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2022年,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穿越世紀風云,1919年5月4日,天安門前的吶喊震醒神州,趙家樓的火光照亮東方,中國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站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中一批進步青年,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將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引入鴻蒙初辟的新境地。在這一過程中,黨的早期組織開始籌建,早期青年團組織應運而生,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隨后,北京、武漢、廣州、長沙等地紛紛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早期組織,這其中就有四川馬克思主義運動先驅、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王右木,以及他所創(chuàng)建的“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
1887年11月12日,王右木出生在四川江油一個頗有些舊文化修養(yǎng)的普通平民家庭,自幼隨教私塾為業(yè)的大哥王初齡生活,日子雖然寒素清貧,但卻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養(yǎng),一路從私塾讀到府立龍郡中學,為后來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時的王右木堅信教育可以救國,為了投身教育事業(yè),20歲時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四川通省師范學堂(今四川大學),并于兩年后順利畢業(yè),回鄉(xiāng)任教,被聘為龍郡中學校長。王右木雄心勃勃想要改革教學、整頓校務,而那時的神州大地正值風雨飄搖之際,暴亂、災荒、國破民苦,僅僅辦好一所中學對于挽救國家危亡真的有意義嗎?在這樣的思考下,王右木轉投“科學救國”之路,毅然辭去校長之務,再度考入四川通省師范學堂理化???。這期間,辛亥革命爆發(fā)了,卻沒能徹底改變中國現(xiàn)狀,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王右木再次陷入“何以救國”的深思。恰遇這時省上給江油、彰明兩縣分配了一個官費留學日本的名額,王右木憑借扎實的學識功底成功被錄取,爭取到了前往日本留學和考察的機會。
1914年,27歲的王右木開啟了東渡扶桑求學深造的人生階段,他先是在慶應大學理化科學習,后轉入明治大學法制經(jīng)濟科。留日期間他也曾備受屈辱,也曾發(fā)奮讀書,但影響他最深的是他積極投入到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總會組織的愛國運動中,開始接觸到了社會主義學說,結識了李大釗、李達等革命先驅。受他們影響,王右木逐漸認識到,“教育救國”“科學救國”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要想挽救民族的危亡,必須要徹底地改造社會。
1919年,從日本學成歸國后,決心已定的王右木拒絕了大哥提出的出任省議員的要求,與族人決裂,分家自立。他深知投身革命需要付出血的代價,于是留下一封訣別信,寫道:“木此行離家革命,純屬個人意志,一人做事一人當,與家族毫無瓜葛。”自此,王右木帶著妻小來到了當時四川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都,開始了他在黑暗中舉火尋路的革命生涯。
到成都后,王右木先是受成都高等師范學校(今四川大學)聘請,出任學監(jiān)并兼授經(jīng)濟學和日文課程,后在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成都高師附中、政法專門學校等兼授經(jīng)濟學課程,多校任教的經(jīng)歷為王右木在四川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打下堅實基礎。
1920年,王右木為了尋求斗爭經(jīng)驗于暑假前往上??疾欤靡砸姷疥惇毿愕韧?,了解到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立及開展工人運動的情況,并得悉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手段,這對王右木啟發(fā)很大。回川后,他仔細研讀《新青年》和相關理論書籍,一路求索,最終發(fā)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呼喊,并迅速以成都高師為中心展開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活動。
課堂之上,王右木的教學激情四射,極具吸引力,深入淺出地講解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理論,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之中自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爸袊慕?jīng)濟問題不解決,政治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實業(yè)就沒有前途”,這正是他在四川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今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授課時向同學們發(fā)出的主張。課堂之下,王右木深入同學,主動談話,有問必答,指導和支持他們的革命活動,張秀熟、康明惠、裴紫琚等一批川內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都曾受到王右木的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王右木將執(zhí)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考察過的一批有志青年,納入到由他組建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以學習、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為其核心,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培養(yǎng)革命力量,為日后建立黨、團組織做好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吸引凝聚仁人志士,王右木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相繼創(chuàng)辦了《新四川旬報》和《人聲》報。對于四川而言,這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斗爭武器的革命報刊,《人聲》報不僅被視為四川第一張黨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報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為了支持辦報,王右木用盡家中所有的積蓄,最為窮困之時,妻子生病也拿不出錢去醫(yī)院治療,就連家中正用的杯盤碗盞也拿去典當了來支撐辦報,還因報上揭露老家江油軍閥罪行,遭到了軍閥的強力鎮(zhèn)壓,牽連王右木的兩個哥哥被捕入獄,二哥被活活打死,大哥也被施以重刑。就在這樣痛苦的境遇中,王右木始終堅定革命信念,《人聲》報的創(chuàng)刊詞上更是堅定地寫下“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類謀均等幸?!?,這些報刊文章也如戰(zhàn)鼓般喚醒了群眾,振奮了許多熱血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為黨團組織在四川的發(fā)展壯大做好了人員和實踐的準備。
有了讀書會和《人聲》報帶來的思想和政治基礎,1922年5月,以童庸生、鐘善輔等為代表的讀書會骨干成員在認真閱讀了《先驅》雜志上登載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道與團的綱領及章程之后,熱情高漲、相約建團,在王右木指導下,四川最早的團組織——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了。
同一時期,成都爭取教育經(jīng)費獨立運動愈演愈烈,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這場運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迅速牽引起成都各學校和各工人幫會骨干力量,在王右木的指揮下,統(tǒng)一部署行動,并于《國民公報》發(fā)表《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宣言》。這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并得到了強大的輿論支持,有力地震懾了反動軍閥政府。
首次以四川本土團組織開展的運動,擴大了團組織在四川進步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影響力,讓成都的青年學生和工人階級開始以嶄新的姿態(tài)投身革命,為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在成都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但王右木始終認為他們的組織尚未與團中央取得聯(lián)系,于是在1922年7月教育經(jīng)費運動取得初步勝利之后,他便啟程前往上海以謀求統(tǒng)一的組織。最終于兩個月后返回成都,1922年10月15日這一天,王右木在家中主持開會,在原有團組織基礎上正式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并嚴格按照團的章程進行了選舉,童庸生任書記部主任,王右木雖取得最高票,但因年齡原因只能以特殊團員身份指導工作。
成都地方團組織建立初期,團員多為青年學生,面臨著寒暑假離校工作中斷的情況,加之團組織中少數(shù)成員存在內部分歧,王右木堅定地按照黨、團章程辦事,以書信的方式與團中央保持聯(lián)系,并利用暑假時間前往上海等地拜訪學習,毫不妥協(xié)、直面與錯誤思想斗爭到底。在幾經(jīng)改選之后,成都地方團組織得到不斷鞏固和建設,同時王右木將工作重心從學生轉向工人,組織開展罷工運動,幫助工人建立勞工組織,革命力量日益壯大。
這時王右木認為在四川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已基本成熟,1923年5月,王右木致信黨中央,請求在四川建立黨組織。又于8月前往上海、廣州等地,鄭重地與黨中央負責人聯(lián)系,收到中共中央在四川建黨指示。10月,中共成都獨立小組成立,直屬中共中央領導,王右木任書記。在四川黨團組織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王右木堅持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建原則,結合四川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為黨、團組織加強自身建設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短短5年的時間,王右木以四川成都為中心進行革命活動,在斗爭實踐中鍛煉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戰(zhàn)士,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而在這過程中,王右木一直在頑強不屈地與軍閥作斗爭,從江油地方小軍閥以兄長生命要挾,逼?!度寺暋穲?,到楊森占領成都后欲以高官厚祿收買不成反予逼迫,王右木的信仰始終如磐石般堅不可摧,但他深知楊森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于是他借由前往廣州參加黨的重要會議,離開成都。遺憾的是這一次離開竟是永別,1924年秋,正值戰(zhàn)斗年華的王右木在返川途中,不幸于貴州土城遇難失蹤,年僅37歲。
“是馬列先驅星火燎原歌昂易水,為青年向導朝陽鳴鳳響徹人聲?!边@是四川江油王右木紀念館大門的楹聯(lián),也正是革命烈士王右木短暫卻偉大一生的寫照。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為王右木烈士家屬簽發(fā)了“光榮紀念”證書,謹此紀念他短暫而偉大的革命人生。
回望百年,青春向黨。100年前,一群逆流而上的“新青年”,年紀尚輕卻無私無畏,在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漫漫路途中英勇斗爭、步步鮮紅。王右木作為他們之中的代表,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跡,他將信仰的火種傳遍四川,引領一批進步青年成長為四川早期黨團組織的骨干力量,用一腔熱血為四川革命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作為矢志為黨的傳薪者,紅如烈火的先驅者,他的精神也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奮勇前行的強大力量。