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必定具有洞悉幼兒想法、充分理解幼兒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教師解決幼兒沖突、獲得支持、改進課程質量的前提。
近年來,全國各地師范院校紛紛開設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這門課,江蘇省每年舉辦的師范生技能大賽中,也有“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這個考核項目,師范生觀察幼兒、理解幼兒的能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任課教師如何依托課程,有效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記錄與分析能力,其方法一直在不斷地探索中。本文就學生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實訓時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據(jù)此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相應的對策。
從每年學生進行實訓時獲得的反饋可知,師范生在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訓練時,容易存在如下問題:
學生去幼兒園實訓時,其中一個任務是拍攝幼兒活動視頻,并根據(jù)視頻撰寫觀察記錄。不少學生認為自己拍不到有價值的視頻內容。筆者進一步追問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認為幼兒的活動內容很普通,沒有分析的價值。例如:有學生認為幼兒吃飯、排隊、洗手等這些常規(guī)活動沒有觀察價值;有學生認為,自由活動時間,一名幼兒無所事事,東逛逛西看看,不參與到活動中去,這也是沒有觀察價值的表現(xiàn)。學生認為幼兒爭搶東西或玩橡皮泥等富有沖突或富于變化的內容才有觀察價值。這是在觀察能力訓練初期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出現(xiàn)上述問題,有實訓時觀察時間、觀察內容受限等原因,但其深層原因在于學生對幼兒學習的本質理解不透?!吨改稀分赋觯骸坝變旱膶W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盵1]因此,需加強學生對《指南》內容的理解。
盡管在理論講授時,教師跟學生強調觀察記錄的撰寫要詳盡客觀,但在實際訓練時,不少學生仍然意識不到自己用語的主觀性傾向,如下面這段描述:“甜橙和其他小朋友都顯得尤為興奮,老師一聲令下,叫喊助威的聲音此起彼伏?!弊珜懹^察記錄時,容易出現(xiàn)的另一個問題是記錄與分析評價混在一起。不少學生喜歡在撰寫觀察記錄時采用亦敘亦議的方式。如有學生寫道:“小明把他搭的‘房子’給我看,我覺得小明在搭建方面很有天賦?!?/p>
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受生活中描述事情用語習慣的影響,二是訓練強度偏低、反饋不足。不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數(shù)規(guī)模眾多,教師沒有精力一一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并加以精準地反饋。
部分學生面對幼兒的活動行為,不知該從什么方面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分析。這個問題主要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對自己的分析不自信,總想求得標準答案。這個現(xiàn)象在實訓初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還有一部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很好,但落實到書面語時,卻總是惜字如金,常常使用比較籠統(tǒng)的話語評價幼兒活動。如有學生的評語:“小明在跑跳活動中表現(xiàn)很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學生找不到分析的思路。例如,幼兒在沙池里活動時,一會兒看看別人,一會兒又動手挖幾下自己面前的沙地,其間沒有與其他幼兒交流,活動整整持續(xù)了10分鐘。像這種活動,幼兒的行為比較平常,在分析時學生就感覺難以入手,不知道該怎樣分析。
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原因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幼兒缺乏感性認識,換句話說就是對幼兒應該是什么樣的不清楚。因此,從行為上分析幼兒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并據(jù)此提出建設性建議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部分學生在提教育建議時會感覺難以下筆,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提,有時提出的建議具有普適性,即一項建議既可以提給小明,也可以提給小強。例如,小美和小強在美術活動中都哭了,有些學生就會給出同樣的建議:“建議豐富美術操作材料的種類,提高幼兒進行美術活動的意愿。”但事實上,雖然同樣是美術活動,兩名幼兒哭了,但他們哭泣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應該針對不同的原因給出不同的建議。
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對幼兒不夠了解,也存在發(fā)散性思維不夠的情況。教育建議要根據(jù)不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不能籠統(tǒng)泛化,以至建議適用于任何場景。
上述學生在實訓中遇到的困難,都可以在深入理解《指南》的基礎上,通過訓練得到有效解決?!吨改稀纺軌驇椭鷮W生比較全面地、系統(tǒng)地把握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內涵,掌握各領域的核心價值與關鍵要素,能夠引導教師通過與目標相應的各年齡段典型表現(xiàn)去了解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水平、行為特點、年齡特征等,還能夠通過“教師建議”的引導,幫助教師進一步提高針對幼兒某一發(fā)展目標設計或展開相應的活動、改善課程與教學、創(chuàng)造課程的能力。[2]
在每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探索活用《指南》的方法。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課程針對的學生主要是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都比較缺乏,理論與實踐之間尚未能建立起很好的聯(lián)結?;诖?,在活用《指南》的過程中,學生面臨如下困難。
《指南》將幼兒學習與發(fā)展內容分為5大領域、11個子領域、132個目標。盡管相對于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主要內容來說,這已經(jīng)相當精簡了,但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涉及幼兒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它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典型行為表現(xiàn),并能根據(jù)分析提出恰當?shù)慕ㄗh。學生要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熟練掌握并運用這些內容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
《指南》的目標部分由“各年齡段典型表現(xiàn)”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在對幼兒行為進行分析時,學生通過閱讀幼兒行為典型表現(xiàn),與被觀測幼兒的行為進行對比,評估被觀測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但在此過程中,初學者容易掉入“檢測”的陷阱。比如特別在意幼兒能跑多快、跳多遠、雙手吊起多少秒,用這些數(shù)據(jù)去評量幼兒發(fā)展的優(yōu)劣,誤用《指南》。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指南》及其背后的理論支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和發(fā)展觀,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對《指南》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對《指南》內容活學活用。
1.觀察內容預設練習
在進入幼兒園實訓之前,開展觀察內容預設練習有助于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一步熟悉幼兒生活、學習方式及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指南》中5大領域11個子領域,可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在實訓前的課堂討論中隨堂展開預設練習,也可作為作業(yè)要求學生課后完成。筆者以“健康領域”下面的子領域“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為例,設計了練習表格(表1),供學生練習時參考。學生可依照此表格樣式,制訂計劃完成其他觀察內容的預設練習。
表1 健康領域“(三)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觀察內容預設練習
2.建立《指南》與相關理論課程內容的聯(lián)結
此部分工作可與觀察內容預設的練習同步進行,也可以與相關的任課教師合作,在其他課程中聯(lián)合進行,還可以作為見習、實習時的學習任務進行。涉及的理論課程包括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學前兒童衛(wèi)生學、學前兒童游戲等。這部分練習可幫助學生理解《指南》背后的理論支撐,從而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目標。表2為學生練習時的參考樣表。
表2 《指南》與理論課程內容聯(lián)結練習
經(jīng)過了實操前的預設觀察內容,以及與理論內容建立聯(lián)系的練習,學生對幼兒應然狀態(tài)有了更多的了解。隨堂觀察與調查顯示,學生進入觀察實訓狀態(tài)時的目的性大大提高,對幼兒活動意義的理解更加透徹。仍以幼兒一日活動內容觀察為例,以前認為是無價值的觀察內容,經(jīng)過練習,學生能從中找到很多有價值的觀察點。如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性格的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差異;一日活動中也可伴隨語言、社交活動等領域能力的培養(yǎng)等。學生對幼兒平淡行為的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觀察記錄分析階段,《指南》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在沒有運用《指南》指導之前,學生的分析呈現(xiàn)經(jīng)驗化、感性化的特點。有了《指南》的指導,學生的分析思路變得清晰。以幼兒玩過家家內容分析為例。
下午。區(qū)角活動。亮亮和小美玩過家家游戲。
亮亮找到了一個粉色盤子,笑著遞給小美,并問:“有葡萄嗎?”小美拿起一串玩具葡萄,做出洗葡萄的動作,之后將葡萄放在盤子里,遞給亮亮,說:“葡萄洗好了?!绷亮两舆^葡萄,笑著看向小美,同時把玩具葡萄舉起來,嘴巴張開,拿舌頭舔葡萄,舔了幾下,將玩具葡萄扔到桌上,笑著叫起來:“好酸!太酸了!”小美看著亮亮,突然挑了下眉毛,說:“假如你把一半的蟲子給吞進去了?!闭f完笑了起來。亮亮聽完小美的話,做出嘔吐和翻白眼的動作。小美看著亮亮,一邊笑一邊說:“哎呀,不行,你已經(jīng)吞到肚子里啦。”亮亮開始用手捂住肚子:“不得了啦,蟲子跑到我肚子里啦?!?/p>
過家家活動本身屬于藝術領域范疇,因此可以從《指南》藝術領域的子領域“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這方面去分析評估幼兒發(fā)展水平。在這個案例中,亮亮和小美進行了密切的語言交流活動,據(jù)此,可以根據(jù)《指南》語言領域的子領域“傾聽與表達”的內容對幼兒行為進行分析。同時,亮亮在游戲的過程中,用舌頭舔玩具葡萄這一行為屬于《指南》健康領域的范疇。根據(jù)以上分析思路,對照《指南》并依照《指南》中藝術領域、語言領域以及健康領域的目標指引,就能明晰從哪些方面分析幼兒行為,從而達到科學分析幼兒行為的目的。
在科學分析幼兒行為的基礎上進入制訂教育建議環(huán)節(jié)。一般而言,建議與分析之間存在嚴謹?shù)倪壿嬯P系,建議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的。在亮亮和小美玩過家家的案例中,對其行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兒童發(fā)展的藝術領域、語言領域和健康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指南》都給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學生可以參考《指南》中給出的教育建議,結合自己的觀察分析,給出更加具體的教育建議。以藝術領域為例,《指南》在教育建議部分提出“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如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歌唱、表演等藝術活動”[1]。學生根據(jù)《指南》中的這些建議,就可以從材料投放、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提出更加具體的建議。
《指南》在科學觀察幼兒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在選擇觀察主題、抓住觀察重點、分析觀察行為、完善教育教學行為等方面為觀察者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但在應用《指南》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時,仍存在困難,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