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政治儀式圖景下的政治能量聚合:國慶招待會的政治現(xiàn)象學考察

      2022-04-17 11:22:44郭道久涂天誠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22年2期
      關鍵詞:政治傳播

      郭道久 涂天誠

      摘要:政治儀式通過對時空定位、參與人員、象征器物等符號元素的規(guī)范,政治主張、領導權威與共同信仰等主題靈魂的凸顯,傳播力度、傳播方式以及傳播風格的構建,有效凝聚了儀式共同體與社會各成員的政治能量。以國務院國慶招待會這一典型的連續(xù)性固定政治儀式為考察對象,從符號元素、主題靈魂、媒介傳播的向度揭示政治儀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更需要精心設計符號元素、充分彰顯主題靈魂、大力提升傳播效能,以此構建中國特色的政治儀式體系,凝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磅礴政治能量。

      關鍵詞:政治儀式;政治能量聚合;政治傳播;國慶招待會

      中圖分類號:D2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2)02-0065-17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總結會議上指出:“要充分利用慶?;顒蛹ぐl(fā)的澎湃熱情和強大正能量,匯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1]政治儀式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行為,自古以來主要通過個體心理認知、群體情感迸發(fā)等象征性手段,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秩序整合、權威強化和共識凝聚的關鍵角色。政治能量是“能夠推動政治角色采取政治行為的能量”[2],在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中,政治能量更多地被解釋為自覺維護國家秩序與黨中央權威,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通過政治儀式的組織、操演與宣介,能夠最大限度地樹立黨和國家形象,強化全國人民對政治權威的認同意識,凝聚起最廣泛的社會政治能量。已有研究較多關注政治儀式對國家政治認同的形塑作用,如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活動、國家公祭儀式等重要儀式是關注的重點[3-5],但對其聚合政治能量的作用關注較少。因此,有必要從這一角度切入加強相關研究。政治儀式在要素、流程、主題和表達渠道等層面也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這導致其政治能量的聚合目的、方式和效能也有許多不同,存在著根源于宏觀政治環(huán)境背景的差別。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的現(xiàn)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政黨儀式,探討其在政黨文化、信仰塑造等方面的作用[6-8],而對政府儀式的關注較少,同時,較于單一類政治儀式,連續(xù)性固定儀式的研究還顯得較為薄弱。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政治儀式聚合政治能量的效能作用,正逐步構建起一套富有中國特色的大黨大國政治儀式體系。其中,幾乎每年國慶日前夕,由國務院(1954年以前為政務院)舉辦的國慶招待會作為政府主體下我國連續(xù)性固定政治儀式的典型代表,以其悠久的承辦歷史、特有的時空秩序、莊嚴又喜慶的儀式氛圍、鮮明且有力的內涵主題,構成了中國政治儀式體系的重要元素。黨和國家領導人,各國家機關、各民主黨派主要負責同志,來自全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和各社會階層的民眾代表,海外僑胞與外國領導人及各國使節(jié),共赴國宴,歡度佳節(jié),其作為政府主體所發(fā)揮的儀式傳播、能量聚合作用不可忽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宏偉背景下,政治儀式更多承擔起把握新時代脈絡、凸顯新時代主題、弘揚新時代價值,為全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凝聚政治能量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借助70多年來國務院舉辦國慶招待會的鮮活案例樣本,從既有研究較少關注的政治儀式如何聚合政治能量的角度出發(fā),探索理論與實踐向度的機理答案與現(xiàn)實啟發(fā),促進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政治儀式體系。

      二、政治儀式與政治能量聚合:一個理論框架

      正如美國學者科澤所言,儀式行為有其自身形式上的特定性質和組成元素,它依循高度結構化和標準的程序,有其特定的展演場所和時間,并通過象征表達等媒介方式傳遞著儀式參與社會群體的共同價值信仰[9]。既有研究中,也有不少學者已經(jīng)提煉出了政治儀式的相關內涵要素,并揭示了其附著的政治價值與效能。金霞認為,儀式是一套具有文化性、象征性、表演性的符碼,是最能體現(xiàn)人類社會結構、秩序和特征的符號表述,政治儀式就是由一整套完整的符號元素所構建的,它們是攜帶政治意義的像似感知[10]。而在符號元素背后,有學者進一步提出,象征符號是政治儀式的必需要件,而儀式主題則是象征符號背后指涉的價值意義[4],闡釋了儀式象征符號的根本效用在于宣示、彰顯和傳遞儀式主題,指出儀式的主題靈魂是宣揚政治意義價值,強化政治話語力量的內在因素。除此以外,王海洲還強調政治儀式多維傳播的重要性,提出政治儀式等媒介景觀的政治意義必須通過其影響力的發(fā)布得以實現(xiàn),這實際上反映的是各種媒介在政治傳播中所具有的表現(xiàn)力[11]?;谙嚓P理論,本研究依托符號元素、主題靈魂和媒介傳播三個內涵向度所構成的理論框架,闡明政治儀式與政治能量聚合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

      (一)符號元素與政治能量聚合

      儀式具有實踐行為的特征,但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行為不同,它表現(xiàn)為特定的范疇、特別的社會、特殊的知識系統(tǒng)的符號象征表述[12]。帶有政治象征色彩的各類符號元素是政治儀式正常舉行與集聚政治能量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要件。而在這套符號系統(tǒng)中,儀式舉辦的時間與所處空間是最基本的要素,是營造能量場域的關鍵因子,同時,在儀式幕簾后依次登場的參與人員則是體現(xiàn)儀式屬性,喚起政治能量的生命符號,而儀式進程中出現(xiàn)的象征器物作為內涵載體,不僅能夠傳遞特定的價值理念,也能使儀式共同體生發(fā)出情感上的共鳴,是迸發(fā)政治能量的另一基石。

      1.時空定位

      時間與空間是定位儀式本身的基本要素。自然時間由于與特定的歷史、社會和人文環(huán)境相聯(lián)結而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特性。從宏觀時間線索追溯,通常情況下,特定的政治儀式往往選擇在特定的政治紀念日或社會性節(jié)日舉行,以營造出區(qū)別于其他日期的莊嚴場域,使得每位共同在場的儀式參與者都能夠實現(xiàn)個體的“定期更新”與群體的“情感凝聚”;從微觀時間節(jié)點來看,所有規(guī)制化的政治儀式都建立起獨立的時間節(jié)奏體系,典禮通過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精心布置與安排,演繹出秩序井然、神圣莊嚴的儀式效果。而在儀式的空間意蘊方面,則正如列斐伏爾曾指出的,“空間從來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蘊涵著某種意義”[13]。特定的儀式空間通過獨特的內在記憶與外在表征的集合,反映出深厚且形象的儀式內蘊,從而與日??臻g區(qū)別開來。它使得抽象的文化指向具象化,喚醒儀式共同體的記憶感與歸屬感。時間與空間二維符號,將不同的政治儀式予以內涵定位,形塑起政治能量的聚合場域。

      2.參與人員

      政治儀式的舉行伴隨著政治人物的出場。特定的儀式參與者作為儀式共同體能量聚合的生命符號,也在無形中決定著儀式活動的性質、層級與合法性。從儀式性質上看,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政治人物出場,是塑造儀式自身所傳播的政治價值觀屬性的關鍵元素,而這一價值觀的表達,從整體上影響著儀式本身的價值屬性。儀式的層級更是在根本上被儀式參與者的地位所左右,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政治制度,不同層級領導人物的主持與參加,都決定了儀式權威力與影響力的大小;而另一方面,只有儀式參與者的數(shù)量與代表性愈強,儀式的政治合法性才愈高,愈能凝聚更廣泛的政治共識與能量。

      3.象征器物

      儀式器物是儀式內涵的象征載體,其自身的器物屬性被加以利用,進而發(fā)揮出特定的政治效能。儀式象征符號具有意義的兩極性:理念極和感覺極,前者透過價值觀念與集體秩序制約或者引導人在群體或社會給予的分類中安身立命,后者喚起人與生俱來、自然的感受和欲望[14]。在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儀式過程中,國旗和黨徽等有形的象征器物,因其崇高的權威性、神圣性與莊嚴性,塑造起無可替代的國家、黨派、社會和民族共同體場域,激發(fā)社會公民的政治理念認同,有助于聚合最廣泛的政治參與能量;而國歌、演講等無形的象征器物,也無時無刻不在調控著儀式現(xiàn)場的氣氛,傳遞著歷史話語、現(xiàn)實訴求與未來展望,激蕩起儀式參與者內心的情感共鳴,升騰起最真摯的價值認同,在另一個維度上迸發(fā)出最普遍的政治參與能量。

      (二)主題靈魂與政治能量聚合

      操演儀式的最根本訴求是彰顯與傳遞價值理念,其核心是儀式的主題靈魂。只有儀式所力圖倡導的話語體系能夠得到所有參與者的內心認同,才能真正積聚起最廣泛最深層最持久的政治能量。就政治儀式而言,政治主張作為國家、政黨和人民意志的凝練表達,是儀式主題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另外,領導權威因其獨有的規(guī)訓力和感召力,也在其中占據(jù)著關鍵地位;最后,政治能量的聚合還離不開儀式所傳遞的共同信仰,這是凝聚參與者價值認同并使其轉化為堅定的意志服從與行動抉擇的必需要素。

      1.政治主張

      “國家是看不見的,在它能被看見之前必須對之人格化,在它能被愛戴之前必須對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認知之前必須使之形象化”[15]。借助各種象征性符號,使抽象化的國家話語、政黨意志與人民訴求具體化、有形化、人格化,增強政治共識的感染力與號召力,是政治儀式的重要使命。任何國家的政府,都需要發(fā)揮政治傳媒體系的信息宣介效能,對凝聚各階層利益與情感的主流價值觀念進行具象化表達,以期彰顯主題價值、化解思想分歧、引領前進方向。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政治主張的宣示、共認與內化,既離不開多樣化的儀式傳播方式和重復性的儀式操演過程,更離不開政治權力的運作與政治承諾的兌現(xiàn)。因此也必須“絕知此事要躬行”,將儀式過程中釋放的政治主張通過具體實踐,轉化為共信互認的建設成就,厚植政治儀式的內在底力。

      2.領導權威

      政治儀式之所以能夠沖擊人心、激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積聚儀式參與者的政治能量,不僅僅依靠政治主張的宣介與號召,還離不開政治權威的樹立與規(guī)訓。根據(jù)馬克斯·韋伯的劃分,政治權威可分為三種類型:傳統(tǒng)型權威、魅力型權威和法理型權威。傳統(tǒng)型權威服從的對象是統(tǒng)治者根據(jù)傳統(tǒng)所認可的權威地位,魅力型權威服從的對象是富有個人超凡魅力的領袖人物,法理型權威服從的對象是法定的非人格化秩序[16]。無論是哪一種權威類型,都需要憑借儀式禮儀的規(guī)范與訓誡作用,鞏固其政治權力的合法地位。具體而言,以封建君主為代表的傳統(tǒng)權威,通常會舉辦神圣且隆重的登基大典,通過祭拜天神等方式,謀求皇權的合法性;以宗教領袖為代表的魅力權威,更偏向于將宗教信條與儀式程序相結合,采取巫術、祈禱、禁忌等手段,集聚信徒的共同體意識;而現(xiàn)代國家的統(tǒng)治者,即法理型權威,則更多借憲法宣誓等儀式制度,實現(xiàn)法律、國家與個人三者間的理念融合。

      3.共同信仰

      政治能量從分散到集聚,需要個體方向與群體導向的指引,而政治信仰即是指引路徑的最凝練表達。在政治儀式中,各參與主體的共同信仰塑造過程可以概括為從情感認同,到認知抉擇,再到意志堅守三項具體環(huán)節(jié)。首先,政治儀式憑借其自身的秩序體系,營造出莊嚴神圣的在場氛圍,與受眾的某些心靈需求產(chǎn)生契合,激發(fā)出人們對政治主體的信任感與歸屬感;其次,政治儀式通過此種情感激勵機制,使得儀式主題的外在信念表達與參與者的內在認知積淀發(fā)生碰撞,重塑受眾的概念圖景,促使其在某些政治抉擇上做出更加偏向于儀式價值導向的決定;最后,政治儀式以情感認同為樞紐,將參與成員的認知傾向轉化為堅定的意志行動,進而實現(xiàn)儀式參與主體的信仰同一。

      (三)媒介傳播與政治能量聚合

      有學者指出,國家儀式借助大眾傳媒的力量使其參與者拓展到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17]。政治儀式作為承載政治信息,生發(fā)政治能量的載體,需要不同類型媒介的表現(xiàn)與傳播作用以突破其固有的影響場域,延伸邊界范疇。具體而言,傳播力度、傳播方式和傳播風格是儀式媒介傳播的主要構成。涵蓋數(shù)量和頻次等具體指標的傳播力度是測量傳播成效的最直觀體現(xiàn),傳播方式的現(xiàn)代化變革也為傳播力度的漸進增強提供了技術支撐,而選擇更加適合儀式共同體心理需求的傳播風格則是拓展受眾范圍,拓寬能量聚合來源的另一重要因素。

      1.傳播力度

      政治儀式的影響場域本身局限于時空二維坐標上一個特定的“點”,倘若是借助傳播媒介的力量,便可“由點及面”,將其感召力擴散至歷史長河中的更廣闊領域。在居伊·德波所闡釋的“景觀社會”中,正是國家儀式與大眾媒介的結合締造了若干場媒介事件。而傳播力度則是衡量傳播效果的首要考量指標。如前所述,一場規(guī)制化的政治儀式本身即是一套符號元素完備、主題靈魂凸顯的自足體系,因此,各傳播媒體的首要任務是從報道數(shù)量與報道頻次這兩個維度保障傳播力度,增加拓展儀式共同體的范圍與儀式作用時間的長度,激發(fā)更廣領域的情感認同,使政治儀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磁場”的邊界得以延伸,為政治能量的聚合拓寬來源。

      2.傳播方式

      政治儀式新聞的傳播與報道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息傳遞技術的進步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此帶來了儀式“能量場”與“感染域”的拓展,延伸了政治能量聚合的范疇。在遠古時期,由于傳播媒介效力的低下與種類的單一,儀式組織者只能通過火光、樂器和肢體動作的方式傳遞儀式內涵,而儀式共同體的范圍也僅僅局限于現(xiàn)場的參與者;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使儀式主體能夠運用規(guī)范化的文化介質表達思考與情感;信件、報紙和書籍等紙質媒介的出現(xiàn)則為儀式共同記憶的刻寫與存儲留下可視化的視覺載體;而現(xiàn)代電子媒介的廣泛運用真正突破了儀式的時空限制,在大幅延展了儀式場域的同時,通過多種融媒體手段把政治儀式所蘊含的無形理念具象為屏幕前的有形符號,并將其傳遞給所有“在場”的儀式參與者,使這一有形的符號在受眾心靈中進一步抽象為無形的政治能量。

      3.傳播風格

      在政治傳播領域,以剛性文字宣傳為主的硬性傳播風格在絕大部分政治新聞的報道中占據(jù)主流地位,儀式傳播也不例外。此種傳播風格更易于塑造莊嚴肅穆、井然有序的儀式現(xiàn)場氛圍,凸顯儀式政治主題的嚴肅性與出場領導角色的權威性。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更加柔和內斂的柔性傳播方式逐漸興起,且在政治傳播領域應用得更加廣泛。根據(jù)國內學者的觀點,柔性傳播“更講求以溫和、友善、平等的態(tài)度,通過文字、圖片、卡通、動畫、音樂、視頻、電影等靈活多變的表現(xiàn)形式,傳播平民化、生活化、個性化的豐富內容,注重受眾參與和雙向互動,以取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18]。作為傳統(tǒng)宣傳風格的有益補充,柔性傳播風格在政治儀式傳播實踐中的廣泛運用,既迎合了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傳播便捷、開放與自由的特性,又與傳播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心理相契合,生產(chǎn)出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吸引了更多儀式受眾的共同參與,從而豐富了政治能量聚合的源泉。政治儀式與政治能量聚合之間的緊密關系可參見圖1。

      三、國慶招待會如何聚合政治能量

      國慶招待會具有莊重的儀式感,不僅是全國各族各界人民齊聚歡度國慶的盛會,更是聚合政治能量的重要形式。國務院、國務院組成部門、地方政府和駐外辦事機構都可以舉辦國慶招待會,而國務院舉辦的規(guī)格最高,也最具連續(xù)性,那么,國務院舉行的歷次國慶招待會是如何聚合政治能量的呢?

      (一)生發(fā)政治能量聚合動力:國慶招待會的符號元素

      公歷國慶日和人民大會堂是我國國慶招待會的時空二維定位坐標,這在確立儀式基本屬性的同時,也塑造了特定的社會主義政治能量聚合場域。1950年9月29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周恩來總理代表政務院舉辦首次國慶招待會,歡宴來京參加國慶大典的各民族代表。從此,這場政治儀式便成為國務院的慣例,一直延續(xù)至今①。選定在十一國慶節(jié)的前夕召開國慶招待會,既能喚醒所有儀式參與者的“歷史記憶”,使人們回憶起一年來的拼搏歷程與建設成就,又可以激發(fā)其“未來遐想”,展望來年的追求目標與奮斗路徑,并通過往復有常的儀式舉行構筑起連續(xù)性的時間記憶,鐫刻愛國情懷。招待會行進的具體時間節(jié)奏把控也極為講究,通常在下午5時至6時許(不同年代具體時間略有變化),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宴會大廳。緊接著,軍樂隊高奏國歌,全場肅穆齊唱國歌。之后,領導人走上主席臺致祝酒詞,總結過往成就,展望來年目標。在致辭結束后,大家在喜氣洋洋的樂曲聲中紛紛舉杯,共同祝福新中國華誕,人民幸福安康,中外友誼長存。招待會全程由一位國務院負責人主持(通常為國務院總理、副總理或國務委員),每項環(huán)節(jié)以其規(guī)范化、程序化的步調與程式,嚴格精準的時間定位,塑造了莊嚴、神圣又不失喜慶的國慶儀式氛圍。而在儀式空間層面上,自從1959年雄偉瑰麗的人民大會堂落成以后,歷年的國慶招待會便均固定在國宴廳舉辦。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紅色地標之一,人民大會堂既承載著共和國建設與改革的厚重歷史,又凝結了政治話語與人民意志。在二樓的國宴廳舉辦國慶招待會,使儀式參與者在區(qū)別于日??臻g的特定場域中“共同出場”,在強化國家和政黨認同的同時廣泛匯聚政治能量。

      歷次國慶招待會的參與人員是這場隆重政治儀式的生命符號,他們的出場是儀式性質的直觀體現(xiàn),也彰顯了政治能量聚合的根本屬性。黨和國家領導人是出席國慶招待會的固定群體代表,他們的赴宴,一方面,決定了國慶招待會的根本性質:一場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維護黨中央權威與集中統(tǒng)一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及海內外中華兒女力量的政治儀式;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黨和國家對這場年度政治慶典的高度重視。除此以外,從黨和國家領導職務上退下來的同志,中央黨政軍群有關部門負責人,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lián)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代表,部分香港特區(qū)人士、澳門特區(qū)人士、臺灣同胞和華僑、華人代表,部分外賓與各國駐華使節(jié),各職業(yè)、各民族代表以及當年的先進集體與英雄模范人物代表(如1998年抗擊特大洪水官兵代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參賽團體代表等)也應邀出席招待會,充分體現(xiàn)出儀式參與主體的代表性,為更廣泛的政治能量聚合賦予了生命活力。

      特定的儀式器物同樣是國慶招待會里不可或缺的符號元素,其承載的獨有象征意義可以從視聽觸等多感官渠道喚醒儀式參與者政治能量聚合的共鳴。表1統(tǒng)計了歷次招待會常見的器物符號及其蘊意。根據(jù)儀式參與者的身體感官,這些器物符號可以劃分為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兩類。在視覺符號中,國徽、國旗等國家主權標識明晰了儀式參與者的人民身份標識,強化了其國家認同意識;年份標識等時間符號則承載了儀式的共同時間記憶,喚醒了各方主體的政治能量;而各類國家特產(chǎn)和儀式特定裝飾物通過國家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精妙展現(xiàn),凝聚起各地區(qū)與各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另外,在聽覺符號中,國歌作為最崇高的國家音頻標識,在塑造儀式現(xiàn)場莊嚴氛圍的同時,深化了儀式主體的國家群體歸屬;除國歌以外,《東方紅》等國家特色樂曲也是歷次國慶招待會上的“??汀?,它們不僅宣揚和彰顯了儀式的理念價值,更使所有參與者的價值認知產(chǎn)生共鳴;而領導人的祝酒致辭則是樂曲外的另一類聽覺符號,他們通常借此機會傳遞國家話語、政黨意志與人民訴求,并在無形中建構起領導權威??傮w來看,歷次國慶招待會中每一項精心設計的器物符號,都能激發(fā)參與者的價值與情感認同,進而凝聚政治能量。

      總體而言,歷次國慶招待會通過巧妙糅合時空定位、參與人員和象征器物等符號元素,形塑起特定政治儀式背景下的能量場域,調動了儀式共同體對國家和政黨內心中的政治認同,廣泛積攢起政治能量生成和匯集的活力,使每位儀式主體及其他受眾迸發(fā)出聚合政治能量的強烈意愿與動力,這促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社會政治能量最大限度地匯聚在一起。

      (二)凝聚政治能量聚合共識:國慶招待會的主題靈魂

      歷次國慶招待會通過政治主張的傳達,凝聚了國家繁榮、人民幸福道路上所有親歷者和見證者情感認知的最大公約數(shù),使政治能量的聚合道路具象化。在每年國慶日來臨之際隆重舉行招待會,通過建構獨有的儀式話語體系,回顧過往一年的奮斗經(jīng)歷與建設成果,展望來年的發(fā)展目標與光明前景。如前所述,政治儀式話語體系最鮮明的內核即是凝聚著國家話語、政黨意志與人民訴求的政治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70多年光輝歷程可以根據(jù)時代特征劃分為不同時期,由此,歷次國慶招待會所宣介的政治主張也被刻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運用Rost cm 6文本挖掘工具,這里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大為分期,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次國慶招待會上發(fā)表的講話文本進行量化處理,形成如圖1所示的歷次國慶招待會領導演講文本語義網(wǎng)絡分析圖(1951、1971、1972、1973年份文本資料缺失)。通過語義網(wǎng)絡圖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人民”“社會主義”“中國”“斗爭”“革命”等詞語居于文本語義網(wǎng)絡的中心;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處在文本中心的則是“人民”“中國”“發(fā)展”“改革”等詞匯;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中國”“實現(xiàn)”“發(fā)展”成為這一階段文本話語體系的中心??v覽各階段文本的中心詞匯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人民”“社會主義”等詞語始終占據(jù)著儀式話語體系的中心,這體現(xiàn)出國慶招待會對于國家身份建構、人民訴求表達以及根本發(fā)展道路的高度重視和一以貫之。另外,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對于“革命”“斗爭”以及改革開放以后對“發(fā)展”“改革”等詞語的頻繁提及,反映出不同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工作重心和工作主張的變遷。

      黨和國家領導集體與個人權威的樹立與展現(xiàn)也是國慶招待會話語靈魂的關鍵要素。在招待會進行的全過程中彰顯黨中央的權威,詮釋了政治能量聚合的根基所在。除20世紀50年代早期舉行的幾次招待會以外,其余國慶招待會均有黨的最高領袖出席,除此以外,在任或退休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同志也會一同參加。從歷年《人民日報》對國慶招待會的報道來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出場及播報順序被明顯區(qū)隔開來,1995年出現(xiàn)了第一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宴會廳中心桌席旁依次排開,集體環(huán)繞在國徽、年份與國旗下的新聞圖片,這一報道方式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些細節(jié)無一不體現(xiàn)出政治儀式對黨中央權威的凸顯與合法性確認,詮釋了全體人民政治能量聚合的政治根基,即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堅持正確道路的根基,歷年的國慶招待會話語體系的建構離不開對于儀式參與者共同政治信仰的塑造,這為全體人民政治能量指明了聚合的方向。圖2為運用Nvivo 12軟件,將歷次國慶招待會上的講話文本中有關“信仰”“理念”的高頻詞匯進行手動篩選和可視化分析,得出國慶招待會建構“共同信仰”的高頻詞云圖。從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的詞頻數(shù)最高,在圖中居于中心地位,這說明“社會主義”始終占據(jù)著儀式信仰話語體系的核心。同時,圖中的“共產(chǎn)主義”“馬列主義”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等詞匯也較為突出,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于“共產(chǎn)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等理論方向的堅持以及對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修正主義”和“霸權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反對。上述信仰和理念一同構建起國慶招待會所宣揚的共同信仰體系。而從信仰宣介的過程上看,國慶招待會以其獨有的儀式體系和話語宣介,將喜慶輕快的節(jié)日氛圍與莊嚴神圣的政治儀式感相交融,強化了人民心中的政黨認同與信仰認同,并以此為樞紐,激勵著人們將這種理想信念轉化為明確的行動抉擇和持久的意志力量,為全國人民政治能量的聚合指明了道路方向。

      總之,從主題靈魂的角度看,歷次國慶招待會以宣介政治觀點主張、樹立政治領導權威、塑造共同政治信仰的方式,清晰地指明了儀式共同體政治能量聚合的方向,即在黨中央的堅強正確領導下加強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促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社會的政治能量能夠始終沿著共同的道路匯聚在一起。

      (三)豐富政治能量聚合源泉:國慶招待會的媒介傳播

      正是憑借著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與交流功能,國慶招待會的影響力與感召力才足以沖破時空束縛,吸引全國人民的目光,突破政治能量聚合的邊界。正如前文所述,加大報道力度是提升媒介傳播效果的基礎?!度嗣袢請蟆纷鳛辄h和政府宣傳政策主張的主要媒體,是黨中央高層政治動態(tài)和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遷的一面鏡子。這里考察了《人民日報》對于歷年國慶招待會的報道數(shù)量、字符總和與版次情況,以期直觀了解這場年度政治儀式的傳播力度概況,結果如表2所示②。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9年)以前,有關報道字符數(shù)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頭版數(shù)卻逐漸減少??紤]到當時報道文本中與儀式主題無關的出席領導與外賓姓名占據(jù)的篇幅愈來愈多,這一報道特征實際上體現(xiàn)出國慶招待會在國家政治儀式體系中占據(jù)的地位不夠突出,媒體報道力度相對偏小。而自改革開放以來,相關報道的文本字符數(shù)量逐漸上升,頭版數(shù)及刊登圖片數(shù)量與舉辦次數(shù)高度匹配,這表明,1979年以后國慶招待會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程式化,媒體報道也逐漸形成規(guī)定模式:刊登字數(shù)穩(wěn)中有升,每篇報道固定使用1—2張儀式現(xiàn)場的領導人圖片,并始終占據(jù)著當日報紙的頭版頭條。傳播力度的增強,大幅度提升了國慶招待會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通信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傳播方式變遷,也大幅度拓寬了國慶招待會的“影響域”,使更多普通百姓能夠身臨其境地參與到這場國家政治儀式中來,延展了政治能量聚合的范疇。改革開放以前,由于信息技術的不發(fā)達,國內對于政治新聞的報道方式僅限于報紙、廣播和書籍等傳統(tǒng)形式。而在此之后,電視與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電子信息媒介在國內的普及,極大地革新了新聞的傳播方式,也直接影響了政治儀式的宣傳與報道。《新聞聯(lián)播》作為國內最重要的政治類電視新聞節(jié)目,于1978年開播,為傳播黨和國家高層的政治動態(tài)搭建了現(xiàn)代化的媒介平臺,也為實現(xiàn)國慶招待會宣傳報道的視聽融合“全覆蓋”提供了最主要的傳播工具。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報紙、書籍與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和以微信、微博、短視頻和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所構建的融媒體矩陣,以其資源共享、更新快捷和互動開放的獨有優(yōu)勢,極大地擴展了政治儀式新聞的傳播范圍,提升了傳播效果,延展了國慶招待會的儀式參與邊界,使國慶招待會傳遞的有形政治符號信息在廣大人民心中抽象為無形的政治能量。

      同時,多種媒介載體的混合運用使媒體報道更趨溫和與多變,正逐漸改變著以往的政治新聞傳播風格,擴大了國慶招待會的受眾群體范圍,拓寬了政治能量聚合的來源。表3列舉了常見的新聞融媒體平臺對2021年國務院舉行的國慶招待會的報道及互動概況。從表中可以看出,以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新華社為代表的官方媒體和以網(wǎng)易新聞、新浪微博與微信為代表的商業(yè)媒體均通過文字、圖片和音視頻方式,對該年度的國慶招待會進行了宣傳報道,這是對以往單一紙質媒體主導下莊嚴肅穆的剛性傳播風格的有益補充;而廣大網(wǎng)友也采取了評論和轉發(fā)等方式積極開展線上互動,在各類網(wǎng)絡平臺上表達自己對祖國和人民的衷心熱愛與美好祝愿。總體而言,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聞媒介傳播力度、方式和風格的漸變,加強了新聞傳播媒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程度,提升了國慶招待會在人民群眾中的關注度與影響力,提升了國慶招待會的宣傳效能,激發(fā)了人民心中的情感共振,拓寬了政治能量的聚合來源。

      在媒介傳播方面,歷次國慶招待會以漸趨增大的傳播力度、更加高效便捷的傳播方式與多元綜合的傳播風格,將儀式傳遞的有形符號信息加以提煉和整合,生產(chǎn)出無形的政治能量,同時延展了儀式共同體的時空場域,編織出一張細密的政治能量聚合網(wǎng)絡,促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社會的政治能量能夠始終以最高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匯聚在一起。

      總體來說,歷次國慶招待會通過建構儀式符號元素、凸顯儀式主題靈魂以及加強儀式媒介傳播,在不同歷史階段生發(fā)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政治能量聚合動力,凝聚了政治能量聚合共識,豐富了政治能量聚合源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慶招待會作為每年國慶日所舉辦的隆重盛大的政治儀式典禮,在廣泛調動起全國各族人民對國家形象和黨政權威的內心認同感的同時,更有力地匯聚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業(yè)和不同身份的中國人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事業(yè)的不竭能量動力,保證全社會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正是國慶招待會超脫于儀式本身之外的重要政治意義,彰顯了其獨特的政治能量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價值。

      四、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儀式體系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國慶招待會活動鮮活圖景的呈現(xiàn)可以看出,政治儀式以符號元素、主題靈魂與媒介傳播的三維向度,最大限度地聚合了儀式共同體的政治能量。觀照政治儀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圖景,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構建與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相協(xié)調的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儀式體系的現(xiàn)實需求,需要精心設計符號元素,形塑儀式象征體系;充分彰顯主題靈魂,建構儀式話語體系;大力提升傳播能力,締造儀式共享體系;著力融三者于一體,以知行合一厚植中國特色政治儀式體系的時代根基。

      (一)精心設計符號元素,形塑儀式象征體系

      符號象征既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直觀凝練,又以刺激感官的方式激起參與者的內心情感。歷次國慶招待會通過悉心創(chuàng)設、布置與調控的時空符號、人物符號與器物符號,既充分凝結了共和國的政治與社會特征,又呈現(xiàn)給儀式受眾最直觀、最深刻、最震撼的視聽體驗,激揚起人民群眾心靈深處對于黨和國家最深厚的情感認同,使其迸發(fā)出最真摯的擁黨與愛國的正能量。除國慶招待會以外,黨和國家舉辦的其他重要政治儀式,如國慶閱兵式、各類紀念大會和公祭儀式等,都塑造了自身獨有的儀式符號體系。因此,要大力推廣這些政治儀式的成功經(jīng)驗,著力突出各種物質或精神象征符號在儀式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通過精心設計將其融入政治儀式的各環(huán)節(jié)之中。在新時代背景下,更需以各類象征性政治符號作為儀式信仰傳遞與儀式受眾情感相聯(lián)結的有形中介,堅定廣大人民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黨的政治領袖的絕對認同,升華廣大人民對七十余載輝煌歷史共和國的深厚情懷,以儀式象征體系的形塑為政治能量聚合奠定基礎。

      (二)充分彰顯主題靈魂,建構儀式話語體系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主題靈魂,是建構新時代中國政治儀式話語體系的基石。國家方針政策的主張、黨中央領導核心地位的凸顯、黨和人民精神信仰的堅守,共同搭建起歷次國慶招待會話語靈魂的主體框架。在圓滿實現(xiàn)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把政治儀式作為中國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陣地,充分彰顯富有中國特色的政治信仰價值。具體而言,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在政治儀式的宏大舞臺上宣揚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建設成就與信仰使命,充分彰顯儀式主題內核;要毫不動搖地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和全黨的核心地位,毫不動搖地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描繪當代中國偉大社會變革的宏偉藍圖,為奮進新時代、走好新征程指明前進的道路??傊ㄟ^政治儀式主題靈魂的宣揚,明確政治能量聚合的目標方向,使廣大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向著共同的奮斗目標不斷前進,書寫新時代萬眾一心的嶄新篇章,積聚起最廣泛、最磅礴的政治能量。

      (三)大力提升傳播能力,締造儀式共享體系

      現(xiàn)代傳媒技術能夠有效沖破儀式時空的拘囿,延展共同體的磁場邊界,為實現(xiàn)“無差別的儀式共同體驗”搭建了共享平臺。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言,“再精致的政治宣傳也比不上大眾媒體的能力,因為它可以有效地把民族象征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19]。縱觀國慶招待會70余年的舉辦與傳播歷史不難看出,網(wǎng)絡、電視等信息傳播技術的廣泛運用,有效提升了傳播效能,拓寬了儀式場域,為身處人民大會堂的儀式在場者、媒體訊息受眾、自發(fā)組織討論的網(wǎng)民三者間創(chuàng)設出“共同情境”,編織起一張傳遞情感認同、凝聚價值共識、聚合政治能量的儀式網(wǎng)絡,締造起國慶招待會的儀式共享體系。從另一方面來看,國慶招待會仍舊缺少儀式畫面的實時轉播,以及更大范圍、更多方式的儀式出席者與廣大受眾間的雙向互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更多地提升公眾的儀式參與及共享空間,擴大政治儀式的傳播與共享覆蓋面,鼓勵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地參與國家儀式活動并融入其中,身臨其境地體會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發(fā)展,進而更加激發(fā)其不竭動力,堅定不移地走好未來新時代道路上每一步,豐富政治能量聚合的源泉。

      (四)巧妙融合三者效能,厚植儀式時代根基

      在分別發(fā)揮儀式符號元素、主題靈魂及媒介傳播功能的基礎上,更要在中國特色的政治儀式語境中將三者巧妙融合,營造與新時代背景相適應的政治儀式新形式。要在以突出黨和國家象征性政治符號的公益網(wǎng)絡中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信仰的話語框架,并借助以主流媒體為重要載體的媒介傳播渠道進行儀式主題的宣發(fā)與共享。通過三者合力的凝聚,以儀式出席者與廣大人民群眾為組成部分的儀式共同體的政治能量才得以在最大范圍內接續(xù)生成,并沿著黨中央所指引的光明道路廣泛匯聚,最終形成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的恢宏政治能量,從而達到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儀式體系的預期目標。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將政治信仰根植于政治客體的情感和心理中,并使其化為具體的行動,最為重要的是將政治儀式中釋放的政治主張與政治權力的運作一致起來[20]?;诖?,我們在加速構建新時代富有中國特色的大黨大國典禮制度體系的同時,更要做到儀式操演與政治實踐二者間的高度執(zhí)行統(tǒng)一。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切工作思路遵循的同時,做到將之真正付諸實際,強化政治儀式的實踐支撐,只有如此方能厚植政治儀式聚合政治能量的時代根基。

      注釋:

      ①唯一例外是在1976年,時年9月毛澤東逝世,故國務院未在當年國慶節(jié)舉辦慶?;顒?。

      ②這里僅統(tǒng)計了《人民日報》對國慶招待會的新聞報道,不含刊登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文稿。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慶?;顒涌偨Y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親切會見慶?;顒踊I辦工作各方面代表[N].人民日報,2021-07-14.

      [2]儲建國.政治能量的動態(tài)均衡與政治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J]. 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3]曾楠,張云皓.政治儀式:國家認同建構的象征維度——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為考察對象[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4]曾楠.政治儀式建構國家認同的理論詮釋與實踐圖景——以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活動為例[J]. 探索,2019(3).

      [5]喬凱,朱平.國家紀念儀式促進政治認同的邏輯與路徑——以國家公祭儀式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0).

      [6]朱慶躍.民主革命時期祭奠儀式在中共政黨文化構建中的運用特征及功能價值[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

      [7]朱慶躍.政治儀式在中共政黨文化構建中的功能價值分析——以民主革命時期抗日紀念儀式為例[J]. 現(xiàn)代哲學,2021(4).

      [8]宋斌,黃偉力.延安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儀式與信仰塑造[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

      [9]大衛(wèi)·科澤.儀式、政治與權力[M]. 王海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14.

      [10]金霞.政治儀式的符號學解讀——以閱兵式為例[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11]王海洲.作為媒介景觀的政治儀式:國慶閱兵(1949—2009)的政治傳播學研究[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4).

      [12]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fā)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3.

      [13]轉引自包亞明.現(xiàn)代性與空間的生產(chǎn)[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3.

      [14]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M]. 趙玉燕,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

      [15]MICHAEL WALZER. On the Role of Symbolism in Political Thought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67(2).

      [16]馬克斯·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卷[M]. 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41-269.

      [17]湯筠冰.國家儀式的視覺轉向及其傳播的路徑轉型[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4).

      [18]劉晶.論國家領導人形象的柔性傳播[J]. 中州學刊,2017(2).

      [19]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民族與民族主義[M]. 李金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8.

      [20]顧伯沖.增強政治儀式聚合政治能量的功能[N].學習時報,2018-04-23.

      Political Energy Aggregation under the Landscape of Political Ceremony: A Political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ional Day Reception

      GUO Daojiu, TU Tiancheng

      Abstract: Political ceremonies effectively unite the ceremonial community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symbolic elements such as time and space positioning, participants and symbolic objects, the highlighting of themes such as political propositions, authority of leadership and common belief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ength,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s. Taking the national day recept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which is a typical continuous and fixed political ceremony in our country,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can reveal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political ceremony in gathering political ener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ymbolic elements, soul of the theme,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carefully design symbolic elements, fully demonstrate the soul of the theme, and vigorous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so as to build a political ceremon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ense the majestic political energy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political ceremony; political energy aggreg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ational day reception

      責任編輯:鄧? ?喆

      猜你喜歡
      政治傳播
      承擔國際責任:中國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
      黨政研究(2017年3期)2017-03-27 15:19:14
      政治傳播視野下的祭孔大典與認同建構
      新聞愛好者(2017年2期)2017-03-20 16:57:20
      被政治化的情感:政治傳播中的情感話語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政治傳播效果研究
      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傳播主體探析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54:22
      長征時期工農紅軍革命政治文化傳播實踐的多維分析
      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0:35:53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中國廣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25:27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語境與路向
      全媒體時代黨報政治傳播功能的挑戰(zhàn)與應對
      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08:24
      淺析大學校園政治傳播的問題及對策
      宁武县| 昌邑市| 阿城市| 顺昌县| 赞皇县| 铜陵市| 南开区| 化隆| 霍邱县| 河间市| 睢宁县| 盐亭县| 永和县| 焦作市| 渭源县| 丰城市| 犍为县| 镇宁| 东明县| 武山县| 平度市| 当雄县| 保山市| 保靖县| 湾仔区| 奉节县| 洛浦县| 富民县| 宕昌县| 安图县| 阜新| 和林格尔县| 枣强县| 华蓥市| 弥渡县| 宕昌县| 正镶白旗| 柏乡县| 会东县| 稻城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