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曦
[摘?要]
新冠疫情蔓延之下,國內外的演出市場遭受重創(chuàng),國內的古典音樂演出市場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形成嶄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文嘗試在音樂藝術管理的視域之下,分析總結新冠疫情之后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受到的影響、發(fā)生的變化與做出的反應,思考未來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發(fā)展形勢和藝術管理者的努力方向,以加深對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與藝術管理角色的判斷與思考。
[關鍵詞]新冠疫情;古典音樂;演出市場;音樂藝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187-03
新型冠狀病毒?。ㄏ路Q“新冠疫情”)蔓延之下,國內外的演出市場遭受重創(chuàng),隨之而來的,國內的古典音樂演出市場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國全行業(yè)在這場戰(zhàn)役前堅持推進、勇敢嘗試,為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復蘇帶來了新的源泉。歷史的洪流當前,我們在積極應對之時,也注意到一些問題,新冠疫情對國內古典音樂的演出市場有什么樣的影響?國內的演出市場做出了什么樣的反映?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我們從中能夠得到什么啟示?面對未來國內的古典音樂演出市場,應當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做出什么樣的布局?這些問題都值得藝術管理者思考和總結。
一、疫情對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影響
(一)市場的整體性變化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世界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自十九大以來曾多次提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笆澜缃洕兔?,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fā)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盵1]面對復雜的政治、經濟局勢,文化領域的動蕩和變革成為必然。據燈塔研究院發(fā)布報告統計,2019年全國演出票房總計達200.41億元,同比增長7.29%,旅游演出、劇場演出的票房同比增長6%、9%,市場消費結構呈現“低頻次、高單價、穩(wěn)輸出”的特征。然而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爆發(fā)后,劇場關門、停演,演出市場集體按下暫停鍵,全年第一季度,國內演出行業(yè)處于零收入狀態(tài),長時間的停工停產直到5月份方得到局部性的緩和,這無疑給了中國蓬勃發(fā)展的演出行業(yè)當頭一擊。
由于傳統演出行業(yè)現場性、聚集性的特點,在全國進入復工復產之時,其復蘇仍然緩慢,長時間的停擺,致使國內大量的民營中小型樂團、民營劇場倒閉,演出市場發(fā)生新的變化。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表現,便是“戰(zhàn)疫”期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疫情爆發(fā)前,國內的古典音樂市場大量引進國外院團、藝術家的演出產品,如在國內演出市場的風向標——國家大劇院、保利院線、上海大劇院等上演的古典音樂項目中,國外引進項目是必然的主流。除此之外,國內樂團的世界巡演、國內巡演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疫情爆發(fā)后,國外演出團體進不來,國內的演出團體出不去,劇院、樂團原定的演出排期、演出計劃,一概清零。
(二)古典音樂演出產品的變化
后疫情時期,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發(fā)生了整體性的變化,古典音樂演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其呈現方式、受眾、形式、藝術家、內容各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古典音樂演出的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使用線上直播、錄播等方式呈現的古典音樂演出在后疫情時代普遍增多、大放異彩。2020年4月11日,國家大劇院“春天在線”系列首場音樂會“遲來的春天”,采用線上呈現的方式,發(fā)出了新冠疫情爆發(fā)后國內古典音樂演出的“第一聲”,隨后國家大劇院線上呈現的古典音樂演出,逐漸形成了周播的常態(tài)化機制,在自媒體平臺上呈現。國家大劇院首場線上音樂會的成功,讓業(yè)內看到了疫情時代線上音樂會的優(yōu)勢,它打破了傳統古典音樂演出在現場觀演方面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達到了傳統現場演出所不及的傳播效果。
在疫情爆發(fā)前,古典音樂演出的受眾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少部分集中在二、三線城市,依靠劇院、劇場、音樂廳來承接;而疫情爆發(fā)后,受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劇院、劇場、音樂廳等演出場所的承接力陡然下降,加之觀看演出并非社會剛需,在經濟下滑的態(tài)勢之下,經過短時間復蘇的演出市場,仍然流失了大量現場觀演的受眾。線上的古典音樂演出將部分受眾由線下觀演轉移到線上,同時也打破了觀演的地域限制,吸引了更多新的受眾,二、三線城市的觀演受眾普遍增長,古典音樂演出的觀演量也實現了歷史性的上揚。
古典音樂演出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也帶動其演出形式更加豐富。線上演出產品中,原本單一演出音樂作品的逐漸減少。在演出前后穿插導賞,或將單一嚴肅的演出轉變?yōu)檫呏v邊演的形式,在后疫情時期已屢見不鮮。演出形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古典音樂的觀演門檻,實現了更強的藝術普及作用。
新冠疫情爆發(fā)后,國外藝術家及藝術團體的中國巡演隨即取消。后隨著國內演出市場的復蘇,中國面孔——尤其是國內的青年藝術家,逐漸成為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寵兒。
隨著古典音樂的受眾、呈現方式、形式等的變化,其呈現內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更迭。一方面,線上演出的內容設計更向藝術普及傾斜,能匹配更多觀眾的欣賞水平,另一方面,現場演出的內容選擇除了經典作品外,也更多選擇中國作品、民族經典改編曲,甚至國內青年作曲家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更多出現在古典音樂演出的舞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演出內容更加親民、帶有更強的人民屬性和民族屬性,也是后疫情時代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
二、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當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
第一,演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自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fā)以來,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和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下,國內疫情得到控制,黨中央提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國內經濟在經過短時間的停工停產之后,得到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在國內經濟整體平穩(wěn)的態(tài)勢下,演出市場也呈現復蘇之態(tài),但相較于新冠疫情爆發(fā)前,國內演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演出臨時取消、藝術家受疫情反復的影響被迫隔離而不能登臺的現象屢見不鮮。筆者調研發(fā)現,國家大劇院在2020年1月到2022年3月期間,僅是臨時取消的演出安排,就達到了六個半月之久,可見疫情在局部地區(qū)的反復,也使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呈波浪式反彈。
第二,古典音樂演出的國內循環(huán)已經形成。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各大樂團的國內巡演增多;另一方面,國內的藝術家、樂團交流增多,交換主場演出成為主流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2],從經濟信號發(fā)出后,文化領域也隨之變化。中國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紛紛開啟了自己2022年的新樂季與國內巡演,像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寧波交響樂團也依舊在疫情中間保持活躍。國內古典音樂市場的內循環(huán)已經形成,也表現在樂團之間的交流上,像如2021年11月20日晚,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藝術總監(jiān)俞峰執(zhí)棒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出,同日,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藝術總監(jiān)呂嘉于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執(zhí)棒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演出,兩位藝術總監(jiān)“交換主場”。余隆、張國勇、夏小湯、錢駿平、景煥等指揮家頻頻“交換主場”,執(zhí)棒國交、愛樂、上海、廣州、深圳、寧波等交響樂團等,此類演出幾乎填滿了國內新冠疫情爆發(fā)后的古典樂演出市場,成為市場主流。
第三,疫情爆發(fā)后,古典音樂演出團體也普遍收縮開支“過緊日子”。受疫情影響,各演出單位停工停產,復工后商業(yè)演出也大幅減少。在此期間,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扶持演出市場,例如簡化演出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引導演出市場線上線下結合、探索新的增值空間等。但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各大樂團仍舊感受到了經濟上的壓力。在疫情形勢之下不同程度地壓縮預算“過緊日子”,成為當前國內樂團的現實狀況。
第四,科技層面布局不斷加深,藝術院校、文化事業(yè)單位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古典音樂市場在科技層面的布局自本世紀初已經開始,并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不斷加深,直至新冠疫情爆發(fā)后,科技方面布局的優(yōu)勢顯現出來。2020年以來,中央音樂學院“523延安藝術節(jié)”全程線上直播呈現,國家大劇院呈現的系列線上演出在疫情后首先發(fā)聲。在以中央音樂學院與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藝術院校與文化事業(yè)單位的帶動下,全國各大藝術院校、各大劇院與藝術中心等也積極加深科技層面布局,用科技為藝術賦能成為疫情后發(fā)展的主流趨勢之一。
三、對于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思考
音樂藝術是現場的藝術,而現場卻是新冠疫情中受沖擊最大的部分,面對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新形勢、新變化,從中尋找啟示、加深對當前形勢狀況的思考,也有利于不斷加深對國內市場以及藝術管理者角色的認識。
(一)當前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發(fā)展態(tài)勢的啟示
第一,國內演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臨時取消演出或是臨時需要更換藝術家的狀況時有發(fā)生,但此時也正是能夠顯現出優(yōu)秀人才的時候。在古典音樂領域,許多藝術家都是在臨時救場時一舉成名的,加之國外藝術家進入中國市場目前來說相對困難,這更是給國內的藝術家和后起之秀們留下了充分的發(fā)展空間。對于中國的藝術家來說,當前正是難得的機遇期,在學習時全面積累,有機遇時方能順勢而上。后疫情時代,演出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強,表面看上去不利于市場的瞬速恢復和發(fā)展,但其實藝術管理者也能在不利中找到機遇,找到新的探求方向。
第二,古典音樂演出的國內循環(huán)已經形成,有利于國內演出市場的發(fā)展。后疫情時期,國內經濟大循環(huán)之下,國內古典音樂演出循環(huán)的建立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發(fā)展,演出、就業(yè)機會將進一步增多,國內樂團聘用本土成員的比例會進一步增加,國內的藝術家們也會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樂團之間的相互交流增多,有利于演出水準的提升和合作關系的建立。對于樂團與藝術家來說,平時的曲目積累十分重要,充實好自身方能增強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后疫情時期既是夯實專業(yè)能力之時,也是靜待機遇之時。
第三,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古典音樂團體和藝術機構應當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利用優(yōu)勢,開展業(yè)務,穩(wěn)固自身,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實現文化產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也是文化企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目標之一。在任何條件和情況下,都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關鍵還是要鍛煉思維、建立起思維意識和戰(zhàn)略布局。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尋找突破口,最考驗藝術機構與樂團領導者的思維和能力。
第四,科技布局就是前沿布局,是藝術團體實現彎道超車的利器。古往今來的飛躍無不是趕在技術更迭時抓住機遇彎道超車的,所以科技發(fā)展實為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的“彎道”。柏林愛樂、大都會歌劇院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布局線上演出與歌劇電影系列,國內文化事業(yè)單位超前的科技信息布局效果也已見成效
。“凡事預則立”,提前準備才有抵御風險的能力,后疫情時期,文化領域的發(fā)展離不開超前的眼光和布局。
(二)對未來國內演出市場及藝術管理角色的思考
古典音樂的誕生和發(fā)展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是燦爛的人類文明共同成果。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接觸到古典音樂這一藝術門類的時間并不長,而在這些發(fā)展中國家里,中國的音樂藝術基礎設施建設最牢固。雖然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只有短短幾十年,但人們對于古典音樂的熟知程度與認可程度卻非常高,古典音樂與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樣,都是國家2035年文化強國建設中重要的文化軟支撐。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是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在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樹立文化自信的時代潮流下,古典音樂有充分的發(fā)展空間,未來古典音樂的市場在中國。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講話中提出了“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觀。在人類文明成果共享共建中,古典音樂作為音樂藝術中的經典,必然是舞臺上的常青樹、是人類文明成果最璀璨的明珠。我國文化建設中硬件條件、技術設施已經完備,在文化軟實力上仍然需要再發(fā)展,可以預見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還會持續(xù)很多年。
當前,我國的藝術管理工作者應當有信心、有能力將這一璀璨的人類文明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發(fā)展起來,具體應做到五點:第一,要建立起自己的思維意識和判斷形勢的能力,把對事物的判斷變成習慣性思維,在日常生活的報章文刊里讀懂、讀透、領悟未來的趨勢,還要認識到“實踐出真知”,積極投入實踐,到實地去觀察業(yè)內情勢走向,隨時做調研得出的思考和判斷才會準確。第二,經驗不可復制,但可以給人啟發(fā)和思考,積極總結反思定有收獲。第三,時勢造英雄,情勢總是在變化,能準確預判未來的走向、未雨綢繆極其重要,凡事預則立,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夠在挑戰(zhàn)面前迎難而上,只有充分準備才能
取得歷
史性的
成功。第四,培養(yǎng)自身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只有懂藝術、懂經營、懂管理的藝術管理者才能支撐得了藝術團體、藝術機構的發(fā)展,這是行業(yè)對于藝術管理者的要求。第五,培養(yǎng)自己堅韌的意志,任何條件下,都有人做的好和不好,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但是需要堅持,辦法總比困難多。當代的藝術管理者,需要做好充分準備,鍛煉起自己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樹立自信、學習經驗、鍛煉思維、堅持不怠,為市場的發(fā)展、藝術的璀璨、行業(yè)的進步而努力奮斗,為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釋:
[1]
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J].中國政協,2020(16):85,1—3.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C].中國企業(yè)改革發(fā)展2020藍皮書,2020:371—38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