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宋德祐元年,元軍的鐵騎逼近臨安,文天祥毀家紓難,起兵勤王,后在廣東海豐五坡嶺兵敗被俘。在元軍進(jìn)攻崖山途中,文天祥被拘押于舟中。船過零丁洋時,他回想往事,作《過零丁洋》一詩。據(jù)《宋史》記載,文天祥就義后,人們在其衣帶中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段贊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寫這段贊文的人頌揚了文天祥的忠烈勇毅。
贊文中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展現(xiàn)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薄?鬃拥牡茏宇仠Y、樊遲等都曾問過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但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那就是“仁者愛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笨鬃诱f君子是不會拋棄仁德的,在任何時候,都會與仁德同在?!熬尤ト剩瑦汉醭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彼J(rèn)為君子需要終生踐行“仁”,哪怕是犧牲寶貴的生命,也要成“仁”。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边@就是贊文中“孔曰成仁”的出處。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稱為“亞圣”。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對其有所發(fā)展,提出“仁義禮智”四端。“仁義禮智”在我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強調(diào),人因為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端而成為人。在? “仁義禮智”中,孟子又特別看重“仁”和“義”,常常將? “仁”“義”并舉,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在孔子“仁”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義”,認(rèn)為一個人只有遵從“仁”和“義”,才能走上人生的正道。孟子還將其與生命進(jìn)行了對比,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也就是說,當(dāng)生命和道義發(fā)生沖突時,志士仁人決不會為了茍活而做出不仁義的事情,他們寧可犧牲生命也要選擇“義”。為了道義,仁人志士決不屈從避死、茍且偷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的這種崇義尚道、舍生取義的崇高精神,激勵了后來無數(shù)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
人們總能從孟子的身上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往往又是與苦難、憂患相伴的。如他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彼撟C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提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觀點,鼓勵人們要樹立憂患意識。孟子的浩然之氣還體現(xiàn)在他對百姓的關(guān)愛上,他“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關(guān)愛全天下的百姓,倡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這股浩然之氣,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成為了一種歷久彌堅的人格力量,成為每一位身懷家國大義者的人生追求。從古詩詞中,我們能夠看到中華民族的脊梁在“義”的浩然之氣中光耀千古。
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從高適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到王昌齡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李白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到杜甫的“挽弓當(dāng)挽強,用箭當(dāng)用長”……從這一聲聲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中,我們能感受到華夏赤子的愛國情懷。
從李賀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到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于謙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翻開中國文學(xué)的漫漫長卷,我們能看到其中承續(xù)著的悲憫蒼生、心懷天下的“道”統(tǒng),感受到這些仁人志士對國家的忠貞。
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從黃遵憲的“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到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從梁啟超的“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煮不平”,到秋瑾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每當(dāng)中華民族處于“生死?? 存亡之秋”,總會出現(xiàn)心系百姓、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他們會用生命之筆譜寫出一首首動人心魄的愛國之歌。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今天,中國人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異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無論是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人生信念,還是孟子“舍生取義,舍生忘死”的精神追求,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信念上的支撐。無論哪里發(fā)生疫情,全國人民始終萬眾一心、攜手并肩,熔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共筑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作為華夏兒女,我們要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讓浩然正氣長存于天地!
本文系2021年河北體育學(xué)院第一批課程思政優(yōu)質(zhì)課大學(xué)語文課程建設(shè)成果。(項目編號:2021kcsz14)
(作者單位:河北省體育學(xué)院社科部人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