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當別人問起你長大后想從事什么職業(yè)時,你是不是會感到迷茫?究竟是要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他們口中安穩(wěn)、有前途的職業(yè)?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呢?面對人生的岔路口,如何不被情緒價值所驅動,理性而科學地選擇未來呢?
劉斌(化名)最近在選擇分科上跟父母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個人理想是成為一個漫畫家,但是父母都不贊同,而是要求他選擇理科,為未來學習金融知識和投資與管理學打下基礎。由于劉斌的父親經營著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企業(yè),所以把企業(yè)接班人的厚望寄托在劉斌身上,希望劉斌未來能夠子承父業(yè)。
未來究竟該子承父業(yè)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成為劉斌現(xiàn)階段最大的苦惱。一方面,他很欣賞和尊重自己的父親,也知道父親這么多年為了事業(yè)和家庭付出了很多,父親事業(yè)有成,劉斌也為父親感到驕傲。劉斌若選擇子承父業(yè),就意味著他可以站在父輩的肩膀上,在職場上得到父親的指導和幫助,這無疑是很大的一項優(yōu)勢,就業(yè)之路似乎能“輕松”不少。但是,劉斌的內心有一團火,渴望走出和父輩不同的路,可以將自己的熱愛發(fā)展成為能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劉斌與父母之間之所以存在分歧,看似是雙方的需求與價值觀不能達成共識,實際上是被情緒價值所驅動,缺乏科學的擇業(yè)觀。那么,什么是情緒價值呢?
“情緒價值”這個說法,本身來自于經濟學領域,指一個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優(yōu)勢源自其產品和服務能夠為顧客提供的情緒價值,比如:讓人自信,感覺開心等。
也就是說,情緒價值是指某人、某事、某物可以讓人在情緒上體驗到價值認同、身份認同和滿足需求。
那么,就劉斌的職業(yè)選擇這一問題來看,很顯然,他和父母的焦點都是在于“選擇”帶給自己的情緒價值上。選擇子承父業(yè),為的是獲得父母的認同與需求,滿足個人求安穩(wěn)、享舒適、有保障的心理;選擇自己的理想,走自己的路,為的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做自己”的價值需求。
當然,不是說被“情緒價值”所驅使的選擇就一定是不好的。其實,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都是感性的、情緒化的。所以,才會有不少人事后后悔,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選擇并不適合自己。而職業(yè)的選擇,涉及的不僅僅是這個選擇所帶來的情緒價值,還會涉及很多相關要素,需要就此進行一番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下的兩個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思考:
談到成功,大多數(shù)人都會直接和一個人擁有多少財富、獲得多高的社會地位等畫上等號。這正是為什么許多家長會一味地強調分數(shù),孩子的興趣愛好都得為學習讓路。因為在家長的心中,高分=考取好學校=有個好工作=好的收入=成功,在他們看來,高分就是孩子獲得成功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徑。而在這些等式中,偏偏缺少了創(chuàng)造力、趣味性等人生中重要的元素。
當然,好的收入和高的地位可以讓我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但如果為此犧牲健康、快樂和內心真正的渴望,生命就會變得沒有品質。所以,真正的成功,就是不斷地自我突破,并去實現(xiàn)有價值的遠大理想與目標。有愛、快樂和健康相伴才叫真正的成功。
那么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像劉斌這樣,一心想以興趣愛好作為自己的職業(yè)方向是不是就好呢?未必。雖然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少名人也都是因為堅持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最終獲得成功的,但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興趣可以激勵一個人投入,而成就感才會讓一個人有持續(xù)投入的動力。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才會因為“興趣+優(yōu)勢”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此,我建議青少年朋友們先思考清楚以下3個問題:
1.我擅長做什么?
“擅長”是每個人內在的、獨一無二的天賦與才華,也是一個人的優(yōu)勢所在。當我們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時,不僅僅可以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還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且無論是對自己、對生活質量、對從事的事情的評估都會更高更好。
2.我有什么樣的性格?
“性格”能影響一個人對職業(yè)的適應性。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將人的人格分為6種類型:R——現(xiàn)實型、I——研究型、A——藝術型、S——社會型、E——企業(yè)型、C——事務型。約翰·霍蘭德認為,不同性格的人適合從事不同的職業(yè),現(xiàn)在也有不少企業(yè)會運用職業(yè)性格測評工具來招聘人員并匹配崗位。
3.我想對世界貢獻些什么?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容易忽視的一點,它超越了個人喜好、家庭責任等社會價值。一個偉大的產品或者服務,源自一個偉大的想法,而一個偉大的想法源自一個偉大的社會價值。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也都源自內在的“使命”驅使而創(chuàng)造出的社會價值。
與其去規(guī)劃一個可能有保障的未來,不如去大膽嘗試并培養(yǎng)內在持久的動力、信心、優(yōu)勢與創(chuàng)造性。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劉斌,即使沒有子承父業(yè),也應該傳承父親做事成功的思維方式、處世之道,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認識到若要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成職業(yè),必須為它付出更多的努力。
未來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很多職業(yè)會被先進的技術所取代,也會有很多新興的職業(yè)等待人們去開拓。父母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判斷存在一定局限性,與其刻意去規(guī)劃孩子未來的職業(yè)道路,不如鼓勵他/她從心出發(fā),勇敢地作出選擇。在人生道路上,父母可以為子女準備好“行囊”,但不應成為把他們拉向既定道路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