下棋,聽藝人說書,直到天亮。春節(jié)到來,人們穿上新衣,騎上駿馬,去拜會親朋,共賀春節(jié)。

      瑤族人民過春節(jié)時,白天在山坡上,夜晚在火堆旁歡聚,載歌載舞。有一項別致風(fēng)趣的活動叫“耕作戲”。正月初一,姑娘們穿上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銀飾,小伙子也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會開始了,首先由3個青年演出“耕作戲”,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nóng)夫,一人扮荷鋤農(nóng)夫,三人載歌載舞,喜迎春耕,期望豐年。其后,姑娘、小伙子就盡情歌舞、歡樂。

      繪制年畫娃娃

      哈尼族過春節(jié)總要熱鬧地在一起聚餐豪飲。男女青年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趁這個良機選擇自己的意中人。過年前小伙子上山砍竹棍,做秋千,姑娘們特別喜歡蕩秋千,老人們則圍坐在一起,一面喝茶、抽煙,一面興致勃勃地談古論今。

      布依族人在每年除夕晚上,全家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dān)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這一天,男女青年們互相串門拜年,并結(jié)伴外出游玩,盡興后才回家。

      黎族人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xì)㈦u宰豬,擺起豐盛的佳肴美酒,合家圍坐一起“吃年飯”,席間還要唱賀年歌。春節(jié)期間,全村青壯年還要組織一次集體打獵,獵獲物歸全村共同分享。

      達斡爾族人在除夕晚上,青年們跳著“魯格樂舞”,通宵達旦。家門前點燃一堆干牛糞,一家之長把大塊肉和糍粑之類食品投進火里。大年初一清早,青年們雙手沾滿灶灰,爭相往別人臉上涂抹,象征幸福。美麗的姑娘常常被小伙子們涂成“灰姑娘”,這是預(yù)祝豐收和幸福的意思。

      苗族稱春節(jié)為“客家年”。初一清早,人們穿起新衣,背著笙,到外村拜年。最吸引人的活動是斗牛,圍觀的能有上千人呢。

      新春福字年年有余窗花

      壯族各家各戶都在年三十晚上把初一全天的飯做出來,稱為“壓年飯”,表示祝愿明年獲得大豐收。

      景頗族的姑娘們,將繡花包掛在樹梢上,叫“靶包”,然后由小伙子們用箭去射,誰射中了,靶包就歸誰。繡花包里裝有吉祥如意的東西或是愛情的信物。

      傣族青年男女們在草坪上各排成一行,互相拋接彩球,用以歡慶佳節(jié),表達愛情。同時,在瀾滄江上還舉行劃船比賽等慶祝活動。

      朝鮮族的慶祝方式是到田地里燒火堆,用以消滅害蟲、田鼠等,為奪取農(nóng)業(yè)豐收做好準(zhǔn)備。這種活動叫“野火戰(zhàn)”,也叫“鼠火戰(zhàn)”。

      普米族人在初一早晨雞叫頭遍時,村寨里便頓時發(fā)出一陣陣銅炮聲和海螺號聲。家中如果有年滿13歲的男女兒童,還要舉行隆重的“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鄂倫春族人在除夕夜,要給家族及近親的長輩們斟酒叩頭,一般都徹夜不眠,謂之“守歲”。

      土家族人吃過年夜飯后,一家人圍坐在火坑邊通宵守歲,名叫“守田埂”,以表示對田地的熱愛。

      春節(jié)正好在農(nóng)歷立春前后,大地春回,萬物復(fù)蘇,一元復(fù)始,萬象更新,人們滿懷希望和信心,又進入了新的一年。

      春節(jié)紅包

      春聯(lián)

      春節(jié)期間,地方民間風(fēng)俗,家家戶戶張貼春聯(lián)。這個習(xí)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古代詩詞中人們常引用的句子?!靶绿摇迸c“舊符”,是有一定來歷的,而這新桃與舊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聯(lián)。

      相傳,在茫茫無邊的大海上有一條名為度朔的山脈,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長了多少年的大桃樹。在這桃樹東北處的枝葉中間有一個洞,傳說這個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門。這些鬼怪歸兩個神人管轄,這兩個神人便是神荼、郁壘兩兄弟。不論白天、黑夜,他們都守衛(wèi)在這洞門的上方,專門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

      當(dāng)時,華夏族的首領(lǐng)黃帝,很重視神荼、郁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jié)目的儀式:每當(dāng)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框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nèi)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zhèn)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xí)俗在漢代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后,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馀慶,嘉節(jié)號長春?!边@便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副春聯(lián),也是最早的對聯(lián)。由于桃木是紅色的,以后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lián)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后,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到了明代,經(jīng)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倡導(dǎo),貼春聯(lián)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春聯(lián)一詞也被廣泛叫開。入清以后,對聯(lián)曾鼎盛一時,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春聯(lián)總是貼在最醒目的地方,開始貼在農(nóng)家的大門上,這是一家人的臉面,一定要選用吉祥的內(nèi)容,用符合本家實際情況的語言來表達對未來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農(nóng)家人貼對聯(lián),都表達出希望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jīng)商人家,則希望財源廣進,發(fā)財致富。那些農(nóng)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學(xué)業(yè)上長進,并能才學(xué)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

      還有些人家干脆用個“ ?!?“ 壽” “ 祿”字貼在一進大門的照壁上,有時還專門把“?!弊值官N,讀為“福倒”,義為“福到”,以求吉祥。在豬、羊、雞、鴨的窩、圈內(nèi),則要寫上“豬羊滿圈”。在牛圈、馬棚,則貼“六畜興旺”的春聯(lián)。

      春聯(liá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變化,春聯(lián)的內(nèi)容,隨著時代的觀念更新而不斷更新。無論如何,人們都希望來年有個美好的前景。春聯(lián),正是表達這種美好愿望的真實反映。春節(jié),是春聯(lián)的海洋,是春天朝氣淋漓盡致的發(fā)揮,是春日豪情的抒發(fā)。

      剪紙和窗花

      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shù)品,盛行于中國農(nóng)村。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風(fēng)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民間的剪紙,尤其是窗花剪紙,充滿民間的鄉(xiāng)土氣息。諸如“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種花、卉、蟲、魚、鳥的圖案,表示了農(nóng)民對未來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畫制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據(jù)傳,有一天,漢武帝迷迷糊糊地夢見了逝去的李夫人,醒來后便叫人請來了一個術(shù)士,說想與李夫人再見一面。那術(shù)士竟然應(yīng)允了,其實,術(shù)士就是畫下李夫人的形象,據(jù)此做了一個剪紙,并在人像剪紙前面點燃蠟燭,讓漢武帝在另一頂帷帳中觀看。搖曳的燭光中,紙人透過帷帳照出影像,仿佛李夫人翩然而至??上h武帝只能遠(yuǎn)觀不能近身,為此,劉徹寫下痛徹心扉的詩句:“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姍姍來遲?!边@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涎生了剪紙藝術(shù),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 流行“ 鏤金作勝” 的風(fēng)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fēng),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绷硪晃惶拼娙死钌屉[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fēng)。”剪紙,與立春這個節(jié)令有著密切關(guān)系,詩中的“荊俗”“晉風(fēng)”就點明了這種風(fēng)氣,而且明確言明了國人的風(fēng)俗。宋、元以后,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jié),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

      新春家人圍坐包餃子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民間藝術(shù),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nóng)民,窗花有相當(dāng)?shù)膬?nèi)容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yǎng)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當(dāng)然,也寄托了人們的希望、想象,成為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

      民間年畫

      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的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房舍之中張貼年畫,把房內(nèi)布置得色彩繽紛,同時又充滿情趣。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中國畫”形式之一,一般是采用工筆畫形式,也有兼帶寫意,當(dāng)然也不乏大寫意的傳統(tǒng)中國畫法。

      年畫的內(nèi)容, 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舞升平的。像“ 鯉魚跳龍門” “ 年年有余(魚)”“招財進寶”“喜得貴子”“歲寒三友”等等。年畫的內(nèi)容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而不斷演變的。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早在東漢時就已存在了。宋代時,年畫已很興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年畫的作坊日益發(fā)展。當(dāng)代的年畫,也是在沿襲歷代傳統(tǒng)年畫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如今,版畫也加入了年畫的行列中。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fēng)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gòu)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shù)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dāng)花轎了?!贝嗽捈丛从诖?。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jié)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fēng)靡全國。

      祭灶神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xí)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負(fù)責(zé)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這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上天”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照得火光通明。

      舊時農(nóng)村燒地鍋,家家戶戶會把“老灶爺畫像”貼在灶臺口(鍋門口)墻壁上,往往畫像兩側(cè)還會貼一副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xí)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xí)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相傳,兇惡“年獸”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zāi)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guān)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度過年關(guān)”,慶幸沒被年獸吃掉。此后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一大盤蘋果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

      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海洋。

      壓歲錢

      每逢過年,民間百姓中有用紅紙包錢給晚輩的風(fēng)俗,稱壓歲錢。舊時壓歲錢是用紅線串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串成鯉魚形、如意形或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據(jù)老人講,關(guān)于壓歲錢還有段傳說。

      很早以前有種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來,喜歡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頭,孩子往往被嚇得哭起來。到了第二天,不是頭疼發(fā)高熱,就是變成呆子。弄得民間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覺,燈點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戶人家夫妻倆,五十多歲才生了一個寶貝兒子。八仙路過此地,算到這家孩子有難。八仙于是變成八枚銅錢,守在小孩身邊。孩子入睡后,夫妻倆用紅紙把銅錢一包,放在孩子枕頭旁邊,并吹燈滅火上了炕。半夜,“祟”出來,剛伸手欲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fā)出一道道閃閃金光,嚇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紅紙包銅的事,主動告訴了左鄰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漸就演變成“壓歲錢”。

      另一傳說是起源于唐代宮廷。當(dāng)年楊貴妃生下了一子,唐玄宗聞報大喜,并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金銀錢,“洗兒錢”表示致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作鎮(zhèn)邪去魔的護身符?!跋磧哄X”后來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后演變成“壓歲錢”。

      爆竹

      當(dāng)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jì)勝》一書中,對當(dāng)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王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眱勺?,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背蔀楫?dāng)時的時尚。至今的春節(jié)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fēng)。

      猜你喜歡
      春牛窗花年畫
      立春之日“打春?!?/a>
      科教新報(2023年6期)2023-08-09 11:49:10
      剪一朵窗花
      大灰狼畫報(2022年2期)2022-05-23 12:57:18
      粵北“舞春?!蔽幕Wo的路徑
      藝術(shù)家(2021年7期)2021-11-26 11:37:18
      剪窗花
      牛年畫牛
      幼兒100(2021年7期)2021-04-10 06:32:16
      春牛圖(年畫)
      年畫
      心聲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08
      缸魚年畫之旅
      剪窗花
      剪窗花
      三亚市| 辽阳市| 北京市| 大丰市| 固原市| 遂溪县| 视频| 囊谦县| 咸阳市| 苍山县| 湾仔区| 五峰| 齐齐哈尔市| 陇川县| 大同县| 白银市| 泰来县| 辽阳县| 达尔| 响水县| 托克托县| 丘北县| 上林县| 贵溪市| 平昌县| 青岛市| 拉萨市| 自贡市| 甘南县| 衡东县| 贡觉县| 阳城县| 洞口县| 西安市| 彩票| 无锡市| 铜陵市| 乌拉特前旗| 舒城县| 新乡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