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幼今
不知怎的,魚頭常常與倫常親情扯在一塊兒。廣為流傳的一則故事是,雙親為了讓兒女享用嫩滑的魚肉而佯裝愛吃的魚頭,兒女在卻又沒有足夠的智慧識破這則白色的謊言,因此,一旦他們有了經(jīng)濟(jì)能力,便常常在餐館點魚頭給雙親吃;對魚頭其實沒有好感的雙親,為了維持長者的尊嚴(yán),無法說出真相,只好勉強擠出笑容,裝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
這則故事,旨在表揚上下兩代的愛,但是,我覺得,這種愛的表達(dá)方式,不夠坦率、不夠痛快。
實際上,真正的愛,是開放的、誠懇的,最好、最嫩、最大塊的魚肉,應(yīng)該給家中最老和次老的;其他的人呢,便將魚肉按比例分了,你一塊我一塊熱熱鬧鬧地吃。至于魚頭嘛,誰愛吃便拿去吃。佯裝愛吃?干嗎要裝?一家人親密無間地生活在一起,唯有“禍福與共”,才能更好地增強家庭的凝聚力?。?/p>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則故事,居然衍生出另一則惹人發(fā)噱的小故事。
一位母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只吃魚頭,魚肉全部剔給孩子吃。孩子偶爾問起,她總淡淡地說:“我愛吃魚頭?!焙⒆映砷L后,讀到上述那則故事,才恍然大悟,哎喲!原來母親是為了愛而長期制造白色的謊言呢!從此,上餐館,總把大塊的魚肉往母親碗里擱,母親要夾魚頭來吃,孩子死活不讓,頻頻說道:“媽,您受的苦夠多了,現(xiàn)在,該您享福了?!币换?,母親獨自上餐館,悄悄點了一個醬蒸魚頭來享用,不巧被孩子撞見了,自然大吃一驚,她一臉尷尬地說:“兒呀,我其實是真的喜歡吃魚頭??!”
眾人對魚頭的反應(yīng)就像苦瓜一樣,是兩極分化的。鐘情它者視如拱璧,厭惡它者棄如敝屣。就以我們家來說吧,父親一提起魚頭便眉開眼笑,母親呢,卻是“敬而遠(yuǎn)之”的。
父親是很懂得在飲食上寵自己的,每個星期天拎著菜籃到菜市去,便是他舒緩工作壓力最好的方式,而為自己蒸個魚頭,也就是他生活里的大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