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為百合科知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去皮干燥根狀莖,別名蚳母、連母、野蓼、地參、毛知母等。知母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购悼购芰?,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長,是綠化山區(qū)和荒原的首選品種。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
一、特征特性
(一)生物學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為殘存的葉鞘所覆蓋。葉向先端漸尖而呈近絲狀,基部漸寬而成鞘狀,具多條平行脈?;ㄝ惚热~長得多;總狀花序通常較長;苞片小,卵形或卵圓形;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條形,中央具3脈,宿存。蒴果狹橢圓形,頂端有短喙。種子長7~10mm?;ü?~9月。
(二)生長習性
適應性很強,野生于向陽山坡地邊,草原和雜草叢中。土壤多為黃土及腐殖質壤。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間越冬,喜溫暖,耐干旱。除幼苗期須適當澆水外,生長期間不宜過多澆水,特別在高溫期間。如土壤水分過多,會致知母生長不良,且根狀莖易腐爛。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質壤為宜,低洼積水和過勁的土壤均不宜栽種。多生于海拔145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路旁較干燥或向陽的地方。
二、栽培技術
(一)選地整地
選向陽、排水良好、土質疏松的腐殖土或沙質壤土種植。前茬作物以玉米、薯類、豆類為宜,可施腐熟的廄肥,每公頃施堆肥2.25萬kg,餅肥40~50kg,復合肥750kg,加過磷酸鈣和草木灰,均勻撒入地內,
深耕細耙,耕地20cm深,整平做畦,畦寬130cm。
(二)種植方法
1.繁殖。知母原多用種子繁殖。近幾年,為了縮短生長周期,大力推廣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采種:知母播種后第2年開始抽花莖。2年生植株只抽1支花莖,3年生植株抽5~6支花莖,每支莖穗上的花數約150~180朵,開花后60天左右果實成熟。采種要選用生長3年以上無病蟲害的植株。8月中旬至9月中旬為果實成熟期,成熟時間不一致,且果實極易脫落。所以,在果實剛剛成熟時就應順次摘取。大約130粒種子重1g,每株可得種子5~ 6g。
選種:試驗證明,知母種子的發(fā)芽率并不高。前1年采用種子的發(fā)芽率為40%~50%,故播種宜選用貯藏期在2年以內的種子。知母種子冬播當年不出苗,多是春季播種。
催芽:在3月中、下旬,將種子用60℃溫水浸泡8~12h,撈出晾干外皮,用兩倍的濕細沙拌勻,在向陽溫暖處挖淺窩,將種子堆于窩內,上面蓋土5~6cm,再用農膜覆蓋,周圍用土壓實。該種子適合發(fā)芽的溫度較高,發(fā)芽早晚與當時氣溫高低有關。若此時平均氣溫13℃~15℃,25~30天開始萌動;若氣溫在18℃~20℃,14~16天萌發(fā)。待多數種子的胚芽剛剛打破種皮伸出時即可播入大田。
播種:秋播或夏播均可。秋播在封凍前,夏播在4月中旬左右,但以秋播為好。翌年4月中旬出苗,出苗整齊,大部分播種為條播。條距2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覆土1.5cm,保持土壤濕潤,20天左右出苗,按株距7~10cm定苗。
(2)分株繁殖
早春或晚秋,挖出根莖,切成3~6cm的小段,每段帶芽1~2個,按行距25~30cm、株距9~12cm栽種,覆土5cm。
2.種植。知母性質強健,對肥料的吸收力也強。為了植株生長良好,縮短收獲年限和維持地力,應施足底肥。在選好的地塊,畝施腐熟的廄肥4000kg,草木灰1000kg,搗細,均勻地撒入地內。該地如屬酸性土壤,須適當撒些石灰粉為肥料,以矯正酸度,也可多施些有機肥料或秸稈還田,以提高緩沖能力。底肥施足后,深耕25cm,將肥料翻入底土中,耙細、整平,做90cm寬的平畦;畦內耬平,畦埂寬、高各10cm。如墑情干旱,先向畦內灌水,待水滲下,表土稍干松時再下種。
三、田間管理
(一)合理密植
苗長到4~5cm時可進行間苗,去弱留強,株距5~6cm。如土質肥沃,肥水充足,株距可擴到6~7cm。合理密植是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
(二)松土、除草
定苗后,當苗高7~8cm時進行松土、除草。松土要淺,用鋤淺淺地耬松地皮,將草除掉為宜。為了更好地保墑,可連鋤兩遍。
(三)追肥與噴灌
知母喜大肥,科學追肥是增產的關鍵。知母生長到2~3年,在春季發(fā)芽前,每畝地均勻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000kg、磷酸二氫銨100kg,追肥后噴灌1~2次水。
(四)覆蓋雜草
知母生長1年的苗在松土除草后或生長1~3年的苗在春季追肥后,每畝順溝覆蓋麥糠、麥秸類柴草1000~2000kg,每年1次,連續(xù)覆蓋2~3年,中間不需翻動。覆蓋柴草有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保持水分、減少雜草橫生的綜合效應,為知母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五)花前剪苔
知母播種后,翌年夏季開始抽花苔,高達60~90cm,在生育過程中消耗大量的養(yǎng)分。為了保存養(yǎng)分,使根莖發(fā)育良好,除留種的外,在開花前一律剪掉花苔。試驗證明,此舉能增產15%~20%。
(六)噴灑鉀肥
知母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發(fā)芽;7~8月份生育旺盛;9月中旬以后地上部分生育停止;11月上、中旬莖葉全部枯竭進入休眠。在每年的7~8月生育旺盛期畝噴0.3%磷酸二氫鉀液100~120kg,隔12~15天噴1次,連噴2次。在無風的下午4時以后噴灑效果最佳。噴施鉀肥能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并能促進地下根莖的生長膨大,知母能增產20%左右。
四、病蟲害防治
(一)葉斑病
此病主要為害莖和葉片部位,葉片發(fā)病時出現圓形的病斑,微下陷,隨著病情發(fā)展,病斑會出現大量的分生孢子,病斑逐漸變成黑色或深褐色,最后導致葉片枯死。而莖發(fā)病后,莖稈會變細,在嚴重時會導致莖稈腐爛而倒伏,在高溫季節(jié)發(fā)病較嚴重。
防治方法:種植前選擇無病害的種根,先用消毒藥劑浸泡消毒后再栽植,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降低濕度,發(fā)病時噴灑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藥劑防治。
(二)病毒病
病毒病是一種全株性病害,發(fā)病時主要從葉片開始,首先出現黃綠相間的花葉,葉片表面凹凸不平,還會伴有黑色的病斑,造成早期葉片枯死,植株矮小,嚴重時會導致全株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以免病害肆意傳播;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加強植株的抗病力。發(fā)病時及時排除病株,并帶出田間燒毀,對病穴做好消毒措施,并對周圍植株噴灑藥劑防治。
(三)軟腐病
此病主要為害根莖。發(fā)病時會出現褐色的水漬狀病斑,然后逐漸變黑,病斑處會逐漸軟化直至腐爛,在潮濕環(huán)境還會有膿狀黏液流出,伴有惡臭氣味。
防治方法:在雨季時要注意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間濕度,播種前將種子用稀釋后的多菌靈藥液浸泡半小時后再播種,能有效防治此病。
(四)蟲害
知母的主要蟲害是蠐螬和蚜蟲。蠐螬主要啃食植株的根系,導致根系腐爛,植株逐漸枯死;而蚜蟲聚集于葉片,不斷吸食葉片汁液,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降低養(yǎng)分合成速率。
防治方法:蠐螬可用敵百蟲灌根防治;蚜蟲可噴灑蚜蟲用樂果防治。
五、采收與加工
(一)采收
知母用種子繁殖,需生長3年才能收獲;用根莖分株繁殖,需生長2年才能收獲。秋、春收獲皆可。秋季宜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生育停止后收獲;春季宜在第二年的3月上旬未發(fā)芽之前收獲。
(二)加工
將根狀莖刨出后去掉蘆頭,洗凈泥土,曬干或烘干,去掉須根,即為毛知母。以根條粗、肥大、質堅硬、斷面黃白色者為佳。若刨出后趁鮮刮去皮,用硫黃熏3~4h,再曬干或烘干,即為光知母,也叫知母肉,以肥大、堅實、黃白色、嚼之發(fā)黏者為佳。
(三)貯藏
加工后的知母易發(fā)霉,在貯存過程中應避免吸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