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一、幼兒感恩情感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鏡頭一:
早上a小朋友出門,媽媽拿著茶葉蛋在后面跟著。到了幼兒園門口,家長讓a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自己則蹲在地上為孩子剝蛋殼,然后喂孩子吃,這時孩子說:“媽媽蛋黃我不要吃的,你吃吧?!奔议L趕緊把蛋黃放在了自己的嘴里,把剩下的蛋白喂孩子吃。
鏡頭二:
上小班b小朋友,冬天的早上,孩子穿的嚴嚴實實,老遠就看到奶奶半彎著身子背著小孫子來上幼兒園。走到門口時,奶奶累的直喘粗氣,我趕緊走過去一邊把孩子抱下來,一邊說:“奶奶年紀大了,以后上幼兒園就拉著奶奶的手一起走,好嗎?”我一邊說一邊向奶奶示意,然而奶奶卻說:“哦,不是她要我背的,是我自己想要背她……”
鏡頭三:
一天,戶外活動回來,小朋友們喝水的喝水,上廁所的上廁所。突然聽到小朋友大聲的叫:“章老師,c小朋友小便拉在褲子上了。”于是我趕緊找了條褲子,因為是冬天,怕孩子動作慢,會著涼,于是我蹲下來幫他把褲子換好。但孩子卻連一句“謝謝”也沒說,管自己跑了。
案例分析:
鏡頭一中 a小朋友說:“媽媽蛋黃我不要吃的,你吃吧!”聽到這句話,心中便會有隱隱的不快,難道只是孩子不愛吃、吃不下的東西才會想到給媽媽吃嗎?當他們在品嘗美食時就不會想到要與媽媽共同分享嗎?
鏡頭二中 b小朋友正在享受長輩們獻給他的“孝心”。習慣成自然,時間久了,一切都成了理所當然。而鏡頭中奶奶也沒意識到此舉對幼兒的不良影響,將這種過分的保護行為當成自己的享受。
鏡頭三中 c小朋友在他的潛意識中認為既然在幼兒園生活,老師所演的角色就相當于家庭中的父母,所以不管老師為他做什么事情都是應該的。
以上三個案例雖描述的是不同的事件,但能折射出一個共同的社會道德問題:我們的教師、家長忽視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我們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給予,缺乏“感恩”意識。幼兒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主要時期,我們應十分重視在其幼小心靈播種愛的種子。
那么,造成幼兒感恩缺失現(xiàn)象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一)家庭因素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不圖回報的。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重智輕德,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回報是他們長大以后的事。事實上愛就像幼苗一樣需要家長從小細心呵護培養(yǎng),孩子只有付出過愛,才能體會到愛,只有懂得愛的人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才能感受到滿足與快樂。
(二)社會現(xiàn)象??? 在生活中看,人們可以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找個空位,在公車上搶位子。為了看一出好戲,不顧形象的站在凳子上、桌子上,或在擁擠的人群中推擠著。這種種的社會現(xiàn)象都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另外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攀比的心理也油然而生。孩子們從中學到的則是更高的追求和享受,相互攀比現(xiàn)象日趨激烈,哪里還會懂得該知足、謙讓、回饋呢??? (三)幼兒園教育??? 在幼兒園德育教育中,對孩子的情感教育不夠。不能使幼兒從內(nèi)心深處去理解和感受其行為的真正意義,做到知之而行。對于幼兒教師來說還需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在親社會行為上,真正要給孩子做到表率、榜樣的作用,還要不斷努力。? ?(四)幼兒年齡特征?? ?幼兒年紀小,許多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很多體驗與感受都來自與大人的觀點態(tài)度以及對社會的模仿。好動好模仿是孩子的特性,不管是好的壞的,只要他們感興趣就會去學去做形成固定的行為方式,因此無意中也養(yǎng)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
二、家園攜手共播撒愛的種子
怎樣才能讓孩子知道感恩呢?首先要做的是言傳身教,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意識。 (一)教師以身作則,在行動中感染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時時關心孩子,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經(jīng)常將“你好”“謝謝”掛在嘴邊,孩子幫我分發(fā)點心時,我都會說:“謝謝。”于是午餐,我?guī)秃⒆觽兪?、盛湯時,孩子們上廁所,我?guī)退疗ü?、整理衣褲時,也會聽到他們說:“謝謝?!痹诓恢挥X中,孩子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樹立了感恩意識。 (二)家園共同攜手,在實踐中影響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為這樣一則公益廣告而深受震憾:媽媽為年邁的奶奶洗腳,孩子受到感染,用稚嫩的雙手為媽媽端來一盆水說:“媽媽,我來幫你洗腳。”可見,父母的影響是深遠的,有時,家長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要讓孩子們對父母產(chǎn)生感激之情,父母首先就要尊老愛幼,給孩子們樹立榜樣,用自身行動教育孩子懂得愛,經(jīng)常引導孩子孝敬長輩、感恩他人。??????1.在親子游戲中學會感恩
孩子的生活離不開游戲,在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當媽媽”游戲中,要求孩子們抱著一個“皮球”走路、吃飯、睡覺、上廁所,等等,使孩子們真切地體驗到當媽媽的不易,媽媽的辛苦,從而懂得體惜媽媽,學會感恩。2.在親子故事中感受感恩
“能溫席,小黃香,受父母,義深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挑桃報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優(yōu)美的道德文化世代傳承,應讓孩子在古老的文化中受到啟發(fā),并利用勵志《孔融讓梨》《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這些經(jīng)典故事,對孩子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喚醒幼兒心靈深處的善,使孩子在故事中受到熏陶,促使幼兒感恩情感的形成。 3.在節(jié)日中體驗感恩活動
如在清明節(jié)時舉行掃墓活動,讓幼兒知道今天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烈欲血奮戰(zhàn)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培養(yǎng)幼兒對烈士的敬仰之情,懂得感恩。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這兩個特殊的日子里,教育孩子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恩,可給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yè),如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為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這些形象而具體的活動,幼兒能正確對待幫助他的人,學會知恩圖報。
三、注重自理能力培養(yǎng),奠定感恩教育基礎
一個人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又何談幫助他人、感恩他人呢?因此,教師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如:擦桌子、掃地,自己穿衣服、系鞋帶等。
感恩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潤物細無聲的愛的滲透遠比亡羊補牢似的情感補償要有效得多。培養(yǎng)感恩情節(jié)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讓我們營造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恩氛圍。這樣,我們的社會將形成一個互愛、互助、文明、友善的大圓圈,我們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讓我們一起對美好和諧的社會心存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