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龍飛
(遼寧大學文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邏輯學是一門基礎課,又是一門工具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在各類考試中占據(jù)一定比例,如公務員錄用考試的《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和MBA、MPA等入學考試中都有大量邏輯應用類試題。邏輯學如此重要,在高等教育中理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然而,從高校的課程安排來看,邏輯學卻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南開大學哲學系崔清田教授很早就注意到了邏輯學課程面臨的困境,并在《邏輯學學科“十五”研究規(guī)劃及課題指南(草案)》中明確指出:“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將邏輯學列為一級學科,并予多方扶持。多數(shù)高校在法學、哲學、中文、政治、教育、經濟、新聞等專業(yè)開設邏輯學課程,還設置了邏輯學公選課。但是,現(xiàn)在不少院校在上述專業(yè)中取消了邏輯學課程,另外一些院校則大大地壓縮了邏輯學課時,這與邏輯學在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中的基礎地位極不相稱?!盵1]目前,邏輯學在高校課程中的邊緣狀態(tài)似乎沒有太大改善。我校本次教學改革針對的是邏輯學課程課時被大幅縮減的情況。無論課時如何壓縮,教師都應竭力在有限的課時內將邏輯學課程講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價值。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既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需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以往的邏輯學教學改革更多關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在教學方法方面,強調由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的轉變,目的是讓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變?yōu)橹鲃拥膮⑴c者,以提升邏輯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范蓉提出實踐性強、可操作性強的一系列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趣味教學法、實戰(zhàn)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法和影像資料教學法。[2]在教學模式方面,建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打造新型課程。例如,李永富等人為解決學生學習負擔重、學習效率低,教師備課壓力大、答疑任務重等問題,提出基于學習通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邏輯學課程的建議,建議充分利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時間進行教學與指導。[3]
已有研究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方面提出的改進意見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邏輯學難講、難學,學生參與度低等問題。然而,若要講好邏輯學課程,尤其是文科邏輯學課程,還有一個難題亟待解決,即內容多且課時少的問題。以遼寧大學文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邏輯學課程為例,目前僅為32課時。在32課時內將邏輯學知識全部講清、講透,難度非常大。雖然一些研究提到了邏輯學教學內容的改革,但仍不夠深入。基于以上考慮,本文將重點放在文科邏輯學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以期提出較為具體的解決方案。
我國曾開展過幾次關于邏輯學課程教學內容定位的大討論,爭論的焦點圍繞傳統(tǒng)邏輯與現(xiàn)代邏輯。傳統(tǒng)邏輯基于自然語言,主要包括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和思維基本規(guī)律等內容?,F(xiàn)代邏輯包括經典數(shù)理邏輯和以它為基礎產生發(fā)展起來的各種非經典演算系統(tǒng),它具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形式化的演算方法;二是先構建純粹的形式體系,然后尋求日常語言的解釋;三是借助人工語言,并由相似于數(shù)學符號的符號組成。[4]兩種邏輯都能培養(yǎng)人們的思維能力,但二者的適用領域卻不盡相同。傳統(tǒng)邏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而現(xiàn)代邏輯的形式化推演不屬于人們的日常思維,是高級的科學思維方式,離社會生活較遠,更適應高精尖學科的需要。[5]
關于邏輯學課程應該講授哪方面的知識,學界有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以王路為代表,主張高校應講授現(xiàn)代邏輯,因為現(xiàn)代邏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當代七大基礎學科之一,具有很高的學科地位,且學習現(xiàn)代邏輯也有利于我國培養(yǎng)高水平的邏輯人才。[6]在這一觀點被提出的年代,高校文科教育中的邏輯學普遍講授的是傳統(tǒng)邏輯,因此該觀點被稱為“取代論”。另一種聲音與之相反,認為傳統(tǒng)邏輯不能被取代,因為它有著不同于現(xiàn)代邏輯的特點和功用。[7-10]傳統(tǒng)邏輯主要用自然語言來論述思維形式和規(guī)律,為了更好地運用自然語言進行思考和交流,接受傳統(tǒng)邏輯的學習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并不反對講授現(xiàn)代邏輯,而是普遍認為可以在傳統(tǒng)邏輯的基礎上適當吸收現(xiàn)代邏輯的內容,該觀點可稱為“融合論”。
在教學內容的定位上,本文不贊成用現(xiàn)代邏輯取代傳統(tǒng)邏輯,理由與前輩學者相同,也不贊成在高校文科邏輯學課程中增加現(xiàn)代邏輯的內容,理由主要有兩點。
第一,從培養(yǎng)目標看,傳統(tǒng)邏輯的內容與高校文科邏輯學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而現(xiàn)代邏輯的內容對此幫助則甚微。本門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并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法論支持。如前所述,傳統(tǒng)邏輯基于自然語言,是一門與日常推理相關的課程,而現(xiàn)代邏輯基于人工語言,是一門與形式化推演相關的課程。高校文科學生對邏輯學這門課程的期待是學完這門課可以提升自己論證的邏輯性、辨別謬誤的能力及在各類考試中解答邏輯應用試題的能力。要實現(xiàn)這些期待,學習傳統(tǒng)邏輯足矣,不需要增加現(xiàn)代邏輯的內容。
第二,在課時被不斷縮減的大背景下,加入現(xiàn)代邏輯會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學習負擔,進而影響學生對課程的評價。這不利于邏輯學課程擺脫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當今的學生特別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調工具課的應用價值。邏輯學的課時原本就有限,再用以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且形式復雜的現(xiàn)代邏輯,必然會加大學習難度,降低獲得感。久而久之,學生對邏輯學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就會降低,對這門課程開設的必要性也會產生疑慮。
基于以上考慮,建議高校文科邏輯學課程將教學重點放在傳統(tǒng)邏輯上。至于現(xiàn)代邏輯的內容,如果學生感興趣,可在掌握傳統(tǒng)邏輯核心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課外時間去學習。
傳統(tǒng)邏輯學的知識點是很復雜的,對學生來講,在有限的課時內掌握如此繁多的內容,難度不低。對文科邏輯學課程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追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而是知識的基礎性、易懂性和應用性。因此,建議以概念為基礎、以判斷為核心,并由此串聯(lián)推理、論證及思維基本規(guī)律組織教學。在此,本文要重點講一下“以概念為基礎、以判斷為核心”的立論依據(jù)。
堅持“以概念為基礎”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慮。第一,概念是最小的思維結構單位,是構成判斷和推理的基礎,沒有概念就無法構成判斷和推理。第二,掌握概念間的關系是理解判斷間的關系的前提。例如,概念間的關系包括同一關系、真包含關系、真包含于關系、交叉關系和全異關系。全異關系又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當判斷A、E、I、O四種性質判斷(即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和特稱否定判斷)的真假情況時,可以概念間的關系為基礎,通過判斷主項(S)和謂項(P)外延之間的關系來確定。以全稱肯定判斷和全稱否定判斷為例。全稱肯定判斷是:當主項和謂項的外延是同一關系、真包含于關系時,該全稱肯定判斷為真;當二者外延為其他關系時,則為假。全稱否定判斷是:當主項和謂項的外延是全異關系時,該全稱否定判斷為真;當二者外延為其他關系時,則為假。借助概念間的關系,教師可以直觀展示主/謂項的外延關系與判斷真假情況的關聯(lián)。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講授A、E、I、O四種性質判斷的對當關系將會更加清晰明了,學生也更容易理解。第三,掌握概念間的關系是正確開展三段論的前提。三段論是通過一個共同的項(概念)把兩個性質判斷聯(lián)結起來,從而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它包含三個項:小項(用“S”表示)指結論中的主項;大項(用“P”表示)指結論中的謂項;中項(用“M”表示)指在兩個前提中出現(xiàn),而結論不出現(xiàn)的項。三段論公理的內容是“如果對一類事物的全部有所斷定,則對該類事物中的每一事物也有所斷定”[11]。三段論的推理形式各異,但都要以概念間的關系為基礎。例如,如果不理解概念間的同一關系和全異關系,就很難理解“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和“所有M不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不是P”這樣的三段論結構式。
堅持“以判斷為核心”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判斷具有聯(lián)結概念,構成推理的重要作用。其一,判斷可以展現(xiàn)概念內容。比如,在“鳥是脊椎動物”這個判斷中,“鳥”的內涵被明確表達出來,這是僅憑“鳥”一個概念無法做到的。其二,判斷是推理的前提和結論,是推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鳥是脊椎動物”這個判斷是構成推理“鳥是脊椎動物,麻雀是鳥,所以麻雀是脊椎動物”的前提之一。
第二,各類判斷由簡單到復雜,前后相應。比如,掌握A、E、I、O四種性質判斷的對當關系,有助于理解復合判斷中的負性質判斷及其等值判斷。負判斷是對一個判斷的否定,它由否定詞和支判斷構成。對負性質判斷來說,否定詞否定的是支判斷的聯(lián)項和量項。下面將以負全稱肯定判斷和負特稱肯定判斷為例,說明各類判斷前后相應的關系。如果將全稱肯定判斷表示為“所有S是P”,負全稱肯定判斷則為“并非(所有S是P)”,它的等值判斷是與它具有矛盾關系的特稱否定判斷,即“有S不是P”。同理,若將負特稱肯定判斷表示為“并非(有S是P)”,它的等值判斷就是與特稱肯定判斷具有矛盾關系的全稱否定判斷,即“所有S不是P”。
第三,根據(jù)判斷的邏輯特性,可推導出相關推理的推理規(guī)則和有效形式。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特性是多個選言支中有且只有一個選言支為真。由這一邏輯特性推出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guī)則為:前提肯定了一個選言支,結論應該否定剩余的全部選言支;前提否定了一個意外的所有選言支,結論應該肯定所余的一個選言支,由此可進一步推導出不相容選言判斷的有效形式。[11]下面以二支不相容選言判斷為例進一步加以說明。表1為二支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特性與二支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guī)則及有效形式,由此進一步推導出不相容選言推理的兩種有效形式: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表1 二支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特性與二支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規(guī)則及有效形式
表2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特性與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規(guī)則及有效形式,由此進一步推導出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兩種有效形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11]
表2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邏輯特性與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規(guī)則及有效形式
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雖然推理復雜、難學,但只要教師將判斷的邏輯特性講清楚了,推理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遵循“以概念為基礎、判斷為核心,并由此串聯(lián)推理、論證及思維基本規(guī)律”這一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由于課時有限,教師還應根據(jù)知識的難易程度及彼此間的關聯(lián)度安排學生自學部分內容。自學內容的設置可參考唐厚廣主編的《邏輯學基礎》。
如前所述,概念是傳統(tǒng)邏輯的基礎,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貫穿傳統(tǒng)邏輯的各個部分,是概念聯(lián)結成判斷和判斷聯(lián)結成推理的規(guī)律。概念和思維基本規(guī)律理解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學習。因此,這兩部分內容應由教師講授,幫助學生打下良好基礎。
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其中,簡單判斷中的性質判斷,復合判斷中的聯(lián)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和負判斷均由教師講授,而簡單判斷中的關系判斷和模態(tài)判斷,復合判斷中的多重復合判斷則可以由學生自學。這樣安排的考量是:掌握性質判斷是理解關系判斷和模態(tài)判斷的前提,若學生掌握了性質判斷的四種對當關系,則可通過比較分析自學模態(tài)判斷的四種對當關系;多重復合判斷是復合判斷基本類型的綜合,掌握了這些基本類型,稍加分析即可理解多重復合判斷,也在學生自學能力范圍內。
推理分為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對推理部分的教學安排與判斷部分的思路基本相同。歸納推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中的性質判斷直接推理、三段論、聯(lián)言推理、選言推理和假言推理由教師講授,演繹推理中的關系推理、假言判斷變形推理、假言選言推理、假言聯(lián)言推理、假言連鎖推理則由學生自學。
最后是論證部分,論證是概念、判斷、推理的綜合運用,它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組織演講等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對前幾部分內容掌握的程度,可以通過論證的實踐體現(xiàn)出來。因此,建議這部分教學活動以教師講授、學生演練的方式開展。
邏輯學是人類探索各種領域都必不可少的知識。在邏輯學課程被邊緣化的困境中,打造一門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教學模式兼具實踐性與趣味性的邏輯學課程,在當今的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本著追求實用性和以簡馭繁的原則,本文對高校文科邏輯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定位和設置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夠為解決邏輯學難講、難學、內容多且課時少的難題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