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小茶
出版社做“古籍影印”禮品書,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
“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增加了“古籍”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這是“古籍保護”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為了更好地闡述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先精準解讀下政策:什么是“古籍保護利用”?
“古籍保護”大致可分為三方面:
一、“原生性保護”(修復(fù)處理古籍并改進存藏環(huán)境)。
二、“再生性保護”(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shù)將古籍的內(nèi)容復(fù)制或轉(zhuǎn)移到其他載體上)。
三、“傳承性保護”(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其中,“原生性保護”的主力軍在古籍公藏機構(gòu)(比如“國家圖書館”)及古籍修復(fù)處,對行業(yè)可能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是第二、三方面(“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
“古籍保護”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后,隨著政策、媒體導向的影響,也勢必將增加“古籍影印”板塊的熱度。而對于“古籍影印”本,最主要的渠道出口無非兩種:一是古籍影印“禮品化”,二是古籍影印“學術(shù)化”。先說古籍影印“禮品化”。什么是“禮品化”呢?用最簡單的“小白普及語言”,這部分影印本類似“文物復(fù)刻”——高碼洋、高顏值、禮品收藏屬性>閱讀屬性。比如一本普通鉛字排印的平裝書定價幾十元錢,而一部底本、用紙、色彩還原和函套講究的古籍影印本,定價可以到幾百元。
那么,出版社做“古籍影印”禮品書,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對于大部分出版社而言,有沒有可操作性?從表面看,這對于傳統(tǒng)出版禮品書的出版社是轉(zhuǎn)型機遇??蛻魧徝涝谔岣?。10 年前,一套鉛排本、用宣紙印的、仿古豎排的線裝書“四書五經(jīng)”,就算是“大碼洋禮品書”了。渠道拼的往往是折扣——反正,內(nèi)容都是公版的,誰都能印。
隨著傳統(tǒng)文化復(fù)興的“大熱”,中國讀者“禮品書”的品位在“火箭炮似的往上升”——線裝書禮品市場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在哪怕是中式文化空間“裝飾書墻”或者客戶送禮,在同樣的價格體系下,注重底本、色彩還原更好的“古籍影印”,代替了“仿古豎排”成為禮品書新趨勢。
為什么這種“高碼洋”的古籍影印本能有市場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用戶群,打破了傳統(tǒng)的“平裝書”用戶價格體系瓶頸。定價600 元的書,放在平裝書的出版系統(tǒng)里算“貴”,但放在禮品市場——基本就是半盒“巖茶”的錢。而從禮品書的“書房點綴”功能來看,尤其《茶經(jīng)》《酒經(jīng)》《琴譜》《棋譜》這種針對性很強的本子,人家買張琴就上萬了,再擺一摞不入品的“仿古豎排”,豈不白講究了?
很多人對影印本都有偏見——這太小眾了吧?哪兒有我做“大眾暢銷書”有出路。(然而,扎心的是很多人做“大眾書”也沒掙著什么錢)
實際上,只要選題和版本好,影印技術(shù)過關(guān),價格適中并且渠道找得準,相對于廝殺得一片紅海的大眾書,古籍影印的出版線,還是有三大優(yōu)勢可挖掘:
一是“極少價格戰(zhàn)”:因為許多善本的底本“獨一份”,不會像許多大眾書那樣競品極多,很少天天“滿100 減50”,加上影印本往往是“大碼洋”,單本毛利相對高。
二是“渠道精準,庫存量低”:只要找好渠道,雖然每個品類的印量往往只有500 ~1000 冊,但是安全啊。哪怕剩下,也可以被“孔網(wǎng)”等舊書渠道消化掉,變成絕版書越來越增值。不會像許多大眾書那樣“庫存3000冊,這本書白做了”。
三是營銷成本低:精準營銷就可以了,當你的準讀者對象從可能的大眾書讀者20 萬人,變成可能買影印本的1000 個人,不需要“滿天飛”累死人的營銷活動,不需要找百萬粉絲大號做“天價抖音直播”,一般在圈內(nèi)古籍和學術(shù)號推一推,就能自然消耗。
面對“古籍影印”的新風向和紅利期,是否所有出版社都適合分一杯羹?
我們先說機遇。對于出版社的利好是:相比于其他系統(tǒng),出版社做古籍影印有著天然的價格優(yōu)勢和經(jīng)驗優(yōu)勢。憑借常年與印廠合作,出版系統(tǒng)“印紙”是最便宜的,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出版社,與印廠合作往往都是每年幾十萬、幾百萬的大單子,是數(shù)年的老合作,肯定比禮品渠道“偶然為之、首印三五百本”的印制價格有優(yōu)勢。
但是,如果做不好,也會成為“災(zāi)難”。出版社在開發(fā)“古籍影印”板塊之前,一定要想明白幾個問題,自己適不適合:
第一,編輯團隊與“選品眼光”,決定去留。不是所有的古籍都適合做影印本。事實上,99%的古籍,是不適合做影印本的(不能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但確實是幾乎找不到讀者對象,做一本“瞎”一本)。這就需要特殊編輯。
在新書出版圈,由于古籍影印需要的編輯水平很特殊、絕對數(shù)量需求也少,好編輯極其難找——需要既懂學術(shù)版本、能找到古籍資源,又能有新書選題眼光,還要能找到讀者渠道。簡而言之,“古籍影印”編輯要能在新書、古籍、學術(shù)三個圈子自由切換。
影印本,最忌諱的就是“大外行”。雖然影印屬于“新書”,但它的審美品位卻在“古書圈”。一旦底本、用紙、規(guī)制等等不對而定價又離譜,就會成為不三不四的“怪胎”——哪個圈子的人都不買賬,淪為庫存書。
第二,圈子渠道,決定生死。渠道,對于“古籍影印”來講,簡直是太關(guān)鍵了。有些渠道是“歷史品牌加持”,比如一些古籍類出版社,常年專注古籍整理出版,多年來積攢了品牌影響力、公信力和自己的特色渠道。但對于非古籍類出版社,以古籍整理的學術(shù)書起家、慢慢拓展影印本系列產(chǎn)品線,也是既安全又掙口碑的好選擇。
古籍影印的銷售渠道和大眾平裝書是有差別的,非常依賴特色渠道——可能最開始的500 本在微信上就“預(yù)售”完了,第二批才輪到網(wǎng)店,傳統(tǒng)地面店根本看不到蹤影,就算擠進去也很難賣掉。幾乎所有能生存下來或運營良好的影印本,都能與核心用戶群長期緊密結(jié)合。如果只是“盲目跟風”入坑影印本,指望傳統(tǒng)的新書網(wǎng)店、地面店和新書類抖音快手微信營銷大號賣“古籍影印本”,可能轉(zhuǎn)化率堪憂,雞同鴨講,鎩羽而歸。
總之一句話,“古籍影印”的紅利期雖好,但也要慎重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