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即將迎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第三個春節(jié),西安、河南的疫情剛剛趨穩(wěn),天津全民核酸,迎戰(zhàn)奧密克戎毒株。當前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不少地方倡議就地過年,我們理解其中考量,但我們還是想提醒一句,要特別注意防止在執(zhí)行時層層加碼、過度嚴格的傾向。
針對疫情防控,中央一直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qū)施策,在落實防控措施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有序流動,堅決防止簡單化、“一刀切”“層層加碼”,最大限度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诖?,地方為防疫目的臨時出臺的隔離政策,只能針對帶有明顯擴散疫情風險的個體,而不能針對所有進入本轄區(qū)的民眾,尤其是來自低風險地區(qū)的民眾。如果要實施這種一般性、普遍性的限制措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而不是簡單地代之以政府文件或者通知。
各地、各級政府出臺的任何行政命令和舉措都必須受到嚴格的合法性審視,這體現(xiàn)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精神。法治社會是公民獲得穩(wěn)定和長遠預期的基礎。這種預期和對抗疫前景、經濟形勢的信心,比黃金還要珍貴。與之相反的則是,一些地方只要出現(xiàn)新情況,不加分析斟酌就層層加碼防疫政策,甚至朝令夕改。這不僅會影響公眾對行政部門的預期,也會干擾人們正常的生活與經濟活動。
“提倡就地過年”本身也體現(xiàn)著對個人選擇權利的尊重。對有的人來說,回家與親人團聚具有極高的價值;有的人需要照顧和幫助老家的親人,因此,一些地方“一刀切”地將這種“提倡”變成“不準回家”,顯然是簡單粗暴的。不僅傷害了這些普通人的正常需求,從行政角度來看也不必要。我們相信各級政府部門有充足的行政資源實現(xiàn)更具彈性的管理。疫情之下,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政府政策理當保持溫度,這就要求官員們不僅僅從疫情防控的角度看待人口流動,特別是春節(jié)來臨之際。
宏觀地看,我們既要堅持實施“動態(tài)清零”防疫政策,守住已經取得的成果,也要推動經濟社會秩序的持續(xù)恢復。在有疫情發(fā)生的地區(qū),各級政府尤其需要在精準抗疫防疫,充分發(fā)揮政府作用的同時,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系統(tǒng)充分運轉起來,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應有的作用。我們應該對這個經歷無數(shù)市場風雨洗禮的系統(tǒng)給予更多的信任。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