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皖豫
當認識的人去世時,蹣跚學步的孩子能理解多少?嬰兒會悲傷嗎?當死亡發(fā)生在他們的大家庭中時,可以保護幼兒免受悲傷嗎?
大多數(shù)人,包括父母在內(nèi),都難以解決自己的悲傷,也許無法考慮親人的死亡對孩子的影響。成人對死亡的不安感和悲傷過程影響幼兒對死亡的理解。孩子越小,解釋的嘗試就可能變得越復雜和不確定。
伯林厄姆和弗洛伊德(1942)在漢普斯特德育嬰室觀察了嬰兒從出生到4歲的情況,這些嬰兒都是在出生后即與母親分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絕望和悲傷的程度可能會危及生命。
鮑爾比(1960)分析了正常的嬰兒依戀行為,以及當這種依戀被嚴重的喪失所破壞時會發(fā)生什么,例如與親密的家庭成員,特別是主要照顧者的長期分離(死亡、監(jiān)禁、寄養(yǎng)等)。他認為分離焦慮與悲傷和哀悼有直接關(guān)系,并描述了嬰兒處理這種喪失的三步悲傷行為:(1)抗議——對喪失的憤怒和痛苦;(2)絕望——意識到?jīng)]有希望;(3)置身事外——回避人群。因為嬰兒還不能通過這樣的創(chuàng)傷進行推理,他們可能無法信任他人或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如果沒有干預,這種與人群的脫離可能導致對食物和玩具等物質(zhì)的過度依賴,或者導致嬰兒逐漸喪失生存和成長的意愿,就像得了非器質(zhì)性發(fā)育障礙一樣。
皮亞杰(1950)的認知理論幫助臨床醫(yī)生理解3歲及以下孩子如何看待死亡。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認知處于具體思維階段,他們將死亡理解為動不了(例如動物不能挪動時,嬰兒就會認為它是死的)。蹣跚學步的孩子還不能理解死亡和悲傷具有永久性或普遍性的特點。
通過他們的研究,斯皮斯和布倫特(1984)指出,要對死亡有一個成熟的理解,幼兒必須理解三個認知成分:(1)非功能性——當某物死亡時,所有維持生命的功能—運動停止;(2)不可逆性——事物一旦死亡,就不能復活;(3)普適性——所有生物最終都會死亡,包括人類自身。非常年幼的孩子才剛剛開始理解死亡的非功能性和不可逆性。直到4歲以后,這些想法才被更充分地理解,普遍性的概念才得到發(fā)展。
雖然他們的認知理解是有限的,但是3歲及以下的孩子對他們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死亡仍有強烈的情感和困惑。薩拉德和羅伊(1981)描述了孩子最痛苦的三種悲傷情緒:(1)分離情緒——孩子對自己將被所愛的人拋棄的恐懼;(2)矛盾情緒——孩子對某人產(chǎn)生依戀的不確定性;(3)內(nèi)疚和敵意——孩子害怕自己因某種方式導致死亡,或者導致家庭的悲傷或不幸。弗曼(1978)將幼兒的喪親之痛總結(jié)為三個問題:“什么是死亡?”“這會發(fā)生在我身上嗎?”“這會發(fā)生在你身上嗎?”
臨床醫(yī)生應(yīng)該意識到,幼兒確實會感到悲傷,對親人死亡的理解程度的差異范圍可能與他們發(fā)育速度的差異一樣大。臨床醫(yī)生和父母的解釋因孩子的個性、教養(yǎng)環(huán)境和家庭經(jīng)歷而變得復雜。
孩子的相處經(jīng)歷和記憶會影響其悲傷的維度;接觸越頻繁、越積極,幼兒就越能敏銳地意識到一個人的缺席。比起只在節(jié)日聚餐時拜訪的姑婆等人,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會更加懷念每天都會看到的住在同一條街上的老爺爺。
當一個人死亡時,嬰兒可能甚至不能說出他或她的名字,但當死亡發(fā)生時,這個嬰兒可能會敏銳地意識到父母的痛苦,并被父母的痛苦所壓倒。在死亡發(fā)生之前,3歲或更小的孩子可能永遠不會看到他們的父母悲傷。根據(jù)斯坦菲爾德(1988)的說法,“對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可能是瞥見父母以前不為人知的一面——父親在哭泣,母親在悲傷中被遺忘”。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意識到,這些成人情緒不同于他們其他可能的生活經(jīng)歷(如父母爭吵、失業(yè)后的成人抑郁等),因為在悲傷中,他們的父母沒有注意到他們,也沒有意識到他們受到了驚嚇。死亡可能迫使父母第一次離開非常年幼的孩子去參加葬禮準備工作。
被自己的悲傷所吞噬的父母,可能會在無意中阻礙孩子治愈悲傷的過程。薩拉德和羅伊(1981)討論了幼兒通常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是萬能的。如果父母否認或試圖為了掩蓋死亡的發(fā)生,不能談?wù)撍?,很小的孩子可能會意識到這是一個禁忌話題,因此從不詢問死者的情況。除非父母的悲傷得到適當?shù)慕忉?,否則它“可能成為孩子不安全感的來源或由于孩子的獨特思維而產(chǎn)生的罪惡感”。
孩子們很可能相信他們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或負性想法而引起父母的不快。孩子們很容易從他們的父母那里察覺到發(fā)生了非常嚴重的事情,然后他們最大的恐懼是害怕被父母拋棄。由于沒有可被接受的情緒發(fā)泄渠道,孩子的恐懼和困惑可能會演變成內(nèi)疚和敵意,并通過行為問題或情緒退縮表現(xiàn)出來。
3歲及以下的孩子很容易從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那里聽到的某些委婉語中產(chǎn)生誤解。成年人常常覺得他們是在通過提供簡單而含糊的答案來保護孩子,然而這樣的解釋很可能會令孩子困惑,并增加孩子的不確定性和恐懼。如果很小的孩子被告知那個人去“長途旅行”了,他們可能會期待那個人回來,也許會因為他們把那個人趕走而感到內(nèi)疚。如果他們被告知死者“睡得很安穩(wěn)”,那么孩子們可能會開始害怕睡覺或打盹。另一種常見的解釋是,死者年老多病,因此死亡。這種解釋可能會在以后產(chǎn)生問題,孩子會把疾病、看病和醫(yī)院里的親人都混為一談,覺得這些都意味著死亡。
事實上,如果父母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感到安全,那么回答就應(yīng)該簡單,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開放的氛圍,讓孩子可以自由地提出更多的問題。
參考文獻
Viorst,?J.?(1989).?How?do?you?talk?to?a?child?about?death??Redbook;?p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