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宇,袁 貞,佘春潔,畢建云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佛手是蕓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L. var.sarcodactylisSwingle的干燥果實,收載于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1]。佛手有多種別名,如佛手片、佛掌等。《本草綱目》中描述的古代枸櫞的產地、特征、生長環(huán)境均與現代所稱的中藥佛手相同,由此可知古代之枸櫞即今之佛手。佛手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我國主要在南方沿海等地區(qū)栽培佛手,如廣佛手、金佛手、川佛手等[2-3]。成熟佛手具有燥濕化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佛手中含多種化學成分,包括黃酮類物質、香豆素、氨基酸等,主要成分為黃酮、揮發(fā)油兩大類。本文整理近年佛手相關研究,對佛手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兩方面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闡述。
黃酮類化合物是指以C6-C3-C6為基本結構的一類化合物[4]。吳學峰等[5]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串聯(lián)飛行時間質譜法(UPLC-Q-TOF MS)對蒸制廣佛手甲醇提取物進行了研究,首次在佛手中發(fā)現了黃酮類物質圣草次苷。目前對于黃酮類物質的提取主要借助超聲波提取技術來完成[6]。
佛手中所含黃酮類化合物見表1。
表1 佛手中已分離鑒定的黃酮化合物
有研究從佛手醇提液中分離得到6, 7-二甲氧基香豆素、5, 7-二甲氧基香豆素、莨菪亭、傘形花內酯等22個香豆素類化合物[11]。吳學峰等[5]首次從蒸制廣佛手中分離出莨菪亭。
部分佛手香豆素見表2。
表2 佛手中香豆素類化合物
李克杰[17]發(fā)現佛手中總多糖的含量隨儲存年限的增大而減??;廣佛手水溶性多糖由D-木糖、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和L-鼠李糖組成[18]。
佛手揮發(fā)油多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GCMS),GC指紋圖譜[19],GC[20]、高效薄層色譜指紋圖譜[21]等多種技術來進行含量測定。不同技術聯(lián)合應用可更加全面高效地對佛手揮發(fā)油成分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者[22-24]采用GC-MS對佛手揮發(fā)油成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佛手主要揮發(fā)油成分為D-檸檬烯、γ-松油烯等單萜烯類物質。水蒸氣蒸餾油中醇類和醛類物質的含量略高于壓榨油和超臨界油。
金曉玲等[25]采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法(SFE)對干佛手和新鮮佛手進行揮發(fā)油提取,GC-MS分析揮發(fā)油成分,發(fā)現新鮮佛手揮發(fā)油主成分為丁二醇;干佛手揮發(fā)油的主成分為5, 7-二甲氧基香豆素。羅朵生等[26]對生佛手和制佛手揮發(fā)油成分進行提取,結果顯示生佛手的揮發(fā)油成分有23種,主要成分為3-羥基-2-丁酮、2, 3-丁二醇、2-乙氧基丁烷、α-蒎烯、異丙基鄰甲苯、檸檬烯等。制佛手的揮發(fā)油飽和有機化合物含量增多,不飽和有機化合物含量減少。
佛手中部分揮發(fā)油成分見表3。
表3 (續(xù))
表3 佛手中部分揮發(fā)油成分
胡瀚文等[8]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靜電場軌道阱高分辨質譜(UPLC-Q-Orbitrap HRMS)技術對川佛手進行化學成分分析鑒定,發(fā)現其中屬于檸檬苦素類的化合物有3種,分別為吳茱萸內酯、諾米林、黃柏酮。
佛手揮發(fā)油中還含核苷及堿基類化合物[8]、有機酸類化合物[5,8]、芳香醛類[8]、糖苷類[5],在佛手化學成分中占比較少,但仍有一定的藥理活性。佛手中還有β-谷甾醇、諾米林、對羥基苯烯酸、檸檬烯琥珀酸、5, 22-豆甾烯醇及2個新環(huán)肽環(huán)[18]。目前對佛手中此類物質的研究尚少,其具體藥理機制仍不明確,還需進行深入。
有學者發(fā)現檸檬烯具有抗炎作用[34-35]。日本學者發(fā)現佛手揮發(fā)油中的主要成分檸檬烯可抑制一種能刺激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活性氧(ROS)的產生、核轉錄因子(NF-κB)的激活,減少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的產生。支氣管炎哮喘的發(fā)病與嗜酸性粒細胞在肺部的聚集有關[36]。因此可推測檸檬烯可阻斷支氣管炎哮喘發(fā)病。動物實驗中發(fā)現D-檸檬烯在體內體外均可發(fā)揮抗炎作用。D-檸檬烯還作為飲食補充劑發(fā)抗炎作用。佛手揮發(fā)油中另一種成分α-蒎烯同樣可通過抑制線粒體激活蛋白激酶(MAPK)和小鼠腹膜巨噬細胞中的NF-κB通路等抑制細菌脂多糖(LPS)刺激的炎癥,從而表現出抗炎活性[37]。
另有研究發(fā)現,佛手醇提液可提高嗜酸性粒細胞(EOS)及肥大細胞(MC)與白細胞的比例,具有抗炎、抗哮喘作用[38]。
近年,眾多學者發(fā)現,佛手具有明顯的抗腫瘤活性。馬艷芳等[39]研究發(fā)現佛手揮發(fā)油可抑制人乳腺癌細胞的生長。另有學者研究發(fā)現佛手揮發(fā)油中檸檬烯對于復發(fā)性原發(fā)性膠質母細胞瘤[40]、皮膚癌[41]、人惡性膠質瘤[42-43]等具有突出治療功效。
佛手柑內酯對人腦膠質瘤細胞(U87MG)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可使細胞出現自噬空泡,從而破壞細胞結構,其效果與給藥劑量呈正相關[44]。體外研究中,低濃度佛手柑內酯能顯著抑制鼻咽癌的腫瘤干細胞特性,其原因可能與激活腫瘤細胞中Hippo信號通路相關[45]。對于人肝癌細胞,佛手柑內酯同樣具有誘導其凋亡的作用[46-47]。佛手提取物對于人肝癌細胞生長具有顯著抑制效果[48]。
研究發(fā)現,結果表明,HepG2細胞與高濃度胰島素共同孵育可顯著降低葡萄糖消耗和糖原生成。佛手柑內酯能逆轉此情形,并增加雌激素受體α(ERα)、Src、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PI3Kp85)的p85調節(jié)亞基的磷酸化表達。根據以上結果判斷佛手柑內酯可通過雌激素受體介導PI3K/Akt活化通路來提高胰島素抵抗力,這一發(fā)現對患有雌激素缺乏癥的患者治療II型糖尿病有重要意義[49]。
佛手提取物可通過激活G蛋白偶聯(lián)受體5(TGR5)通路來刺激胰高血糖素樣肽1的分泌,從而改善血糖代謝,對肥胖大鼠起到減肥效果[50]。
夏雨等[51]發(fā)現佛手中黃酮類、多糖等都可在體外與膽酸鹽結合,且佛手黃酮、佛手多酚的效果要好于佛手多糖。佛手提取物能上調人肝癌HepG-2細胞中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PPARα)的表達,進而提高膽固醇7α羥化酶的表達,從而表現出一定降血脂功效[52]。
龔正等[53]研究發(fā)現佛手黃酮類提取物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丙二醛等物質的含量,提高血清中NO含量、肝組織載脂蛋白E表達水平,從而阻斷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佛手中槲皮素同樣具有抗動脈硬化活性[54]。
研究者采用觸殺和熏殺兩種毒理學模型評價以水蒸氣蒸餾法、壓榨法和超臨界流體萃取法提取的金佛手揮發(fā)油的除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3種精油對朱砂葉螨均具有相似的致死毒性,水蒸氣蒸餾油的除螨活性最強。同種模式下對揮發(fā)油中D-檸檬烯、紅沒藥醇等進行抗螨活性分析,結果表明D-檸檬烯有良好的抗螨效果,且在一定范圍內與濃度呈正相關[23]。有研究證明金佛手精油對秀麗隱桿線蟲具有良好的殺蟲作用[55]。
佛手揮發(fā)油還具有抗抑郁活性,但該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有學者推測其抗抑郁機制可能與海馬區(qū)外的γ-氨基丁酸水平增加使腎上腺酮水平降低和腎上腺皮質軸活動減少有關[56]。蘆紅等[57]采用小鼠強迫游泳實驗和小鼠懸尾實驗證明佛手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fā)油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活性。另有最新研究指出,吸入佛手揮發(fā)油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髖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的焦慮與疼痛[58]。
體外抗氧化是佛手揮發(fā)油的重要活性之一。佛手總黃酮對羥基自由基、氧自由基、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 2’-聯(lián)氮-雙-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有明顯清除作用,其作用強弱與使用劑量具有一定關聯(lián)。加工后剩余建佛手皮渣提取多糖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59-61]。佛手揮發(fā)油經過發(fā)酵等處理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有一定提高[62-63]。
抑菌能力最強的佛手揮發(fā)油來源于果實,佛手枝中提取的揮發(fā)油沒有抑菌能力,佛手葉中的揮發(fā)油抗菌活性則在兩者之間。佛手提取物及主要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和枯草芽孢桿菌4種常見菌種均具有優(yōu)異的抗菌活性[64]。佛手揮發(fā)油制備成納米乳后,其滅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顯著提高[65]。
多種研究表明,佛手中成分較為復雜,不同產地、不同采收期會對佛手的成分產生影響,對同種佛手成分的提取方法不同,成分及含量也存在較大差異。佛手有抗炎、抗腫瘤、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血脂等藥理活性,目前針對佛手的成分含量與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較淺顯,無法為佛手質量控制提供科學依據。隨著研究逐步深入,越來越多的功效被發(fā)現,但現代研究結果與傳統(tǒng)功效并不相符?,F階段對其研究仍然存在較大不足與空白,宜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