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曾馨樂
名片檔案
長江文化藝術灣區(qū)為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及其之間原重鋼、茄子溪片區(qū)串聯(lián)的濱江區(qū)域,規(guī)劃總面積約26.6平方公里。以建設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區(qū)為總體目標,以釣魚嘴半島打造“音樂半島”,以九龍半島打造“美術半島”。
長江浩浩湯湯,從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到巫山縣培石鄉(xiāng),在重慶境內(nèi)蜿蜒曲折691公里,激蕩出燦爛的巴渝文明。
每一個漂亮的拐彎,都在兩岸或留下瑰麗的風景,或留下深水良港,江與城的故事妙不可言。
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及其之間原重鋼、茄子溪片區(qū)串聯(lián)的濱江區(qū)域,便是長江上游一個底蘊深厚的灣區(qū)。一年前,這片灣區(qū)被賦予打造“長江文化藝術灣區(qū)”的使命,即重慶六張城市新名片之“藝術灣”。
規(guī)劃總面積約26.6平方公里的“藝術灣”,以建設南部人文之城核心區(qū)為總體目標,圍繞“人民為本、生態(tài)為基、藝術為魂、發(fā)展為要”,演繹城市和江河的重逢、長江與藝術的相遇、顏值與氣質(zhì)的融合。
江水如斯,不舍晝夜。一年來,在大渡口和九龍坡的江畔,藝術的答卷也孜孜不倦地書寫著。釣魚嘴半島打造“音樂半島”,九龍半島打造“美術半島”,音樂與美術,從兩個維度詮釋著藝術,同時也為藝術灣醞釀著新的氣質(zhì)。
2021年初,九龍坡區(qū)結合“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全面推進長江文化藝術灣區(qū)建設。
春天時動工的黃桷坪涂鴉街提升改造工程,秋天便迎來收獲的“果實”:1200米長的街道兩側(cè),建筑外立面煥然一新,在街邊隨意踱步,就能在墻上欣賞到羅中立、龐茂琨、張曉剛、楊述等藝術大師的作品,如同身臨一場常年開放的露天美術展。
北接楊家坪商圈、南接涂鴉街的中島藝路美術藝術項目,在傾斜度為60°至90°的坡坎崖上,建平臺、天橋,修步道、挑臺,還亮起了一座江岸燈塔……項目尚未完工,前來崖頂彩道散步、打卡的市民就已絡繹不絕。過去,黃桷坪片區(qū)的人們守著長江,卻沒有一個像樣的觀景臺,人與江的關系是疏離的。如今,作為長江藝術灣區(qū)的新地標、重慶美術公園入口形象,中島藝路美術藝術項目的設計不僅融入了藝術的思考,也注入了溫暖的人文情懷,燈塔、崖頂彩道、藝術碼頭、帶浮雕、藝術崖壁分別象征長江水岸上的“明燈、江崖、碼頭、江灘、濱江”,賦予濱江生活更多藝術化想象。
九龍半島上游,大渡口弦歌不斷。釣魚嘴音樂半島的打造正在高標準、高定位推進。作為長江文化藝術灣區(qū)上游的開篇序曲,釣魚嘴音樂半島規(guī)劃總面積7.8平方公里,將布局“一廳一院一館一場一營一臺”6處重大文化藝術設施,分別是長江音樂廳、長江音樂學院、長江音樂博物館、長江音樂廣場、長江音樂營、長江音樂臺。2021年7月5日,“人文渡口·樂亮江灣”2021重慶釣魚嘴音樂論壇在重慶渝州賓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藝術界及相關產(chǎn)業(yè)的專家齊聚一堂,共話長江文化藝術灣區(qū)和釣魚嘴音樂半島的美好愿景。
釣魚嘴音樂半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正緊鑼密鼓推進,音樂氛圍則從更早就開始醞釀。2019年10月,由摩登天空主辦的首屆重慶“長江草莓音樂節(jié)”在大渡口舉辦,36組音樂人、377首歌曲為大渡口引入了約3萬余名觀眾。緊接著,2020年11月又舉辦了第二屆重慶“長江草莓音樂節(jié)”,2021年5月舉行了“重慶穿越二號Colo音樂節(jié)”。三場音樂會不僅引入許巍、陳粒、吉克雋逸、滿舒克、五條人等知名音樂人和樂隊來大渡口登臺表演,也吸引大量年輕人聚集大渡口,為曾經(jīng)的老工業(yè)基地注入了青春活力。
音樂半島、美術半島在高位推進,兩個半島之間串聯(lián)的濱江區(qū)域,也在朝著藝術的方向努力邁進。政府的高位規(guī)劃,也帶動著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在大濱路與九濱路的交匯處,漁秋浩碼頭2021年開始免費向大眾開放,這里很快成為各種社群的聚集地,即使在清冷的冬夜也有熱鬧的市集。夜幕降臨,歌聲與篝火在江畔交織,市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藝術灣”生活。
山水城交融,人文藝術灣。隨著“藝術灣”持續(xù)深入打造,在這條人文薈萃的濱江地帶上,產(chǎn)業(yè)與功能將更加復合多元、開放共享,藝術也將更加生動地融入生活,長江上游將奏響更美的樂章、繪出更絢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