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彬 劉苗 宋京超
摘要:目的:觀察介入栓塞術在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保守治療,而觀察組則運用介入栓塞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2%vs69%)和治療后肺功能指標(FEV1、FEV1/FVC)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hs-CRP水平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止血、復發(fā)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給予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肺功能,還能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咯血;介入栓塞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21文獻標志碼:A
肺結核以咳嗽、咳痰以及咯血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隨著病程的進展,容易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尤其是支氣管擴張,兩種疾病互相影響,與單純肺結核或支氣管擴張相比,其治療難度大,發(fā)生咯血的風險較高,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文獻報道,肺結核、支氣管內膜結核以及淋巴結核均會誘發(fā)支氣管擴張[1]。當前在治療肺結核合并支氣管擴張咯血時,通常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縮血管藥物、止血藥等,雖然可以減輕患者癥狀,但是復發(fā)率較高,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而介入栓塞在肺、支氣管相關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運用,并且獲得較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了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時采用介入栓塞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2019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9例。觀察組肺結核病程8個月~5年,平均(2.6±1.2)年,年齡42~71歲,平均(56.2±9.4)歲,其中25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對照組肺結核病程 9個月~5.5年,平均(2.7±1.3)年,年齡43~72歲,平均(56.3±9.5)歲,其中女性15例、男性24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無區(qū)別,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對癥治療,包括嚴格臥床休息、吸氧、預防感染、抗菌、營養(yǎng)支持、抗結核治療以及保持呼吸道通暢等,并且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jiān)測。
1.2.2對照組
對照組行保守治療,即運用10U垂體后葉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控制好時間,一般為30 min,然后運用垂體后葉素+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控制好劑量,一般為0.1 U/(kg·h),給予維持治療,并且治療24 h后,運用纖維支氣管鏡對出血部位進行檢查,經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后,運用凝血酶500 U對局部病灶進行注射。
1.2.3觀察組
觀察組則行介入栓塞治療,即先進行支氣管動脈造影,運用造影劑歐乃派克對患者進行肘靜脈注射后,明確出血部位,采用PVA顆粒為栓塞劑,經右側股動脈穿刺置管時,運用Seldinger技術,然后將超細導管插入患側病變支氣管動脈內,再給予PVA顆粒栓塞,最后再次行造影檢查,判斷栓塞治療效果。
1.3觀察指標
觀察以下指標:(1)分別在治療前后檢測兩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2)并發(fā)癥。包括脊髓缺血截癱、胸痛以及發(fā)熱等,并且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肺功能。運用肺功能儀檢測患者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和第1秒肺活量比(FEV1/ FVC);(4)記錄兩組止血時間,并且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復發(fā)情況,其中評定復發(fā)標準為:隨訪期間再次出現(xiàn)咯血,且咯血次數(shù)和總量與治療前相同或有所加重。
1.4療效判定標準
評價治療效果:(1)顯效。治療后,活動性出血立刻停止,且隨訪1個月,沒有再次出現(xiàn)咯血情況;(2)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的咯血情況改善明顯,且痰血量減少≥50%;(3)無效??┭亢涂┭螖?shù)無明顯變化,或者癥狀加重[2]。
1.5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數(shù)據(jù)由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shù)與計量資料比較行χ2和t檢驗,以P<0.05表示有差異。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組間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1所列。
2.2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FEV1/FVC和FEV1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所列。
2.3兩組hs- CR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hs-CRP水平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所列。
2.4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所列。
2.5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止血時間和復發(fā)時間分別為(1.4±0.3)d、(5.4±0.2)個月,而對照組則為(4.8±0.5)d、(3.8±0.3)個月,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
3討論
支氣管擴張咯血作為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內科疾病,是支氣管及周圍肺組織出現(xiàn)損傷而誘發(fā)支氣管變形擴張的一種疾病,具有諸多誘發(fā)因素,其中肺結核是比較常見的一個病因[3]。有文獻報道,在肺結核患者中,合并支氣管擴張者超過50%,尤其是肺結核晚期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氣管擴張,其主要原因為結核病灶形成纖維瘢痕組織后,可對支氣管進行牽拉,而炎癥反應可對局部病灶進行壓迫,從而擴張支氣管[4]。研究表明,肺結核與支氣管擴張相互干擾,加重病情,以咯血、痰中帶血等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的情況下,還會發(fā)生大咯血、失血性休克等,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5]。對于肺結核合并支氣管擴張咯血,既往臨床治療以保守方法為主,比如止血藥、縮血管藥物等,但是效果有限,且復發(fā)率高[6]。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介入栓塞治療由于具有諸多優(yōu)點如效果好、定期準確以及止血快等,在臨床上得到廣泛運用。
通過將介入栓塞治療運用在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咯血患者中,能夠使患者一般情況得到改善,減少出血量,尤其是患者不具備手術條件時,則能控制疾病進展,獲得較好效果[7]。在本次研究中,選擇PVA顆粒作為永久性一種栓塞劑,其膨脹系數(shù)較高,生物相容性較好,并且可選擇規(guī)格較多,適用性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支氣管壁在介入栓塞治療后可出現(xiàn)壞死情況,所以在對栓塞劑進行注射時,要對速度進行控制,盡量減慢PVA顆粒到達責任血管的速度,逐漸膨脹后栓塞血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8]。
臨床上在治療肺結核合并支氣管擴張咯血時,選擇介入栓塞這一方法,不僅具有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諸多優(yōu)點,還能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并且縮短止血時間,降低復發(fā)風險,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李沛軍.介入栓塞治療對肺結核并發(fā)支氣管擴張的臨床效果[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11):1775-1777.
[2]牛占紅.明膠海綿顆粒/聚乙烯醇顆粒介入栓塞治療大咯血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9,20(5):518-519.
[3]唐名杰,蔣河君,文君.肺結核并大咯血68例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臨床醫(yī)刊,2016,29(3):2309,2282.
[4]徐偉,史中興,徐春陽,等.支氣管擴張大咯血的急診介入栓塞治療[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1):1903-1906.
[5]汪曉芹,杜超英,陽緒容.等.纖維支氣管鏡介入治療肺結核療效觀察及對痰菌陰轉率影響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8,47(3):317-319.
[6]韓平.支氣管動脈栓塞介入治療肺結核合并糖尿病大咯血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8,22(4):718-720.
[7]郭銳.纖維支氣管鏡下氣囊導管介入治療在復治菌陽空洞性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2017,37(8):15-17.
[8]黃進.耐多藥空洞性肺結核采用支氣管纖維鏡介入治療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22):3345-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