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楊軍 雷春霞 陳曉云
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是陜西境內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fā)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至黃河。
城臺石窟位于陜北志丹縣旦八鎮(zhèn)城臺村西約100 米北洛河北岸崖壁上,東臨城臺村,北臨公路,南距北洛河120 米。2019 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臺石窟坐北面南,分布在東西長50 米、高6 米的崖壁上,比溝底北洛河高約20 米?,F存4 窟2 龕,由西向東編號為1—6號。根據現場調查,1號窟為僧房窟,2號窟為主窟,3號龕、5號龕為4號窟附龕,4號窟為瘞窟,6號窟為空窟??咔盁o建筑,無寺院遺址。
城臺石窟開鑿于北宋年間,經北宋政和二年(1112),金皇統(tǒng)九年(1149)、天德二年(1150)增補,成于金天德二年。
石窟平面
城臺石窟外觀
1號窟窟口呈方形,寬1.1 米,高1.7 米??呤移矫娉书L方形,東西寬3.17 米,南北進深2.7米,高1.93 米。1號窟為僧人修行生活的居住用窟,現存有利用原石預留的石炕及灶臺,炕面已坍塌,石炕中有兩排煙道。東西兩壁各鑿有半圓形石洞,用來置燈??邇任髂辖怯胸Q向煙道直通窟外,煙道壁凝結有煙炱。窟口兩側開鑿凹槽,疑似用來安裝木門的,門已失。
2號窟為主窟,由窟廊和窟室兩部分構成。
窟廊窟廊東西長24.4 米,南北進深7.4 米,高4.35 米。窟廊南側由四根方形通頂立柱分為五開間,立柱寬1.46—1.7 米。明間寬3.7 米,高3.35 米,柱面內兩側各開一圓拱形龕,龕內雕菩薩立像,均手托日月立于蓮花座上。東側為日光菩薩像,西側為月光菩薩像。西次間寬3.43 米,西梢間寬3.8 米,東次間寬3.5 米,東梢間寬3.8 米。窟廊西、北、東三壁均有造像。
窟廊西壁共有造像龕4 龕,造像11 尊,由南向北排列,分上、下兩層,上層為1、2號龕,下層為3、4號龕。
1號龕為不規(guī)則形龕,龕內主尊為彌勒佛造像,坦胸鼓腹,體態(tài)豐腴。兩側各有菩薩造像兩尊,頭戴花冠,結跏趺坐。2號龕呈不規(guī)則形,內空。3號龕呈方形,內雕藥王孫思邈坐像一尊。4號龕為長方形龕,內雕四尊羅漢像,羅漢像身高1.1—1.4 米,均結跏趺坐于方形山石狀須彌座上,座上搭有帷幔,其中一尊羅漢像左側有侍從一身。
北壁由窟口和天王像、羅漢造像龕等組成,分為東、西兩部分。
2號窟平、剖面圖
窟廊造像龕和題記內容分布示意圖
2號窟窟廊
北壁西部分上、中、下三層,壁面均有造像,頭殘。上層為5號龕,中層為6號龕,下層為7、8號龕。
5號龕為長方形龕,龕寬10.6 米,高1.43 米,深0.5 米。龕內僅存須彌仰蓮座11 個,座均通高0.7 米,寬0.58 米。
6號龕為長方形龕,龕寬6.8 米,高0.38 米,深0.05 米。龕內雕造像,著圓領大衣或通肩大衣,袖手,結跏趺坐于雙層仰蓮座上,共有25 尊。
7號龕為長方形龕,龕寬2.6 米,高1.76 米,深0.4 米。龕內雕兩尊羅漢造像,編號為1號、2號。1號羅漢造像,著通肩袈裟,左腿下垂于座前,右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左足踩方形臺,右手屈肘置于胸前,左手撫左膝,坐于方形須彌座上。2號羅漢造像,內著右衽僧衣,外著袒右肩袈裟,左手屈肘捧物置于胸前,右手撫左膝,倚坐于方形須彌座上。
8號龕為兩個相連的圓拱形龕,龕寬3.04米,高1.8 米,深0.14 米。龕內雕兩尊羅漢造像,編號為1號、2號。龕外東側有浮雕蘑菇形菩提樹一棵,樹高0.9 米。1號羅漢造像,內著右衽僧衣,外著通肩袈裟,袖手,結跏趺坐于方形山石須彌座上,座面有帷幔。羅漢右側有立像一尊,高 0.62 米,似為供養(yǎng)人,頭殘,著長袍,廣袖,頭右側有垂髻,雙手捧物置于胸前,足蹬鞋。2號為伏虎羅漢像,身高1.5 米,內著僧衣,外著袒右肩袈裟,左腿下垂于座前,右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左手撫左膝,右手置于胸前。造像左側下部有臥虎一只,身長0.7 米,高0.6 米,呈蹲踞狀,虎右前爪搭于左前爪上。
主室窟口處現存四尊天王像,包括立像兩尊、坐像兩尊。由西向東編為①—④號天王像,頭均殘。
①號天王像為立像,通高2.7 米,頭殘失,身著甲胄,腰系英雄巾,胸飾人面護心鏡,腰部飾獅子吞口,著戰(zhàn)袍,右臂彎曲,右手叉腰,左臂下垂,左手拄方棱锏,足蹬戰(zhàn)靴,立于方形座上。
②號天王像為坐像,通高2.63 米,像身高1.57 米,頭殘失,身著甲胄,腰系英雄巾,胸飾人面護心鏡,著戰(zhàn)袍,肩搭帛帶,帛帶由雙肩向上在頭后環(huán)繞呈圓形,上揚飄逸,左臂下垂,左手拄方形锏于身體左側,右手置于右膝上,左腿垂于座前,右腿屈膝平置于座面上,足蹬戰(zhàn)靴,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天王像右足踩力士一尊,力士像高0.65 米,呈蹲踞狀,雙肩上托須彌座,雙腿屈膝作半蹲踞狀,左手向上托舉天王右足。天王像左足踩小鬼一尊,身長0.55 米,仰面?zhèn)壬?,雙手向上承托天王左足,右腿蜷曲,左腿屈膝,足蹬壁面。
③號天王像為坐像,通高2.64 米,像身高1.55 米,頭殘失,身著甲胄,腰系英雄巾,肩搭帛帶,帛帶由雙肩向上在頭后環(huán)繞呈圓形,胸飾人面護心鏡,著戰(zhàn)袍,左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右腿下垂于座前,左手置于左膝上,右手拄锏,锏身殘,足蹬戰(zhàn)靴,坐于方形須彌座上。天王像左足下有力士一尊,高0.62 米,呈蹲踞狀,雙肩向上承托須彌座。天王像右足踩小鬼一尊,身長0.78 米,仰面躺于須彌座束腰部,雙手向上承托天王右足,雙腿蜷曲。
④號天王像為立像,通高2.75 米,頭毀,身著甲胄,腰系英雄巾,胸飾人面護心鏡,肩披英雄巾,腰部飾獅面護腹,腰系革飄帶,雙臂戴護甲,著戰(zhàn)袍,左臂屈肘,握拳置于胸前,右臂下垂,右手拄方棱锏,足蹬戰(zhàn)靴,立于方形座上。
北壁東部分上、中、下三層,壁面均有造像,頭殘。上層為9號龕,中層為10號龕,下層為11、12、13號龕。
9號龕為長方形,龕寬9.85 米,高1.46 米,深0.5 米。龕內雕方形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10 個,座均通高0.66 米,寬0.65 米。
10號龕為長方形,龕寬5.8 米,高0.4 米,深0.06 米。龕內雕小坐佛造像20 尊,造像均著通肩大衣,袖手,結跏趺坐于雙層仰蓮座上。
11號龕為相連的兩個圓拱形龕,龕寬2.13米,高1.65 米,深0.3 米。龕內雕兩尊羅漢造像,編號為1號、2號。1號羅漢造像為降龍羅漢,身高1.35 米,內著僧衣,外著袈裟,廣袖,左手握拳置于左腿上,右手持法鈴器置于胸前,左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右腿垂于座前,足蹬鞋,坐于山石狀須彌座上,座上搭有帷幔。龕外右側上方雕龍,龍身高0.8 米,寬0.57 米,龍身蜷曲,龍首上揚。下方雕菩提樹一棵,高0.78 米,呈蘑菇形。2號羅漢造像,內著右衽僧衣,著右衽袈裟,左臂下垂,左手撫左膝,右臂屈肘置于右膝上,右手握拳,左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右腿屈膝踩于座面,足蹬鞋,坐于方形山石狀須彌座上,座上搭有帷幔。
12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3 米,高1.5 米,深0.2 米。龕內雕羅漢造像一尊,著右衽袈裟,廣袖,雙臂屈肘,雙手掌心上下相對,握豎條狀長方形經卷,結跏趺坐于山石狀須彌座上,座上搭有帷幔。羅漢右側有弟子立像一尊,高0.87 米,著圓領長袍,腰系帶,右手握左手置于胸前,足蹬鞋。
13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2 米,高1.38 米,深0.17 米。龕內雕羅漢造像一尊,著右衽袈裟,廣袖,左臂下垂,手平撐座面,右臂屈肘,右手握念珠置于右膝上,左腿下垂于座前,右腿屈膝踩于座面,足蹬鞋,自在坐于山石狀須彌座上。羅漢左側有立像一尊,高0.6 米,似為供養(yǎng)人,頭部上揚,面部殘,著長袍,廣袖,頭后有垂髻,雙手捧物,身體略挺,目視羅漢。
東壁共有造像龕5 龕,造像13 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14、15號龕,下層為16、17、18號龕。
14號龕為不規(guī)則形龕,龕內造像已失,現僅存三層須彌座一個。座高0.45 米,寬0.58 米。15號龕呈不規(guī)則形,龕內主尊為彌勒佛造像,兩側及下部雕菩薩造像八尊,頭戴花冠,結跏趺坐。16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17 米,高1.96 米,深0.3 米。龕內雕一尊羅漢坐像。17號龕為長方形,龕寬3.5 米,高1.8 米,深0.44 米。龕內雕三尊羅漢造像,身高1.1—1.5 米,均結跏趺坐于方形山石狀須彌座上,座上搭有帷幔。18號龕為長方形,龕內現僅存長方形臺基,無造像。
窟廊內散落大量的造像殘件、石香爐、柱礎石、雕花柱頭、殘碑殘件等。窟廊西部殘存有石拱桌一個??呃任魃议g立有明代“弘治元年”殘碑一通。
主室主室平頂,四壁均有造像。窟室寬10米,進深6.6 米,高4.4 米??邇戎醒胗蟹叫畏饓媳睂?.72 米,東西寬4.05 米,高1 米。佛壇上原有三佛二弟子圓雕造像,現已毀,僅存3 個臺座。根據殘存臺座推測,佛像均位于六邊形束腰須彌座承托的仰蓮座之上,弟子像則位于圓形臺座之上。須彌座寬0.9 米,高1.35米。佛壇前殘存有明代石拱桌一個,長1.8 米,寬0.43 米,殘高1 米,正面浮雕方格,分兩層,方格內雕蓮花、寶相花、瑞獸等。窟室頂部中心有圓形藻井,中心浮雕寶相花,內由陽刻線條分為八等份,藻井直徑1.2 米,深0.4 米。
窟口為三開門,明間寬2.47 米,高2.6 米,甬道進深1.5 米;東次間寬1.95 米,高2.22 米,甬道進深1.4 米;西次間寬1.94 米,高2.38 米,甬道進深1.5 米??唛T比窟廊地面高0.23 米。
北壁壁面雕圓拱形龕3 龕,均為一佛二弟子造像,由西向東編為1、2、3號龕。
1號龕為圓拱形,龕寬2.6 米,高3.55 米,深0.33 米。龕內高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佛身高1.3 米,高髻,著通肩大衣,廣袖,施說法印,結跏趺坐于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座束腰部有蹲踞狀向上托舉的力士像一尊,力士高0.4 米,寬0.35 米,力士坦胸鼓腹,肌肉強健,身披帛帶,赤足。左側弟子造像身高1.55 米,頭殘,雙手合十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長裙,足蹬鞋。右側弟子造像身高1.55 米,頭殘,雙手抱拳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裙,足蹬尖頭圓口灑鞋。
2號龕為圓拱形,龕寬3.8 米,高3.57 米,深0.3 米。龕內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佛身高1.47米,高髻,著通肩大衣,廣袖,右手握左手食指置于胸前,作智拳印,結跏趺坐于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座束腰部有力士像一尊,力士高0.4 米,寬0.35 米,力士呈蹲踞狀,向上托舉,坦胸,身披帛帶,赤足。左側弟子身高1.56 米,頭殘,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長裙,足蹬鞋,雙手抱拳置于胸前,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右側弟子身高1.59 米,頭殘,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裙,雙手持經書置于胸前,足蹬鞋,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
主室
主室西壁造像
3號龕為圓拱形,龕寬2.7 米,高3.47 米,深0.28 米。龕內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佛身高1.31米,高髻,著右衽大衣,廣袖,左手撫左膝,右手屈肘置于腹前,結跏趺坐于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座束腰部有蹲踞狀向上托舉的力士像一尊,力士高0.4 米,寬0.35 米。左側弟子身高1.54 米,頭殘,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裙,雙手抱拳置于胸前,足蹬鞋,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右側弟子身高1.57米,頭殘,著右衽袈裟,廣袖,下身著裙,雙手合十置于胸前,足蹬鞋,立于方形臺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
西壁共有造像龕3 龕,由南向北編為1、2、3號龕。
1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8 米,高3.25 米,深0.7 米。龕內雕普賢菩薩造像,身高1.15 米,頭殘,著通肩袈裟。左手撫左膝,右手屈肘向前,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須彌座束腰部有臥象一只,前肢外露。
2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9 米,高3.24 米,深0.26 米。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佛身高1.17 米,頭殘,著通肩大衣,廣袖,雙臂彎曲,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于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須彌座束腰部有向上托舉的力士像一尊,力士高0.4 米,寬0.35 米,呈蹲踞狀,坦胸鼓腹,赤足。左側弟子身高1.02 米,頭殘,雙手抱拳立于如意卷云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著袈裟,廣袖,下身著長裙,足蹬鞋。右側弟子身高1.04米,頭殘,雙手合十立于如意卷云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著袈裟,廣袖,下著長裙,足蹬鞋。
3號龕為山石狀圓拱形龕,龕寬2.2 米,高2.85 米,深0.25 米。龕內雕自在觀音坐像及二侍從造像。自在觀音坐像身高1.8 米,頭殘,上半身殘損嚴重,胸以上及右臂均殘,腰系絳帶垂于座下,左臂下垂置于座上,左腿下垂踩于山石上,右腿屈膝踩于座上,自在坐于山石狀須彌座上。左側侍從造像,身高1.3 米,頭殘,廣袖,著長袍,風化嚴重僅可辨雙手置于胸前,露足,立于仰蓮座上。右側侍從造像,身高1.26米,頭殘,廣袖,著長袍,雙手捧物置于胸前,立于仰蓮座上。
東壁共有造像龕3 龕,由北向南編為1、2、3號龕。
主室東壁造像
1號龕為圓拱形,龕寬2 米,高3.24 米,深0.56米。龕內雕大勢至菩薩造像,身高1.45 米,自在坐于山石狀須彌座上,頭戴花冠,長發(fā)披肩,上身著飄帶,下身著裙,左臂下垂置于座上,右手撫右膝,左腿屈膝平置于座面,右腿向上屈膝,足踩座面,跣足。北側下部有未雕完的造像一尊,僅存輪廓,像高0.65 米。
2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86 米,高3.17 米,深0.24 米,龕內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佛身高1.2米,頭殘,著右衽大衣,廣袖,左手五指平伸掌心向上,右手無名指、小拇指回握,中指、食指略彎曲掌心向下,置于左手指上,似為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座束腰部有力士像一尊,力士高0.4米,寬0.35 米,呈蹲踞狀,向上托舉,坦胸鼓腹,赤足。左側弟子身高1.26 米,頭殘,著袈裟,廣袖,下身著裙,雙手抱拳置于胸前,足蹬鞋,立于如意卷云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右側弟子身高1.35 米,頭殘,著袈裟,廣袖,下身著裙,雙手合十,足蹬鞋,立于如意卷云承托的雙層仰蓮座上。
3號龕為圓拱形,龕寬1.62 米,高2.93 米,深0.4 米。龕內雕文殊菩薩造像一尊,身高0.97米,頭殘失,胸佩瓔珞,著飄帶,下身著裙,左臂屈肘,手指自然彎曲掌心向上,置于腹前,右臂屈肘向前,結跏趺坐于方形須彌座承托的三層仰蓮座上。座束腰部有獅一只,呈臥狀,頭殘,前肢平置。
南壁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長方形龕,龕寬7.8 米,高1.4 米,深0.5 米。龕內原雕有7尊佛造像,現僅存1 尊,身高0.8 米,高髻,著通肩大衣,左臂下垂手撫左膝,右臂屈肘,掌心向上,置于腹前,結跏趺坐于三層仰蓮座上。其余均失,僅殘存三層仰蓮座,仰蓮座高0.33 米,寬0.85 米。
此龕為方形龕,內空,無造像,龕寬0.54 米,高0.96 米,深0.65 米。
此窟西距2號窟4 米。方形窟口,窟內平面呈方形,寬1.3 米,高1.62 米,深1.4 米。北壁前設臺基,臺基上原有包骨泥坐像一尊,現已毀,推測為瘞窟。后壁有圓拱形龕,龕高1.2 米,寬1 米,深0.17 米。
包骨泥坐像外包紅膠土草拌泥,發(fā)現時窟內已被黃土淤積塞滿,當地村民在清除淤積時將坐像腿部骨骼挖出。經過搶救性發(fā)掘,根據骨骼及相關遺跡初步斷定包骨泥坐像為明清時期。
此龕呈方形,內空,無造像,龕寬0.54 米,高0.96 米,深0.65 米。
此窟位于4號窟東側上方,距4號窟2 米,方形窟口,內空,無造像,窟口寬0.8 米,高0.97米。因該窟位于陡峭的崖壁上,窟前原有用方形木椽支撐的平臺,現已毀,僅存窟口下部兩側各一個方形椽窩,窟內已被黃土淤塞,人不可至,內部形制不清。
城臺石窟現存65 處題記,主要集中在2號窟內,內容大多數為保安軍城及德靖寨駐軍首領及家屬為父母家眷祈愿、超度亡靈等?,F選取其中7 處題記內容進行簡要介紹,為方便描述,對其進行編號,具體見《2號窟平、剖面圖》和《窟廊造像龕和題記內容分布示意圖》。
T1 為北宋題記,位于窟廊3號柱右側上方。呈橫長方形,寬78 厘米,高37 厘米,共14 行。題記內容為:“……保安軍德靖寨/……等廿人各/……到日□□/……工施主下項/……雷□王昭/……王雄楊成/……王義郭青/王宗□□駱立□□□/張安韓□劉進王□/□□□/……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及/……民安樂□記/□□□□五月廿五日□景書/……作人介子用刊?!?/p>
T2 為金皇統(tǒng)己巳年(1149)題記,位于窟廊西壁下層4號龕上方。陰刻楷書,內容為:“首領開香首領移/傷等發(fā)心打造第/六羅漢一尊已此/功德各人父母利益/存亡見保家眷僧/侶長壽者歲次皇/統(tǒng)己巳五月十六日善果上。”
T3 為庚午(1150)中秋題記,位于窟廊北壁西部上端。陰刻楷書,共8 行,內容為:“保義校尉德靖寨兵馬都/監(jiān)兼酒稅徐興并妻竇氏/謹啟虔誠舍凈財打造妝/鑾石空寺/慈氏菩薩壹尊伏愿亡過/父母超生/天界見存家眷各保平安歲/次庚午中秋十五日聊記?!?/p>
T4 為政和二年(1112)題記,位于窟廊北壁西部①號天王造像西側。陰刻楷書,內容為:“本寨主□女弟子張氏等造釧/□□□漢一尊/□縣君□氏高氏李氏郭氏楊氏/趙氏高氏王氏李氏喬氏李氏王氏/張氏趙氏□氏劉氏趙氏劉氏處氏/右伏愿/皇帝萬歲重臣千秋/政和二年八月□日女弟子高氏等?!?/p>
T5 為大觀戊子年(1108)題記,位于窟廊北壁東部③號天王造像旁東側。碑形題記,下部為陰線刻如意云頭承托的雙層仰蓮座,陰刻楷書,內容為:“大觀戊子年仲春十六日/張樂潛同行部/張左臣趙真內□介用?!?/p>
皇統(tǒng)己巳題記
菩提樹樹冠內題記
T6 位于北壁東部下層11號龕西側菩提樹樹冠內。寬0.26 米,高0.26 米,陰刻行楷,豎排4 行,滿行5 字,內容為:“東南西北順/生活曾經進/同人若不識/便是介子用?!?/p>
T7 為大觀庚寅年(1110)題記,位于窟廊北壁東部②號天王像西側。陰刻楷書,共4行,內容為:“同瞻佛像/ 大觀庚寅十月/ 郭次公劉子正史致元/郭時中賀機遠高及中子冠□□同瞻?!?/p>
在多處題記中提到的“德靖寨”,人稱“狄家城”,建于宋天禧元年(1017),元代廢除,是宋陜西路保安軍下轄諸寨之一,也是北宋末年陜北地區(qū)防御西夏的軍事重鎮(zhèn)。《宋史·地理志》載:“保安軍,同下州。崇寧戶二千四十二,口六千九百三十一。……寨二:德靖,順寧?!?《宋史·兵志》還記載了其兵力情況:“西路德靖寨,同都巡檢所領揭家等八族,兵一千一百一十四,馬一百五十?!?1987 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了德靖寨故城,其位于城臺石窟東北約500米城臺山上,城址占地面積約5 萬平方米,依山勢修筑,現存部分夯筑墻基與塹山墻體,內部散落大量宋代遺物遺跡。根據庚午中秋題記等內容可知,城臺石窟的開鑿與德靖寨駐軍有直接關系,推測均由宋金時期德靖寨守軍所捐。
“介子用”亦被多次提到,又稱介用,是鄜州人士,為陜北介氏家族成員。城臺石窟開窟為北宋年間,當為介子用鼎盛時期的作品。介用的父親介端,祖父介守信(另有二子介源、介處),兄弟介元和介政,他們的名字在延安地區(qū)的石窟造像題記中屢有提及,是以開窟造像為業(yè)的匠人。此外,介廣、介百、介玉等其他家族成員也參與了石窟開鑿,介氏家族是當時名顯一時的開窟造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