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確定-認同理論認為,人對自身的感知、態(tài)度、價值以及行為的不確定體驗是痛苦的,為避免或消除這些不良情緒,人們會通過群體認同來獲得確定感。對大學生來說,在學習、生活中的群體認同是推進其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反之則容易導致其出現自我懷疑乃至誘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本文通過對不確定-認同理論研究的述評,結合我國實際闡釋該理論對我國大學生不確定感研究的啟示。
[關鍵詞]不確定-認同理論;不確定;自我不確定;群體認同
[中圖分類號] G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4-0041-05
不確定-認同理論(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簡稱UIT)最早是由Hogg[1]在2000年提出的。該理論最初認為人的不確定感是驅動其認同行為的基本動力,激勵人們對群體的認同與歸屬?!霸隗w驗到不確定感后,個體為了減輕自己的消極感受,會加強對內群體的身份認同”追求,[2]表現為對內群體的偏好和對外群體的歧視。在高校學生群體中,最重要的關系是個人與群體的關系,每個人都有歸屬需要,特別是個體在面臨不確定的情形下,往往通過認同群體的屬性和特征,從而獲得自我確認,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高校學生成長中出現的不確定感體驗。
人類生活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個體的不確定感是一種重要的體驗,然而人類天生就有追求確定感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白晕掖_定感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3]“人類從出生開始就不斷解釋新的經驗,以降低新事物帶來的不確定感,獲得心理上的確定感”。[4]通過確定感,人們對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世界感到放心,覺得生活是可控的、有意義的。
一、不確定-認同理論(UIT)的核心概念:不確定感、自我不確定感與認同
世界變幻莫測,人們常常會主動或被動地陷入不確定的心理狀態(tài),人類也一直在有意、無意地與不確定感做斗爭,以各種方式應對不確定感,以緩解這種令人厭惡、不悅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在面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時候,由于其中蘊含諸多變化而更容易出現不確定的心理狀態(tài)。
通常將不確定狀態(tài)分為兩種情況,信息不確定感 ( informational uncertainty)和自我不確定感(self-uncertainty)。[5]信息不確定感指的是人們在決策時缺乏必要的信息,導致決策過程中無法確定哪個選擇是對的,這種不確定感在日常生活和決策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但是不會對個人的核心心理品質產生威脅;另一種情況是面對涉及自我的時候(如對自己個性、情感的評價和人際關系的判斷),會讓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分析、評價產生困惑和迷茫,“對自己重要的心理品質感到懷疑”[6]“甚至威脅到人存在的意義等”,[7]即產生自我不確定感。
按照我國學者楊慶等人的研究,自我不確定感的產生是需要一定的刺激情境的,因為“認知(體驗)沖突情境導致個體體驗到信息不確定感,然后主體自我介入并發(fā)揮解釋者的角色,對客體自我(主要是涉及的心理品質)進行解釋和評價”,[8]將信息不確定感轉化為自我不確定感。在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對個體心理品質的權重水平和控制水平的評估,尤其是那些對自我來說重要的心理品質。如果人們對這些重要心理品質控制水平較低,那么就會產生較高的自我不確定感。例如,高校學生普遍比較重視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但是由于缺少實踐經驗以及對于行業(yè)的了解,從而對自己的需求控制水平較低,因此更容易出現自我不確定感。
與自我不確定感有密切聯系的另一個概念是認同,即“個體與群體基于群體成員身份意義的心理聯系”。[9]認同指向于群體的認同,它源自社會認同,泰費爾(Taifel)等人提出社會認同(community identity)理論,將社會認同界定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來源于個體對其屬于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認識,同時認識到作為該群體成員所能獲得的情感和價值意義”。[10]大學生通過將自己明確地歸屬到相關的群體,并將不具備相關屬性的其他人看成是外群體,從而對內群體產生不同程度的認同感,即群體認同。
群體認同作為社會認同的具體形式,通過認同的過程,明確群體成員的核心特征,影響個體對于群體成員身份的自我概念的了解。群體認同也是個體對于自己屬于某一群體身份的認可。群體認同感高的個體對群體有著較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也會依照群體的規(guī)范和要求行事,做出符合群體利益的行為。
作為大學生,會通過把自己歸屬到特定的社會群體,試圖借此提升自己的自尊進而獲得控制感,并在發(fā)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動力。因此,“群體認同是一種減輕不確定感的有效方式”。[11]
二、不確定-認同理論(UIT)的要點
高校學生本質上也是社會性成員,具有社會性成員特征,因此也更希望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評判,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有一個確定的了解,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F實境況往往蘊含諸多不確定因素,這就使得人們需要不斷通過群體認同來獲得確定感,了解自己是誰、別人是誰,自己和別人有什么區(qū)別,因此就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研究自我不確定與認同之間的關系。
不確定-認同理論(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簡稱UIT)最早是由Hogg提出來的。在此之后Hogg等人分別對UIT理論進行了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逐漸發(fā)展成不確定-認同理論——一個關于自我不確定反應與自我及群體認同關系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對于自我認知、態(tài)度、價值以及行為不確定的體驗是痛苦的、令人厭惡的,為了避免或消除這一不良的情緒反應,人們會通過群體認同來獲得確定感。“當個體相信自身有足夠的資源去降低不確定感時,自我不確定的體驗就成了人們行為的動力,而當個體認為自身沒有足夠的資源去降低這種不確定感時,自我不確定感就像一種危險體驗,可能引起更多的保護或者回避行為?!盵12]
基于不確定-認同理論,有效應對不確定感的方式之一是通過群體認同來解決自我不確定感問題。[13]尤其是對于大學生來說,群體認同可以非常有效地減少自我不確定感,這對于群體認同來說是一種強大的動力。
不確定感和認同之間的關系相當微妙。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群體實體性,即社會身份的清晰度在不確定-認同關系中起調節(jié)作用。實體性群組有著清晰的群體邊界和內部結構,成員是相似的,并且是互相依賴的。[14]群體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個體在不確定的心理狀態(tài)下與眾不同的、渴望的、合意的社會身份,在不確定狀態(tài)下,人們更強烈地認同實體群體,[15]甚至不認同非實體的群體。[16]關于群體實體性與不確定感的研究被學者們進一步發(fā)展,后來又提出了不確定-身份理論,用來解釋像“宗教狂熱主義、民粹主義、民族歧視和等級優(yōu)越感這些極端的社會行為和現象”。[17]
在不確定性和認同的研究中,人們發(fā)現自我的不同成分對于認同有不一樣的影響。按照布魯爾和加德納[18]的劃分,自我可以劃分為:(a)個體自我,基于將自己與他人區(qū)分開的特質;(b)關系自我,與重要他人的聯系和角色關系;(c)集體自我,基于群體成員區(qū)分“我們”和“他們”。Hogg& Mahajan[19]認為,集體自我的不確定感是群體認同的最強預測因子。除了集體自我的不確定,自我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過認同來解決。一個領域的不確定可以很容易地在另一個方面造成不確定,尤其是當自我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身份具有相同的屬性且彼此不能很好地區(qū)分時,[20-21]根據Wagoner、 Belavadi、 &Jung[22]的研究,集體自我的不確定感可以由定義一個人所認同的群體屬性不確定性引起(即社會身份缺乏清晰性、獨特性),類似于群體實體性。融入和被接納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的核心,[23-24]以高校師生為例,他們有著十分強烈的歸屬到某一群體中的愿望,但是他們所歸屬的群體往往又被嵌套在一個更大的群體之中,這也導致環(huán)境中客觀包含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對此人們會設法應對這種不確定感,于是相應的動機就會被激活。
自我不確定感不僅存于個人的、關系的或集體的自我方面,其可能還有更廣泛的來源。這些來源可以是不同以往的新社交背景、生活中出現的危機、人生變故、人際關系的變動、工作環(huán)境的改變、科技和社會的變化等。
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多元化的意識形態(tài),也使得高校師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不自覺地游走在各種身份及群體中,但是他們卻都不約而同地希望找到能夠使自己產生歸屬感的群體?!吧鐣J同是一種基于社會分類的自我意識,這種分類不僅和社會結構有著密切的關聯,也是一種個體與群體的行為選擇”,[25]需要個體對群體的認同,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秩序與社會秩序之間的平衡,使得高校師生在明確自我發(fā)展方向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入社會發(fā)展進程中。
三、自我不確定感與群體認同研究的元分析
自我不確定感作為動機過程,它驅動個體做出一系列防御反應。按照不確定性認同理論的核心假設,在自我高度不確定的狀態(tài)下,人們會更強烈地認同他們所屬的群體。這一結論雖然得到了許多研究的支持,但是自我不確定與群體認同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數量關聯,眾多研究結果差異較大。為了量化這兩者之間的關系,Choi 和Hogg[26](以下介紹中用到的數據均來自于此研究)兩位學者對現有的大量不確定感與認同的研究做了元分析。他們用“身份不確定”“自我不確定”“認同”作為關鍵詞,在PsycINFO數據庫和Google Scholar中搜索到了592篇文章,依據元分析研究的標準,經過反復篩選,最終保留了30篇文獻。通過對這30篇論文(N = 4,657)中的35項研究進行分析,發(fā)現自我不確定感與認同之間的整體關聯并不顯著,不確定感只解釋了群體認同方差中不到1%的變異,自我不確定感與群體認同之間的關系隨著不確定感在人們心理上的真實程度而顯著變化,他們認為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
在元分析的研究中,研究者著重考慮兩個調節(jié)變量:第一個是自我不確定感的類型,自我不確定感被分為直接的自我不確定感、間接的自我不確定感和社會身份不確定感(即集體自我的不確定)。元分析結果顯示:直接的自我不確定感只解釋了群體認同方差中2.0%的變異 (相關系數r = .14,效應量較小);而間接的不確定感解釋了群體認同方差中5.3%的變異(相關系數r = .23,中等效應)。這一結果證實了不確定-認同理論的一個關鍵原則,即不確定感只有在心理上是真實、有影響力的情況下才會促使人們采取行動,減少不確定感。不確定-認同的相關研究中,使用間接操作比使用直接啟動更為真實,所以間接的不確定感比直接的不確定感與群體認同之間的相關更密切。在上述三種自我不確定感中,社會身份不確定感和群體認同之間的相關性最強,社會身份不確定解釋了群體認同方差中6.8%的變異(相關系數r = .26,中等效應)。有學者認為,這是由于不確定感的焦點與集體自我的清晰度是相關的。[27]元分析中關于社會身份不確定的研究發(fā)現,對群體的認同是人們自我不確定感的來源,對于自己所屬群體身份的高度不確定會削弱身份認同,因為這樣的群體(類似于低實體性群體)不提供那種可以減少不確定感的明確、定義的身份。盡管社會身份不確定是這三種關系中最強的,但是身份不確定與自我不確定之間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也是后續(xù)針對高校師生進行不確定感來源進行分析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第二個調節(jié)變量是研究設計,自我不確定感是通過測量的還是操縱的。雖然預期測量的自我不確定感(由于測量的不確定感引出了先前存在的不確定感,它和認同之間的關系可能更強,也更有可能預測群體認同)比操縱的自我不確定感會產生更大的效應,但元分析的結果并非如此。測量的自我不確定感只占到群體認同方差變異的1.7%(小效應,r = .13),而操縱的自我不確定感占群體認同方差變異的2.9%(小效應,r = .17)。
元分析中還對自我不確定感的類型與研究設計之間的交互效應進行了研究,采用獨立卡方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自我不確定感的類型與研究設計之間顯著相關,χ2(2) = 10.27, p = .006。其中,操縱的自我不確定研究,使用的是直接的自我不確定感;測量的自我不確定研究,更多地使用了社會身份不確定。
元分析研究證實了不確定-認同理論的核心前提是自我不確定的加強與群體認同有一定相關,并且隨著自我不確定感在心理上現實性增加而增加。同時也證實了群體身份的不確定會增加自我不確定感,這時的自我不確定會削弱群體認同,因為群體沒有提供足夠清晰的身份定義來減少自我不確定。尤其是對于新進入高校學習生活的師生來說,由于來到新的環(huán)境,需要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尤其是缺少明確的群體身份,因此更容易感到茫然無助。
四、對我國大學生自我不確定感研究的啟示及本土化研究展望
自我確定感作為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與個體心理意義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個體一旦出現自我不確定,則意味著他的心理意義系統出現了故障。這時,個體會通過群體認同減少因不確定感帶來的消極體驗,重構自己的意義系統,從而獲得歸屬感。
自我不確定-認同理論從提出至今不過二十年時間,現有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西方人為被試,國內關于自我不確定感的研究起步較晚,尤其缺少實證研究,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對當代大學生自我不確定感的研究應該加強,因為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自我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期個體在心理上要逐漸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內在自我之間及自我與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是現實自我、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三者結構之間一致性關系的體現,通過認知和自我綜合來組織、建構統一整體的自我。自我不確定感是個體對自己心理品質的不確定感受,是認知沖突后個體對自己重要心理品質的疑惑,會讓人體驗到一種不一致感和不連續(xù)感。自我不確定感的出現會直接影響個體的自我同一性,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不能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達成一個統一的認識,難以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自我同一性。如果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會使大學生的學業(yè)和今后的職業(yè)規(guī)劃都陷入困境。
其次是自我的心理意識結構需要進一步明確。尤其是國人的自我意識方面相比西方的被試,包含的成分有哪些方面、呈現何種特點,在自我不確定感的形成中,自我意識的不同成分是否起到相同的作用,后續(xù)的研究可能需要就這些方面開展進一步的分析。新時代大學生在現代文明中長大,接受了各種思想,他們的自我與父母一輩、與西方同齡人的自我相比,區(qū)別可能會更加突出。
對于自我不確定感的測量,現有的研究設計一般分為直接測量、間接測量和實驗操縱,在Choi 和Hogg開展的元分析中,已經證實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對于群體認同的影響是有顯著差異的。但是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差異,是研究方法導致的還是自我的不同成分引發(fā)的,這些都需要人們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加以關注。大學生自我不確定感研究中,現有的研究工具如何使用最有效,以及怎樣對大學生的自我不確定感進行有效干預,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Hogg, M. A. Subjective uncertainty reductionthrough self-categorization: A motivational theoryof 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J]. European Review ofSocial Psychology, 2000(11):223–255.
[2][11]張菲菲.大學生不確定感對其群體認同影響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Heine, S. J., Proulx, T., &Vohs, K. D. The meaning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 motivations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10):88–110.
[4][8]楊慶,畢重增.自我不確定感:內涵、結構和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17,25(6):1012–1024.
[5]Hogg, M. A. Managing self-uncertainty throughgroup identification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9(20):221–224.
[6]Van den Bos, K.Making sense of life: The existentialself trying to deal with personal uncertainty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9(20):197–217.
[7]Heine, S. J., Proulx, T., &Vohs, K. D. The meaningmaintenance model: On the coherence of social motivations [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6(10):88–110.
[9]阮小林,張慶林,杜秀敏,等.刻板印象威脅效應研究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 2009,17(4):836–844.
[10]張書維,王二平,周潔.相對剝奪與相對滿意:群體事件的動因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0,3 (7):95-103.
[12]田曉明,段錦云,孔瑜.不確定管理理論:核心概念、內容介紹及未來展望[J]. 心理研究,2012,5(3):70-77.
[13]Turner, J. C., Hogg, M. A., Oakes, P. J.,Reicher, S. D., &Wetherell, M. S.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M]. Oxford, UK: Blackwell.1987.
[14]Hamilton, D. L., & Sherman, S. J. Perceivingpersons and group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 (103):336–355.
[15]Hogg, M. A. Uncertainty-identity theory [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7(39): 69–126.
[16]Wagoner, J. A., &Hogg, M. A. Normative dissensus, identity-uncertainty, and subgroup autonomy [J].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6(20): 310–322.
[17]Hogg, M. A. From uncertainty to extremism: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dentity processes [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4(23): 338–342.
[18]Brewer, M. B., & Chen, Y._R. Where (who) arecollectives in collectivism? Toward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7(114): 133–151.
[19][27]Hogg, M. A., & Mahajan, N. Domains of self-uncertain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roup identification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Social Psychology, 2018(2):67–75.
[20]Roccas, S., & Brewer, M. B. Social identityComplexity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6):88–106.
[21]Grant, F., &Hogg, M. A. Self-uncertainty,social identity prominence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2(48):538–542.
[22]Wagoner, J. A., Belavadi, S., & Jung, J. Socialidentity uncertainty: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J]. Self and Identity, 2017(16):505–530.
[23]Goldman, L., &Hogg, M. A. Going to extremesfor one’s group: The role of prototypicality andgroup acceptance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16(46): 544–553.
[24]Hohman, Z. P., Gaffney, A. M., &Hogg, M. A. Who am I if I am not like my group? Self-uncertainty and feeling peripheral in a group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7(72):125–132.
[25]陳越柳.分類與秩序:群體認同的行為基礎與現代困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0(4):46-51.
[26]Eunice U. Choi, Michael A. Hogg. Self-uncertainty and group identification: A meta-analysis [J].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2018(23):483–501.
(責任編輯:劉潔)
作者簡介:宮黎明(1979—),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與發(fā)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