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批注單元”,單元語文要素直指“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三篇課文由扶到放,教學生多角度、運用不同方法進行批注,“語文園地”則對批注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在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設題考查學生“對批注學得如何”是有必要的,體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批注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它能激發(fā)閱讀主體的積極思維,以及與文本(含與其他批注者)的深度對話,實現(xiàn)對文本意義的二度創(chuàng)造。批注測評題在命制上,應為學生提供閱讀工具,展現(xiàn)閱讀成果,其最終的考查標的,還應落在閱讀上。
【題目】
題目1 讀古代笑話,完成練習。
一人性緩
有一個慢性子的人,冬天與別人圍爐烤火,見到一個人衣服的邊角被火燒著了,慢吞吞地對那人說:“有件事我早就發(fā)現(xiàn)了,想對您說,又怕您沉不住氣;不對您說,又怕您損失太大,那么到底是說好呢還是不說好呢?”那人問到底是什么事?;卮鹫f:“火燒著您的衣服邊了?!蹦侨粟s快把火滅了,對他吼道:“為什么不早告訴我?”慢性子人說:“我說您會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讀這則古代笑話時,你有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感想?哪些地方寫得特別有趣?請在文中畫出關鍵詞句,并在文下的空白處從不同角度寫上兩條批注。
題目2 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人生的不可能都有可能被超越
南非作家戈迪默自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6歲時,戈迪默夢想當一名芭蕾舞演員,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午后,她報名加入芭蕾舞劇團。但由于體質(zhì)弱,戈迪默對芭蕾舞的活動強度很不適應,隔三岔五就生病的她只能放棄對芭蕾舞的追求。
8歲時,醫(yī)生診斷戈迪默的身體狀況不適合學校生活,戈迪默只能中斷學業(yè),終日在家休養(yǎng)。每當想到自己的人生將一無所成,戈迪默總是默默流淚。
9歲時,有一天中午,戈迪默終于忍耐不住偷偷跑出去,突然,她被一個木牌吸引了:斯普林斯圖書館。戈迪默走進圖書館,在一本漫畫書里看到一艘破舊的小船在大海里行駛??蔁o論船夫多么努力,始終追趕不上前面動力十足的快艇。戈迪默忍不住說:“這艘小船跟我一樣,空有夢想?yún)s沒有足夠的力氣,怎么可能像快艇一樣遨游在遼闊的海洋上呢?”“那也不是啊?!币粋€圖書館人員走到戈迪默身邊對她說,“人生所謂不可能都有可能被超越和顛覆的,只要你有超越自己的勇氣,一個念頭就是一次新的希望?!备甑夏腥淮笪?,一條路走不通,還有另一條路,只要自己不絕望,就能超越不可能。此后,戈迪默愛上了文學,她一頭扎在圖書館里,整日泡在書堆里。圖書館的下班鈴響了,她就躲到桌子底下,等圖書館鎖了大門,她又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知識的養(yǎng)料。
13歲時,戈迪默在《星期日快報》兒童版上發(fā)表了一篇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從此開始了瘋狂的筆耕生涯。經(jīng)過40年的努力,戈迪默最終獲得了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締造了一個“不可能”的奇跡。
一邊閱讀一邊作批注是很好的閱讀方法。請在文中選擇一處對你有啟發(fā)或者你認為寫得好的地方進行批注。
【解析】
題目1給出了一則古代笑話供學生閱讀,題干從角度、數(shù)量等方面提出了批注要求,同時,也對學生答題給予了一定的提示。學生答題時,首先要認真閱讀題干,明確以下兩項要求:(1)寫出兩條批注;(2)從不同角度進行批注。其次,能從“你有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感想?哪些地方寫得特別有趣?”三個角度,展開有目的的閱讀,邊讀邊關注自己閱讀時的疑問、感受、興趣點,適時勾畫相關語句,提出問題或發(fā)表感想。
題目2給出的是一篇現(xiàn)代文,題目要求為:(1)寫出一條批注;(2)自選批注的一個角度。需要明確的是“有啟發(fā)的”側重內(nèi)容,“寫得好的地方”側重表達。學生答題時同樣需要帶著目的閱讀全文,關注自己的閱讀感受,捕捉內(nèi)容和表達上的亮點,然后在批注欄相應位置,展現(xiàn)自己的閱讀成果。批注應當表述清楚,針對性強。
【設計意圖】
批注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雖然“批注”一詞在四年級上冊首次出現(xiàn),但是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這種閱讀方法并非新鮮事物??v覽統(tǒng)編教材的編排體系,批注內(nèi)容具有層級分明、進階發(fā)展的特點。二、三年級開始分散呈現(xiàn)批注,四年級利用一個單元集中學習批注方法,五、六年級則要求學生遷移運用于課內(nèi)外。隨著年級遞增,這一閱讀方法的學習“由隱而顯”,形成“感知—學習—運用—習慣養(yǎng)成”螺旋上升的動態(tài)過程。
通過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集中學習,學生對批注方法應該有所習得,并能遷移運用。具體來說,應能有如下兩個表現(xiàn):(1)能抓住字詞、句段,作相應的批注;(2)能從提出問題、記錄感受、評賞寫法等不同角度作批注。在具體命題時,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批注題出現(xiàn)了“捆得過緊”或“幫得過多”的現(xiàn)象,致使批注測評沒有達到考查學生“是否會用批注來閱讀”的目標。本文這兩則測評題的命制,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第一,要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思維?!芭⑹亲x者主動思維的結果”,所以批注命題時對學生的限制要盡可能地少一些。比如,批注的對象應該是學生自主選定的,而非規(guī)定的一段話,甚至一句話;要給予答題者更廣泛的批注范圍,而不是只關注批注的某一兩個角度;要警惕參考答案的單一、固化。因此,這兩則測評題在題干設計上,力求減少具體限定,僅設置一些寬泛的要求。而兩則閱讀材料的選擇,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啟發(fā)性,意在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第二,要指向?qū)W生“用工具”的能力。有些批注測評題給了學生批注的樣例,要求學生照樣子另寫一句批注;有的提供關鍵詞,讓學生批注。其實,無論是仿寫批注,還是給關鍵詞輔助批注,都無法真正測查出學生的批注能力,即能否運用批注這一閱讀工具,順利地呈現(xiàn)出自己對文章的思考。筆者認為,批注測評應重在考查學生是否會用批注進行閱讀。使用這兩則題目時,更應關注學生的閱讀成果及呈現(xiàn)??疾辄c(賦分點)可以包括:能否有效地抓住關鍵詞句作批注;能否從不同角度作批注,批注內(nèi)容是否言之有理等。
此外,批注測評更應體現(xiàn)在過程性評價中。因為批注是一種與文本、與他人自主對話的閱讀方法,關涉情感態(tài)度、參與程度、語言能力等多種因素。我們可以更多地將批注放在平時的閱讀課堂、長線的整本書閱讀中進行過程性考查,并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讓批注實實在在發(fā)揮助推深入閱讀、提升閱讀品質(zhì)的積極作用。
(黃雅蕓,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郵編: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