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眼科醫(yī)院院長史偉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18—45周歲符合手術條件的近視人群,進行激光角膜屈光手術,遠離因長期佩戴隱形眼鏡造成的角膜感染,降低近視度數加深概率,守護眼睛健康。史偉云表示,自己在臨床上遇到很多病人戴隱形眼鏡、戴美瞳,眼睛出現感染。研究發(fā)現,做完角膜屈光手術,回退率非常低,比戴眼鏡增長度數的情況還要少。這一建議引起了網友的關注,近視手術是否會有后遺癥,以及手術費用較高,能否納入醫(yī)保成為網友關注較多的問題。當前我國近視人群龐大,如何防治近視早已是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近視防治的“最優(yōu)解”是什么呢?
近年來,我國近視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在過去多次的近視情況數據調查中,我國近視檢出率居高不下,并且仍有繼續(xù)上升的可能。
由于戶外互動時間不足,持續(xù)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不科學使用電子產品等不良用眼行為普遍存在,我國青少年近視高發(fā),高中生近視人口超八成。教育部發(fā)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我國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高于亞太高收入地區(qū)目前的平均水平。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段上移,近視率不斷上升。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
研究顯示,運動不足、睡眠時間不足、學業(yè)壓力大、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是導致近視產生的主要因素。
早在1990年3月,《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國家體育委員會令第8號)便已規(guī)定,普通中小學校、農業(yè)中學、職業(yè)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項規(guī)定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落實。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體育與健康監(jiān)測結果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僅有69.2%的學校四年級和51.9%的學校八年級體育課程開設情況能夠達到教育部要求(每周三節(jié))。在睡眠時間不足的問題上,同體育運動時間一樣,學生休息時間常受到學習時間和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擠壓。中國睡眠研究會發(fā)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中國6到17周歲的青少年兒童中,超六成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課業(yè)壓力成為影響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67.3%),其次是3C產品(27.1%)。學業(yè)壓力方面,雖然從整體看,近年來學生群體的學業(yè)壓力有所減輕,但是高水平學校的競爭壓力仍然存在,升學競爭壓力依然不小。電子產品使用方面,使用電子產品不僅是影響青少年生活作息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青少年視力問題的直接誘因。特別是在學生時期,青少年為了躲避批評在被窩里玩手機、平板的情況較為普遍。除此之外,學生對電腦、手機游戲等抵抗力相對較弱,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和成癮性。同時,現在的通信軟件更加發(fā)達,青少年對于使用電子產品進行聊天、社交等需求的依賴度更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的近視率。
高近視率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經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根據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標準,近視500度以上即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者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以及黃斑病變等并發(fā)癥,甚至有10%的概率會導致失明。高度近視相關并發(fā)癥的治療需要大量的醫(yī)療資源,對于失明者的后續(xù)照護問題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高近視率不僅對個人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還會對社會經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為了應對青少年近視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推出了多項針對性舉措。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wèi)健委等八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以上,近視高發(fā)省份每年降低1%以上;到2030年,實現兒童青少年新發(fā)近視率明顯下降、視力健康整體水平顯著提升,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階段學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2020年,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了《兒童青少年防控近視系列手冊》,有針對性地將眼科專業(yè)知識轉換成科普知識和技能加以傳播,指導從事兒童青少年健康工作的人員做好近視防控。2021年,國家出臺《兒童青少年學習用品近視防控衛(wèi)生要求》作為強制標準,對學生近視進行防控。防治青少年近視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課題。
人眼在調節(jié)放松狀態(tài)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tǒng)后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根據病程進展和病理變化分類,近視可分為單純性近視和病理性近視。人們日常所說的近視,多指單純性近視,大部分患者的眼底無病理變化,近視發(fā)展緩慢,用適當的鏡片即可將視力矯正至正常,其他視功能指標多屬正常。目前針對單純性近視的矯正措施主要有佩戴框架眼鏡,使用角膜接觸鏡和進行手術。
框架眼鏡是最簡單安全的矯正器具,也是目前國內多數近視人群的選擇,但是這種方式通常無法逆轉近視情況,需要長期佩戴眼鏡。相比較之下,使用角膜接觸鏡和進行手術矯正可以達到逆轉近視,恢復正常視力的效果。近年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角膜接觸鏡和手術矯正的普及率有提高的趨勢。
角膜接觸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隱形眼鏡”,可以直接貼附在角膜的淚液層上,與人眼生理相容,達到視力矯正的目的。相比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有更大的視野,在所有注視方向均能保持光學矯正性能,消除眼鏡的三棱鏡作用,消除斜向散光,減少雙眼視網膜像差,保持更好的雙眼視,使用安全、方便、美觀,還有一些特殊鏡片可滿足一些特殊要求。
角膜接觸鏡又可分為軟性接觸鏡、硬性接觸鏡和角膜塑形鏡。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隱形眼鏡”通常指的是軟性接觸鏡。隱形眼鏡相對而言具有視野更大,使用方便,美觀等特點。但是容易出現佩戴不適感,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眼角膜感染、損傷等問題。
青少年近視問題嚴峻 (圖/IC? photo)
近年來,角膜塑形鏡作為一種可逆性非手術的物理矯形方法進入大眾視野。角膜塑形鏡是一種逆幾何設計的硬性透氣性接觸鏡,通過配戴使角膜中央區(qū)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圍內減小,從而暫時性降低一定的近視度數。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近視防治指南》顯示,臨床試驗發(fā)現長期配戴角膜塑形鏡可延緩青少年眼軸長度進展約0.19毫米/年。近視根據屈光成分分類,可分為屈光性近視和軸性近視,通常用眼過度引起的近視多為軸性近視,這種近視也是青少年多發(fā)性近視。眼軸與近視正相關,眼軸每增長1毫米,近視增加275—300度。延緩眼軸長度進展即可有效防治近視。不過目前角膜塑形鏡由于價格昂貴(通常單幅價格在1萬元左右)、起效時間較長、效果不明顯等因素,普及率并不高。相比較而言,手術矯正的起效時間更短,術后效果更明顯。
近視的手術矯正是通過手術方式改變眼的屈光度,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近視矯正手術需要嚴格按照各類手術的禁忌癥和適應癥進行篩查和實施,主要適用于18歲以上度數穩(wěn)定的近視患者。
史偉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個人建議,能一勞永逸的就是做角膜屈光手術,年齡段最低的是18歲以后,而且一定要兩年近視度數沒有增長。一般到45歲以后就不建議去做了,這一年齡段容易患上老花眼了,做了以后老花眼會更明顯”。
不過目前近視矯正手術并未納入醫(yī)保,通常手術費用不低,據統(tǒng)計,單價最高的手術方式是ICL晶體植入手術,單價在2.8萬元至4萬元之間,占比最高的半飛秒手術方式,價格為1.2萬元至2萬元,最便宜的PRK手術價格也要5000元到8000元。手術方式需要根據不同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并非自由選擇,從數量來看,約52%為半飛秒手術。
除了手術價格較高之外,不少人對于手術效果仍然心存疑慮。術后效果如何,是否會出現反復,是否有后遺癥等都是困擾人們的問題。多數人仍傾向于使用框架眼鏡。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預防好過治療??茖W用眼、保障充足的休息時間、增加運動量、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科學防治近視無疑是“最優(yōu)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