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沖 婁曉宇 李明全 劉金寶 孟麗珍 陳 征 翟靜靜
宮頸鱗癌為宮頸癌常見類型,多由人乳頭狀瘤病毒導致,而早期評估患者病理分期有助于治療方案的制定與患者預后的改善[1]。目前,影像學檢查是宮頸癌病情評估的常用方法,其中B超、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能夠直觀顯示腫瘤大小、位置關系,卻難以有效評估腫瘤侵犯范圍,需進一步探究更合理的診斷方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較好的軟組織分辨能力,還可進行多參數(shù)成像,突顯腫瘤的血流動力學;而動態(tài)增強(dynamic enhancement,DCE)與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為MRI常用的檢測方式,在臨床診斷中均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2-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DCE-MRI、DWI成像及其定量參數(shù)在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前瞻性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宮頸鱗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颊吣挲g39~66歲,平均(59.71±2.52)歲;臨床表現(xiàn):陰道流血64例,陰道排液35例,下肢疼痛30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八版)》[4]中關于宮頸鱗癌的診斷標準;②原發(fā)性宮頸鱗癌;③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無意識功能障礙。排除標準:①帶有動脈瘤夾;②合并宮頸息肉;③裝有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
(1)選用美國GE公司3.0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與8通道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檢查前禁食8 h,適當飲水以確保膀胱充盈;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呼吸自然放松,掃描范圍為自髂骨上緣至雙側股骨頸水平。①MRI平掃序列包括常規(guī)T1WI和T2WI矢狀面、軸面與冠狀面,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 mm,TR/TE分別為684 ms/min full、7685 ms/71.3 ms,視野FOV為380 mm×380 mm。②DCE-MRI序列:使用LAVA-FLEX序列,設備參數(shù)如下:TR 3.8 ms,TE最小,矩陣224×192,層厚5 mm,層間距1 mm,F(xiàn)OV 380 mm×380 mm。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0.1 mmol/kg,注射速率為3.5 ml/s,并以同樣流速注射20 ml生理鹽水沖管,整個掃描過程以病灶為中心重復掃描,共掃描40個時相(預掃描5個時相,從第6個時相開始注射對比劑,共采集35個增強時相),掃描總時長不低于5 min,每個時相用時9 s。③DWI序列:選擇EPI序列軸位成像,層厚為5 mm,層間距為1 mm,TR/TE為2657 ms/60 ms,擴散敏感梯度b值分別為50、800 s/mm2,采集次數(shù)分別為6、10次,掃描時間為98 s。④將掃描圖像上傳至GE AW 4.6工作站處理,由2名經驗豐富的高級職稱影像科醫(yī)師共同閱片并分期,測量指標主要包括:DCE-MRI序列指標[容積轉運常數(shù)(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容積分數(shù)(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DWI序列指標[表現(xiàn)擴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2)于MRI檢查后擇日進行手術,并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分析DCE-MRI聯(lián)合DWI在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1)統(tǒng)計手術病理、DCE-MRI與DWI及聯(lián)合診斷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Ⅰ期、Ⅱ期、Ⅲ期)情況,并計算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宮頸鱗癌的臨床分期參照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8;(2)比較不同臨床分期患者Ktrans、Ve、ADC間差異性。
手術病理結果顯示,86例宮頸鱗癌患者中Ⅰ期22例,Ⅱ期41例,Ⅲ期23例。
經Kappa一致性度量,DCE-MRI、DWI分別評估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結果和手術病理結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746、0.742,P=0.000、0.000);DCE-MRI聯(lián)合DWI評估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結果和手術病理結果的一致性較好(Kappa=0.890,P=0.000)。見表1。
表1 DCE-MRI、DWI評估宮頸鱗癌臨床分期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比分析/例
臨床分期為Ⅲ期的宮頸鱗癌患者Ktrans、Ve均高于Ⅱ期患者,ADC低于Ⅱ期患者;且Ⅱ期患者Ktrans、Ve均高于Ⅰ期患者,ADC低于Ⅰ期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分期患者的MRI圖像對比
宮頸鱗癌早期無特異性臨床癥狀,晚期可能侵犯或壓迫鄰近器官,故早期評估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5]。目前,影像學檢查和內鏡檢查為臨床評估宮頸鱗癌病情進展的常用方法,其中B超能夠結合血流特點辨別宮頸受損程度,但容易受腸道氣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6];而CT雖具有更高的圖像顯示清晰度,但X射線檢查所帶來的電離輻射不利于患者接受;此外,陰道鏡檢查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宮頸的血管、組織等微小病變,但該診斷方式具有較強的侵入性,患者依從性較差,仍需進一步探究更全面的診斷方案。
MRI是一種基于氫原子核的成像方式,能夠采用二維、三維等模式觀察病灶情況;同時,MRI還具有脂肪抑制技術,能夠減少運動偽影、化學位移偽影,抑制脂肪組織信號,對軟組織表現(xiàn)反差較為明顯,進而有效鑒別病灶類型,評估腫瘤侵犯程度,為明確病變性質提供更豐富的影像信息[7-8]。此外,該診斷方式具有無輻射、可重復、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利于患者接受。DCE是一種通過注射對比劑來評估腫瘤血管情況的成像方法,不僅可通過異常強化的病變形態(tài)學特征反映病變內部組織結構及周邊組織侵犯,還能夠利用兩室模型獲得可反映局部關注功能的量化參數(shù)值[9]。而DWI是目前唯一能觀察到活體分子微觀運動的無創(chuàng)性檢測方式,可通過觀察組織中水分子的彌散速度,反映機體組織空間組成的信息與病理情況[10];同時,DWI對細胞密度、細胞結構完整性等細小環(huán)境的變化較為敏感,采用DWI可精確區(qū)分不同組織類型的微環(huán)境差異,明確腫瘤的臨床分期[11]。本研究經Kappa一致性度量顯示,DCE-MRI聯(lián)合DWI評估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結果和手術病理結果的一致性高于各單項檢測,提示DWI與DCE聯(lián)合檢測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臨床分期為Ⅲ期的宮頸鱗癌患者Ktrans、Ve均高于Ⅱ期患者,ADC低于Ⅱ期患者,且Ⅱ期患者Ktrans、Ve均高于Ⅰ期患者,ADC低于Ⅰ期患者,表明臨床可結合MRI中不同圖像特征對宮頸鱗癌的病理分期進行有效評估。這可能是由于高分期的腫瘤細胞生長活躍,排列密集,細胞外空間明顯減小,進而導致組織水分子擴散運動受限,故ADC值較低[12]。而Ktrans可反映對比劑由血管內向血管外滲透的速率,Ve表示部分細胞外血漿滲出容量,而低分化腫瘤生長速度較快,新生血管排列紊亂無序,致使內皮細胞間空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臨床分期高的宮頸鱗癌患者Ktrans、Ve水平明顯高于分期較低的患者。但本研究在數(shù)據(jù)測量時容易受腫瘤囊變、壞死及出血的影響,且樣本量較小,均為鱗癌患者,未能對不同病理類型進行比較,研究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仍需更多病例充分驗證,明確DCE-MRI聯(lián)合DWI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DCE-MRI聯(lián)合DWI在宮頸鱗癌患者臨床分期評估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臨床可結合DCE-MRI與DWI圖像特點評估患者臨床分期情況,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