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凡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可以這樣說,由抽象藝術所引發(fā)的所有概念矛盾和爭論,在藝術的實踐和理論中,都是無出其右的。
從哲學的維度思考,以下這個問題是帶根本性的,這是抽象藝術一切問題的本質(zhì)中的本質(zhì),也是抽象藝術作為藝術形態(tài)的基本哲學問題。這就是:抽象藝術的哲學何在——如果說,形象思維就是藝術思維,那么,抽象思維是何種思維?抽象藝術難道不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形象思維就是藝術思維,這是我們對人類意識/思維認知的最大誤判。
這一切至今都沒有得到一個完整、統(tǒng)一且受到認可的結論。
我們先從所有問題的源頭“象”討論開始。
可以這樣說,“象”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以感官獲取和交換信息的基礎。換句話說,包括人類,沒有了“象”的信息獲取和交換,就不存在人的意義上的生命。但是,對人類而言,“象”卻就是“形象”——有形才有象,這是人類對“象”的形象化的描述,也是人類的感官區(qū)別與其他一切生物的基礎。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形象”是人類生存——獲取與交換信息的唯一途經(jīng)與工具。與其他有生命的生物不同的是,人類是社會性的生物,所以,人的意義上的“形象”,是生理與社會的雙重作用的結果。這是我們認識“形象”的最基本的出發(fā)點。
現(xiàn)在,語言已經(jīng)成為人類一切行為與思維的工具——一種類似程序的工具,一種建立在人的生理與社會基礎上的程序。人類的五官感覺的“形象”,只有有了“語言”的運行,才具備人的意義。
這種“意義”的作用,就是只有人類才能創(chuàng)造形象的“虛象”。在這里,“實象”是人類依靠五官感知的“具象”,“虛象”則是利用語言—思維創(chuàng)造的“抽象”。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具象/實象是實實在在的“個性”,虛象/抽象則是人腦創(chuàng)造的“共性”。具象/實象是形而下,虛象/抽象則是形而上。
正是在這種基礎上,我們提出,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人類所感知的形象,是具象與抽象的高度矛盾統(tǒng)一,而不是“形象”與抽象的對立;人類的思維也是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高度矛盾統(tǒng)一,而不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對立;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是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的高度矛盾統(tǒng)一,而不是“形象”藝術與抽象藝術的對立。
這種觀點,雖然顛覆了我們以往所有的“天經(jīng)地義”的經(jīng)典理論,但非常值得我們作進一步的嘗試探討。
這就是:形象—思維—藝術,這是人類意識的基礎,也是人類意識的三個最基本的邏輯鏈條。
“象”是一切生物的感官結果,“形象”卻是人類特有的感官的感知結果,因為它是生理與社會的雙作用的結果。
抽象,英語Abstract,是日本明治維新前后,根據(jù)日本的當用漢字從英文“創(chuàng)造”的一個翻譯詞,后傳入中國,成為中國漢字的“新名詞”。但正是這個“新名詞”,卻道出了“抽象”的真諦。在哲學上,我們將“抽象”與“具體”相對,指的是事物/行為的“某一方面”的本質(zhì)規(guī)定的表現(xiàn)。這“某一方面”, 所指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從各個對象之中抽取出某一屬性作為獨立的對象,或者說,指孤立反映對象的某一屬性或某一方面。所以,從最基礎的邏輯思考,具象是最概括的邏輯方法,抽象則是最特有的邏輯方法。顯然,對形象概念的認知,是形象思維的基礎。
這種說法,顯然存在著概念的重疊、重復與模糊不清的地方。
其二,人類思維的材料是形象——具象與抽象,所以人類的思維分為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而不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人作為高等智慧生命體的唯一思維形態(tài)。其實,凡是地球上的有意識的生命體(生物),其唯一的思維形態(tài),也就是“象”的思維——地球上所有有意識的生物進行意識活動的材料。這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沒有例外。
在一定意義上說,形象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經(jīng)驗,所以,在這種意義上,形象與思維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無形象就沒有思維,無思維也即無形象。這就是作為生命的本質(zhì)。在這里,形象與思維是一種正向的相互比例關系,人類目前處以這種思維的頂層。
其四,形象思維也就是以“形象”來進行的思維——形象的辨識、命名、比對、想象、推及、創(chuàng)造,最后認識世界、改變世界和創(chuàng)造世界。用來“進行”的,就是人的思維的程式或方法,它是人腦生理(機制)與社會實踐(語言)的雙重作用的結果。但它也是人類最終無法攻破的“防線”。地球上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能依靠感官,獲得“象”,但只有人類,才能依靠人腦生理與通過社會實踐產(chǎn)生的語言,才能進行智慧的思維——高級的意識。換句話說,雖然凡是地球上任何有生命的生物都會有形象——視象、聽象、觸象、味象和嗅象的思維——意識,但只有人類才有抽象的思維。所以,人的形象思維是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統(tǒng)一,是人類的基本思維形態(tài)。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邏輯思維不是人類的基本思維形態(tài),邏輯思維也不等于抽象思維。因為,約定俗成的邏輯思維不是基本的思維形態(tài),而是思維的基本程式或方法。它具有很強的時間性:短時間內(nèi)它成為個人的人腦運行機制與結構,長時間內(nèi)它將成為人類的人腦運行機制與結構,即隨著人類的進化,邏輯思維的程度會隨之進化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它又表現(xiàn)為觀念,這已經(jīng)為人類的歷史所證實。唯其如此,我認為,邏輯思維的最正確名稱,應該是“邏輯程序”,即比喻意義上的人類思維的操作系統(tǒng)。
其五,作為人類高級的意識活動,思維的材料、工具和方法組成了一個不穩(wěn)定的自足的閉合圈。在這里,人類思維的唯一材料就是形象;工具就是語言(言語與文字),而且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擴展得到不斷進化;方法也就是人類的思維程序,借助于比較、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等一系列“認知”過程,求得結果。這種經(jīng)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的“認知”過程,或者說,這種人的思維的程式或方法的本根,在中國被稱為“道”,在西方被稱為“邏各斯”,我們又常常約定俗成地將之成為“邏輯思維”。 結果則是形成人類特有的思想——認識、觀點、理論等。
我們的結論是:形象是人類思維的唯一材料,人類感知的形象分為具象和抽象兩種基本形態(tài),通過邏輯程序,也就是我們約定俗成的邏輯思維——語言(言語和文字)是其運用的工具,進行人類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人類最本質(zhì)的思維,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其最基本的兩大基本形態(tài),它不是人類思維分類的結果。表象、意象、想象、幻想和比較、概念、判斷、推理,是我們對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某種描述。科學思維和藝術思維,則是我們對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某種概括,而所謂戲劇思維、舞蹈思維、音樂思維、動畫思維、設計思維和物理思維、數(shù)學思維、化學思維、建筑思維、理論思維,等等,只不過是對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再分類的結果(圖1)。
圖1 人類思維的形象、具象和抽象示意圖
這就是思維和存在同一性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只有清楚了這些,我們才能清楚藝術——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
人類依靠五官“感知”一切的“形象”,與藝術家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的形象,完全是一個遞進關系,后者依靠前者來進行“創(chuàng)作”。唯其如此,我們要求藝術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行為形象,都要具備形象性和形象化。形象性是指藝術作品用特殊形式的形象,感情、可感、生動地喚起人們的感性經(jīng)驗和思想感情;形象化則指藝術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的形象,能把握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思想情感的程度。這是將藝術與運用概念、論證、推理等方法的科學區(qū)別開來的主要標志。
顯然,從“否定”形象思維,到形象思維(或稱藝術思維)與邏輯思維(或稱“抽象思維”“理論思維”)是人類的兩大思維的并立,再到“人類的思維都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形象”僅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形象”),其實,都是沒有認識到,人類的生存之本依賴的就是“形象”。這是人類的感知之源,也是人類的感知之根。我們這里講的“形象思維”,并不是藝術家作品創(chuàng)作的“形象”,認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抽象與抽象藝術,將無從談起,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根之木。
換句話說,人類的生存依賴五官感知的“形象”,人類的一切思想活動都建立在這種“形象”之上。所以,人類的思維就是形象思維。人類依靠形象思維生存和生活,人類也依靠形象思維進行藝術的創(chuàng)作。具象藝術是具象思維的結果,抽象藝術則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反過來,具象藝術促進了人的具象思維的發(fā)達,抽象藝術則促進了人的抽象思維的發(fā)達。這是人類生理與社會的雙重作用的結果(圖2)。
圖2 人的感知與形象思維示意圖
在一定意義上,思維在語義和概念上等同于意識。對人類來說,思維是人的生理機制——人的五官的生理感知,與人的社會機制——人的生存的文化經(jīng)驗的雙重作用的過程。人類的思維主要運用語言(言語與文字)作為工具,對感覺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和概括,用以辨識事物和行為,把握事物和行為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人類依賴自身的五官,獲得的全部信息都是“形象”。換句話說,形象是人類感知的全部,包括視象、聽象、觸象、味象和嗅象。就這種意義而言,形象與抽象并不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抽象僅相對于具象來說的,并不相對于形象。
所以,形象思維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形態(tài),其包括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兩大基本類型,其余的動作思維、蒙太奇思維、戲劇思維等,都是在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基礎上再分類的結果。唯其如此,將形象思維等同于藝術思維——形象思維就是藝術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成立的。這是因為,抽象思維也是形象思維的一種。
人類的思維是人腦生理(機制)與社會實踐(語言)的雙重作用的產(chǎn)物。這就是我們說的人的思維程式或方法,也就是中國古代就推崇的“道”與西方一直爭論不休的“邏格斯”。
抽象思維的終極哲學意義是:被黑格爾稱為真正的西方哲學之父巴門尼德說,人不能思考不存在的事物,也即作為高智慧生物,人類只能依賴自身的感官,接受并思考在感官能接受基礎上的事物。但抽象的意義卻在于,從抽象到抽象思維,再到抽象藝術,它“打開”了人類思維的這扇“未來之門”,并在本土性的基礎上展開多樣性的可能。
這是作為藝術形態(tài)的抽象藝術的目標及意義,是抽象的哲學與藝術的本質(zhì)之間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
實際上,人類的進化與科技有關,這包括人類思維的進化。這就是,隨著人類的科技程度的急速提高,對人類自身的進化是必然的。這意味著,用抽象創(chuàng)造的“形象”,將日益占據(jù)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大部分,它必將擴大人類的想象空間和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我們說,抽象思維是人類的本能,也是人類獨特的特征。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種,一直在不斷地改造自己——進化物種自身:通過改造周遭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存在世界和生存世界。途徑就是進化人類自身的思維??萍嫉淖兏镆呀?jīng)催化了人類思維的這種進化,這包括抽象思維的進化。
人類思維的這種進化其實也就是對人腦的重新編碼。
藝術是人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藝術也是人接受的精神世界。
抽象則是人創(chuàng)造和接受這一精神世界的兩大最根本的方式之一——藝術表達的最基本兩大方式之一。
抽象與具象,在人類的藝術行為中是一對最基本的互為關聯(lián)的矛盾統(tǒng)一體。換句話說,抽象與具象是人類藝術行為最根本的兩種方式——藝術這種精神世界的創(chuàng)造與接受的兩種最根本方式:是用抽象方式還是用具象方式來創(chuàng)造和接受藝術這一精神世界。
就這種意義上說,抽象與具象也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和接受藝術這一精神世界的兩種不同的理念。
在這里,有一點是清楚的,藝術抽象并不是藝術風格的概念。
風格是人類藝術行為中內(nèi)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是創(chuàng)造者的個體因素與社會因素,創(chuàng)造對象的題材、體裁和內(nèi)容、形式的矛盾運動的結果。雖然藝術風格是一定時期的穩(wěn)定的藝術特色和格調(diào)的體現(xiàn),但本身卻有著強烈的時代特色。黑格爾說“風格即其人”,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風格的多元性與變異性。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特有風格,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特有風格。雖然同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美術創(chuàng)作,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之間,所呈風格各不相同。中國古代漢魏六朝之畫、初盛唐之畫與宋元之畫,也反映了不同的時代風格。不僅如此,對藝術風格的概括,也會因條件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如中國代文論《文心雕龍》和《二十四詩品》對藝術風格雄渾、沖淡、高古、典雅、綺麗、豪放、疏野、清奇、飄逸等的概括。
作為藝術表達的基本方式,抽象不存在個人與時代的變異。因為,抽象就是抽象,具象就是具象,這是人類藝術行為中的恒固不變的兩大基本方式:自人類文明產(chǎn)生開始,人類的藝術行為就有了抽象與具象這兩大最基本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