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麗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日漸增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成為各階段教學面臨的巨大阻礙,學生心理問題是目前學校關注的重點。出現(xiàn)問題后,學校、教師、家長都重在解決當下的情況,甚少有人去反思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诖耍疚脑噲D探尋學齡前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追溯至其嬰幼兒時期,分析親子關系對0-3歲幼兒情緒與性格的影響。
幼兒從出生到學齡前,即0-3歲這個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家里度過,家長是學齡前幼兒的主要陪伴者,其衣食住行都與父母緊密聯(lián)系,嬰幼兒階段又是情緒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美國學者伊扎德研究發(fā)現(xiàn),新出生的嬰兒具有驚訝、悲傷、厭惡、微笑和興趣五種不同的情緒。國內心理學家孟昭蘭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兒天生具有興趣、痛苦、厭惡和微笑四種情緒[1]。國外研究者Saimond指出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會導致兒童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與兒童的情緒障礙呈密切相關性,也是產生情緒障礙的根源。Park研究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在兒童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Thomas發(fā)現(xiàn)與父母關系不好的幼兒學習問題較多。Lafreniere(1999)從依戀、社會學習、歸因三個角度分析父母教養(yǎng)對幼兒的情緒調節(jié)及策略的影響。
目前,國內學者對親子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大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在親子關系中處于權威主導地位。然而,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分析,嬰幼兒情緒反應具有主動性,需強調重視幼兒的情感教育,關注嬰幼兒的自我發(fā)展,注重其感受與行為互動。親子關系與兒童發(fā)展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子關系對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影響,對象集中在大學生,針對0-3歲嬰幼兒的研究較少?;诖耍疚膶⒀芯繉ο缶劢乖?-3歲的嬰幼兒,從親子關系對嬰幼兒情緒性格的影響進行分析,強調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必要性;從雙向發(fā)展的角度探究親子關系的重要性,試圖從根源上探尋親子關系對嬰幼兒情緒性格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親”主要指父母,“子”則強調子女;“親子”主要指父輩與子女,本研究的親子關系主要限定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內部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是人生中的第一種人際關系,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家庭關系,強調在人際交往模式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人際交往模式[2]。親子關系是父母在養(yǎng)育子女過程中,互動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交往模式,屬于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關系,對兒童身心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起引導作用。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既需要父母主動掌握孩子的性格習慣,也需要幼兒通過與父母的互動自主地調整行為狀態(tài);雙向奔赴才能將親子關系的有效性發(fā)揮到極致。親子相處模式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還會影響兒童將要形成的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如今,父母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思想與視野不斷開闊,傳統(tǒng)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現(xiàn)象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家庭在親子關系中提倡民主、尊重與愛護。
0-3歲嬰幼兒情緒的發(fā)展是循序漸進、有規(guī)可循的。蘇聯(lián)心理學家雅科布松將嬰幼兒情緒變化歸納為情緒的沖動性和境遇性逐漸減少,穩(wěn)定性逐漸增加,情緒逐漸生活化的過程[3]。0-3歲嬰幼兒的情緒變化可被細化為:0-2個月的新生兒對人開始有了泛化認識,熟悉的面孔、聲音會引起微笑;2-3個月會自主發(fā)出笑聲;3-4個月懂得表達痛苦、悲憤,對外界的刺激會發(fā)出微笑;5-6個月會被新奇的東西吸引,懂得在快樂的情緒狀態(tài)下積極學習,在憤怒的情緒下產生攻擊性行為;6-7個月時出現(xiàn)對親人的依戀情緒,對陌生人認生,這種現(xiàn)象會延續(xù)到一歲半以后再逐漸減弱;2歲左右會有更多的情緒表現(xiàn)出來,例如喜歡群體活動,會有興奮、快樂、害怕與反抗等表現(xiàn),但這些情緒并不穩(wěn)定,且相反情緒間的變化也很快[4]。嬰幼兒情緒社會化的表現(xiàn)就是自我意識情緒的出現(xiàn),2歲半以后這個現(xiàn)象比較明顯,也會有情緒社會性參照的出現(xiàn),當幼兒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反應與自己不同時,會對比自己與他人的區(qū)別,并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整[5]。這些情緒的參照能明顯的反映出父母、周圍人群等對事件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嬰幼兒的情緒,這個階段的親子關系會對嬰幼兒的情緒性格產生影響。
1.親子關系與嬰幼兒情緒性格存在何種關系?
2.如何利用親子關系幫助嬰幼兒塑造積極正面的情緒性格?
為充分調研親子關系對嬰幼兒情緒性格的影響,本文選用潘玉芝編制的《親子關系調查問卷》和一份關于嬰幼兒情緒的問卷進行調查研究;與幼兒家長進行訪談,與幼兒教師深入交流,并通過實地觀察幼兒的情緒與行為表現(xiàn)等采集數(shù)據(jù)。
為全面掌握3歲以下嬰幼兒的情緒與親子關系的相關性,研究者赴邛崍某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開展調研活動,研究對象為該校托班的30余名幼兒。
研究者赴幼兒園開展為期一周的調研活動,通過現(xiàn)場觀察、與幼兒家長訪談、分發(fā)調查問卷、與教師溝通交流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通過課堂內外觀察幼兒的語言表達、行為動作、情緒反應等,在幼兒情緒反應較敏感的地方做標注,后期與幼兒父母、教師交流時重點關注造成情緒反差較大的根源,深入探討親子關系與幼兒情緒之間的關系。
通過課堂內外觀察、家長問卷、訪談溝通等形式采集到量化和質化數(shù)據(jù),以下將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一一分析。
隨機調研的嬰班共有35名學生,9月下旬實地觀察時,其中30名幼兒是初次上幼兒園。觀察發(fā)現(xiàn):有25名幼兒容易受同伴情緒的影響,看到小朋友哭鬧,更容易表現(xiàn)出不安和哭鬧;約10名幼兒整天呈現(xiàn)眼淚汪汪的狀態(tài),總感覺不安;另15名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能較快融入集體生活。觀察發(fā)現(xiàn)近20名幼兒在課堂和戶外都愿意與其他小伙伴交流,主動或被動地給予他人肢體和語言的鼓勵。大部分幼兒在與別人交流中很難理解對方的表達,無法作出有效反饋;約30名幼兒能注意到同伴的不同行為,其中15名能注意到對方不同的看法,但對不同的反應和表達難以全面理解;若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的理解能力明顯增加。近半數(shù)的幼兒情緒較穩(wěn)定,約10名幼兒易出現(xiàn)經常性的過分激動和興奮,情緒波動比較大;約12名幼兒表現(xiàn)出焦慮感,情緒不夠穩(wěn)定。32名幼兒對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陪伴者依戀程度很高;父母離開后對教師的依賴程度明顯上升,當父母在身邊時主動接觸他人的意愿較低。約27名幼兒能愛護自己的物品,其中女孩對物品的愛惜程度和收拾整理情況明顯高于男孩。約10名幼兒看到同伴哭泣或難受時能主動用肢體動作表示問候,但利用語言進行安慰的幼兒極少;約13名幼兒對同伴的困難沒有表現(xiàn)出問候,在教師的引導下大部分幼兒能表現(xiàn)出安撫同伴的行為。幼兒中年齡較大者更善于與同伴交往,且交往欲望更強。大部分幼兒受到同伴的邀請能很快融入,約6名幼兒喜歡獨處,不愿意分享交流。大部分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能嘗試與同伴合作,約10名幼兒較堅持自己的觀點,過度保護自己的玩具,不愿分享;約8名幼兒會根據(jù)觀察適當調整自己的行為來融入集體活動;約7名幼兒偶爾會爭搶玩具。約25名幼兒能較自信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約7名幼兒當任務不能快速完成時易出現(xiàn)煩躁、哭鬧的情況,但在教師的鼓勵下情況會改善。
為準確了解嬰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研究者在幼兒上下學期間作為旁觀者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幼兒在校門口與父母分離時,哭鬧、捶打的現(xiàn)象都存在。部分父母會給予孩子擁抱,部分會快速離開,部分會在校門口進行安慰,一些則會目送孩子進入校園。初次入學的幼兒大多存在分離焦慮癥狀,尤其是與父母親密感較強的孩子在分離的瞬間,難受程度會達到至高點,與父母分開的瞬間焦慮感達到頂峰,但在離開父母后,哭鬧現(xiàn)象明顯好轉。有的幼兒會在某個地方發(fā)呆默默流淚,有的會被其他事物吸引,有的嘗試與同伴交流,僅有少數(shù)幼兒會繼續(xù)哭鬧;看似完全離不開父母的幼兒,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的較為獨立。大部分幼兒在集體環(huán)境中很快會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也都比較乖巧愿意聽從老師的安排。放學時間快到時,連續(xù)上學幾天的幼兒會提前進入放學狀態(tài),在校門口排隊等待父母時,起初會按照教師的要求,有序排隊,但當看到家人時,幼兒容易露出想哭的表情,大部分幼兒會在人群中張望,部分回到家長身邊后會哭泣,想要擁抱等,但也有部分幼兒表現(xiàn)的比較淡定。
幼兒家長座談會期間向家長分別發(fā)放關于親子關系和幼兒情緒的調查問卷。
1.親子關系問卷
親子關系的問卷設計24道題,包含四個維度:要求性(1-5題)、反應性(6-9題)、親密性(10-16題)、依戀性(17-24題)。問卷采用李克特的五級量表編制,采用正向計分,5個選項分別按照1-5的整數(shù)計分法。托班共有35名家長,發(fā)放問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33份。利用描述性統(tǒng)計對親子關系的四個維度進行描述,結果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在親子關系問卷的四個維度中,各維度的均值分別居于3.53-4.31之間,這說明親子關系整體較好。其中反應性的均值最高4.31,說明父母給予嬰幼兒的引導、支持和諒解情況很好,擅長考慮幼兒的情緒和感受。其次是依戀性4.03,可看出嬰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情況較明顯,傾向于從父母那里得到安慰。最低的是要求性3.53,說明父母對嬰幼兒提要求的情況較少。
表1 親子關系四個維度的描述性分析
2.嬰幼兒情緒問卷
關于嬰幼兒情緒的問卷包括情感交流、理解他人意見、情感的控制與表達、愛周圍的人、愛物品、撫慰心、交往、合作和自信心九類,發(fā)展等級從一級至六級,即1至6進行計分,共計發(fā)放問卷35份,回收有效問卷32份。
從表2可以看出,父母視角下嬰幼兒情緒表達均值最高的是愛周圍的人4.56,父母認為子女愛周圍的人,愛父母,喜歡自己的老師和小伙伴;其次情感交流均值4.33,說明大部分嬰幼兒能識別他人的情感并作出適宜反應,有時能在別人主動邀約下參與交流。均值低于3的分別為情感控制與表達2.76,撫慰心2.98,自信心2.88,大部分父母認為幼兒情緒容易出現(xiàn)波動,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居多;對他人的問候表達也不夠,偶爾會主動進行問候,有時在家長的提示下也不能進行問候;部分幼兒一般能完成較簡單的任務,對于有難度的任務存在畏難情緒。另理解他人意見3.41,愛物品3.1,交往3.21,合作3.35,均值皆居于三級到四級之間,說明幼兒在父母的啟發(fā)下能理解別人的看法和見解;基本上能正確使用物品,但偶爾也存在損壞現(xiàn)象;大部分幼兒想與同伴玩耍,卻不會主動發(fā)起邀請,但對于他人的邀約十分樂意;嬰幼兒能與同伴一起協(xié)作,但商量合作的情況較少,偶爾會爭搶玩具。
表2 嬰幼兒情緒的描述性分析
通過訪談幫助父母回憶與幼兒的相處模式以及幼兒在各類事件中作出的反應。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會引導孩子體諒別人的感受,糾正幼兒不良習慣,當孩子遇到難題時給予較多支持和安慰,這類成長環(huán)境下的幼兒在理解他人意見和自信心上表現(xiàn)的更加優(yōu)秀,更愿意嘗試具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家長與孩子的親密性較強,愿意與孩子游戲,愛與孩子有較多身體上的接觸,幼兒在情感控制上會表現(xiàn)得更好,也更愛周圍的人和物品,對同伴的傷心與哭泣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安撫和關心。部分家長對幼兒要求性較多,經常要求孩子對所做的事情進行報告,幼兒自我規(guī)劃意識會表現(xiàn)的較薄弱,自覺性較差,獨立性也欠佳,更傾向于依賴父母或是教師提供幫助,但這部分幼兒的表達和情感訴求能力更好。部分父母給予幼兒更多的安慰,會根據(jù)其情緒作出適時的反饋,幼兒的情緒表達和情感控制就會表現(xiàn)的更好,也更容易與同伴合作,會關注到別人不同的看法。訪談中發(fā)現(xiàn),部分家長工作比較繁忙,與孩子溝通交流時間較少,幼兒變得比較孤僻,喜歡獨自玩耍,與父母的溝通交流也明顯較差。
幼兒教師是父母了解幼兒在園表現(xiàn)的橋梁,也是看待幼兒情緒反應與其所處親子關系較客觀、真實的存在。交流發(fā)現(xiàn),日常在家很依賴父母的幼兒,在學校里表現(xiàn)得較乖巧,雖然分離時會情緒爆發(fā),但很快能安靜下來,整體性表現(xiàn)較好。部分在家很調皮,父母管教較難的幼兒,在學校里也很活潑,對各類事情都比較上心、積極;但也有極少數(shù)幼兒在家很活潑,在學校表現(xiàn)的很文靜。父母若管教幼兒較多,慣用命令性口吻進行教育,幼兒在學校里大多表現(xiàn)得比較膽小。在學校里較自信,愿意與同伴交往、分享的幼兒,私下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更多,通常親子關系與幼兒的自信狀態(tài)呈良性態(tài)勢發(fā)展。在校園里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哭鬧的幼兒,父母給予的陪伴明顯偏少,日常關心不夠,喜歡通過極端的方式引起關注。教師反映,通過日常教學、與家長溝通、照顧幼兒生活,明顯感覺到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從幼兒的表現(xiàn)能看出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模式,也強調父母要加強與子女的親子聯(lián)系。
綜合父母、教師以及研究者視角,0-3歲幼兒的情緒反應與其所處的親子模式具有密切聯(lián)系。不同類型的親子關系對幼兒的情緒表達、大腦發(fā)育、智力發(fā)展、語言習得、習慣養(yǎng)成、個性形成等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親子關系主要呈現(xiàn)反應型、依戀型、要求型和親密型四類。研究發(fā)現(xiàn),要求型親子關系下的幼兒表現(xiàn)的比較膽怯,與他人的合作意識較薄弱;反應型狀態(tài)下的幼兒會更懂得體諒他人的感受,敢于嘗試有挑戰(zhàn)的任務;親密型相處模式的幼兒,性格更活潑外向,也更愛護周圍的人和物品;依戀型親子關系下成長的幼兒雖在情感上對父母的依賴程度較高,但懂得情感的表達,內心或外在行為的訴求能力也更強。
1.父母重視其行為影響
從根源上了解幼兒情緒性格的成因,從父母與其相處模式分析是最直觀有效的。親子關系雖是雙向奔赴的狀態(tài),但0-3歲的幼兒心智并不成熟,雖會有情緒的表達,但卻無法掌握合適的度。父母的言行會被幼兒模仿,父母與幼兒的相處模式會在其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父母越早意識到相處模式對子女成長的影響,學會克制自己的不良行為,關注嬰幼兒的情緒變化、性格特征等,幼兒的情緒反應也會有較好的改善。幼兒情緒的形成不僅源于父母對其的態(tài)度,父母日常的待人接物、行為表達都會被幼兒學習。父母可以自己為參照引導幼兒的情緒反應,也可試著配合幼兒的氣質來進行正面引領,幫助幼兒自主摸索,學會情緒的控制與調整。父母有意識的克制自己的言行,明確自己的行為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2.堅持以幼兒為中心的相處模式
父母試著了解幼兒的行為特征、性格習慣,學會了解、接納其最真實的模樣。父母關注幼兒每天的活動量,日常生活的規(guī)律性,幼兒對新鮮事物的趨避性,面對轉變時的適應性,情緒的反應強度和情緒的本質狀態(tài)等方面引導幼兒,采用適當?shù)酿B(yǎng)育風格,給幼兒營造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幫助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中自我調整和控制。親子關系中以朋友的方式與幼兒相處,站在幼兒的視角思考、反思,理解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感同身受,給予嬰幼兒滿滿的愛;堅持民主與尊重,為其成長營造更健康的環(huán)境,幫助幼兒形成正面、樂觀、抗壓的情緒性格。和諧的親子關系會帶給幼兒成長無限的益處,幫助幼兒更懂得愛護周圍的人和物,情緒性格的正面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