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派系政治曾經(jīng)是日本政治的代名詞,自民黨也被稱為“派系聯(lián)合體”。自民黨長期單獨執(zhí)政時期(1955年至1993年),總裁選舉以派系為單位進行,派系是總裁候選人拉票或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工具,非派系領袖擔任總裁是一種“非常態(tài)”——自民黨的緊急臨時避難措施。在小選舉區(qū)比例代表并立選舉制下,自民黨派系政治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中選舉區(qū)制下的特點——派系功能及其約束力顯著弱化。尤其是在總裁選舉中,派系已經(jīng)由“主角”淪為“配角”。非派系領袖出任總裁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派系領袖出任總裁則是一種非常態(tài)。無論自民黨派系政治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如何,其不變的邏輯仍然是受不可見政治游戲規(guī)則的支配。
關鍵詞:日本政治;自民黨;總裁選舉;派系政治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2)01-0001-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2.01.001
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眾議院選舉制度改革,不僅給政黨之間的選舉競爭帶來重要影響,也使自民黨的內(nèi)部組織發(fā)生了重要改變。如今的自民黨,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不同于曾經(jīng)控制日本政治長達38年之久——單獨執(zhí)政時代的自民黨。本文旨在以總裁選舉為視角來探討自民黨派系政治的變化及其不變的邏輯。
一、2021年自民黨總裁選舉過程
2021年自民黨總裁選舉與2012年9月總裁選舉相似,是一場參選人數(shù)多、競爭激烈的混戰(zhàn)。9月17日是總裁選舉告示日,9月29日是投開票日,選舉運動周期為12天。參加競選的候選人有四人,前外務大臣岸田文雄、前總務大臣高市早苗、時任規(guī)制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以及干事長代行野田圣子。
現(xiàn)任首相菅義偉放棄競選連任,一舉改變總裁選舉形勢。菅義偉放棄競選連任之前,媒體、政界人士普遍認為,高市早苗是為了提高自身存在感才參與競選的,并不是有競爭力的選手,真正的角逐將在菅義偉和岸田文雄之間展開。但是,菅義偉放棄競選連任后,總裁選舉形勢一變,真正的角逐在河野、岸田、高市之間展開。這主要是因為菅義偉放棄競選連任之后,前首相安倍晉三重新制定了總裁選舉戰(zhàn)略。9月4日,安倍公開表示支持高市早苗,高市早苗由“泡沫”選手轉(zhuǎn)而成為本屆總裁選舉的“潛力股”。若菅義偉競選連任,無論是從作為菅義偉政府一員(閣僚)的立場來說,還是從對自己有提攜和知遇之恩的私人角度來看,河野太郎都不便參加競選。
自民黨總裁由兩部分成員即該黨所屬國會議員和黨員黨友投票選舉產(chǎn)生,黨員黨友票與國會議員票相同。國會議員一人一票,自民黨出身的眾參兩院議長不能參與投票,由于原首相竹下登的弟弟竹下派會長竹下亙在總裁選舉期間去世,國會議員總
人數(shù)為382(眾議員274、參議員108)人,黨員黨友票也是382票。截至2020年底,自民黨黨員黨友總數(shù)為113萬余人[1],有投票權(quán)的為110萬余人。黨員黨友也是一人一票,先統(tǒng)計各候選人所獲黨員黨友票的總票數(shù),然后按照頓特式分配方式分配成與國會議員人數(shù)相同的票數(shù),即382票。國會議員票和黨員黨友票合計764張,獲過半數(shù)者(383)當選。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過半數(shù)選票,則由獲選票最多的前兩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參與第二輪投票的,是382名國會議員和47個都道府縣支部代表。國會議員一人一票,47個都道府縣支部也是一個支部一票,合計429票,得票過半數(shù)者(215)當選。支部票投給哪位候選人,并不是由支部代表個人自主決定,而是投給在第一輪投票中所獲選票最多的候選人。黨員黨友投票行為容易受輿論的影響,國會議員投票行為則容易受人際關系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參選人數(shù)多,沒有候選人擁有能夠在第一輪選舉中勝出的絕對優(yōu)勢。河野是輿論“寵兒”,也是自民黨新老更替的下一代接班人,在各種民調(diào)排名中其支持率都排在前兩位,是自民黨年輕、中堅議員的“領頭羊”。河野的高人氣使他在黨員黨友票的爭奪中,具有絕對優(yōu)勢,可能獲半數(shù)以上的黨員黨友票。但是,在國會議員票的爭奪中則處于劣勢。由于不能獲得其所屬派系——麻生派的“舉派”支持,河野的目標是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年輕、中堅國會議員的支持。自民黨內(nèi)當選3次以下的眾議員有126人,當選4次的眾議員有34人。河野的高人氣、高支持率吸引的是這部分國會議員。岸田是自民黨內(nèi)自由派代表人物。與河野相比,岸田人氣不高,在黨員黨友票的競爭中處于劣勢,但在國會議員票的爭奪中占優(yōu)勢。與河野、岸田相比,高市人氣不高,在黨內(nèi)也無所屬派系,無論是在黨員黨友票的競爭中,還是在國會議員票的爭奪中均無優(yōu)勢。但是,高市的獨特優(yōu)勢是受到前首相安倍的支持。安倍影響下的選票,無論是國會議員票,還是自民黨保守派黨員黨友票,可能均流向高市。對野田,正如日本媒體評論的,她能籌集到20名推薦人實現(xiàn)參加總裁競選,也就是能站在競選起跑線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其多年希望參選而不能實現(xiàn)的夙愿。
在第一輪投票中,岸田以一票之差超過河野。9月29日,總裁選舉在自民黨總部舉行。開票結(jié)果顯示,沒有候選人能夠獲得過半數(shù)選票。排名第一、獲選票最多的是岸田,總計獲256票。其中,黨員黨友票110張(29%),國會議員票146張。以一票之差位居第二的河野,總計獲得255票。其中,黨員黨友票169張(44%),國會議員票86張。第三位是高市,總計獲188票。其中,黨員黨友票74張(19%),國會議員票114張。末位野田總計獲63票。其中,黨員黨友票29張(8%),國會議員票34張。
各候選人所獲黨員黨友票的情況,基本與媒體調(diào)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一致。自民黨總裁選舉期間,共同通訊社、日本電視臺等媒體發(fā)布的有關自民黨黨員黨友支持動向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河野優(yōu)勢明顯,其支持率變動幅度基本保持在40%到50%之間。岸田次之,其支持率基本在20%以上不到30%。高市再次之,支持率基本維持在20%上下。野田則不到10%。9月26日,共同通訊社發(fā)布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47.4%的黨員黨友認為河野是新總裁最合適的人選,22.4%的黨員黨友支持岸田。與9月17、18日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相比,河野下滑1.2個百分點,岸田則上升了3.9個百分點。高市和野田分別為16.2%和3.4%[2]。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
各候選人所獲國會議員票與媒體調(diào)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相差較大。各媒體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有關國會議員支持動向的具體數(shù)字雖然不一致,但總體的趨勢是岸田在國會議員票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河野、高市緊隨其后,野田居最末位??偛眠x舉前一天即9月28日,日本經(jīng)濟新聞發(fā)布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岸田國會議員票領先,基本確保三成以上的國會議員票(120)。河野和高市分別以超過兩成(100)或兩成左右(近80)的國會議員票緊隨其后。野田除確保20位推薦人的國會議員票外,很難再有增加。此外,還有一成多國會議員(50人)態(tài)度未定[3]。但是,開票結(jié)果顯示,除岸田保持大幅度領先外,河野與高市的排名順序發(fā)生改變,推翻了媒體的預測。簡言之,在國會議員票的爭奪中,無論是國會議員票的減少,還是排名順序的改變,在國民中擁有高人氣的河野是惟一輸家。
在第二輪投票中,岸田以超過六成的得票戰(zhàn)勝河野,就任自民黨第27代總裁。380張有效國會議員票,岸田贏得249票,河野為131票。47個都道府縣支部票,岸田獲得8票,河野為39票。在第二輪投票中,投給野田的國會議員票基本流向河野,高市所獲國會議員票的九成則流向岸田。岸田最終以超過六成的得票(257)戰(zhàn)勝河野(170),一場激烈的角逐以岸田獲勝而告終。在本屆總裁選舉中,第三位候選人高市所獲的國會議員票發(fā)揮了關鍵少數(shù)的作用,這部分選票最終決定了新總裁“花落”岸田家。
二、派系政治的變化:派系由總裁選舉中的“主角”變?yōu)椤芭浣恰?/p>
自民黨單獨執(zhí)政時期,派系政治曾經(jīng)是日本政治的代名詞自民黨長期單獨執(zhí)政時期,權(quán)力斗爭最終收斂為政黨內(nèi)部的派系斗爭,斗爭焦點也集中到自民黨總裁選舉上。為爭奪總裁位置,派系的長期維持與派系之間的隨時聯(lián)合顯得益發(fā)重要。由此,日本政治縮小為自民黨的派系政治。[4]41-42,自民黨也被稱為派系聯(lián)合政黨。與曾經(jīng)的最大在野黨社會黨派系相比,自民黨派系屬于非意識形態(tài)集團。當然,不同派系在政治理念和基本政策上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政治傾向?!白悦顸h派系實際上是庇護主義的一種,擁有豐富政治資源和影響力的派系領袖為其成員提供保護和便利,其成員則對派系領袖提供支持和幫助,是以一種非對稱性交換為基礎成立的。隨著派系的制度化,其私人屬性被弱化,派系的核心功能卻長期維系”[5]16。
(一)自民黨單獨執(zhí)政時期,總裁選舉以派系為單位進行,派系是競選總裁的工具
1955年成立之初,自民黨就確立了由國會議員和都道府縣支部聯(lián)合會代表投票選舉總裁的制度。但是,在當時的總裁選舉中,國會議員票占壓倒性多數(shù)。這是以總裁候選人為中心的國會議員集團——派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民黨派系的確立始于1956年12月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自民黨成立之前政黨內(nèi)部已存在派系。但是,派系的約束力并不強,除核心成員外,所屬成員也不明確。既有無派系議員,也有跨派系議員。1956年總裁選舉后,無派系議員大幅減少,跨派系議員幾乎消失,派系及其所屬成員被固定化。以舊自由黨系統(tǒng)的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石井光次郎、大野伴睦,以及舊民主黨系統(tǒng)的岸信介、河野一郎、石橋湛山、三木武夫·松村謙三為領袖被稱為“八大師團”的派系基本形成?,F(xiàn)在的平成研究會(舊竹下派)、宏池會(岸田派)和清和會(細田派)分別是佐藤派、池田派和岸派的“后裔”。
競選總裁——攀爬官職階梯最高點總理—總裁的高位,首先要培植自己的派系——成為派系領袖?!昂镒尤绻麖臉渖系粝聛磉€是猴子,國會議員如果落選就是一個普通人”——對國會議員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國會選舉中當選連任。當選連任后,還要為攀爬官職階梯而相互競爭。“政府官職階梯的最高點是總理,總理之下是閣僚和政務次官等。國會的官職有眾參兩院正副議長和常任委員會委員長等。在單獨執(zhí)政時期,自民黨壟斷了所有這些官職。政府官職和自民黨總裁、被稱為‘黨三役的干事長、總務會長、政調(diào)會長,以及政調(diào)會的部會長等官職,都屬于以總理—總裁為最高點的這個官職體系。自民黨的國會議員在這個復雜的官職階梯體系中不斷地進行爭取各級官職的所謂‘獵官運動。派系成為自民黨國會議員‘獵官或分配官職的單位。要想攀上官職階梯的最高點總理—總裁的位置,需要培植自己的派系”[6]1118。在自民黨派系政治全盛時期,對總裁候選人來說,派系是在總裁選舉中集票或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工具。
其次,還要在派系之間進行合縱連橫——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為此,既需要封官許愿、金錢收買等各種交易技術,又需要高超的聯(lián)盟戰(zhàn)術。比如,在第一輪投票中排在第二、三位的候選人結(jié)成聯(lián)盟在第二輪投票中戰(zhàn)勝第一名的戰(zhàn)術早在自民黨實施總裁選舉初期已經(jīng)開始使用?!?956年12月總裁選舉時,第一輪投票排在第二、三位的候選人聯(lián)合,先出錢后封官等交易技術,在當時已廣泛實施,并很快被用得十分熟練。此后,池田勇人第一次當選的1960年總裁選舉以及第三次當選的1964年總裁選舉,田中角榮當選的1972年總裁選舉,可以說是鈔票和封官許愿的空頭支票滿天飛的花樣翻新的總裁選舉。但是,提名佐藤榮作為總裁的池田勇人裁定(1964年),提名三木武夫為總裁的椎名悅?cè)刹枚ǎ?976年),提名竹下登為總裁的中曾根康弘裁定(1987年),也未必不是派閥抗爭嚴重到極點的表現(xiàn)”[6] 1118-1119。
若僅止于總裁選舉,自民黨內(nèi)派系組織的發(fā)展可能趨向流動化。眾議院選舉制度——中選舉區(qū)制是維系派系穩(wěn)定及其功能發(fā)揮的又一制度性要因。二戰(zhàn)后日本眾議院長期實施中選舉區(qū)制,即從一個選舉區(qū)選出3-5名眾議員的選舉制度。在中選舉區(qū)制下,政黨之間的選舉競爭遠弱于自民黨各候選人之間的選舉競爭,作為政黨領袖的自民黨總裁也沒有發(fā)揮政治象征作用的機會。除總裁病死等特殊情況外,“自民黨總裁的人氣與魅力的高低與自民黨候選人個人的當選、落選沒有直接關系”[4]251。真正激烈的選舉競爭不是以政黨為單位并以政黨的地方支部為中心展開的,而是在政黨的次單元——自民黨派系之間進行的。自民黨各候選人的選舉不是通過自民黨的地方支部而從根本上來講是由地方性派系組織來進行的。選民可能支持自民黨的綱領,但如果一個選舉區(qū)有兩個或三個自民黨候選人競選,他們?nèi)绾螞Q定應該支持哪一個自民黨候選人?為應對這一問題,自民黨候選人成立了隸屬于其個人的組織——后援會。在同屬自民黨候選人之間的選舉競爭中,自民黨被其候選人的黨外組織即個人后援會所掩蓋。候選人為在選舉中當選連任,在政治資金等方面尋求派系的支持。中選舉區(qū)制成為維系作為派系聯(lián)合體的自民黨的制度性要因。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
非派系領袖擔任總裁是一種“非常態(tài)”——自民黨的緊急臨時避難措施。自首任總裁鳩山一郎以來,就任總裁的基本都是派系領袖。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被稱為“三角大福中”的三木武夫、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五大派系領袖,加上接替突然病逝的大平的鈴木善幸,派系領袖(或繼任者)一個接一個就任總裁。此后,又有被稱為“新領袖”的“安竹宮”即安倍晉太郎、竹下登、宮澤喜一三大派系領袖,圍繞中曾根之后的繼任者展開激烈競爭。打破這種常態(tài)化結(jié)構(gòu)的導火索是利庫路特事件。由于作為竹下繼任者的安倍和宮澤也被卷入該事件,自民黨不得不為改善其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而展示出一種改革姿態(tài)——推出非派系領袖擔任總裁。1989年誕生了自民黨建黨以來第一位非派系領袖總裁——宇野宗佑。但是,宇野在就任總裁的第二個月即因參議院選舉大敗而引咎辭職。繼任的海部俊樹也是非派系領袖。隨著利庫路特危機的平息,1991年總裁選舉重新恢復常態(tài)——競選在派系領袖之間進行,宮澤當選。1993年自民黨淪為在野黨后,再度采取緊急臨時避難措施——非派系領袖河野洋平擔任總裁。
在1955年至1993年長達38年之久的單獨執(zhí)政時期,總裁選舉以派系為單位進行,派系是總裁候選人集票或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工具或手段,非派系領袖擔任總理—總裁是自民黨面臨危機時的一種緊急臨時避難措施。
(二)1994年政治改革以來,派系由總裁選舉的“主角”變?yōu)椤芭浣恰?/p>
推動自民黨派系政治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眾議院選舉制度改革,長期維系自民黨作為派系聯(lián)合體的制度性要因消失,被推動黨的重心向以總裁為中心的執(zhí)行部(黨本部)轉(zhuǎn)移的制度性安排所取代。1993年取代自民黨的大聯(lián)合政權(quán)雖然執(zhí)政不到一年,卻推動日本國會通過了給日本政治帶來重要影響的以眾議院選舉制度改革(廢除中選舉區(qū)制度而代之以小選舉區(qū)比例代表并立制)為中心的政治改革相關四法案。1996年10月舉行了新選舉制度下的第一次眾議院選舉,2009年日本實現(xiàn)了二戰(zhàn)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兩大政黨之間的政權(quán)輪替。在小選舉區(qū)比例代表并立制下,尤其是每個選區(qū)只能選出一名眾議員的小選舉區(qū),選舉競爭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改變,激烈的選舉競爭以政黨為單位并以兩大政黨為中心展開。在以政黨為單位的選舉競爭中,領袖成為政黨的形象標牌,政黨領袖的個人特質(zhì)和公共形象成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對自民黨候選人來說,黨的形象標牌——總裁是誰,黨的政策如何,以及成為黨的地方支部負責人等對其當選連任更為重要。隨著政黨內(nèi)競爭轉(zhuǎn)變?yōu)檎h之間的競爭,候選人的個人后援會的性質(zhì)也發(fā)生了改變——個人后援會成為自民黨的地方支部,候選人則成為自民黨地方支部的負責人。派系在眾議院選舉中提名并支持候選人的功能弱化,黨的重心向以總裁為中心的執(zhí)行部轉(zhuǎn)移。此外,由于《政治資金規(guī)正法》的修改和《政黨助成法》的實施,派系為其所屬成員籌措或提供政治資金的功能也漸趨衰退。在系列政治制度改革的推動下,自民黨的政治資源向以總裁為中心的執(zhí)行部轉(zhuǎn)移,派系領袖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及其影響力下降,自民黨派系政治的發(fā)展逐漸趨向流動化。
以2001年總裁選舉為轉(zhuǎn)折點,在國民中有人氣能充當選舉招牌而非派系領袖成為競選總裁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關鍵。1994年6月,自民黨通過與社會黨、先驅(qū)新黨聯(lián)合組閣并將首相位置讓給社會黨黨首的方式重新上臺執(zhí)政。在社會黨黨首擔任首相期間的1995年,自民黨總裁選舉是在橋本龍?zhí)珊托∪円焕傻确桥上殿I袖之間進行的。但是,1996年首相位置重歸自民黨后,以繼承經(jīng)世會譜系的平成研究會為首的派系政治重新恢復活力,小淵惠三、森喜朗等派系領袖相繼出任總裁。這主要是因為派系長期積累的人才與資產(chǎn)相當豐富,自民黨內(nèi)尚未形成能夠取代作為派系聯(lián)合政黨的有效替代機制。在2001年總裁選舉中,以頗具挑戰(zhàn)性的口號——“摧毀舊自民黨”“改變?nèi)毡尽眳⒓痈傔x的小泉純一郎,憑借其與眾不同的個性和意圖改變自民黨的改革形象在國民中贏得超高人氣而戰(zhàn)勝派系領袖橋本。小泉的登場,完全改變了自民黨總裁選舉的競爭模式。在總裁選舉中,以提供政治資金和官職分配為“誘餌”、以派系為單位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比重下降,候選人在國民中的人氣成為爭取多數(shù)派工作的關鍵。此外,小泉當選后,還在黨政人事安排中排除派系影響,進一步削弱了派系領袖的影響力。
非派系領袖出任總裁成為新常態(tài)。在小泉之后的繼任者之爭中,被認為最有實力挑戰(zhàn)總裁之位的是所謂“麻垣康三”,即麻生太郎、谷垣禎一、福田康夫、安倍晉三。截至2009年,安倍、福田、麻生相繼出任總裁,其中只有麻生是派系領袖。實際上,當時的麻生派規(guī)模較小,麻生能夠在總裁選舉中勝出,主要也是憑借其在國民中的人氣,而非源于派系的力量。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自森喜朗以來,清和會、平成研、宏池會三大派系不僅未有領袖出任總裁,甚至不能出現(xiàn)在總裁選舉的起跑線上——作為候選人參加競選。一方面是因為擔任派系領袖的資質(zhì)或條件,與小選舉區(qū)比例代表制下總裁要充當選舉招牌的功能不相一致。作為派系領袖,需要在當選次數(shù)、籠絡人心、籌集政治資金等方面具備相應的能力,與熟悉媒體并擅長駕馭輿論從而在國民中贏得高人氣所需具備的資質(zhì)并不一致。另一方面是因為派系對其所屬成員的約束力嚴重下降,甚至出現(xiàn)派系領袖參加總裁競選,但是連本派所屬成員的國會議員票都不能確保的情況[5]53。例如,在2012年總裁選舉中,三大派系之一的清和會會長町村信孝參選,其派系成員以再度上臺執(zhí)政為目標的安倍也參加競選。在第一輪投票中,町村排名第四(總計有5人參加競選),無論是在國會議員票、地方黨員黨友票的分別排名中,還是在合計排名中,安倍均位居第二。在第二輪投票中,包括町村派在內(nèi)的國會議員票多數(shù)流向安倍,最終使安倍戰(zhàn)勝在第一輪投票中排名第一的石破茂。在2020年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無派系候選人菅義偉以絕對優(yōu)勢戰(zhàn)勝宏池會會長岸田文雄和在國民中有超高人氣但在黨內(nèi)沒人緣的水月會會長石破茂,成為自民黨史上第一位無派系出身的總裁。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
派系領袖出任總裁成為一種“非常態(tài)”。在2021年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參加競選的4位候選人中,只有1位是派系領袖,2位是無派系——高市早苗和野田圣子,河野太郎屬麻生派。在第二輪投票中,岸田文雄打敗在國民中擁有高人氣的河野太郎,成為小泉以來、麻生之后第二位擔任總裁的派系領袖。若從1996年自民黨重新拿回首相位置算起,也僅有四位派系領袖出任總裁。
雖然黨員黨友票的比重在總裁選舉中不斷增加至與國會議員票對等,但是,候選人僅憑借其在國民中的超高人氣不能在總裁選舉中勝出。無論是從2012年總裁選舉的經(jīng)驗來看,還是從2021年總裁選舉的過程來看,候選人僅憑借其超高的國民人氣很難在競選中勝選,擅長權(quán)謀術數(shù)的政治家仍然會有各種打破其優(yōu)勢的戰(zhàn)術。2012年采取的是二、三位聯(lián)盟的戰(zhàn)術,2021年為避免再次出現(xiàn)“黨意”與“民意”相背離的狀況,采用了新的戰(zhàn)術——以“移動”國會議員票的方式使高人氣候選人不能在第一輪投票中占據(jù)第一位。此外,就連在國民中始終擁有超高人氣,執(zhí)政五年零五個月內(nèi)閣支持率從未低于30%的小泉純一郎,無論是在總裁選舉中的勝出,還是長期執(zhí)政的維持,其背后都有清和政策研究會的強有力的支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森喜朗擔任總裁——首相期間,小泉是接替其執(zhí)掌森派的代理會長。
綜上,派系在總裁選舉中的影響力顯著下降——已經(jīng)由“主角”變?yōu)椤芭浣恰盵5]57。但是,派系的部分功能仍然有效。例如,派系對總裁候選人確保競選所必須的國會議員推薦人,以及在國會議員中拉票等功能仍然有效。
三、派系政治不變的邏輯——受“不可見政治”游戲規(guī)則支配
除黨內(nèi)過程研究和組織自身問題即組織研究路徑外,“派別”或派系政治研究也是一個獨特而備受關注的研究路徑?!芭蓜e和政黨最初可以互換使用。派別現(xiàn)在更常用來指較大組織(通常是政黨)內(nèi)的部分或團體。盡管派別可能較為穩(wěn)定且持久,并擁有正式的組織和成員,但其目標和組織地位仍與其母體政黨相兼容。若非如此,這些團體將會被視為‘黨中之黨。有時人們將派別同‘圈子加以區(qū)分,后者是更松散且非正式的團體,僅有共同的政策和意識形態(tài)傾向。派別主義指的是派別的滋生,或殘酷的派別對立”[7]165。所有政黨,其內(nèi)部都存在某種程度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皬哪撤N意義上講,派別主義是只有長期執(zhí)政的政黨才負擔得起的奢侈品”[7]173。
美籍意大利政治學家喬萬尼·薩托利在其對政黨和政黨體制的研究中,認為政黨和次政黨層次的政治之間存在顯著差別。政黨層次的政治是可見的,次政黨層次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見的。喬萬尼認為,不論其組織安排是什么樣的,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政黨就是形成競爭性集團的個人的集合。當從內(nèi)部來考察時,政黨甚至可能是次政黨的松散聯(lián)盟。在政黨層次——正如政黨之間的選舉競爭所表現(xiàn)的——政治是可見的。在次政黨層次,政治則是不可見的,當然這是相對而言。政治進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為人所見。正如冰山一樣,在水面上的只是政治的一小部分。不可見政治被刻意隱藏起來,而且包含了令人不快的腐敗成分:政治資金、官職、追隨者和骯臟的交易,這也是不可見政治的決定性成分。
“不可見政治”游戲規(guī)則支配著黨內(nèi)競爭。在政黨內(nèi)部,尤其是政權(quán)指向強的政黨或正在執(zhí)政的政黨內(nèi)部,各種派別展開著激烈競爭。規(guī)范政黨間競爭——職業(yè)政治家的可見的公共行為的因素,在政黨內(nèi)競爭中不再發(fā)生作用。
首先,在政治的可見范圍內(nèi),政黨間的競爭是以程度不同的過度承諾為特點的。這就使政治家面臨“保持面子”或“言行一致”的嚴峻的、表演雜技似的難題的考驗。“而黨內(nèi)競爭的參加者規(guī)模較小,而且其成員或者是職業(yè)政治家,或者是半職業(yè)政治家。抽象的承諾是不必要的,他們根本不需要口頭承諾。與其說他們重視過程,不如說他們更重視結(jié)果。如果能合理地分配職位和利益(對自己有利),他們就不必為‘保持面子或‘言行一致這種深刻復雜的精神問題而苦惱”[8]162。此外,可見的政治深受選民的可預見性反應的制約和限制。但是,不可見的政治則可以不為這些成見付出代價。
其次,在政治的可見范圍內(nèi),政黨間的選舉競爭受法律制約,而在政治變得不可見的時候,法律則會失去其影響,政黨內(nèi)競爭原則上只受內(nèi)部規(guī)章和管理的約束。由于政黨為自己制定規(guī)則,而在這些規(guī)則之下規(guī)則制定者和接受規(guī)則約束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黨的綱領很少超出該黨所追求的利益之外。如果一個國家的憲法規(guī)定“政黨是被禁止的”,則難以回避該條款。但是,如果一個政黨的綱領規(guī)定“派別是被禁止的”,那么該條款則完全可能成為一句空話(a flatus vocis)?!啊h內(nèi)競爭是在‘不透明的政治世界中展開的,所以對已習慣于‘透明政治的業(yè)余政治家來說,那里摻雜著不能想象的、超絕的謀略。并且,由于法律幾乎不能發(fā)揮行為限制力,所以不能制止陰謀的無限升級。更不能期待道德論能有限制欲望的效果。”[8]162
第三,理性的推定并不適合大眾政治,即政治的可見舞臺。但是假定政客在玩他們自己的不可見的政治游戲時是“理性的”或有足夠理性,則并非是不現(xiàn)實的。
與可見政治相比,黨內(nèi)政治則是“純粹的”政治。這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它更為簡單,也更為真實。說它更為簡單,是指很多外在因素和變量可以置之不顧,純粹的政治是由更少的變量組成和解釋的。說它更真實,是就馬基雅維利所描述的政治的含義而言的,即政治就是政治。如果不可見政治和可見政治相比是由更少的變量構(gòu)成的,則意味著在政黨和次政黨層次上,同樣的變量不見得有、且也不可能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投票和選舉制度上尤其如此。這是因為對一般公眾與對職業(yè)政治家來說,其意義完全不同。
對一般公眾而言,投票行為的意義是象征性的。在通常的環(huán)境下,普通大眾對投票既不太關注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因為普通的投票者只有選舉票,而不是決定票。其選票只能決定誰在實際上為他或以他的名義作出決定,而且在總投票數(shù)中也是一個近乎無窮小的份額。因此,對普通選民來說,投票行為以及投票方式是一個非常小的事。如果其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或其支持的政黨獲勝,其主要的驚喜也只是象征性的。另一方面,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如果他的投票沒有什么結(jié)果,或者他支持的政黨表現(xiàn)不好,對一般選民而言也不是一個悲劇,對他的日常生活也幾乎不會產(chǎn)生任何影響。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
對于將政治作為人生職業(yè)的政治家,尤其是政黨骨干來說,情況則完全不同,黨內(nèi)選舉安排是其通往權(quán)力之路或成功之路,投票行為具有根本性意義。首先,職業(yè)政治家有兩種選票供其支配:選舉性投票和決定性投票——一張實際上決定政策制定的選票。同時,這兩種選票互相加強,并且可以互相交換。其次,在政黨生活中,投票是常有的事。投票(包括就未來投票進行交換的討價還價)是高級政客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最后,在連續(xù)地投票過程中得到的驚喜絕不僅僅是象征性的,對勝利者來說這是具有根本性意義的??傊?,與一般公眾的投票經(jīng)驗相比,對職業(yè)政治家來說,投票和統(tǒng)計投票的方法是其職業(yè)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職業(yè)生涯取決于他能夠獲得并控制多少政黨選票。其所獲選票決定了其權(quán)力的級別,其級別越高,選票就越有市場和決策價值,而所有這些對一個勝利者來說最終意味著很實際、很直接的獎賞。對職業(yè)政治家來說,只要其政治生涯必須通過政黨職業(yè)體系,黨內(nèi)選舉制度就是一個決定性的變量,政黨精英的行為將反映最大限度利用黨內(nèi)選舉安排的戰(zhàn)略。選舉制度在黨內(nèi)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有力量。它同時還意味著,選舉制度是政黨“活的憲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投票時,也即在緊要關頭,在要求規(guī)則得到尊重方面,所有的行為者都有至關重要的利益。它既可以帶來有力的獎勵(如果運用得好),也可以帶來嚴峻的懲罰(如果處理失當或被忽略)[9]。
在小選舉區(qū)比例代表制下,自民黨派系政治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中選舉區(qū)制下的特點,派系功能及其約束力顯著弱化。尤其是在總裁選舉中,派系已經(jīng)由“主角”淪為“配角”。無論派系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如何,其不變的邏輯仍然是受不可見政治游戲規(guī)則的支配。
[參 考 文 獻]
[1]日本経済新聞.黨員、七割が非組織票[N].日本経済新聞,2021-09-15.
[2]総裁選黨員調(diào)査、河野氏47% 2位岸田氏、追い上げて22%[EB/OL].[2021-12-16].https://nordot.app/814774309553635328.
[3]日本経済新聞.議員票岸田氏が先行[N].日本経済新聞,2021-09-28.
[4]京極純一.日本政治[M].黃大慧,徐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中北浩爾.自民黨―「一強」の実像[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7.
[6]升味準之輔.日本政治史(第四冊)[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海伍德.政治學[M].3版.張立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
[8]岡澤憲芙.政黨[M].耿小曼,譯.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89.
[9]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M].王明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02-163.
[責任編輯 王雅坤]
The Changes and Unchanges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s
Factional Politics from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ZHANG Bo-yu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7, China)
Abstract: ?Factional politics used to be synonymous with Japanese politics, and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was also known as “factional coalition”. During the long-term independent ruling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1955 to 1993),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was conducted by faction. Factions were tools fo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to canvass votes or win the majority. It is an “abnormal state” for a non-factional leader to serve as president—emergency temporary? measures by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Under the parallel electoral system of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in small electoral districts, the factional politics of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show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ose under the electoral district system—the function of factions and their binding force ar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Especially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faction has been reduced from “the protagonist” to “a supporting role”. It has become a “new normal” for a non-factional leader to become president, and a faction leader to become president is an anomaly. Regardles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LDP factional politics, its invariable logic is it is still governed by the rules of the invisible political game.
Key words: ?Japanese politic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 presidential election; factional politics
收稿日期:2021-12-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日本自民黨體制轉(zhuǎn)型研究”(17AGJ008)
作者簡介:張伯玉,女,內(nèi)蒙古赤峰人,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日本政治研究。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