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音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實踐是文化生態(tài)留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錄音制作從聲音生態(tài)學中借鑒多種表現手段使其更具藝術魅力;聲音紀錄片以客觀的存在方式表達作者的主觀意圖,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這既是精神活動的過程,也是一種藝術體驗;用聲音紀錄片的方式聚焦時代,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聲音紀錄片;聲景;藝術體驗;創(chuàng)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J9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5-007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24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藝術學院2020年校級科研重點項目《立足時代、深入生活:聲音紀錄片音頻制作技術的探討、實踐與傳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XYKYZD01)。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家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中,聲音的作用是創(chuàng)造一種穩(wěn)定的空間,讓聽者產生定位,形成聽的互動。如:怎樣暗示出傳達距離的“遠與近”、說話人與聽者之間空間關系的區(qū)分、人的身體與聲音之間的關系等。將這種探討聲音本質的聽覺感知與相關學科關聯,創(chuàng)作成“聲音紀錄片”——一種音頻節(jié)目形態(tài)的表達方式,讓聲音紀錄片里的內容和結構提供可感知的敘事空間的“真實性”,并從聲景研究視角去探尋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等足跡,對人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聲音景觀的概念
“聲音景觀”既是視覺上的空間形態(tài),又是聽覺上的感知和體驗。1929年,芬蘭地理學家J. G. Gran? (約翰·加布里埃爾·格拉諾)結合景觀地理學研究首次提出了聲景的理念,最早用soundscape一詞描寫以聽者為中心的聲環(huán)境。20世紀70至80年代,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R. Murray Schafer(默里·謝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加拿大唐納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了“世界聲景計劃”,致力于研究人與聲音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其著作《世界的調律》(Tuning of the world)探討了聲景的研究、哲學和理論,并創(chuàng)造了聲學生態(tài)學。
“聲音景觀”(Soundscape)這一研究活動在我國開展得較晚,臺灣自然作家、田野錄音師范欽慧致力于發(fā)展聽音的美學,出版了《大自然聲景——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一書,完成了臺灣地區(qū)第一本探討聲景的自然筆記;大陸地區(qū)最早的聲景研究者是清華大學李國棋,于2001年將聲景研究的概念帶回國內,較早地將聲景單獨作為學科展開研究。①
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聲音景觀”研究因為其寬泛性和模糊性為眾多不同專業(yè)所接受、采納和沿用,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謝弗在1968年提出“聲音景觀”是一種強調個體或社會所感知和理解的聲音環(huán)境,并明確了三個要素,即基調聲、信號聲和坐標聲。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其思想被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學者所接受,日本將其譯為“音風景”,研究傾向于聲音與社會、文化和歷史等關系;我國對聲景研究主要涉及聲學、建筑學、建筑聲學、城市規(guī)劃等學科。②
(二)聲音紀錄片的概念
聲音紀錄片的早期研究雛形,源自對廣播特寫的研究。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充滿想象的、有特點、有趣,主題有深度、表現手段沒有任何限制,是音響、語言和音樂很有感染力的信息傳達方式。廣播特寫的本質特征就是以真實為原則,從現實生活中采制音響素材,用非虛構的藝術手法傳達創(chuàng)作。它起源于歐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國際上通常采用廣義的劃分方法,即新聞性特寫、文藝性特寫等。
國內關于“聲音紀錄片”的研究相應缺少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的支撐,其概念尚無定論。目前有河北傳媒學院的彭聰在《非遺保護理念下“聲音紀錄片”的傳播創(chuàng)新——以廣播節(jié)目“這里是四川”為例》一文中,認為“聲音紀錄片”是指以多種有聲語言、多角度挖掘素材、多方面展現事物的聽覺節(jié)目形態(tài);珠海廣播電視臺的張濤在《廣播紀錄片——新型廣播媒介產品生產的精品化方向——由中央電臺廣播紀錄片生產創(chuàng)作現象引發(fā)的思考》一文中,對廣播紀錄片進行了概念界定,他認為廣播紀錄片應是以真實為原則,從現實生活中采制音響素材,用非虛構的藝術手法傳達創(chuàng)作者對社會認知的一種廣播節(jié)目形態(tài)。
二、聲音紀錄片創(chuàng)作實踐中聽覺語言的建構
(一)聽覺對象的建立
聽覺對人們的日常體驗非常重要,既可以高效傳遞信息,又可以傳達細膩的情感;既可以讓人陷入憂郁的低谷,又可以讓生活更加恬靜舒適。
聲音的產生讓人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學會運用感官去仔細聆聽、去細心觀察。如因物理振動所表現出的自然界中的聲響、勞動工具的聲響、交通工具的聲響、生活用品的聲響等;按照人類活動區(qū)域劃分,如城市聲景里的居民區(qū)聲響、學校聲響、醫(yī)院聲響、歷史街區(qū)聲響等。鄉(xiāng)村聲景里的自然風光聲響、家畜家禽聲響、機械化設備聲響等;從歷史文化聲景中表現出的民俗文化聲景,如吆喝聲響、民間樂器聲響、游戲聲響、節(jié)目活動聲響、味覺聲響、孩子們玩耍聲響等;被活態(tài)化保護和利用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聲景等,形成了用聲音構建歷史、譜寫歷史的壯觀景象。在這些聲音要素里包涵了地理、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內涵,將它們用充滿音樂性、文化特征和人文特征的聲音材料組織到一起,用聲音紀錄片的方式,即聽覺景觀獨特的審美形式來傳播健康社會的聲生態(tài),這無論在自然生態(tài)、社會經濟和人文環(huán)境方面都顯示出積極的作用,具有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哲學意蘊。
(二)聲音紀錄片的音頻采集方法
聲音錄制、保存與傳播技術的發(fā)展,使得現代人對于聲音現象的特殊研究有了付諸實踐的可能。③聲音紀錄片的聲音錄制不是在錄音棚來完成的,而是在聲音現場獲取到的。由于聲音傳播的特性要求,聲音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需要掌握各種常見類型傳聲器的拾音技術與工作原理。對不同聲源、不同方位和不同環(huán)境產生的聲音進行“捕捉”,結合不同種類傳聲器的拾音方式、運用技術操作進行語言、音樂與音響的錄制。
在現場拾音過程中,傳聲器的距離是影響聲音樣本最終質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按照需要選擇傳聲器的指向性,還可以通過調整傳聲器的拾音距離來獲取較好的聲音樣本。
1.同期聲的運用
在聲音紀錄片里,聲音擔負著傳遞信息的重要任務,創(chuàng)作者對聲音的重視度決定了作品的制作水平。聲音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同期聲的使用。首先是音響的同期聲。它能夠提供主要的或者附加的訊息,可以營造氛圍補充事件的結構,可以抒發(fā)情感給觀眾參與的空間。其次是語言的同期聲。在聲音紀錄片里對于語言的處理會運用到解說詞這種獨特的文體,但更多地能從思想上藝術上加強表現力的還是那些客觀真實的聲音,即人物語言同期聲的運用。制作者原封不動地把這些客觀聲音素材作為調查和評價的材料,讓其表現出更多更豐富的聲音景觀。第三是音樂的同期聲。在聲音紀錄片中,音樂是音響和文字語言的延伸,同時也承擔提供信息、表達情感的作用。聲音紀錄片中有主觀性音樂,也有客觀性音樂。主觀性音樂是無源音樂,通常是后期制作、加工形成的,主要用于補充作品的情感與思想;而客觀性音樂是有聲源的音樂,沒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是現實存在的,記錄真實的音樂現狀。
2.錄音設備的選擇與收音
聲音紀錄片的“原生性”決定了在錄制過程中要充分展現所處原生場所情景,其語言、音樂與音響的指向性要清晰如所見。因而作品創(chuàng)作對聲景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物理現象上,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現象和心理情感體驗現象。④為了讓聲音充分展現空間特性,讓熟悉的人群關聯起個體的主觀經歷,讓未知人群對其富含的歷史、文化和地理屬性的聲音建立起情感維度。讓所處空間更能表現出聲音質感,錄音設備的選擇與收音方法成了不容忽視的關鍵。
錄音工作最為理想的地方是“錄音棚”,但因為聲音紀錄片需要“聲景藝術”,因而要考慮“臨場感”,收音是否成功由話筒的選擇和擺放位置決定。
首先,是傳聲器的指向性。能否真實、完整和準確地記錄聲場形態(tài),傳聲器的指向性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指向性不同拾音角度不同、拾取的音色有差異;另外,現場存在大量與錄制無關的因素,他們會對錄制工作產生嚴重影響,而使用指向性傳聲器也能夠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其次,自然界的聲音是真實且客觀存在的。在現場進行聲音采集時通常也可針對具體素材運用超指向性話筒來進行聲音的拾取。這些聲音中有描述季節(jié)的聲音、描述時間的聲音、描述現場的聲音和一些經過特殊手段處理過的聲音,這些工作需要花費較多心思完成。聲音紀錄片為了對采訪時語言部分做較大清晰度的處理,會在后期制作時配合環(huán)境音響素材進行調整之后加以合成。
最后,對于紀錄片需要完成的音樂部分,一種為現場真實音樂的取材,另一種是專門創(chuàng)作的音樂或者是素材音樂。前者需要指向性傳聲器現場拾取聲音,而后者則需要在“錄音棚”來完成。
三、聲音紀錄片在聲景藝術中的實踐體驗
(一)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體現中國文化元素
人類對聲音的許多反應是生理使然,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們所處的聽覺環(huán)境更多是人為的結果??觳臀幕氖⑿惺怯捎诂F代生活節(jié)奏的逐漸加快而促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yōu)榱嗽诟痰臅r間里獲得廣泛的信息和知識,使得這種追逐“廣泛”的動機更多傾向于寬度,而非深度。
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產物,而互聯網的存在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ヂ摼W雖然為人們思想的自由化、多樣化和全面化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條件,但也導致人們心中的價值觀和判斷力的削弱,導致價值觀難以統(tǒng)一,社會道德出現了多重化角色的扮演者。2019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在京發(fā)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No.10(2019)》,其中在第6條中提出: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明確了“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⑤。因此,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獲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的有機統(tǒng)一。
人們日常中的聲音形態(tài)包羅萬象,聲音信息里無處不體現自然、生物和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因而聲景強調出原生的時域性、地域性,從聲生態(tài)學意義上具備了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傳播現象。而如今因為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步伐日趨加速,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也逐漸促使傳統(tǒng)文化的日漸消失,鄉(xiāng)土文化逐漸衰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于是提出歷史文化保護,并采取了各種措施。為此,聲音紀錄片的提出,既是尋找記憶中的歷史、再現歷史聲景;也能采用技術手段讓人們聆聽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從中感受現實中的實景,如百姓的生活習俗、市中心的街道喧鬧、古樸的百年小鎮(zhèn)、民間的傳統(tǒng)慶典、方言土語、文化藝術等。只有文化自信產生的根基深、范圍廣、有深度,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使文化傳承和文化弘揚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等。
(二)創(chuàng)作實踐中突出聲音運用技巧
真實是聲音紀錄片的生命。對于聲音而言,它自身蘊含了形神兼?zhèn)涞墓τ?。聲音參與敘事,可以塑造地域文化個性、突出人物形象,表現出人的性格命運和思想感情;聲音的空間性和流動性特征能夠描繪空間透視感;如果在聲音中加入藝術手段就可以渲染氣氛;而聲音的“原生性”又能夠營造真實感。
1.培養(yǎng)傾聽的技巧
人們在聽覺方面的能力各有不同,這是耳朵的聽覺靈敏度不同所造成的。在制作聲音時,聽覺平衡非常重要?!白屄曇粽鎸嵾€原”,在每一個故事場景的講述中,都有一個敘事空間的“真實性”。錄音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傾聽技巧”來判斷聲音,要真正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性別、年齡、地點、階層、文化差異以及情感與心靈的關系等。
2.掌握傳達聲音的技巧
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聽者應該以有效的手段來暗示出聲音傳達距離的感知和空間關系。從物理角度認識到聲音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從生理角度感受到聲音是人耳聽到的東西。對于聲音的研究需要物理和生理兩個方面的知識,即如何理解聲音“直接聽的過程”和“間接聽的過程”。聲音的制作需要拾音設備、聲音記錄與聲音還原,而從心理學立場來說要學習研究聲音刺激和反應的關系,最終要讓人心動,走向受眾的精神世界。
聲音紀錄片創(chuàng)作要深入了解其創(chuàng)作思路、工作流程與制作方法,這樣在實踐中才能正確地判斷聲音的加入、重疊、改變與移除,從聲音混合中感知聲音細節(jié),搭建受眾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相互聯系的途徑。聲音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聲音創(chuàng)作的過程,存在形式、傳播模式和接受效果既是視覺的補充說明,又能夠激發(fā)受眾的感知力與想象力。當文學語言這種傳統(tǒng)的表意形式與聲景結合后,能夠傳達情緒、表達心靈,表現出對聲景意境的塑造和親身經歷的印象與感受;當音響語言這種表達形式與聲景結合后能夠突破視覺空間的限制,增強聽眾的參與感;當實地音樂這種表達形式與聲景結合后能夠讓聽眾真實地感受到現場的聲場及變化,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激發(fā)聽眾的想象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聲音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實踐承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它既是人的主觀意向創(chuàng)構,又帶有許多局限性和不確定性。聲音紀錄片的目的是傳達真實的信息,而其“真實”依靠多種表現手法來營造。其故事化處理中伴隨著同期聲所帶來的更為生動、豐富和復雜的空間效果,在多元文化視野的土壤中,不斷將其孕育而生,呈現給聽眾良心之作。
注釋:
①陳夢琪:《被忽略的聲音——武漢城市聲景錄音初探》,《科技傳播》2020年第4期。
②鄧志勇、王岱威:《音樂聲學導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70-211頁。
③張聰:《“聽覺”抑或“聲音”——聲音文化研究中的“技術”及“文化”問題》,《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④鄧志勇、劉愛利、周國文、華偉:《族群 聚落 聲音:聲景學視野下的文化生態(tài)》,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⑤唐詩穎、劉春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十大趨勢預測》,人民網2019年6月26日。
參考文獻:
[1]陳夢琪.被忽略的聲音——武漢城市聲景錄音初探[J].科技傳播,2020,12(04).
[2]鄧志勇,王岱威.音樂聲學導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張聰.“聽覺”抑或“聲音” ——聲音文化研究中的“技術”及“文化”問題[J].文化研究,2019,(01).
[4]鄧志勇,劉愛利,周國文,華偉.族群 聚落 聲音:聲景學視野下的文化生態(tài)[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彭瀟霞,女,新疆烏魯木齊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聲音藝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