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淡如
酒泉子
潘閬
長憶觀潮,
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
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
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
夢覺尚心寒。
潘閬活著的時候鬧出的動靜很大,非常大,他是出名的隱士、被朝廷追捕的犯人、賣砒霜的藥販子、被追捧的“網紅”詩人……只是上千年過去了,如今除了八月十八浙江潮時,很少再有人會想起潘閬。
他大概是大名府人,生于五代末北宋初(約955-962年),是個早慧的神童,王禹俑說他還是個小孩兒的時候,就語出驚人,到了二十歲左右,便了不得了。到他死后不久,他的詩名都很響亮。
然而,世間有一種兩頭不著的徒勞的宿命,大概就像潘閬這樣。他考過進士,但沒考上。又在華山修道,也沒有靜下心來。他不聽師父的勸阻,執(zhí)意下了山,去汴京尋他的繁華夢。
他在汴京尋得了大名同鄉(xiāng)柳開和宋白,宋白后來為翰林學士,尤其推崇這個小同鄉(xiāng),說“宋朝歸圣主,詩人是潘閬”。交際能力強,對某些人來說,真說不好是福是禍。不久以后,潘閬就因為結交宰相盧多遜攤上了禍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四月,朝臣七十多人一齊上奏,揭發(fā)秦王趙廷美和宰相盧多遜勾結,陰謀奪位,據(jù)說潘閬參與了盧多遜的密謀而被追捕。
潘閬離開汴京后,大概消停了十年,這就是他自己說的“十載浙江居”。他在浙江住了十年左右,往來于錢塘、會稽之間,賣藥為生,是個流動藥販子,卻因為觀潮成了大“網紅”——太子中舍李允請人為他畫了《潘閬詠潮圖》,又請?zhí)K州吳縣知縣羅思純寫序、長洲知縣王禹俑寫贊,表示要讓《潘閬詠潮圖》永垂不朽。這首讓潘閬出名的詠潮詩,當然不會是“長憶觀潮”的那首《酒泉子》,韓漉的《澗泉日記》里也說,原詩已經失傳。潘閬的詩如今流傳下來的有六十二首,詞有十一首。寓居浙江的十年,大概是比較平靜的。但這平靜,并沒有消磨掉潘閬的壯心。
在淳化四年或五年,潘閬因為詩名,結識了宦官王繼恩。王繼恩向太宗舉薦潘閬,成為國子四門助教,但不久,這個四門助教的身份又被收回去了,據(jù)說是因為潘閬行為不檢。一怒之下,他走了,但他闖下的禍端還沒有結束。
至道三年(997年)五月,太宗駕崩之前,王繼恩與參知政事差點讓真宗不得繼位。真宗登基后,自然秋后算賬,潘閬遂第二次享受了被追捕的待遇。然后,和第一次一樣,潘閬又一次巧妙地逃脫了。
咸平元年(998年)潘閬重回汴京,結果被京兆尹抓個正著,收系入獄。好在真宗也像他的老父宋太宗一樣,赦免了他,并給他一個閑職做滁州參軍。于是,一直搞來搞去不得仕途而入的潘閬,收拾起行李和心情,到滁州做參軍去了。離任滁州之后,不知他又去哪里任職。史料中只記載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潘閬赴泗州任參軍,第二年即卒于官舍。在這十年間,他應該還回過錢塘,大約在景德年間(1004-1007年),潘閬路過杭州。
十首《甘泉子》大概是他晚年之作,其時他離開杭州已有很久,其中的觀潮詞,是后人最熟悉的。也許到了這時候,潘閬才發(fā)現(xiàn),他掛縈于心念念不忘的,不是富貴功名,也不是百年長生,而只是塵世中,那些簡單又純粹的清歡。
(Menglalaki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