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環(huán) 宇
(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 周口 477150)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率失常,多發(fā)于老年群體,據(jù)報道,我國60歲以下老年群體中心房顫動發(fā)病率約為1%,75~84歲發(fā)病率高達12%,而85歲以上人群可高達33.3%,且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重,其發(fā)病率呈上升態(tài)勢,嚴重威脅著中老年群體的生命健康[1]。多數(shù)心房顫動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來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的發(fā)生,華法林是香豆素類抗凝劑,可通過拮抗維生素K減少體內(nèi)多種凝血因子的合成,作為常用抗凝藥,華法林具有價格低廉、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等特點,是藥用指南推薦最多的抗凝藥物[2]。然而部分血管狹窄患者在服藥期間需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而術中抗凝不當則可引起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發(fā)生,加重患者死亡及致殘風險,如何確保患者手術治療的安全性,一直以來都是臨床研究的難點[3]。有學者指出,圍手術期服用華法林可加大患者消化道出血風險[4],然而部分研究結(jié)果顯示,橋接抗凝并不能顯著降低術中出血,反而具有一定的栓塞風險[5]?;诖?,本研究擬分析我院97例行心房顫動PCI治療患者資料,以探討橋接治療與非橋接治療的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8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需要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且術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橋接組和非橋接組。診斷標準:參照《2019 AHA/ACC/HRS心房顫動患者管理指南更新》[6]中心房顫動診斷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根據(jù)病情需要擬行PCI術且符合手術指征;(2)術前長期(用藥時間>3個月)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3)半年內(nèi)無自發(fā)出血史或外科手術史;(4)研究經(jīng)院方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免疫、造血功能異常者;(2)對橋接抗凝藥物過敏者;(3)心肺功能嚴重損害或雙側(cè)心室明顯擴大、嚴重性高血壓;(4)中風、全身性栓塞患者。其中,橋接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7.49±8.32)歲;INR(1.42±0.22)s;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9例,卒中史3例;NYHA分級:Ⅰ~Ⅱ級29例,Ⅲ~Ⅳ級20例。非橋接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6.38±7.62)歲;INR(1.47±0.26)s;合并高血壓16例,糖尿病7例,卒中史2例;NYHA分級:Ⅰ~Ⅱ級30例,Ⅲ~Ⅳ級18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所有患者均行PCI術,術前均進行血常規(guī)、血凝檢查、糞便常規(guī)檢查,INR>1.5者靜脈注射維生素K(1~2.5mg)拮抗華法林。
非橋接組:術前5d至手術24h后不間斷使用華法林(齊魯制藥,國藥準字H37021314)口服,2.5~5mg/d,可根據(jù)凝血時間調(diào)整用量。
橋接組:術前5d停用華法林,應用低分子肝素(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52319)抗凝,皮下注射,100 IU/kg,每日1~2次,手術12h后繼續(xù)使用華法林,手術24h后停藥。
(1)圍手術期出血事件:統(tǒng)計兩組術后出血、切口滲血、血腫發(fā)生率。(2)凝血功能:比較兩組術后24h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3)血液生化指標: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5mL,采用流式細胞術測定兩組術前及手術24h后的血液血紅蛋白(HGB)水平;采用全自動凝血儀測定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患者血清D-二聚體(D-D)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樊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測定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3次以上測定結(jié)果,去除異常數(shù)據(jù)后取平均值所得。(4)心血管不良事件:術后隨訪6個月,隨訪日期截止到2021年3月,比較兩組患者發(fā)生靶血管血運重建、心肌梗死、腦卒中、血栓栓塞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
橋接組患者出血事件總發(fā)生率為18.37%,高于非橋接組的12.50%,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出血事件比較[n(%)]
手術24h后,兩組患者PT、APTT、TT、INR水平均顯著升高(P<0.05),術后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
手術24h后,兩組HGB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兩組手術前后FIB、D-D水平均顯著降低(P<0.05),治療后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抗凝活性指標比較
橋接組隨訪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8.37%,略高于非橋接組的14.58%,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較[n(%)]
圍手術期抗凝方案的的選擇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重點,據(jù)統(tǒng)計,約5%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長期口服抗凝藥物,雖然指南建議對于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手術期間可暫停服用華法林,并使用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預防血栓發(fā)生,然而部分研究表明,橋接抗凝并不能明顯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發(fā)生率,且減少出血事件的發(fā)生[7~8],因而,對于是否引入橋接抗凝,目前尚無定論。
華法林是環(huán)氧化物還原酶抑制劑,可在體內(nèi)拮抗維生素K,抑制肝臟中凝血因子Ⅱ、Ⅶ、Ⅸ的合成,使其停留在有抗原無活性狀態(tài)進而發(fā)揮抗凝作用,藥物半衰期約為12h,因此停藥5d后抗凝作用才基本消除。作為常用抗凝藥,華法林對于靜脈血栓栓塞疾病、心房顫動血栓栓塞、瓣膜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具有較好的預防和緩解作用,然其藥物安全范圍較窄,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測國際標準化比值[9]。有研究報道,長期服用華法林可加重消化道出血風險[10],也有報道稱,PCI患者術后重新使用華法林可導致蛋白C和蛋白S被抑制,出現(xiàn)短暫的高凝狀態(tài)[11]。橋接抗凝是臨床上推薦的圍手術期間抗凝治療方案,低分子肝素是華法林橋接抗凝的常用藥物,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jié)合后將其激活,抑制凝血酶Ⅱa和凝血因子Xa,進而發(fā)揮抗凝作用[12]。胡夢瑤等[13]研究顯示低分子肝素可減少血清內(nèi)抗凝血酶的含量,而停藥3d后可引起“反跳現(xiàn)象”,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因此橋接抗凝改用華法林需兩藥疊加使用至少3d。越來越多的報道顯示,圍手術期采用橋接抗凝對較少血栓及術后出血的幫助不大,且采用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并不能減少血栓栓塞,反而會增加囊袋出血風險[14]。
本研究分別采用華法林維持抗凝與橋接抗凝對我院PCI患者圍手術期實施抗凝治療,結(jié)果顯示,橋接組患者圍手術期出血事件發(fā)生率為18.37%,高于非橋接組的12.50%,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采用華法林維持治療的出血風險相對較小,這與朱繼紅等[15]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與調(diào)整用藥引起的血液動力學波動相關。在凝血功能方面,本研究先后測定了術前、手術24h后兩組凝血功能相關指標PT、APTT、TT、INR水平,結(jié)果顯示,與術前相比,術后24h凝血時間均顯著延長,說明圍手術期兩種抗凝治療方案均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HGB是紅細胞組成成分,又稱血紅素,可反映機體貧血程度[16];FIB是血漿纖維蛋白原,是一種血凝因子,其水平可反映機體血凝狀態(tài)[17];D-D是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活化因子XIII交聯(lián)后,再經(jīng)纖溶酶水解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其水平升高往往與血栓生成相關,該指標亦是靜脈血栓、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的危險因素[18]。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術前相比,術后患者HGB水平均顯著降低,這與術中出血事件相關,而術后橋接組患者HGB水平顯著低于非橋接組,說明橋接組患者發(fā)生出血風險性更高,與上述圍手術期出血事件結(jié)果一致;兩組術后FIB、HGB水平均顯著降低,說明抗凝治療對血栓生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術后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抗凝方案的抗凝效果相對平衡。在術后隨訪中,橋接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8.37%,略高于非橋接組患者的14.58%,與上述血栓風險因子測定結(jié)果一致。因此,心血管手術期間抗凝治療對患者術后恢復及預后尤為重要,臨床上抗凝方案的選擇,需嚴格根據(jù)患者病情、術前出血及栓塞風險評估離心選擇,橋接抗凝對血栓栓塞及圍手術期出血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未對不同抗凝強度下出血事件變化展開分析,且樣本量較少,術后隨訪時間較短,以待后續(xù)研究補足。
綜上所述,華法林維持抗凝與橋接抗凝在心房顫動PCI患者治療中同樣有效,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患者PCI術前無需改用橋接抗凝方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