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兵雙 張韌 張軼 高松巖
摘要:“四史”教育,即學習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四史”教育既是宣傳“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任務,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是塑造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研究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四史”教育,成為目前一個重要的課題,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四史”教育,對于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四史”教育;途徑
“四史”是黨的不懈奮斗史、理論探索史、自身建設史,蘊含著磅礴的精神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探索、艱苦的奮斗和不懈的努力而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高校大學生學習“四史”是正確認識歷史、掌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樹立正確歷史觀的有效方法[1];是汲取歷史營養(yǎng)、武裝思想道德修養(yǎng)、錘煉過硬政治品格的有力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背景下,研究高校大學生“四史”教育途徑有著重要意義。
一、“四史”教育的形成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專門指出,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勇?lián)诩纭薄?/p>
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再次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
2020年6月,習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努力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2]?!?/p>
2021年初,黨史學習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召開,意味著黨史學習教育在全黨全面開展,進一步將“四史”教育的學習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四史”教育的意義
(一)學習“四史”,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是在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物質和文化比較豐富的社會背景下出生的,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沒有體驗過我黨在革命和奮斗中的艱難歷程,更沒有體會到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艱難險阻,通過學習“四史”,能夠讓大學生體會到那段崢嶸歲月的歷史,認識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深知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優(yōu)越性,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政治認同、理想信念和“四個自信”,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成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學習“四史”,是提升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有效載體
青年肩負著時代使命的歷史重任,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力量和主力軍。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堅定、入黨動機端正,思想積極進取,但是受到國際國內形勢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少數(shù)學生黨員由于對黨的認識不夠全面,還存在著入黨動機不純、入黨前后表現(xiàn)不一等現(xiàn)象,因此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yǎng)面臨著嚴峻考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四史”就是一面鏡子,學習“四史”就是要引導學生黨員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中學習優(yōu)秀品質,在現(xiàn)實中自覺提升黨性修養(yǎng)和政治覺悟;學習“四史”就是要教育學生黨員不斷檢視初心、滋養(yǎng)初心,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習“四史”就是要幫助學生黨員分析和理解當前會社發(fā)展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明確自身在時代發(fā)展中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增強在實踐中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三)學習“四史”,是塑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措施
近代以來,我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和侵略,國家飽受摧殘,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經過艱苦奮斗,終于找到了適合中國走的道路,幾代人的熱血頭顱換來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又有了跨越式的發(fā)展,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新時代的大學生多數(shù)成長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沒有經歷過艱難困苦的挫折,由于其思想動態(tài)較為活躍,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容易受到外來思潮的侵襲。而“四史”彰顯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大學生可以從其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砥礪自覺的精神境界,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三、“四史”教育途徑研究
(一)線下途徑
1.宣講團
學校各級宣講團是落實“四史”宣傳教育的有效途徑。由學校領導、二級黨委書記、黨支部書記、輔導員、思政課程教師組成的學校宣講團通過黨課、紅色革命地講述革命故事等多種方式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四史”宣傳教育,生動形象的故事或體驗式參與式校外教學課堂增加了學生學習“四史”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以歷史思維的視角樹立高校大學生大歷史觀,不斷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4],了解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提升文化素養(yǎng)、提升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
2.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措施。“四史”本身就是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能夠極大地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提供素材,同時也使得“四史”教育能夠廣泛的在高校大學生中得到宣傳,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四史”教育還可以滲透到高校其他專業(yè)課程或通識課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高校專業(yè)課程有效地融合“四史”教育,是高校課程思政化水平的標志之一,可以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實現(xiàn)全覆蓋[5]?!八氖贰睂W習教育通過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力推進,可以使得高校大學生學史明理,大力推進課程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支部學習
“三會一課”制度是黨的組織生活的基本制度,是黨的基層支部應該長期堅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嚴格黨員管理,加強黨員教育的重要制度,是我黨經過長期實踐證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黨組織生活制度。把“四史”宣傳學習教育作為“三會一課”的主要內容,有效融合開展,充分激發(fā)黨支部工作活力,將“四史”學習教育抓在經常、融入日常[6]。這樣不僅能夠豐富組織生活的鮮活性,還能有效提高黨員教育的質量,引導學生黨員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增強學生黨員“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
4.主題黨日活動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7]。以紅色教育基地、革命歷史遺跡、紀念館等紅色資源為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黨日活動,緬懷先烈們的英雄模范事跡,從中汲取“四史”精神動力和精神養(yǎng)分,激發(fā)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大學生深刻認識“三個為什么”,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培養(yǎng)愛黨愛國情懷,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心。在一些重要時間節(jié)點,例如紀念五四運動、建黨和建國日等,有針對性的開展“四史”專題學習教育活動,通過理論宣講、文藝匯演、主題黨日等多種形式,重溫光輝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厚植愛國情懷。
5.“六個一”工程
“六個一”工程是我校某學院特色品牌活動,其主要內容是閱讀一本有關主題的理論書籍、閱讀一篇有關主題的理論文章、觀看一部有關主題的影視作品或制作有關主題視頻、創(chuàng)辦一期有關主題的理論刊物、撰寫一篇有關主題的心得體會、踐行一件有關主題的好人好事。該活動自舉辦十幾年來取得顯著效果,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是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有效措施,是錘煉學生政治品質的有力保證。以“四史”為主題的“六個一”工程的開展,為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學習“四史”教育拓寬了宣傳渠道,使得“四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6.第二課堂
為構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學校制定了《第二課堂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依托第二課堂體系建設培養(yǎng)途徑中“實踐服務”模塊開展“四史”教育。實踐服務包含以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系列志愿服務活動,社會調研,“四進”社區(qū)志愿服務,參觀考察和其他社會實踐、公益志愿服務活動。結合實踐服務,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在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四史”的同時,鍛煉學生各項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在實踐中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7.黨校
學校黨校和二級黨委黨校是黨員培養(yǎng)和教育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四史”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入黨積極分子、發(fā)展對象和預備黨員的教育培訓內容中,融入“四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組織黨校教研室教師積極開發(fā)具有特色的“四史”教育新課程,有效地將黨的理論知識和黨性教育向結合。
8.黨章學習小組
為開展大學生黨的知識啟蒙教育,在我校新生中建立了黨章學習小組,主要目的是開展黨的基本知識教育,提高學生對黨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8]。學習內容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章程、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其它黨的有關重要文獻和最新文件精神。在成員學習活動中,為減少灌輸式的知識理論學習,各小組將“四史”學習教育與黨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相結合開展活動,在增加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同時,有效地將黨的基本知識牢固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線上途徑
1.新媒體平臺
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新媒體的迅速崛起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同樣也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契合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打造能夠吸引大學生的活動與新載體,宣傳“四史”教育。例如:打造“四史”網上教育課堂,推送有關“四史”精品黨課、視頻或直播等。大力推進新媒體平臺建設,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模式和載體,不僅能夠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網絡意識形態(tài)教育,因此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四史”宣傳教育,是一個嶄新而有效的渠道。
2.線上競賽
開展線上知識競答,以賽促學。創(chuàng)建“四史”教育知識題庫,學生們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反復答題練習,一定時間后開展線上知識競答,通過比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開展與“四史”有關的文藝匯演、書畫攝影、演講、微視頻、直播等形式多樣,以學生們親自參與、親手制作等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和參與感的娛樂活動,掀起大學生學習“四史”熱潮。
3.紅色電影
紅色電影以其強烈的代入感、真切感和認同感深受人們的追捧。它以獨特的手法,生動的呈現(xiàn)人物與事跡,再現(xiàn)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富含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能夠對受眾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以紅色電影的形式進行“四史”宣傳教育,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增強大學生對于歷史發(fā)展的認知認同,自覺用正確的歷史觀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提升思想認識和政治覺悟。
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未來接班人的使命,要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價值意蘊,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史”教育途徑和學習形式,增強“四史”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既是立足于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必然要求,又是基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最佳選擇,還定格于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擔當[9]。
參考文獻:
[1]唐俊,張勁松.“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9:74-76.
[2]習近平.習近平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勉勵廣大黨員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報,2020-7-1.
[3]余成威.“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價值內蘊與實踐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1,13(2):6-10.
[4]崔云峰.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探賾[J].能力培養(yǎng)研究,2018,28:32-32.
[5]俞平,馬和平.大學生“四史”教育的內在機制和實踐途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1,13(4):5-8.
[6]侯博君.“四史”教育:高校學生黨員教育培養(yǎng)的新動力[J].公關世界,2020:68-69.
[7]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績[M].求是,2021(19).
[8]楊智平.關于建立和完善高校學生入黨教育培訓體系的思考[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期刊,2015,2:127-131.
[9]王一安.高校開展“四史”教育:意義、內涵、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3):130-135.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研究會2021年度立項課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四史’教育途徑研究”(編號:GXDJ2021B032)。
作者簡介:程兵雙(1984-),男,河北邯鄲,理學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黨建思想政治研究。
張韌(1995-),女,河北滄州,文學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