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井冰
小時候,我們家養(yǎng)了許多家畜和家禽,牛、豬、貓,以及雞、鵝、鴨等。按照“守土有責”的原則,我家的分工是這樣的:牛歸我爹和我大弟管,農(nóng)閑時節(jié)我爹管牛,農(nóng)忙時節(jié)就交給我大弟管;豬由我媽負責;而我和我姐,則負責雞、鴨和鵝等。小弟當時還很小,他啥都不用管。
當時我最討厭的活,就是“可雞”。什么叫可雞?這個要解釋一下。每天一早,我們要用雞籠把雞擔到村前池塘邊的空地上,把它們從籠子里放出來覓食,讓它們吃草根、吃小蟲子,這樣就可以省下好些雞食了。傍晚時,就得把雞哄回籠中擔回家。這個哄雞進籠、擔雞回家的過程,我們就叫“可雞”。
為了把雞哄回籠中,我們得給它們準備一些吃食,比如谷子,或者泡飯之類的。但是雞很狡猾,它們并不愿意進籠,但又被放在籠邊的谷子和泡飯誘惑,人不來它們就猛吃,人一來它們就四散走開,集體拒絕進籠。
所以,“可雞”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常常被雞氣得怒火沖天,有時候帶去的谷子或泡飯被它們吃光了,它們依然優(yōu)哉游哉地不愿意進籠,別提多可惡了。
那年冬天,我家養(yǎng)了16只雞,剛好裝成兩籠。我媽早就計算好了,春節(jié)前賣掉10只,留6只春節(jié)時吃。
我姐提著扁擔去“可雞”時,見家里的墻邊掛著一小包谷子,以為是用來喂雞的,于是提著谷子出去了。而我當時正在家里忙著做飯,也沒有留意。
當天晚上,我姐成功地把雞哄進了籠子,挑了回來。一家人吃完晚飯后,我媽震驚地發(fā)現(xiàn):兩籠雞全部死掉了!
一問,才知道問題出在掛在墻邊的谷子上。那些谷子,是我爹準備開春用來守農(nóng)田的“老鼠谷”,上面拌著農(nóng)藥。
知道自己闖下了彌天大禍,我姐又難過又害怕,嚇得哭出聲來。
我爹跑去雞籠前摸雞的尸體,突然大聲說:“雞還是熱的!估計毒還未通過血液進入肉中,還可以吃!”
不知道我爹是從何得來的結(jié)論,反正他和我媽趁著死雞尚有余溫,全部除毛剝皮,去除內(nèi)臟,幾乎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們把雞掛在屋頂上晾曬。
那個冬天,我們生平第一次吃上了“臘雞”。每逢周末,等姐姐從學?;貋?,我爹便會斬下大半片雞,或煽飯,或炒菜,一家人吃得其樂融融、心滿意足。雖然知道吃的是死雞,但年幼的我們并不懂得害怕,因為我爹跟我們說,剛剛中毒死的雞只有皮和內(nèi)臟有毒,吃肉不礙事。
可能因為那種藥并非劇毒,也有可能是因為毒性還未在雞身上擴散,總之十多只“臘雞”全部吃完,我們安然無事。后來我才知道,當時的我們是多么危險。貧窮與無知,往往釀出愚昧的悲劇,長大后我們姐弟幾個提起此事,常常慶幸悲劇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那個春節(jié),我家沒有雞肉吃。我爹常說,一個人一輩子吃的好東西是有定量的,現(xiàn)在吃不到好的,以后長大了你們會有更多的機會吃更好的東西。后來,我們姐弟幾個很努力很努力地讀書,先后走出了那個山村,也真的如我爹所言,吃上了很多很好的東西。但是,我們家再沒有吃過“臘雞”。
(楊賀勤摘自《不知道有多好吃:舊時光里的南粵味道》花城出版桂 圖/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