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 靜 張鵬輝 李佳佳
肝癌(hepatocelluer carcinoma,HCC)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又稱原發(fā)性肝癌[1]。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健康[2]。HBV是誘發(fā)HCC的主要危險因素,感染HBV后改變肝細胞基因,導致肝臟發(fā)生病變,最后引起HCC的發(fā)生[3-4]。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在所有肝癌類型中占大部分,發(fā)病機制特殊,相應治療策略也有所不同[5]。肝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采取順鉑化療,但目前化療藥物耐藥問題易對肝癌的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6]。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主要在上皮組織細胞中增殖,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但是關于EGF與肝癌相關機制的研究較少,具體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對EGF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對化療藥物順鉑的敏感性的關系的探究,為未來進一步研究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病情提供了數據基礎。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的112例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4例,女性38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4.34±9.24)歲。納入標準:①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8]診斷標準,經確診為慢性乙型肝炎;②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9],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肝癌;③患者身體狀況良好;④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②無重要臟器的嚴重損傷;③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患者接受順鉑(廠家:山東省德州制藥廠,國藥準字:H37020525)方案化療,按患者體表面積一次20 mg/m2,一天1次,連用5天,為1個化療周期,同時對患者進行水化利尿?;?個周期后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定標準[10]將其分為4組,分別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SD)和進展(PD)。其中CR和PR合并為化療敏感組,SD和PD合并為化療耐藥組。
抽取研究對象靜脈血3 ml,收集于乙二胺四乙酸鈉抗凝管中保存。采用全血DNA提取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提取總DNA,選取2個EGF的SNP位點,分別為rs3756261、rs11568835,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連接酶檢測反應方法檢測,并送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檢測。
所有數據應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兩組比較。經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校正,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計算OR及95%CI。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評估預后獨立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耐藥組和敏感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大小以及分化程度,結果發(fā)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化療敏感性HCC患者臨床資料比較/例
根據基因型分型結果可知,rs3756261 TT基因型(n=21)占18.75%、TC基因型(n=61)占54.46%和CC基因型(n=30)占26.79%;rs11568835 GG基因型(n=26)占23.21%、AG基因型(n=53)占47.32%和AA基因型(n=33)占29.46%,且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對于rs11568835,GG、AG、AA基因型患者化療耐藥率為76.92%、64.15%和51.52%,其中GG基因型化療耐藥性是AA的1.20倍(95%CI:1.172-6.272,P<0.05)。對于rs3756261,TT、TC、CC基因型患者化療耐藥率為61.90%、60.66%和36.67%。各基因型之間化療耐藥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EGF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癌對順鉑耐藥的相關性分析(例,%)
根據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對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大小、分化程度以及各基因多態(tài)性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得出rs3756261 C/T多態(tài)性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P<0.05),具體見表3。
表3 HCC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肝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全球肝癌發(fā)病患者約84萬例,死亡78萬例[11]。肝癌在中國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其中中國新發(fā)病例占全球的46.7%,死亡病例占47.2%[12]。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為肝炎病毒感染,中國肝癌的高發(fā)病率與HBV感染率有關,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占所有肝癌病例的60%,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慢性HBV引發(fā)的炎癥引起的[13-14]。目前針對肝癌的化療方案主要采取順鉑藥物聯合化療,其主要通過與DNA結合形成合物,從而使DNA鏈內或鏈間交聯,造成DNA損傷甚至細胞死亡[15-16]。腫瘤細胞對DNA相關細胞毒性藥物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機體DNA修復能力的差異。
NF-κB信號通路可通過控制炎癥細胞因子以及趨化因子的表達在炎癥反應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包括TNF-α、IL-1、IL-6和IL-8等,以上均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7-18]。持續(xù)激活NF-κB信號通路可促進腫瘤發(fā)展,提高腫瘤復發(fā)率以及化療耐藥性[19]。EGF可通過活化NF-κB信號通路來參與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20]。有研究報道稱EGF的表達與順鉑介導的細胞毒性[21]。本研究發(fā)現對于rs11568835,GG、AG、AA基因型患者化療耐藥率為76.92%、64.15%和51.52%,其中GG基因型化療耐藥性是AA的1.20倍(95%CI:1.172-6.272,P<0.05)。結合EGF多態(tài)性研究結果[22],本研究猜測A等位基因啟動子活性比G等位基因強,調控EGF的表達下調,提高T淋巴細胞增殖力,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提高化療敏感性。對于rs3756261,TT、TC、CC基因型患者化療耐藥率為61.90%、60.66%和36.67%,化療耐藥率隨著T含量的減少而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不足有關。Cox多因素分析結果得出rs3756261 C/T多態(tài)性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OR=1.423,95%CI:1.321-2.121,P<0.05),這說明了rs3756261 C/T多態(tài)性可能與患者預后有關,但是還沒有具體研究證實,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EGF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預后的關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EGF基因多態(tài)性與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的化療敏感性的關系,為未來臨床開發(fā)化療方案時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樣本分布單一,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移,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