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萍
一朋友發(fā)來圖片,說:“看,野地里的蒿子長出來咯,又可以吃蒿子饃啦!”言語里滿是歡喜。我趕緊打開圖片,只覺得一股新鮮的春意撲面而來。
蒿子是野菜,不起眼得很,春風(fēng)拂來的時候,田野里到處都是。每于這時,周末或其他閑暇時間,總能看見三三兩兩的人,一手挎著小筐,一手拿著小鏟,低著頭走在田野上,小心翼翼地尋覓那葉如羽毛的蒿子,然后一鏟一鏟連根挖起。家鄉(xiāng)人把去野外挖蒿子,稱為“打蒿子”。
打好了足夠多的蒿子,便可以制作蒿子饃了。蒿子饃,又叫蒿子粑粑,是家鄉(xiāng)人春季必吃的,尤其是農(nóng)歷三月三上巳節(jié)那天,若你沒時間制作,也必定要想方設(shè)法去買上幾塊蒿子饃吃它一吃。
蒿子饃的制作看起來繁雜,其實不難。美味的蒿子饃,少不了三樣?xùn)|西:蒿子、臘肉和米面。蒿子需于摘洗干凈后搗碎或切細,然后放入清水里反復(fù)漂洗,直至漂洗的水由墨綠色轉(zhuǎn)為淺淡的綠色方可。反復(fù)漂洗是為了去除蒿子的苦味,這是制作蒿子饃的第一步。有些人家喜將蒿子焯水之后再漂洗,這樣一來,雖將苦味去得比較徹底,但蒿子特有的清香味也失去了。
與蒿子堪稱絕配的是臘肉。經(jīng)過腌漬、日曬和煙熏后的臘肉,是家鄉(xiāng)的每戶人家都少不了的冬季美食。臘肉并不獨為制作蒿子饃而存有,蒿子饃的制作卻少不了臘肉。蒿子饃連接了冬與春。
為方便清洗且去除多余的鹽分,燒制之前,臘肉需在溫水里浸泡一段時間。待浸泡至肉皮變軟后,再將臘肉清洗干凈,放入鍋中加水烀熟。烀熟后的臘肉,再切成細丁下鍋,用中火慢炒至皮色微黃,加入適量料酒、姜末、蒜泥、蔥、辣椒面及備好的蒿子。炒出香味后,再加大量清水入鍋,用大火燒開。若欲口味更濃郁,也可不用清水,而將烀臘肉的水倒入鍋中用大火燒開。水燒開后轉(zhuǎn)為小火,再將備好的米面輕輕倒入鍋中。家鄉(xiāng)人用的米面是秈米面,不是糯米面,大家總覺得那糯米面有些膩人。邊倒入秈米面邊攪拌均勻,直至米面燙熟沒有粉團便可起鍋裝盆了。
裝盆待涼卻后,再將盆內(nèi)食材分成一個個面團按壓成餅。根據(jù)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按壓成餅的蒿子饃可放入蒸籠蒸熟,也可直接放入煎鍋煎熟,當(dāng)然也可在蒸籠蒸熟后再放入煎鍋內(nèi)微煎成金黃色。
制作好的蒿子饃色澤誘人,香氣撲鼻,美味可口。它既有春季蒿子的清新,又有冬季臘肉的濃郁,更有秋季稻米的爽口,還有夏季辣椒的熱烈。一個蒿子饃,藏了四季的味道;每吃一口蒿子饃,便是與四季味蕾親密相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