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珂
【摘要】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課例的實施可巧用線上與線下教學雙邊并進、互為生長、有機融合的方式,通過線上打卡促讀、錄播微課導讀、線下專題探究深讀與交流展示等途徑拓寬閱讀時空,打破與經(jīng)典的隔閡,激發(fā)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效率,讓學生獲得性情的涵養(yǎng)、精神的浸潤、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線上線下融合;整本書閱讀;課例探索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已成為教育教學的常態(tài)。尤其是發(fā)生新冠疫情以來,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教學的適時介入,為課堂教學拓寬了新的領域與提供新的思路。未來已至,單一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及應對一切未可預知的因素。在疫情時期,尤其是寒暑假期間,引領學生深度進行整本書閱讀,巧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融合的方式,可拓寬學生的閱讀時空,激發(fā)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效率。
一、任務驅動,線上打卡
早在1941年,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就對“讀整本的書”作了相關的論述,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觀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關于閱讀教學的具體建議中特別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中把“整本書閱讀”作為拓展性學習任務群,列為語文六大學習任務群之一??梢?,整本書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逐年上升。
整本書閱讀是相對于單篇短章課文而言的長篇或多章組合而成的通讀全書的個性閱讀、專業(yè)閱讀的過程。它以大語文教育觀為風向標,以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宗旨,以激發(fā)閱讀興趣、豐富思想感情、涵養(yǎng)高尚志趣、提高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力為目的,致力于培養(yǎng)終身的閱讀者。而有限的線下課堂教學時間是很難完成讀整本書的閱讀任務的。如何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尤其是利用寒暑假時間讓學生完整地讀一本書,實現(xiàn)有效閱讀?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商量、制定閱讀計劃,有針對性地在單位時間內給學生布置閱讀章節(jié)任務,以驅動學生持續(xù)閱讀,達到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具體做法是:建立班級微信學習群,通過“小程序作業(yè)”發(fā)布每日閱讀任務;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打卡完成,打卡內容為每日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形式豐富多樣,如概括故事情節(jié)、建立人物檔案、賞析精彩片段、制作思維導圖、撰寫閱讀感悟等,學生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完成即可。
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推薦的必讀名著《朝花夕拾》,其中正文10篇,加上小引、后記共12篇。可每天安排學生讀一篇,自由圈點與批注,可概括每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結合自身理解或生活體驗寫出小感想,或對文本提出疑問,不限字數(shù),拍照上傳。
又如閱讀小說《水滸傳》,可為閱讀章節(jié)小說的主要人物建立電子檔案卡片,每日線上打卡完成一張“人物卡片”,含出處、外貌特征、人物關系、典型事件、人物點評等;或者制作一張與該人物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思維導圖,如可結合《智取生辰綱》這一章節(jié)內容分別設計楊志之“智”與眾好漢之“智”的思維導圖。以此達到促讀并進一步梳理人物、歸納情節(jié)、整體感知書本內容的目的。
為讓閱讀繼續(xù)升溫,教師還可以開展線上“小說故事會”“小說人物大家談”“游戲闖關”“搶答競猜”等閱讀激趣活動。如閱讀《水滸傳》時,可以舉辦講故事比賽活動,以“話說水滸英雄”為主題,以騰訊直播課堂或視頻會議的形式按照學號順序每日推選一位學生講述一位梁山好漢的故事,可從完整性、流暢性、生動性、創(chuàng)新性、吸引力等方面進行評比;可通過“游戲闖關”形式開展閱讀活動,如進行人名接力,全體學生接力說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名字并報上綽號,接不上的學生可罰講一個梁山好漢的故事或者唱《好漢歌》;也可以通過“搶答競猜”形式推進閱讀,出示英雄人物圖片和人物描寫語段讓學生競猜他是誰;還可引導學生以制作好的電子“人物卡片”為基礎,發(fā)揮創(chuàng)意,不限形式,線上開展“水滸人物大家猜”活動。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閱讀活動,可謂寓教于樂,打破了與經(jīng)典作品的隔膜,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二、錄播微課,導讀助力
如果說任務驅動線上打卡是促讀層面,那么錄播微課進行點撥指導是更進一步的領讀、助讀層面。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猶如舵手,也是擺渡人,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深度閱讀。由此,教師的角色應是深耕者,是領讀者,是助讀者,更是點撥者,是提升者。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的指引與點撥非常關鍵,它讓閱讀有了清晰的目標與方向。
其一,整本書教學過程可以統(tǒng)編教材為依托,通過希沃白板app錄播“知識膠囊”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指導必不可少。引領學生閱讀《西游記》時,可結合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編排的內容《名著導讀—<西游記>:精讀和跳讀》,以《西游記》為示例,運用希沃白板錄制關于什么是精讀和跳讀的讀書方法指導的“知識膠囊”。如“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作者用了三個章回的篇幅來講這個故事,場面宏大,情節(jié)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在《西游記》諸多故事中極具代表性,值得精讀。而那些無關緊要或內容雷同、情節(jié)簡單并不精彩的內容可以忽略。結合書本內容,通過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時采取精讀和跳讀結合的方法,既可節(jié)省閱讀時間,又能領略文本的精妙之處。
又如可依據(jù)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駱駝祥子>圈點與批注》的專題,通過線上錄制“知識膠囊”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圈點批注”這種古人讀書常用的傳統(tǒng)方法的講解。可以通過《駱駝祥子》中的精彩選篇,從作品的內容、結構、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著手,或展開聯(lián)想、想象,補充原文內容,或寫出心得體會、提出見解,通過批注示例講解,讓學生直觀具體地掌握讀書的不同方法。通過錄制“知識膠囊”微課的形式對重要閱讀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可以在線上重復收看,彌補了線下課堂教學不可反復學習的諸多不足,對整本書閱讀的助讀大有裨益。
其二,教師在整本書教學過程可以統(tǒng)編教材為依托,通過希沃白板錄播“知識膠囊”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文本內容導讀。
整本書閱讀內容導讀十分必要。教師可以錄制視頻對學生進行導讀,按步驟可分為初級導讀和深層導讀。初級導讀為內容整體感知層面,包括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寫作的背景、作品主要內容、主題思想等,讓學生對整本書有個概括的了解。深層導讀為專題探究層面,如導讀《朝花夕拾》,可圍繞專題“少年魯迅”設計三個主問題:“哪些人影響了少年魯迅?”“哪些事影響了少年魯迅?”“哪些物影響了少年魯迅?”以魯迅成長過程中對他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事、物為切入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打破時空阻隔,由淺入深進行導讀。如講到衍太太這個人物時,可以這樣描述:“有這么一個人,她嚴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慫恿年少無知的你干壞事,假如她看見你吃冰,她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你偶爾去她家玩,她竟然給你看黃色書籍,教唆你去偷家里的錢,如果你拒絕,她就四處造謠說你偷家里的東西……”這樣的講述,讓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相信聽完導讀之后學生再讀《瑣記》時就不會再有閱讀障礙,甚至覺得衍太太似曾相識,就像生活在身邊的某一個人,對之多了一層了解與親近,從而將因時代久遠而有疏離感的經(jīng)典變得接地氣又富有生活氣息。閱讀文本內容導讀,便于學生理解作品,利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促進思維品質的提升,達到化繁難為簡易、漸入佳境的閱讀功效。
同時,精選網(wǎng)絡名家導讀視頻、經(jīng)典語段誦讀錄音或引入電影、戲劇等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整本書閱讀中也可起到極好的導讀作用。如引領學生閱讀《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可以插播關于這一情節(jié)的短視頻,在視聽體驗中感知魯提轄嫉惡如仇、粗中有細、除暴安良的鮮活形象。通過圖像、文字、聲音、動漫等介入,帶著學生觀書、聽書,讓閱讀變得立體可感、生動有趣。
三、線下探究,交流展示
線上學習在現(xiàn)場感和溝通互動性上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共讀整本書只有將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才能將閱讀走向縱深,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中受益。如果說線上促讀是閱讀的初級階段,達到的目標是對閱讀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那么教師的線上導讀則是促讀的一種催化,是助讀的一個過程,而線下專題探究閱讀與交流分享則屬于個性閱讀、專業(yè)閱讀、深度閱讀的過程。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編寫“名著導讀”專題的內容一般由“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精彩選段”“自主閱讀推薦”四部分組成。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可以充分借助教材,進一步整合、提煉、創(chuàng)新,從具體學情出發(fā),因材施教,選取適合學生的閱讀內容及閱讀策略。整本書閱讀教學通過線上閱讀、云端閱讀的形式可實現(xiàn)促讀、助讀的目的,驅使學生帶著目標任務讀完整本書。而線下教學有利于閱讀的互動、觀點的交流、專題的研討、問題的探究,可謂是線上教學的延伸、拓展和提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特別提出:“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閱讀方法,分享閱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感受經(jīng)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闭緯喿x線下教學可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專題探究閱讀任務并在班上進行分享、交流、展示。例如線上打卡完成《朝花夕拾》的閱讀后,教師可拋出幾個專題供學生選擇。如專題一:魯迅的童年;專題二: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專題三: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一個小組圍繞一個專題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提供的專題僅供參考,根據(jù)閱讀體驗與興趣的不同,每個小組也可自主設計探究專題,并合作完成一篇讀書報告,共同制作PPT,參與班里舉行的讀書會,一起分享閱讀體驗和探究成果。專題探究式閱讀有利于倡導共讀、互讀、助讀的合作學習形式,它是面對面的對話,是情感的傳遞,是精神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是才情的釋放,可將淺層閱讀推向個性閱讀,達到體驗加深的效果。
同時,表演也是提升閱讀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線下讀書分享會最受學生歡迎的環(huán)節(jié)。如共讀《簡·愛》,可組織學生圍繞“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這一專題展開討論,進行思想的交鋒,再將小說中的情節(jié)“久別重逢”改編為話劇。小組合作,自編自導,本色出演,全情投入,充分體會人物的悲歡離合,感受“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獲得尊嚴和平等的愛”這一主題。而為了避免表演流于形式,教師還可讓學生改編、續(xù)編,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或發(fā)揮想象適當增減對話。表演是閱讀內化的再現(xiàn),是獨特的情感體驗與表達。編排課本劇,形式新穎,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線下讀書交流展示中的表演環(huán)節(jié)往往是高潮部分,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蘇霍姆林斯基提倡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文娛活動。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主張美育,奉行“知情意合一”的教育。表演是一種藝術教育形式,把表演貫穿于整本書閱讀,是獨特的體驗,是閱讀的提升,是鑒賞的遷移,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可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可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升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如本人執(zhí)教的學生在表演《智取生辰綱》課本劇時,無論是配樂、道具、服飾、扮相、對白還是演技都極有現(xiàn)場感、情境性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出極高的表演天賦和藝術修養(yǎng),讓人耳目一新,超乎預期效果。而如此豐富的視聽體驗唯有親臨現(xiàn)場才能充分感受。因此,線下與線上雙邊并進、互為生長,可讓整本書閱讀更飽滿、更多彩。
此外,整本書閱讀不僅應該關注目標的設定、過程的實施,還應該關注評價標準的構建。除了有趣的導讀外,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閱讀,教師應善于利用有效的評價機制來激活閱讀的進程、提升閱讀的品質。北京師范大學吳欣歆教授認為:“整本書閱讀的評價目的為判斷、推進和內化,即判斷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水平,借助明確清晰的評價標準推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評價的內化,讓學生帶著明確的標準開啟未來的閱讀?!苯嫸鄻有约办`活性的閱讀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檢測閱讀效果,還能讓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對閱讀起到指引、提升和推進的作用。由此,線上線下融合,倡導多元的閱讀評價方式,跟進多維度的整本書閱讀的評價標準,既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也關注學生差異的分層,包括考試化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及激勵性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跟蹤改進,可讓閱讀走向完整及深度。
網(wǎng)絡信息技術正開啟未來教育。經(jīng)典常讀常新,讀者無疆,線上線下融合,共讀一本書,通過線上打卡促讀、錄播微課導讀、線下專題探究深讀與交流展示等途徑,不僅讓閱讀教學超越時空,走進更廣闊的天地,更讓學生打破與經(jīng)典的隔閡,在個性閱讀、深度閱讀中獲得性情的涵養(yǎng)、精神的浸潤、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倪崗.中學整本書閱讀課程實施策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4]張曉兵.整本書思辨閱讀—朝花夕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