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
河北省西倚太行、北靠燕山,地形呈西北高、東南低,山區(qū)水庫眾多,河道坡陡流急,洪水災害易發(fā)突發(fā)。同時,由于我省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資源性、區(qū)域性水資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黨的十九大以來,全省水利部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十六字”治水思路,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水旱災害防御管理體系逐步完善,成功應對74次強降雨過程和階段性干旱,為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為有效抵御洪澇災害,經過多年建設治理,我省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
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適當地滯”的治水方針,開辟了漳衛(wèi)新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等5條獨立入海通道,確立“分區(qū)防守、分流入海”防洪格局。通過修建加固1014座大中小型水庫,平原治理56條行洪排瀝河道,中游建設13處蓄滯洪區(qū),基本達到抵御50年一遇洪水能力。
省級分類組織編制防洪工程調度、蓄滯洪區(qū)運用等方案,市縣結合實際編制水庫河道堤防搶險、蓄滯洪區(qū)轉移避險、山洪災害防御等各類預案,為依法防控、科學防控奠定基礎。
按照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五種防汛責任制要求,分類落實重點防洪工程各級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巡查責任人以及群眾轉移避險的行政責任人、預警責任人、轉移責任人,形成完整責任鏈條,為做好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先后建設3602處雨量站,223處水文站、569處水位站,設立40處河道水情預警斷面,建成1個省級中心和12個水情分中心,開發(fā)信息接收與數據處理和水情綜合業(yè)務系統(tǒng),配齊配強監(jiān)測預報隊伍,提高信息采集傳輸和預警能力。
開發(fā)大中型水庫洪水預報調度系統(tǒng),組建30人洪水調度專家組,制定水情預測預報、洪水調度三級會商工作制度,建設各類水庫、蓄滯洪區(qū)分洪口門、重點閘涵、水文監(jiān)測斷面視頻監(jiān)控平臺,依托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tǒng),實現與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異地視頻會商,為科學調度洪水提供技術支撐。
水利工程設施是做好水旱災害防御工作的基礎。十九大以來,通過實施骨干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庫除險加固、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大型灌區(qū)續(xù)建配套節(jié)水改造等重點水利項目建設,全省防洪抗旱工程體系得到完善。各級水利部門利用國家開展的山洪災害防治、抗旱應急水源建設和應急水毀工程修復等專項項目建設資金,周密組織,加強管理,在全省建設完成一大批防汛抗旱工程和非工程設施。
5年來,累計落實應急度汛和水毀修復資金2.9億元、抗旱補助資金1.36億元,完成662個水毀應急修復項目和263個抗旱應急項目,為全省安全度汛和抗旱保人飲提供基礎保障。
5年來,全省 總投 資3.5億元,實 施19條重點山洪溝治理,治理長度34km,為129個村莊6.8萬人和2.67萬畝耕地提供安全保護;在全省70個山區(qū)縣持續(xù)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對自動雨量站、自動水位站、簡易水位監(jiān)測站和無線預警廣播設施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完善群測群防體系。
共落實2472萬元資金,組織全省167個縣(市、區(qū))開展1014座水庫、1300余座水閘、1000余條河道堤防、13處蓄滯洪區(qū)的洪水災害隱患調查工作;完成全省186條流域面積在200km2~3000km2的山丘區(qū)中小河流及400余條流域面積在50km2~200km2的河流洪水淹沒分析,開展全省洪水風險區(qū)劃及防治區(qū)劃工作;對全省167個縣(市、區(qū))在不同干旱情形下的水資源量、供水能力、各頻率農業(yè)因旱受災率及因旱人飲困難率進行計算分析,開展干旱風險區(qū)劃及防治區(qū)劃工作。
近年來,全球氣候不確定性顯著增加,水旱災害多發(fā)頻發(fā),單純依靠傳統(tǒng)工作已經遠不能滿足要求,必須依靠科技支撐來提高應對水旱災害能力。我省精心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提升以信息采集系統(tǒng)為基礎,通信系統(tǒng)為保障,網絡系統(tǒng)為依托,決策支持系統(tǒng)為核心的水旱災害防御信息化指揮系統(tǒng)。建成覆蓋全省1014座水庫和32處重要分洪口門及16處重要閘涵樞紐的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進一步完善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警體系,2019年建立依托“三大運營商”的預警信息發(fā)送機制,進一步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提高群眾轉移避險意識。科學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廣泛應用,為指揮決策和科學調度提供支撐和保障,提升對突發(fā)事件的快速反應和應對能力。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省氣候形勢愈發(fā)復雜多變,局地突發(fā)性強降雨頻發(fā)重發(fā),2021年,我省降雨量超過1956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并發(fā)生百年不遇的夏秋連汛,全省水利戰(zhàn)線團結一心、頑強奮戰(zhàn)、有效應對,實現“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主要河道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的“四不”目標,受到水利部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成立由廳級干部任組長的綜合協(xié)調保障、指揮調度、應急處置與技術專家、南水北調、督導檢查等5個工作組,強降雨期間全廳處級以上干部和技術專家全部到崗在位,隨時做好處置突發(fā)事件準備。及時向各地派出24批次技術專家組成的工作組,協(xié)助指導地方做好防汛抗洪工作。并與市縣視頻連線32次,調度解決突出問題、推動重點工作。各級水利部門及早準備、統(tǒng)一行動,有序有力有效推進強降雨防范應對各項措施。
成立預測預報專班,實施“三個3天”(3天預報、3天預測、3天展望)洪水預報模式,利用氣象精細化數值預報,對漳衛(wèi)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北三河和灤河系的河道產流、水庫來水、河道洪峰等進行超前預測預報,并根據實測雨水情,滾動預報、實時修正。汛期共開展洪水預報作業(yè)5000多站次,發(fā)布河道洪水預警30次,為科學調度提供技術支撐。充分發(fā)揮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和群測群防體系作用,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平臺向防汛責任人發(fā)送預警短信29.91萬條,啟動預警廣播4萬多站次,通過“三大運營商”向公眾發(fā)送預警短信4.62億余條,及時點對點調度提醒320余次,指導各地提前轉移受山洪威脅群眾12.45萬人,沒有發(fā)生人員傷亡事故。5年來,全省共轉移受山洪威脅群眾72.9萬人,全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與水利部海委、河北省氣象局、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ㄊ校┧⑺牟块T及時溝通會商,密切監(jiān)視天氣變化,分析研判防汛形勢,做好雨情、水情、汛情監(jiān)測預報工作。遇強降雨過程,加密會商頻次,滾動作出預測預報,組織會商40余次。根據預測預報和實時降雨情況,及時啟動水旱災害防御Ⅳ級應急響應8次,由Ⅳ級提升至Ⅲ級應急響應1次。各市、縣根據本地情況也及時啟動相應或更高級別應急響應。省水利廳抽調10多名技術專家對漳衛(wèi)南運河、子牙河系來水量進行分析預報,晝夜與邯鄲、邢臺市進行視頻會商調度,研判需要啟用永年洼、大陸澤、寧晉泊蓄滯洪區(qū),指導邯鄲、邢臺市做好啟用準備,落實各項措施,確保蓄滯洪區(qū)分洪滯洪不死人。
在水庫調度上,根據預報結果,黃壁莊、崗南、東武仕、朱莊、臨城、龍門、王快等大中型水庫提前預泄,增加防洪庫容。大中型水庫調洪后,及時督促各地逐庫制定泄水方案,盡快將水位降至汛限水位以下。主汛期59座(次)大中型水庫參與防洪調度,325座小型水庫蓄滿溢洪,共攔蓄洪水17.62億m3,減淹城鎮(zhèn)94個(次),減淹耕地53萬畝,避免人員轉移65萬人,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白洋淀調度上,針對白洋淀上游支流北易水河發(fā)生58年以來最大洪峰流量,在充分發(fā)揮上游水庫攔洪作用,減輕下游防洪壓力同時,科學調度新蓋房和棗林莊樞紐,及時將北支水引入白洋淀,并通過棗林莊樞紐下泄,入淀洪水6.79億m3,下泄洪水6.08億m3,為雄安新區(qū)安全度汛提供堅實保障。受上游洪水影響,邯鄲市雞澤縣提前轉移沿河受威脅群眾3.5萬人??茖W把握蓄滯洪區(qū)運用時機,邯鄲、邢臺市及時啟用永年洼、寧晉泊、大陸澤3處蓄滯洪區(qū),累計滯洪量6億m3,提前轉移人口7.88萬人,無一人傷亡,實現蓄洪滯洪不死人的目標。在確保行洪安全的同時,各地積極引蓄雨洪資源68億m3,為冬春抗旱儲備了水源。
提前部署巡查工作,壓實巡堤查險責任,前置物料、隊伍,加強對穿堤涵洞、險工險段、閘涵泵站等重點部位檢查,河道行洪期間累計組織21萬余人次開展24小時不間斷拉網式排查,應急處置險情604處,確保行洪安全。加強小型水庫巡查排查,嚴格落實小型水庫“三個責任人”,加強值守巡查,特別是對強降雨落區(qū)的小型水庫,蓄滿溢流的小型水庫,逐庫對大壩、放水洞、庫岸邊坡等重點部位進行全面排查,落實預警責任和措施,確保出現險情時,群眾及早轉移。省水利廳及時對降雨被動蓄水的病險水庫,及時制定相關措施,及時排空。督促邯鄲、邢臺市加強蓄滯洪區(qū)轉移安置人員安全管理,嚴格落實管控措施,嚴禁擅自返回;對已滯洪區(qū)域及時采取斷電等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制定完善退水方案,使洪水盡快排出蓄滯洪區(qū)。
嚴格執(zhí)行24小時領導帶班、干部值班制度,堅決杜絕脫崗、漏崗現象發(fā)生,確保下情上知、汛令暢通。對小型水庫、山洪災害防御等薄弱環(huán)節(jié)值守情況進行重點檢查抽查,累計抽查6500人次,對發(fā)現的問題,督促各地及時整改,確保防汛責任人在崗在位,履職盡責。
十九大以來,我省旱情年年發(fā)生,2019年旱情較為嚴重,發(fā)生了春夏秋連旱,全省作物受旱面積達2000多萬畝。針對嚴重旱情形勢,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進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統(tǒng)籌協(xié)調、調集資源,組織抗旱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省水利廳密切監(jiān)視旱情態(tài)勢,會同河北省農業(yè)農村廳制定印發(fā)《河北省2019年旱災防御專項工作方案》。加大外調水源力度,最大程度引調黃河水,2018—2019引黃年度共引黃河水10.48億m3,實現歷史性突破。2019年8月底,提前2個多月啟動下一年度引黃調水,全力為引黃沿線群眾提供灌溉生態(tài)用水??茖W調度崗南、黃壁莊水庫為石津灌區(qū)供水3億m3,保障石家莊、衡水、邢臺3市130余萬畝農田灌溉用水需求;保定市通過王快、西大洋水庫放水,為城市生活供水2181萬m3、為農田灌溉供水6024萬m3;邯鄲市引調岳城水庫水9032萬m3,為春灌和夏灌提供應急水源。同時爭取國家、省級以上水利救災資金4000萬元,重點支持我省旱情較重的77個縣(市、區(qū))開展抗旱應急工程建設。2018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抗旱人員1463萬人,開動機電井225萬眼、泵站2217處、機動抗旱設備91萬臺套,累計抗旱澆地1.5億畝次,解決14萬人因旱飲水困難問題,挽回糧食損失706萬t,最大程度地減輕了干旱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回顧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防汛抗旱減災工作,成效顯著、成績喜人。但是與黨的十九大描繪出的宏偉藍圖相比,與新時代全面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諸多差距和不足,特別是我省內環(huán)京津,必保目標多,防洪保安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河北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圍繞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和雄安新區(qū)建設,超前謀劃,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努力開創(chuàng)全省水旱災害防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