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王一冰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我們在接到調(diào)令后,即將背起行囊,奔赴祖國的大江南北??粗瑢W們可能奔向的一個又一個地名,忽然,阿里這個名字令我眼前一亮。
我曾讀過軍隊心理咨詢師汪瑞所著的紀實文學《當兵走阿里》,那是在我大三暑假時,父親推薦給我的。父親和汪瑞阿姨一樣,也是一名邊防軍人,常年駐守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有時還會前往海拔6000米的地方。我的母親為了支持父親,甘愿放棄內(nèi)地優(yōu)越的生活,毅然去阿里,成為一名光榮的援藏教師。
阿里,是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因為那里有我的親人。翻閱《當兵走阿里》,我很快便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高原官兵的音容笑貌不時浮現(xiàn)在眼前。讀完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一個個鮮活的關于生命的故事外,還有作者那個承載著牽掛、親情和傷痛的紅色旅行箱。每當它一出現(xiàn),便意味著又一次分別……在作者筆下,她的兒子童年時見到男軍人就叫爸爸、看到女軍人就叫媽媽,獨自一人在深夜無助哭泣……從小沒在父母身邊長大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伴隨著父親20多年的軍旅生涯,我對他從想念到埋怨、從埋怨到無奈、從無奈到如今自己也主動穿上了軍裝。我漸漸明白,無數(shù)像父親一樣的邊防軍人,他們與家人的分別其實是為了更多家庭的團圓。
作者說,行走在高原阿里,能呼吸到最純凈的空氣,心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凈化。那些扎根高原、矢志不移的戍邊軍人,默默奉獻、不畏艱難,不懼犧牲,為祖國邊陲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他們,是盛開在高原最美的格?;ǎ乙蛩麄儷I上最莊嚴的軍禮。
即將畢業(yè),無論走向哪里,我想我都會以高原軍人、以汪瑞阿姨和我的父親為榜樣,扛好槍,站好崗,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軍人。
(作者就讀于陸軍工程大學)
編輯/李穎(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