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琦 尹新生
地震災害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建筑結(jié)構中,由于剪力墻結(jié)構其整體性較好,側(cè)向剛度大,故大量高層建筑采用剪力墻結(jié)構。剪力墻作為主要抗側(cè)力構件,底部彎矩最大,故最大受力位置為底部位置的端部,需要在剪力墻兩端配置約束邊緣構件來提高剪力墻的抗震性能。由于剪力墻底部的端部兩側(cè)彎矩最大,故剪力墻中外邊緣所受正應力最大,以至于邊緣構件中遠離端部的鋼筋無法發(fā)揮最大作用,從而造成浪費,增加成本;同時對約束邊緣構件的構造形式,無法起到較好的約束作用。故本文提出一種新型邊緣約束構件的構造形式,在約束邊緣構件中配置螺旋箍筋,對暗柱中部分混凝土起約束作用,從而提高混凝土抗壓能力;螺旋箍筋具有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即使外層混凝土剝落,也能對縱筋起良好的約束作用;將暗柱縱筋全部盡可能置于端部,從而使鋼筋發(fā)揮最大作用。
為了更直觀反映出新構造形式的剪力墻與傳統(tǒng)剪力墻的抗震性能的區(qū)別,本文設計2 個尺寸相同的剪力墻試件,SW1 為普通剪力墻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要求進行構造,以作為對比參照構件,SW2 為配有螺旋筋邊緣構件的剪力墻。試件墻厚為200mm,墻高2 800mm,墻寬900mm,暗柱縱筋均為8C16,暗柱箍筋均為C8@100,混凝土強度均為C35,保護層厚度均為25mm,水平分布鋼筋均為C14@150,豎直分布鋼筋按最小配筋率0.25%以滿足構造要求。其中SW2中螺旋筋為A8@100,圈徑為150mm。為了更真實模擬靜力往復加載,分別設計250mm×250mm×1 100mm 的加載梁與40mm×450m×1 500mm 的底梁。如圖1、圖2 分別為SW1、SW2立面配筋圖。
圖1 SW1 立面配筋圖
圖2 SW2 立面配筋圖
在ABAQUS 中,本次模擬中混凝土單元所采用三維8 節(jié)點減縮積分單元,此種單元精度較高且能減少計算成本;鋼筋采用線性三維桁架單元,此單元更能直接地看出鋼筋變形效果?;炷僚c鋼筋均采用50mm 的網(wǎng)格劃分。
本文模擬采用塑性損傷模型,根據(jù)《混凝土結(jié)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分別計算建立C35 混凝土單軸受壓、受拉應力-應變曲線;鋼筋采用雙折線模型,彈性模量為200 000N/mm,泊松比為0.3,鋼筋屈服后,強化彈性模量取0.01Es。
本文中鋼筋采用內(nèi)置與混凝土中,即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無滑移。分別在頂梁頂部形心位置設置加載點RP1,底梁底部形心位置設置加載點RP2,分別耦合于上表面與底面。在RP2 設置完全固定,即試件底部采用完全固定。本次模擬中采用軸壓比為0.5,豎直加載與水平加載點均于RP1,水平加載制度采用位移控制加載,加載制度采用以4mm 為一級的等幅加載制度。當試件承載力下降到試件極限承載力的85%認定試件破壞,此時結(jié)束加載。
滯回曲線是在往復力的作用下,得到荷載-位移曲線,它能反映構件在受力中的變形特征,能量的消耗以及剛度退化。SW1 滯回曲線如圖3 所示,SW2 滯回曲線如圖4 所示。通過滯回曲線可以看出,加載初期所有試件的滯回曲線都為線性變化,荷載增大時,試件殘余變形增大,滯回環(huán)開始彎曲并向外擴展。兩滯回曲線均為梭形,且SW2較為飽滿,說明SW2耗能能力更好。
圖3 SW1 滯回曲線
圖4 SW2 滯回曲線
骨架曲線是指在滯回曲線上,將每級循環(huán)中第一次循環(huán)的最大水平荷載連接起來的外包絡曲線構成的曲線。骨架曲線可以綜合反映出試件的受力與變形特征。如圖5 為兩骨架曲線的對比圖。
圖5 SW1、SW2 骨架曲線對比圖
通過對比圖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在彈性階段,試件SW1 與試件SW2 斜率幾乎相同。說明在彈性階段,螺旋箍筋對試件的影響不大。
(2)SW1 最大承載力為266.03KN,SW2 最大承載力為326.72KN,SW1 極限承載力比SW2 極限承載力提高了22.8%。說明將邊緣構件中的縱筋置于端部,能有效使縱筋充分發(fā)揮效能。
(3)SW1 的極限位移為56.02mm,SW2 的極限位移為64.12mm。SW2 極限位移大于SW1 的極限位移,說明螺旋箍筋暗柱可以提高試件的延性。
延性是建筑結(jié)構抗震的重要指標,指的是結(jié)構構件、截面等受力超過彈性階段后,承載力無顯著變化時的后期變形能力。本文采用螺旋筋邊緣約束構件代替?zhèn)鹘y(tǒng)剪力墻邊緣約束構件,能有效增加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的抗震能力,可以有效加強結(jié)構延性,可有效依靠結(jié)構的彈塑性變形,消耗、吸收地震能力,令屈服部分發(fā)生延性破壞,避免結(jié)構出現(xiàn)整體倒塌的情況。延性的指標采用延性系數(shù)μ 來表示,依照公式(1)來計算,延性特征值如表1 所示。
表1 延性特征值
其中Δy 為屈服位移,Δu 為極限位移,可知SW2 延性比SW1 延性提高了10.98%,說明螺旋筋不僅能提高試件的極限承載力,同時也對延性有所提高。
本文運用ABAQUS 有限元分析軟件,在高軸壓比下進行擬靜力往復模擬,對傳統(tǒng)剪力墻與配有螺旋筋的剪力墻進行對比分析,分別對SW1、SW2 分析了滯回曲線、延性性能,得出以下結(jié)論:
(1)本文討論在構件剪跨比大于3 時即構件主抗彎與軸壓比為0.5 時,配有螺旋箍筋的邊緣構件對剪力墻抗震性能的影響。
(2)在相同軸壓比的情況下,由于約束混凝土與暗柱縱筋置于端部的原因,邊緣構件中配有螺旋筋的剪力墻的極限承載力提高了22.8%,說明配有螺旋筋邊緣構件的剪力墻抗水平荷載能力更強。
(3)由于螺旋筋的整體性相較于普通箍筋更優(yōu),能較好地約束鋼筋與混凝土,故使構件的延性提高了10.98%。因此在約束邊緣構件中配有螺旋筋的剪力墻抗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