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愛俠 趙妮 馮強
(銅川市人民醫(yī)院輸血科,陜西 銅川 727000)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發(fā)現,人體的凝血系統(tǒng)狀態(tài)在對疾病臨床診斷、藥物治療效果的監(jiān)測和病情轉歸判斷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目前,臨床對人體凝血狀態(tài)的評估主要參考常規(guī)凝血指標和血栓彈力圖(TEG)兩部分,其中常規(guī)凝血指標以血小板計數(PL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時間(PT)為主,是現階段臨床醫(yī)師認可度最高的凝血狀態(tài)測定指標;而TEG則是借助物理的方式模擬人體內環(huán)境的凝血過程,主要參數包括凝血指數(CI)、最大振幅(MA)、切線與水平夾角(α-Angle)、血細胞凝集塊形成時間(K)和凝血反應時間(R)等,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血液從開始凝固到纖溶的全過程,如今在疾病過程中對人體凝血功能和纖溶功能的監(jiān)測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2-3]。然后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臨床缺少對TEG和常規(guī)凝血指標之間關系的研究,當出現兩項參考指標結果不符時,無法給予合理的解釋[4]?;诖耍疚闹荚谔接慣EG主要參數和常規(guī)凝血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評估兩者在機體凝血狀態(tài)下的共性和差異,為臨床疾病的指標提供可靠的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25~81歲,平均(45.99±4.25)歲;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查結果異常的患者40例、正常的患者60例。納入標準:同時進行血常規(guī)、常規(guī)凝血指標及TEG檢查;均在知情的前提下參與本項研究,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臨床資料完整;年齡在18歲以上。排除標準:配合度較低的患者;服用過抗凝藥物治療過的患者;精神障礙、意識和認知不清者。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1.2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早晨7~10時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液標本3份,兩份均裝于枸櫞酸鈉抗凝管中,1份用于TEG檢測,所有血液標本采集好后上下顛倒混勻5次,先靜置15 min后再采用全自動血栓彈力圖分析儀(生產廠商:北京樂普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62400944;規(guī)格型號:CFMS LEPU-8800)進行檢測;1份用于FIB、TT、INR、PT和APTT檢測,標本采集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5 min,分離出血漿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生產廠商:普利生;京械注準:20162401411;型號規(guī)格:C2000-A)進行測定;另1份血液標本裝于乙二胺四乙酸-三甲(EDTA-K3)抗凝管中,用于PLT檢測,血液標本采集好后同樣上下顛倒混勻5次,隨后采用血液分析儀(生產廠商:希森美康株式會社;產品標準號:YZB/JAP 2342-2012;型號規(guī)格:XN-10[B4])進行測定。
2.1全部患者TEG主要參數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 FIB與K、α-Angle之間呈低相關性(P<0.05),FIB與MA和CI之間呈中度相關性(P<0.05),而PLT、TT與K、α-Angle及CI之間則呈低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全部患者TEG主要參數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n=100]
2.2常規(guī)凝血指標正常患者TEG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 常規(guī)凝血指標正常的患者中FIB與K、α-Angle和CI之間呈低相關性(P<0.05),FIB與MA之間呈中度相關性(P<0.05),而PLT與MA呈低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常規(guī)凝血指標正常患者TEG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n=60]
2.3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颊逿EG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 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常的患者中FIB、PLT、TT與K和α-Angle之間呈低相關性(P<0.05),FIB、PLT和MA、CI之間呈中度相關性(P<0.05),TT與MA之間呈中度相關性(P<0.05),而TT與CI之間呈低度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颊逿EG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間的相關性[n=40]
在臨床研究中,TEG和常規(guī)凝血指標均是用于反映機體凝血狀態(tài)的常見指標,兩者在臨床應用的過程中既存在差異性也存在相關性[5]。
本文結果顯示,TEG檢測中K、CI和α-Angle三項指標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中FIB、TT和PLT三項指標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關系,其中FIB與三項TEG指標之間均呈正相關性,與K之間呈負相關性(P<0.05),由此可見FIB水平越高,機體內血凝塊的形成速度就會越快,其強度和硬度也會隨之增大,機體逐漸趨向于高凝狀態(tài)。此外,在常規(guī)凝血指標正常的患者中,FIB與K、CI、MA和α-Angle四項TEG主要參數之間的相關性偏低,而在異常的患者,FIB與TEG主要參數之間相關性偏高,由此可見,凝血狀態(tài)的異常的患者其機體內的FIB水平越高表示其血凝塊的形成程度和速度,重新評估機體的綜合凝血狀態(tài)[6]。本文結果發(fā)現,PLT與CI、MA和α-Angle之間均呈正相關性,與K呈負相關性(P<0.05),由此可見,PLT水平的升高同樣會導致血凝塊形成的速度加快,其硬度強度的增加,機體更傾向高凝狀態(tài),同樣在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颊咧?,上述幾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程度明顯高于正常的患者。既往研究[7]發(fā)現,血小板聚集形成凝塊不僅受PLT影響,同樣還會受到血小板功能的影響,單純依靠PLT只能反映血小板的數量,無法全面的展現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而在本文結果中,卻清楚的展現在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常的患者中,機體PLT與血凝塊形成的速度、強度及機體綜合凝血狀態(tài)之間存在良好的相關性,不僅如此,無論是所有患者還是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常的患者,其機體內的TT與CI、MA和α-Angle之間均呈正相關性,與K呈負相關性(P<0.05),并且凝血指標異常的患者相關性程度更高。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TT可用于反映纖維蛋白聚合能力,它與PLT和FIB類似,均可以伴隨著其能力的增強,加快血凝塊的形成速度,增強其硬度和強度,進一步提示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該結果與王鳳梅等[8]結果基本一致,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TEG和常規(guī)凝血指標之間的相關性主要集中在反映血凝塊形成的K、α-Angle、CI、FIB、PLT以及TT之間,與常規(guī)凝血指標正常的患者而言,常規(guī)凝血指標異常的患者各項指標間的相關性程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